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中欧之间目前存在的分歧,不会也不应该影响到中欧合作的正常开展

据中国驻欧盟使团网站9月18日消息,9月17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出席欧洲政策中心(EPC)举办的“60分钟吹风会”(Sixty Minute Briefing)系列活动之“中欧关系的前景与挑战”并发表演讲,之后回答了由主持人祖立格选取的观众提问。答问实录如下:

主持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各方对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中欧关系的发展充满期待。您对迄今为止双方关系取得的进展是否感到满意?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能在年底前如期达成吗?

张明大使:今年是中欧建交45周年,双方安排了一系列丰富的双边议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国际交往,但是中欧双方展现了积极态度,并没有让疫情阻碍这些共同议程的推进。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多位中方领导人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通过信件、电话、视频等各种方式,开展了空前频密的沟通,交流层级高、领域广,体现了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意义。特别是本周一举行的中德欧领导人会晤,习近平主席与德国、欧盟领导人就广泛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沟通,达成了许多共识,更取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重要成果。可以说,虽然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但中欧关系在挑战和困难中正稳步前行。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是双方高度重视的一件事情,也受到各方关注。谈判已经持续了7年。从去年12月开始,双方谈判团队显著增强了谈判力度,基本上每个月都会举行一轮会谈,最近一次谈判是在7月下旬举行的。按照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的说法,谈判迄今取得了重大进展。

具体进展是,在“公平竞争”项下的技术转让、补贴透明度、国有企业纪律三项议题谈判基本完成。此外,在可持续发展、市场准入这两个议题上,双方分歧正不断缩小。本月下旬,双方团队将举行新一轮谈判,就这两个议题寻找潜在着陆区。

谈判之所以取得这些重大进展,根本原因还是双方高层有力的政治推动。在此次会晤上,双方领导人重申了年内完成谈判的目标。接下来,我们要加倍努力,把共识化为行动、变为现实。

我也注意到,对于《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签署,双方民众和媒体都在欢呼,都很兴奋。中国民众对媒体有关报道的留言讨论最多,也最为积极热烈。我想,其中原因就在于这项协议与双方民众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中欧合作之所以取得这些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方人民的支持和祝福。

刚才我在演讲中也谈到,在此次会晤上,双方领导人还同意增设两个高层对话机制,分别是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数字领域高层对话。所以,尽管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和各种挑战,我本人对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主持人:疫情严重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很多领域的需求出现大幅下滑,各国也都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如推动产业回流、为企业提供国家援助等,您认为这类政策会对中欧关系产生何种影响?

张明大使: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普遍的。各方毫无疑问都本能地第一时间做出了一些反应,包括刚才你谈到的增加国家援助,考虑回迁企业、调整产业链,以及一些经济政策调整等等。但是我想,应对经济面临的巨大困难,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国际社会加强团结,通过多边合作的方式,共同协商来应对挑战。

疫情发生半年多来,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今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呈负增长,同比下降6.8%。但是,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就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2%。你提到经济重创之下需求不足是很大的问题,但从中国最新的市场需求数字来看,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8月,中国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0.5%,这是今年内第一次由负转正。

我是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谈中国经济的这些发展变化的。我的意思是,疫情造成的世界经济下行趋势是有可能扭转的,实现的途径就是加强多边合作。人们在经济遇到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作出的第一反应往往未必是理性、科学的。大家痛定思痛,冷静下来认真研究和分析,会找到更为理性、科学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合作。重要的是,要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造成市场经济活动扭曲。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中国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第一是扩大内需。当然,中国政府扩大内需的努力从10年前就开始了,我们响应了国际合作伙伴们的呼吁,也给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中国有14亿人口,目前中等收入群体只有4亿人,还有10亿人的需求潜力有待开发。中国推动实现“双循环”对世界经济而言毫无疑问是积极的信息。

第二个关键词是高水平开放。“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循环。这将要求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可以预见,中国的关税水平会更低,负面清单会更短,市场准入会更加便利,市场规则会更加透明,营商环境会更有吸引力,从而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在这方面,我们也需要包括欧盟在内的国际伙伴的合作与支持。

主持人:当前中欧在人权等领域存在不少分歧,很多人也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军力以及中国在非洲、拉美等地区发挥的作用存有关切,您认为这些分歧和关切会对中欧关系产生什么影响,是否会影响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进程?

张明大使:中欧作为全面战略伙伴,彼此之间有大量合作,也有一些分歧。实际上,任何一对伙伴之间都会有分歧,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否则我们这些外交官就要失业了。

关于中欧之间的分歧,双方有一个共识,就是要通过对话和交流努力加以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管控好。这也是过去45年中欧关系取得巨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人权领域,中欧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但重要的是,双方就此一直保持着密切沟通、交流、磋商。此次会晤期间,双方领导人也就此进行了坦诚深入的交流。双方还确定,在不远的将来,中欧将在北京举行新一轮人权对话。中欧作为伙伴,并不排斥在这些领域开展充分的交流对话。

谈到中国军力增长的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14亿人口的国家,我们当然需要必要的国防力量来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国防经费占GDP比重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3%左右,这个数字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防政策完全是防御性的。中国国防力量的增长,可以说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我们会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已明确宣示: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

刚才我在演讲中提到,希望外界不要误解中国的发展意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在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我们努力的目标,就是解决14亿人的温饱问题,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个目标听上去似乎雄心水平不够高,但是要真正做到,其实是十分艰难的。

在2017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会议上,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30年发展目标,也就是到2050年,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相当于今天欧洲的生活水平。这是一个很伟大的目标,也是一个很简单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持久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开放的国际合作环境,所以中国会拼命维护世界和平,全力推动构建开放的国际合作环境。对于当今的国际秩序,中国是维护者,也是受益者,同样也是支持者和贡献者。我们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对其进行“革命”,更不用说另起炉灶,创造自己的体系。

关于中国在非洲及世界其他地区所扮演的角色,前些年欧洲伙伴对中非合作时有微词,但我注意到,近年来中国在这方面的政策举措越来越得到欧洲的认可。我本人参与过中国对非合作事务,中国在非洲所扮演的角色,是想方设法帮助非洲人民发展起来,我们在这方面确实也做得不错。来到布鲁塞尔之后,我曾对欧盟的朋友们开玩笑,我说你们欠我一个感谢。假如没有过去几十年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帮助非洲发展基础设施、工业、医疗教育等等,欧洲面临的难民危机可能不只是目前的规模。当然,我并不想夸大中国的作用,中国不是“超人”。我想说的是,中国在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所扮演的是和平的角色、发展的角色、建设的角色。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也都需要包括欧盟在内的国际伙伴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回到你的问题上,我认为,中欧之间目前存在的分歧,不会也不应该影响到中欧合作的正常开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