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张建平:深圳的新使命是致力于推进制度型开放 | 深圳特区40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张建平:深圳的新使命是致力于推进制度型开放 | 深圳特区40年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建平表示,在未来的发展中,深圳的新使命是致力于推进制度型开放,并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探索新的模式和道路。

2014年07月05日,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城市风光。图为深圳市俯拍。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自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以来,这个南部边陲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与北京、上海和广州比肩的一线大都会,这被外界无不羡慕的称赞为“深圳速度”。

40年后的今天,国家赋予了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新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圳将如何实现从特区到示范区的“华丽转身”,又将如何深度融入到大湾区建设?

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梳理深圳缘何腾飞,展望深圳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能为中国城市发展探路,也能够为全球城市发展和治理提供可参照的中国样本。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建平日前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市场化导向以及强化法制建设是特区取得如此瞩目成就的三张“王牌”。在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深圳的新使命是致力于推进制度型开放,并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探索新的模式和道路,这是国家在深圳设立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意所在。

他指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特别需要加强与香港、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协作配合,形成差异化定位,有序竞争。

在张建平看来,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深圳显然也有能力扮演好排头兵和先锋队的角色,有能力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在国内循环上,深圳可以利用当前财政状况比较好的优势,提升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使深圳的居民敢于消费,有能力消费。在国际循环上,深圳要加快推进制度型的对外开放,加快新一轮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中外企业在深圳的集聚,通过竞争在全球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中扮演更加重要和关键的角色。”他说。

以下是经过界面新闻整理编辑的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您如何评价深圳特区40年来经济的发展,深圳的成功在于做对了什么?

张建平:深圳特区40年来,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可以说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四十年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人口上千万的国际化大都市,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称其为现代世界第八大奇迹也不为过。目前,深圳是全国人均GDP水平最高的城市,也是全国外贸规模最大的城市。最令深圳骄傲的是,经过40年发展,深圳成功地实现了从过去的出口导向型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的转行,可以称之为华丽转身,跃居为亚洲创新中心。不仅培育出了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大批全球知名行业领军企业,而且形成了庞大的中小创新科技企业集群和孵化器的集群,深圳正朝着世界级的创新中心方向迈进。

成功的原因首先是改革开放,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突破口和示范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样板。经济特区的设立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的僵局,带动了沿海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开放发展,引领全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其次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前二十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广东密切的国际市场联系,以出口导向模式,发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奠定了发展基础。金融危机以后,深圳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培育出了一批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国品牌和中国跨国公司。

第三是强化法制建设,努力塑造政府服务企业的现代政企关系。同时,政府按照科学规划的原则来促进产程融合发展。坚定地发展高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市场的力量,以国际化的发展导向,打造出一个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

界面新闻: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您如何看待从特区向示范区的转换、特区和示范区有什么不同?

张建平: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的开放平台和开放形式。那时候我们主要拥有的就是劳动力的优势,我们缺乏资本,我们也缺乏技术,缺乏外汇。通过设立经济特区给外资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吸引外资来发展加工制造,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所以这个平台上最基本的特征是要素开放型。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渐进推进改革开放,根据新的外商投资法,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对外资实施国民待遇原则,深圳自身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出口导向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的转换,跻身为国内的一线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在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深圳的新的使命是致力于推进制度型开放,并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探索新的模式和道路,这是国家在深圳设立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意所在。

可以说示范区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发展发展阶段,所推出的新的改革开放的载体。因而示范区所承担的功能,其目标以及所乘载的历史重任都是完全不同的。

界面新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对深圳的特殊意义在哪?

张建平:在国家初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深圳已经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列。

对于深圳的特殊意义而言,深圳需要成为代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通过法制建设示范,形成基于规则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依法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形成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型政企关系,真正塑造法制化、透明化,国际化的市场营商环境,吸引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和企业到深圳集聚和发展,不断增强深圳的高附加值,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国际比较优势,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蓬勃发展,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其他10座城市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培育中国面向全球市场、辐射一带一路新的增长极创新级和辐射极。

当然,未来通过示范,深圳也要率先成为粤港澳大弯曲绿色、文明、宜居、宜业、宜游的全球创新标杆城市,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模范城市。

界面新闻:深圳要真正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目前还存在哪些短板,未来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张建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首先需要完善各项法律和制度。鉴于这样的示范区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探索,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因此,方方面面的制度建设和规则的制定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其次,建设先行示范区,人才是最关键的要素,深圳需要源源不断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目前深圳房价高企、租金昂贵使其在吸收新的人才方面构成短板。未来如何通过大湾区协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已经变成重要任务,比如向东莞方向延伸发展,未来如何在海南自贸港拓展新的空间都需要探索。

再次,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是支持创新发展的关键平台,尽管深圳已经形成了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全基金的集聚,也已经拥有深交所这样的资本市场,但与世界一流的金融中心相比较,深圳在金融业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方面任重道远。

最后要补文化教育的短板。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曾经被称为文化的沙漠,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的结合,以及教育产业的发展进步显著。但作为一线国际化大都市,未来需要有多元化的高端的文化产业和产品提供,也需要有更多的多元化的国际化的教育机构集聚,特别是深圳大学与智库的数量和质量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界面新闻: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应如何发挥优势,为大湾区的发展增添新动能?

