正在阅读:

把童年献给学术不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把童年献给学术不公

陈同学似乎并不是个例,其他部分获奖课题也存在无法由中小学生单独选题、设计和研究的情况,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应对此做出详细解释。

图片来源: 图虫

文 | PingWest 浅蝉

近日,一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的截图引发热议。一名云南昆明小学六年级学生居然做出了《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研究课题,并且靠它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云南省一等奖。恐怕很多普通人听到这个题目都还满脸茫然、暗自困惑吧。

科研“神童”诞生

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的获奖情况公示可以看到,在一部分获得三等奖的小学组课题中,陈同学的研究对其他人无异于“降维打击”。在一片抓昆虫、喂小白鼠、搭木屋的仍带有童趣的研究中,这个复杂高深的研究项目实在扎眼。

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公示的获奖名单截图

不少网友对此颇为关注,在相关微博下调侃道:

“天才!我小学连四则混合运算都能算错。” 

“中国人收割诺贝尔奖指日可待。”

陈同学的实验记录也展示在大赛的网站上,其中有如下内容:

“2018年1月6日 吕老师带我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陈老师和杨老师提及低氧适应研究重要性,而我想研究肿瘤,因为肿瘤太可怕了。”

“2018年1月9日,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

“2018年1月10日,还是不太了解基因,老师又教我生命的中心法则:从DNA到RNA到蛋白”

“2018年1月13日,了解PCR技术的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设计、PCR扩增mRNA底物和荧光基因的概念……” 

陈同学向科技创新大赛提交的实验记录

不难看出,陈同学完全从0学起,最初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全靠上网搜索,最后居然能够成功研究明白C10orf67基因片段与癌症的关系,进展可谓一日千里,连专业科研人员都不得不叹服。

广州生物工程中心副主任黄立强向PingWest品玩介绍,从标题来看,这至少是研究生水平的课题,即使作为本科毕业论文也算是较为深入的。并且要做这样的一个课题,需要使用一些设备、仪器并且充分掌握实验技能,即使是大一大二的学生都不一定能达到相应水准。“所以如果是小学生做出这样的题目来,确实挺令人惊奇的。” 

另有一点非常引人注目,据媒体报道,陈同学的父母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且研究方向与陈同学呈报的课题较为相近。7月13日,该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大赛评审流程之谜

其实仔细看获奖名单可以发现,“神童”远不止陈同学一位。而且试想,这么天才的陈同学居然屈居三等奖的名次,那么一、二等奖的获得者是不是更高层次的科研奇才?在赛事官方公示的中学、小学组获奖名单中,可以看到许多让非专业人士“不明觉厉”的高深课题,如“多肉植物能嫁接吗?——6-BA细胞分裂素对提高蟹爪兰嫁接成活与生长率的研究”、“基于响应型纳米粒用于抗癌药物的选择性释放”等。 

黄立强看过获奖名单后对PingWest品玩评价道,在没有专家指导的情况下,很多题目确实不是中小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如果说获奖课题中有专家和指导老师的介入,这些研究内容确实也还说得过去,但问题在于,细看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评审规则可以发现,赛事的组织者提出了“三自”的要求,强调独立性和创新性: 

1. 自己选题: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提出、选择或发现的。

2. 自己设计和研究: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

3. 自己制作和撰写:作者本人必须参与作品的制作。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

并且,“入围终评的项目,必须在终评问辩现场向评委提供原始实验记录、研究日志等相关材料,并现场展示项目研究报告中提到的主要创新点。

如果陈同学真的通过了如此严格的审核流程并且成功拿到了奖项,那他确是神童无疑,建议保送清华北大或科大少年班。就怕“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在评审流程并未全面公开化、透明化的情况下,外人无从知晓大赛组织者和评审团的详细操作。

事情的真相仍在等待进一步的探索,不过陈同学的获奖确实向外界展示了学术不公的可能性。这件事的疑点包括:陈同学是否能够独立完成该课题的研究?陈同学的研究员父母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大赛组织者和评审团是否严格按照评审规则执行?更令人心存疑虑的是,陈同学似乎并不是个例,其他部分获奖课题也存在无法由中小学生单独选题、设计和研究的情况,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应对此做出详细解释。

有人说比赛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靠学生自己的能力,而是靠爸妈的背景和运作,变成学术拼爹。如果说“富二代”拼的是爹妈的财富,“官二代”拼的是爹妈的权势,那么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子女“学二代”的战场则在学术领域。现在连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大赛都掺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运作,那未来还何谈教育公平、学术公平?

