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滴滴出行总被围 分享经济很受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滴滴出行总被围 分享经济很受伤

在分享经济逐渐崛起的背后,从技术方面可以确认的是因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卓越发展,从市场层面也是因为不断提升的供求关系。分享经济是个好模式,但是为什么这么容易受伤呢?

12月8日,滴滴出行突然上了头条。原因是大量出租车司机围堵在滴滴办公楼下。总结媒体报道,原因主要集中在滴米和专车业务方面,出租车司机认为自身利益受损。当然,这已经不是滴滴总部(分部)第一次被围。就在11月20日,那群被认为影响出租车司机的专车司机也做出了同样的举措,围堵滴滴总部。(不得不说,滴滴总部真是深受司机师傅欢迎)

同样是在12月8日,那家叫做airbnb,让你付钱寄宿在别人家的公司获得了15亿美金的融资,估值瞬间达到250亿,一跃成为全球固执第三位的非上市科技公司。顺便提一下,排在第一位的公司叫做uber,至于第二位,则与本文无关。

将滴滴,airbnb和uber三家公司联系在一起自然是分享经济。同时,在中国这片土壤上,分享经济早就埋下了种子。引用罗素《中国人的性格》中的描述:中国人希望充分享受环境,而且是分享的越多、越精妙越好。但是从滴滴总是被围(当然Uber也不好过,当然不能忘了airbnb还在想办法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事实来看,分享经济似乎很受伤,至少在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是这样的。

当然,仔细搜索一下uber和airbnb的新闻,发现他们在国外也不好过。例如uber经常被各色国家政府禁用(真是全世界的公敌),而airbnb又经常因为安全和税收问题被质疑。当然,即使质疑不断出现,投资人的热情却从未消减,而这些公司的市值也在不断飙升。

看来分享经济是个好模式,但是为什么这么容易受伤呢?

我们来看看分享经济逐渐崛起的背后,从技术方面可以确认的是因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卓越发展,从市场层面也是因为不断提升的供求关系。

以打车软件来看,打车狂潮当然是uber这个祖师爷在09年带来的。后来在国内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是:10年易到抢先出现,随后摇摇招车、打车助手、打车小秘(易到做的)、微打车、易达打车以及嘀嘀打车等软件群雄并起的第一阶段;13年收到政策影响,大规模市场优胜劣汰,随后巨头进场的第二阶段;14年到目前巨头博弈床头吵架床尾和,瞬间变成滴滴(以及其他)VS uber阶段。

总结看似简单,但是打车市场近年的腥风血雨真是一言难尽。同时,对于幸存的打车公司来说,在争斗中获得了宝贵的用户数据资源,甚至程维表示这些资源是未来变现的重要基础。

但是对于用户来说,打车软件不断摩擦,带来的就是一段时间的高额补贴,但是补贴过后,用户发现能用的软件越来越少。最终使用这些软件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个软件比其他软件更加优秀,而是只有这个软件可用。

这时问题来了。

从分享经济的角度,大致可以将分享经济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分享方,平台,和用户。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分享经济的效应,话语权究竟应该掌握在哪方手中?

从目前来看,打车软件平台方成为了掌握话语权强势一方。分享方和用户似乎为弱势一方。按照理想状态,分享经济的平台起到的作用是否应该是信息分享和收集,而这些信息应该作用于分享方和用户之间?

举个例子,在我眼中分享经济的平台应该类似于公益类基金会(对此不是特别了解,如果描述不足请指正。),对于资金问题采取透明公开的模式,作为流通平台,起到联动捐赠方和受捐方。同时受到双方的监督。

同样作为分享经济的典型,airbnb因为类似的问题被质疑,作为连接分享方和用户的平台,无法被政策和公众监管成为重要槽点。

也许大征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同样是机遇大数据和云计算,利用互联网对用户的信用体系评估成为当下的热门方法,那么同样的体系是否有可能针对分享经济平台设立?分享经济的平台可以针对分享方和用户的数据进行评估,那么分享方和用户在未来是否也有可能针对平台方进行评估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滴滴出行总被围 分享经济很受伤

在分享经济逐渐崛起的背后,从技术方面可以确认的是因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卓越发展,从市场层面也是因为不断提升的供求关系。分享经济是个好模式,但是为什么这么容易受伤呢?