张建平:深圳未来要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他10座城市共同协同发展,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富有活力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湾区,将来要成为像纽约湾、旧金山湾和东京湾这样的著名湾区,对全球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魅力,同时对全球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需要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大湾区发展的规划纲要,特别需要加强与香港、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协作配合,差异化定位,有序竞争。

第一,要发挥深圳目前海陆空交通运输物流体系的优势,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多种交通工具的无缝连接,提高客货运的综合运输效率;带动二线三线城市,共同走向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

第二,深圳要发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支点城市的带动作用,着力优化大湾区的全球供应链优化重组与配置,发挥市区叠加的优势,特别是发挥自贸试验区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的制度安排,鼓励企业使用我国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创新与香港的合作互动,在全球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大市场塑造新的国际动态比较竞争优势。

第三,通过资本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产业的国际化,推动文化的国际化,使大湾区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承载平台和传播平台。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深圳和大湾区都能够迎来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大湾区的各种人才也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

界面新闻: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您认为深圳在推动双循环建设应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张建平:事实上,深圳过去已经长期处于双循环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状态,正是由于能够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开发两个市场,深圳在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核心动能方面走在全国乃至亚洲的前列,通过发展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引领高质量的发展。

因此,在国内大循环的发展进程中,深圳可以发挥资本、人才、技术、品牌和经验的多重优势,保持和扩大领先优势,着力培养出更多的像华为、比亚迪和大疆这样的领军企业;利用当前财政状况比较好的优势,提升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使深圳的居民敢于消费,有能力消费。通过加强法制和监督,着力加大保护消费者的力度,在深圳建立起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让国内的循环更加畅通,效率更高,并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

在国际大循环方面,深圳要依托自贸试验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加快推进制度型的对外开放,加快新一轮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中外企业在深圳集聚,通过竞争在全球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中扮演更加重要和关键的角色,着力提升中国品牌、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着力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在国际大循环中塑造中国新的国际竞争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张建平:深圳的新使命是致力于推进制度型开放 | 深圳特区40年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建平表示,在未来的发展中,深圳的新使命是致力于推进制度型开放,并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探索新的模式和道路。

2014年07月05日,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城市风光。图为深圳市俯拍。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自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以来,这个南部边陲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与北京、上海和广州比肩的一线大都会,这被外界无不羡慕的称赞为“深圳速度”。

40年后的今天,国家赋予了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新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圳将如何实现从特区到示范区的“华丽转身”,又将如何深度融入到大湾区建设?

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梳理深圳缘何腾飞,展望深圳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能为中国城市发展探路,也能够为全球城市发展和治理提供可参照的中国样本。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建平日前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市场化导向以及强化法制建设是特区取得如此瞩目成就的三张“王牌”。在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深圳的新使命是致力于推进制度型开放,并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探索新的模式和道路,这是国家在深圳设立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意所在。

他指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特别需要加强与香港、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协作配合,形成差异化定位,有序竞争。

在张建平看来,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深圳显然也有能力扮演好排头兵和先锋队的角色,有能力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在国内循环上,深圳可以利用当前财政状况比较好的优势,提升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使深圳的居民敢于消费,有能力消费。在国际循环上,深圳要加快推进制度型的对外开放,加快新一轮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中外企业在深圳的集聚,通过竞争在全球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中扮演更加重要和关键的角色。”他说。

以下是经过界面新闻整理编辑的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您如何评价深圳特区40年来经济的发展,深圳的成功在于做对了什么?

张建平:深圳特区40年来,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可以说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四十年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人口上千万的国际化大都市,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称其为现代世界第八大奇迹也不为过。目前,深圳是全国人均GDP水平最高的城市,也是全国外贸规模最大的城市。最令深圳骄傲的是,经过40年发展,深圳成功地实现了从过去的出口导向型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的转行,可以称之为华丽转身,跃居为亚洲创新中心。不仅培育出了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大批全球知名行业领军企业,而且形成了庞大的中小创新科技企业集群和孵化器的集群,深圳正朝着世界级的创新中心方向迈进。

成功的原因首先是改革开放,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突破口和示范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样板。经济特区的设立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的僵局,带动了沿海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开放发展,引领全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其次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前二十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广东密切的国际市场联系,以出口导向模式,发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奠定了发展基础。金融危机以后,深圳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培育出了一批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国品牌和中国跨国公司。

第三是强化法制建设,努力塑造政府服务企业的现代政企关系。同时,政府按照科学规划的原则来促进产程融合发展。坚定地发展高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市场的力量,以国际化的发展导向,打造出一个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

界面新闻: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您如何看待从特区向示范区的转换、特区和示范区有什么不同?