人们总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是也要记得别让公平输在起跑线上。

据媒体报道,全国科技创新大赛的工作人员正在针对该情况进行调查,“具体情况不便透露,未来会发布调查结果”。

希望真的会有个结果。

来源:PingWest品玩

原标题:把童年献给学术不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把童年献给学术不公

陈同学似乎并不是个例,其他部分获奖课题也存在无法由中小学生单独选题、设计和研究的情况,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应对此做出详细解释。

图片来源: 图虫

文 | PingWest 浅蝉

近日,一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的截图引发热议。一名云南昆明小学六年级学生居然做出了《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研究课题,并且靠它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云南省一等奖。恐怕很多普通人听到这个题目都还满脸茫然、暗自困惑吧。

科研“神童”诞生

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的获奖情况公示可以看到,在一部分获得三等奖的小学组课题中,陈同学的研究对其他人无异于“降维打击”。在一片抓昆虫、喂小白鼠、搭木屋的仍带有童趣的研究中,这个复杂高深的研究项目实在扎眼。

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公示的获奖名单截图

不少网友对此颇为关注,在相关微博下调侃道:

“天才!我小学连四则混合运算都能算错。” 

“中国人收割诺贝尔奖指日可待。”

陈同学的实验记录也展示在大赛的网站上,其中有如下内容:

“2018年1月6日 吕老师带我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陈老师和杨老师提及低氧适应研究重要性,而我想研究肿瘤,因为肿瘤太可怕了。”

“2018年1月9日,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

“2018年1月10日,还是不太了解基因,老师又教我生命的中心法则:从DNA到RNA到蛋白”

“2018年1月13日,了解PCR技术的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设计、PCR扩增mRNA底物和荧光基因的概念……” 

陈同学向科技创新大赛提交的实验记录

不难看出,陈同学完全从0学起,最初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全靠上网搜索,最后居然能够成功研究明白C10orf67基因片段与癌症的关系,进展可谓一日千里,连专业科研人员都不得不叹服。

广州生物工程中心副主任黄立强向PingWest品玩介绍,从标题来看,这至少是研究生水平的课题,即使作为本科毕业论文也算是较为深入的。并且要做这样的一个课题,需要使用一些设备、仪器并且充分掌握实验技能,即使是大一大二的学生都不一定能达到相应水准。“所以如果是小学生做出这样的题目来,确实挺令人惊奇的。” 

另有一点非常引人注目,据媒体报道,陈同学的父母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且研究方向与陈同学呈报的课题较为相近。7月13日,该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大赛评审流程之谜

其实仔细看获奖名单可以发现,“神童”远不止陈同学一位。而且试想,这么天才的陈同学居然屈居三等奖的名次,那么一、二等奖的获得者是不是更高层次的科研奇才?在赛事官方公示的中学、小学组获奖名单中,可以看到许多让非专业人士“不明觉厉”的高深课题,如“多肉植物能嫁接吗?——6-BA细胞分裂素对提高蟹爪兰嫁接成活与生长率的研究”、“基于响应型纳米粒用于抗癌药物的选择性释放”等。 

黄立强看过获奖名单后对PingWest品玩评价道,在没有专家指导的情况下,很多题目确实不是中小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如果说获奖课题中有专家和指导老师的介入,这些研究内容确实也还说得过去,但问题在于,细看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评审规则可以发现,赛事的组织者提出了“三自”的要求,强调独立性和创新性: 

1. 自己选题: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提出、选择或发现的。

2. 自己设计和研究: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

3. 自己制作和撰写:作者本人必须参与作品的制作。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

并且,“入围终评的项目,必须在终评问辩现场向评委提供原始实验记录、研究日志等相关材料,并现场展示项目研究报告中提到的主要创新点。

如果陈同学真的通过了如此严格的审核流程并且成功拿到了奖项,那他确是神童无疑,建议保送清华北大或科大少年班。就怕“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在评审流程并未全面公开化、透明化的情况下,外人无从知晓大赛组织者和评审团的详细操作。

事情的真相仍在等待进一步的探索,不过陈同学的获奖确实向外界展示了学术不公的可能性。这件事的疑点包括:陈同学是否能够独立完成该课题的研究?陈同学的研究员父母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大赛组织者和评审团是否严格按照评审规则执行?更令人心存疑虑的是,陈同学似乎并不是个例,其他部分获奖课题也存在无法由中小学生单独选题、设计和研究的情况,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应对此做出详细解释。

有人说比赛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靠学生自己的能力,而是靠爸妈的背景和运作,变成学术拼爹。如果说“富二代”拼的是爹妈的财富,“官二代”拼的是爹妈的权势,那么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子女“学二代”的战场则在学术领域。现在连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大赛都掺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运作,那未来还何谈教育公平、学术公平?

人们总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是也要记得别让公平输在起跑线上。

据媒体报道,全国科技创新大赛的工作人员正在针对该情况进行调查,“具体情况不便透露,未来会发布调查结果”。

希望真的会有个结果。

来源:PingWest品玩

原标题:把童年献给学术不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