12月8日,滴滴出行突然上了头条。原因是大量出租车司机围堵在滴滴办公楼下。总结媒体报道,原因主要集中在滴米和专车业务方面,出租车司机认为自身利益受损。当然,这已经不是滴滴总部(分部)第一次被围。就在11月20日,那群被认为影响出租车司机的专车司机也做出了同样的举措,围堵滴滴总部。(不得不说,滴滴总部真是深受司机师傅欢迎)

同样是在12月8日,那家叫做airbnb,让你付钱寄宿在别人家的公司获得了15亿美金的融资,估值瞬间达到250亿,一跃成为全球固执第三位的非上市科技公司。顺便提一下,排在第一位的公司叫做uber,至于第二位,则与本文无关。

将滴滴,airbnb和uber三家公司联系在一起自然是分享经济。同时,在中国这片土壤上,分享经济早就埋下了种子。引用罗素《中国人的性格》中的描述:中国人希望充分享受环境,而且是分享的越多、越精妙越好。但是从滴滴总是被围(当然Uber也不好过,当然不能忘了airbnb还在想办法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事实来看,分享经济似乎很受伤,至少在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是这样的。

当然,仔细搜索一下uber和airbnb的新闻,发现他们在国外也不好过。例如uber经常被各色国家政府禁用(真是全世界的公敌),而airbnb又经常因为安全和税收问题被质疑。当然,即使质疑不断出现,投资人的热情却从未消减,而这些公司的市值也在不断飙升。

看来分享经济是个好模式,但是为什么这么容易受伤呢?

我们来看看分享经济逐渐崛起的背后,从技术方面可以确认的是因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卓越发展,从市场层面也是因为不断提升的供求关系。

以打车软件来看,打车狂潮当然是uber这个祖师爷在09年带来的。后来在国内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是:10年易到抢先出现,随后摇摇招车、打车助手、打车小秘(易到做的)、微打车、易达打车以及嘀嘀打车等软件群雄并起的第一阶段;13年收到政策影响,大规模市场优胜劣汰,随后巨头进场的第二阶段;14年到目前巨头博弈床头吵架床尾和,瞬间变成滴滴(以及其他)VS uber阶段。

总结看似简单,但是打车市场近年的腥风血雨真是一言难尽。同时,对于幸存的打车公司来说,在争斗中获得了宝贵的用户数据资源,甚至程维表示这些资源是未来变现的重要基础。

但是对于用户来说,打车软件不断摩擦,带来的就是一段时间的高额补贴,但是补贴过后,用户发现能用的软件越来越少。最终使用这些软件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个软件比其他软件更加优秀,而是只有这个软件可用。

这时问题来了。

从分享经济的角度,大致可以将分享经济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分享方,平台,和用户。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分享经济的效应,话语权究竟应该掌握在哪方手中?

从目前来看,打车软件平台方成为了掌握话语权强势一方。分享方和用户似乎为弱势一方。按照理想状态,分享经济的平台起到的作用是否应该是信息分享和收集,而这些信息应该作用于分享方和用户之间?

举个例子,在我眼中分享经济的平台应该类似于公益类基金会(对此不是特别了解,如果描述不足请指正。),对于资金问题采取透明公开的模式,作为流通平台,起到联动捐赠方和受捐方。同时受到双方的监督。

同样作为分享经济的典型,airbnb因为类似的问题被质疑,作为连接分享方和用户的平台,无法被政策和公众监管成为重要槽点。

也许大征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同样是机遇大数据和云计算,利用互联网对用户的信用体系评估成为当下的热门方法,那么同样的体系是否有可能针对分享经济平台设立?分享经济的平台可以针对分享方和用户的数据进行评估,那么分享方和用户在未来是否也有可能针对平台方进行评估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