张建平: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的开放平台和开放形式。那时候我们主要拥有的就是劳动力的优势,我们缺乏资本,我们也缺乏技术,缺乏外汇。通过设立经济特区给外资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吸引外资来发展加工制造,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所以这个平台上最基本的特征是要素开放型。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渐进推进改革开放,根据新的外商投资法,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对外资实施国民待遇原则,深圳自身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出口导向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的转换,跻身为国内的一线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在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深圳的新的使命是致力于推进制度型开放,并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探索新的模式和道路,这是国家在深圳设立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意所在。

可以说示范区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发展发展阶段,所推出的新的改革开放的载体。因而示范区所承担的功能,其目标以及所乘载的历史重任都是完全不同的。

界面新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对深圳的特殊意义在哪?

张建平:在国家初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深圳已经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列。

对于深圳的特殊意义而言,深圳需要成为代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通过法制建设示范,形成基于规则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依法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形成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型政企关系,真正塑造法制化、透明化,国际化的市场营商环境,吸引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和企业到深圳集聚和发展,不断增强深圳的高附加值,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国际比较优势,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蓬勃发展,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其他10座城市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培育中国面向全球市场、辐射一带一路新的增长极创新级和辐射极。

当然,未来通过示范,深圳也要率先成为粤港澳大弯曲绿色、文明、宜居、宜业、宜游的全球创新标杆城市,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模范城市。

界面新闻:深圳要真正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目前还存在哪些短板,未来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张建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首先需要完善各项法律和制度。鉴于这样的示范区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探索,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因此,方方面面的制度建设和规则的制定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其次,建设先行示范区,人才是最关键的要素,深圳需要源源不断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目前深圳房价高企、租金昂贵使其在吸收新的人才方面构成短板。未来如何通过大湾区协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已经变成重要任务,比如向东莞方向延伸发展,未来如何在海南自贸港拓展新的空间都需要探索。

再次,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是支持创新发展的关键平台,尽管深圳已经形成了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全基金的集聚,也已经拥有深交所这样的资本市场,但与世界一流的金融中心相比较,深圳在金融业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方面任重道远。

最后要补文化教育的短板。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曾经被称为文化的沙漠,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的结合,以及教育产业的发展进步显著。但作为一线国际化大都市,未来需要有多元化的高端的文化产业和产品提供,也需要有更多的多元化的国际化的教育机构集聚,特别是深圳大学与智库的数量和质量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界面新闻: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应如何发挥优势,为大湾区的发展增添新动能?

张建平:深圳未来要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他10座城市共同协同发展,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富有活力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湾区,将来要成为像纽约湾、旧金山湾和东京湾这样的著名湾区,对全球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魅力,同时对全球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需要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大湾区发展的规划纲要,特别需要加强与香港、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协作配合,差异化定位,有序竞争。

第一,要发挥深圳目前海陆空交通运输物流体系的优势,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多种交通工具的无缝连接,提高客货运的综合运输效率;带动二线三线城市,共同走向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

第二,深圳要发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支点城市的带动作用,着力优化大湾区的全球供应链优化重组与配置,发挥市区叠加的优势,特别是发挥自贸试验区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的制度安排,鼓励企业使用我国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创新与香港的合作互动,在全球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大市场塑造新的国际动态比较竞争优势。

第三,通过资本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产业的国际化,推动文化的国际化,使大湾区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承载平台和传播平台。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深圳和大湾区都能够迎来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大湾区的各种人才也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

界面新闻: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您认为深圳在推动双循环建设应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张建平:事实上,深圳过去已经长期处于双循环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状态,正是由于能够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开发两个市场,深圳在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核心动能方面走在全国乃至亚洲的前列,通过发展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引领高质量的发展。

因此,在国内大循环的发展进程中,深圳可以发挥资本、人才、技术、品牌和经验的多重优势,保持和扩大领先优势,着力培养出更多的像华为、比亚迪和大疆这样的领军企业;利用当前财政状况比较好的优势,提升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使深圳的居民敢于消费,有能力消费。通过加强法制和监督,着力加大保护消费者的力度,在深圳建立起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让国内的循环更加畅通,效率更高,并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

在国际大循环方面,深圳要依托自贸试验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加快推进制度型的对外开放,加快新一轮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中外企业在深圳集聚,通过竞争在全球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中扮演更加重要和关键的角色,着力提升中国品牌、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着力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在国际大循环中塑造中国新的国际竞争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