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罕见洪涝肆虐英国 卡梅伦应该学学“荷兰式治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罕见洪涝肆虐英国 卡梅伦应该学学“荷兰式治水”

数百年以来,荷兰人在与不利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英国北部连日遭遇罕见洪水灾害,约克、利兹和曼彻斯特等城市的数千个家庭被撤离。据毕马威咨询的估算,本轮汛情已造成了超过5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

面对常年的洪灾困扰,卡梅伦政府似乎并没有非常效的办法,或许他应该向同处北海沿岸的荷兰学习经验。

荷兰国全称为“尼德兰王国”。尼德兰在荷兰语中是“低地之国”的意思,该国国土有四分之一位于海平面之下,至少有一半人口受水患的威胁。数百年以来,荷兰人在与不利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两千年前,濒临北海的荷兰西部大片土地被泥潭沼泽覆盖,人们在海岸边修起了密密麻麻的堤坝,保护耕地、阻拦海水的同时还减缓了水土流失,随着历史变迁和人口的增长,荷兰不断向西围海造地。

1937年,荷兰水陆交通设施管理司调查得知,西南部三角洲的海洋防护不足以抵御大型风暴潮的肆虐。于是政府开始酝酿和实施“三角洲工程”。该工程位于莱茵河、马斯河、斯凯尔德河三河交汇入海处,这三条大河被视为欧洲大陆的命脉。因工程规模太大,其间又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直到1950年才完成第一期工作。

1953年冬季,北海涨潮导致荷兰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1850人丧生。惨痛的损失促使“三角洲工程”迅速推进。

“三角洲工程”覆盖示意图

整个工程在1986年宣布竣工并正式启用后,荷兰西南部地区摆脱了洪水困扰,鹿特丹至安特卫普的交通得到了改善,繁荣的航运也促进了全荷兰的经济发展。

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各种势力和利益团体也在互相博弈。例如,一旦Nieuwe Waterweg运河出现风暴潮,将威胁到沿岸的鹿特丹150万人口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是长期封闭河口,又将大大打击荷兰的经济。鹿特丹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

最终,在1997年竣工的马仕朗风暴大坝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个大坝由两扇活动“门”组成,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关闭河口,而平时是敞开的。该大坝的设计预期是每10年关闭一次,至今仅在2007年关闭过。

成功的“三角洲计划”令荷兰政府的治水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这个词也成了解决市政管理危机的代称。

虽然荷兰的防洪工作已经做得非常完善,但作为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他们一直没有放松警惕。荷兰西部也是该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经济核心地带,现在这里的抗洪设计标准为万年一遇,其余地区的设计标准为4000年一遇。所有的防洪设施每5年就会按照这些标准进行一次评估。

在1993年和1995年的两次大洪水中,中部地区共25万人被迫撤离家园,连接意大利米兰和阿姆斯特丹的A2高速公路受到影响,造成了60亿欧元的损失。

进入21世纪后,全球暖化使得海平面上升,以及地面下沉进一步考验着西部沿海的防洪设施,也为设施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荷兰再次寻找治水的转折点,政府决定放弃“与天斗”,制定了“还地于河”规划,允许那些无法防御的土地出现间歇性洪灾,也不再建造高大的大坝,而是加宽加深河道,挖掘更多的侧运河,另外将多余的土地用作“河漫滩”。

这个总支出金额为23亿欧元的项目还在持续,涉及34个大大小小的工程。影响是巨大的,这里的新桥、新路、新管道和堤坝都要重新施工。

但挑战最大的还是搬迁,政府和民众的沟通在10年前就已展开。荷兰地区水务委员会协会(Dutch Association of Regional Water Boards)的主席Peter Glas说,荷兰公众不必进入讨论,他们看到的是海平面上升、地势下沉,数百万人受到生命威胁这样的直观感受。

治水在荷兰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另外,该国企业也在想尽一切办法对付洪涝,例如设计建造浮动的房子,目前建筑公司Waterstudio正计划建造一个完全位于水上的公寓大楼,据说能住几百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请戳天下首页(tianxia.jiemian.com)。动动手指,长按二维码,关注【最天下】微信公众号:theveryworld (如果长按不行,就麻烦看官扫下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罕见洪涝肆虐英国 卡梅伦应该学学“荷兰式治水”

数百年以来,荷兰人在与不利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英国北部连日遭遇罕见洪水灾害,约克、利兹和曼彻斯特等城市的数千个家庭被撤离。据毕马威咨询的估算,本轮汛情已造成了超过5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

面对常年的洪灾困扰,卡梅伦政府似乎并没有非常效的办法,或许他应该向同处北海沿岸的荷兰学习经验。

荷兰国全称为“尼德兰王国”。尼德兰在荷兰语中是“低地之国”的意思,该国国土有四分之一位于海平面之下,至少有一半人口受水患的威胁。数百年以来,荷兰人在与不利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两千年前,濒临北海的荷兰西部大片土地被泥潭沼泽覆盖,人们在海岸边修起了密密麻麻的堤坝,保护耕地、阻拦海水的同时还减缓了水土流失,随着历史变迁和人口的增长,荷兰不断向西围海造地。

1937年,荷兰水陆交通设施管理司调查得知,西南部三角洲的海洋防护不足以抵御大型风暴潮的肆虐。于是政府开始酝酿和实施“三角洲工程”。该工程位于莱茵河、马斯河、斯凯尔德河三河交汇入海处,这三条大河被视为欧洲大陆的命脉。因工程规模太大,其间又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直到1950年才完成第一期工作。

1953年冬季,北海涨潮导致荷兰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1850人丧生。惨痛的损失促使“三角洲工程”迅速推进。

“三角洲工程”覆盖示意图

整个工程在1986年宣布竣工并正式启用后,荷兰西南部地区摆脱了洪水困扰,鹿特丹至安特卫普的交通得到了改善,繁荣的航运也促进了全荷兰的经济发展。

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各种势力和利益团体也在互相博弈。例如,一旦Nieuwe Waterweg运河出现风暴潮,将威胁到沿岸的鹿特丹150万人口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是长期封闭河口,又将大大打击荷兰的经济。鹿特丹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

最终,在1997年竣工的马仕朗风暴大坝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个大坝由两扇活动“门”组成,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关闭河口,而平时是敞开的。该大坝的设计预期是每10年关闭一次,至今仅在2007年关闭过。

成功的“三角洲计划”令荷兰政府的治水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这个词也成了解决市政管理危机的代称。

虽然荷兰的防洪工作已经做得非常完善,但作为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他们一直没有放松警惕。荷兰西部也是该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经济核心地带,现在这里的抗洪设计标准为万年一遇,其余地区的设计标准为4000年一遇。所有的防洪设施每5年就会按照这些标准进行一次评估。

在1993年和1995年的两次大洪水中,中部地区共25万人被迫撤离家园,连接意大利米兰和阿姆斯特丹的A2高速公路受到影响,造成了60亿欧元的损失。

进入21世纪后,全球暖化使得海平面上升,以及地面下沉进一步考验着西部沿海的防洪设施,也为设施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荷兰再次寻找治水的转折点,政府决定放弃“与天斗”,制定了“还地于河”规划,允许那些无法防御的土地出现间歇性洪灾,也不再建造高大的大坝,而是加宽加深河道,挖掘更多的侧运河,另外将多余的土地用作“河漫滩”。

这个总支出金额为23亿欧元的项目还在持续,涉及34个大大小小的工程。影响是巨大的,这里的新桥、新路、新管道和堤坝都要重新施工。

但挑战最大的还是搬迁,政府和民众的沟通在10年前就已展开。荷兰地区水务委员会协会(Dutch Association of Regional Water Boards)的主席Peter Glas说,荷兰公众不必进入讨论,他们看到的是海平面上升、地势下沉,数百万人受到生命威胁这样的直观感受。

治水在荷兰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另外,该国企业也在想尽一切办法对付洪涝,例如设计建造浮动的房子,目前建筑公司Waterstudio正计划建造一个完全位于水上的公寓大楼,据说能住几百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请戳天下首页(tianxia.jiemian.com)。动动手指,长按二维码,关注【最天下】微信公众号:theveryworld (如果长按不行,就麻烦看官扫下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