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巡礼“十三五”丨“海陆空”全面突破,海南科技创新初试锋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巡礼“十三五”丨“海陆空”全面突破,海南科技创新初试锋芒

“十三五”期间,海南不断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研投入,全面推进科技事业稳步向前。

“十三五”期间,海南着重发展南繁育种、深海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等领域,文昌国际航天城、三亚深海科技城,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深海探测、空天信息等领域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学研体系,培育海南的未来产业,用科技创新力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海南省科技厅支持67个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总投资21.4亿元,其中海南省财政资金6.2亿元,较“十二五”时期有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围绕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6年至2020年,海南共立项91项,支持经费4821.3万元,支持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新技术研发,促进产业技术积累和创新,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从2016年的201家增长到2019年的566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83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245亿元,现已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陆海空”高速发展,科技成果助力产业

12月22日12时37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在海南文昌——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随后顺利将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标志着中国航天“十三五”期间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圆满收官。

“十三五”期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队伍”不断壮大,从长征六号、十一号、七号到长征五号,直至长征八号,陆续在五年间创造了不同的历史纪录,海南文昌曾多次执行发射任务。

2016年6月25日,文昌航天发射场实施的首次发射任务,长征七号从海南文昌腾飞。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由此成为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并精确入轨;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助力我国完成探月工程收官之战。

期间,海南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三亚、文昌两市推进航空航天事业,并拟在文昌市建立中科院系统航天大科学装置,开展航天科技研发和商业航天发射业务。2019年,海南省成功发射海南首颗商业卫星“文昌超算一号”和海南首颗商业通信卫星“文昌物联一号”,“三亚一号”卫星星座已启动建设,计划2021年发射。此外,我国计划于2021年上半年发射的空间站核心舱也将在海南文昌发射。

2020年11月28日,在马里亚纳海沟结束科考任务的“探索一号”科考船在三亚南山港码头靠泊下锚,成功实现10909米坐底纪录的“奋斗者”号也随船胜利返航。

5年来,在“深海”领域,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投入运行,以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南海地质科技创新基地、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等平台为主体,推动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平台挂牌;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大型深海超高压模拟试验装置等国家海洋重大装备落户海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项目在海南实施。

同时,在这期间,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投入运行,以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南海地质科技创新基地、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等平台为主体,推动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平台挂牌;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大型深海超高压模拟试验装置等国家海洋重大装备落户海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项目在海南实施。

文昌国际航天城和“文昌超算一号”“文昌物联一号”“三亚一号”卫星,崖州湾深海科技城、“天涯”“海角”深海着陆器……在航天、深海科技领域里,正在出现越来越多海南“姓名”,海南版图不断扩大。

“十三五”期间,海南在“南繁”等热带农业领域,围绕南繁、槟榔、椰子、橡胶等方向,实施了20个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围绕种植、水产养殖等领域组织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现代农业项目306个,收获了一批科研成果,解决了一批农业技术瓶颈;不断推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在南繁科技城设立分院,推进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三亚总部建设,推进南繁种业创新。加下来,海南谋划建设南繁育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国际种业贸易中心,发展生物育种及生物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

搭建创新平台,推动科技产业

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技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

数据显示,当前海南共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9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总数为54家、省互联网重点创新创业基地2家、省互联网众创空间13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15家、各类创业孵化基地33家、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6家、省级大学科技园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省级众创空间28家,为海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人员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创新创业搭建了平台。

“十三五”期间,海南省科技厅先后引进中科院力学所,在文昌航天城整体规划中推动卫星总装及发射基地建设,开展相关航天科技研究和商业航天发射业务;引进中科院理化所,共建海南省降解塑料技术创新中心;引进中科院南海所设立三亚中科海洋研究院;依托中科院深海所建设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协调省财政专项资金1.5亿元,与中科院力学所、华大基因等单位合作建成4家联合分实验室。

不断深化中国科学院合作关系,推动中科院在琼设立创建27家科技创新平台。中科院在琼科技创新平台承担了5项国家级科技研发项目、16项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20项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其他性质科研项目,带动省内多家科研机构人员参与技术攻关,为海南科技事业注入了强大养分。目前全省累计支持创新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研发资金共计2.5亿元,支持中科院深海所等科研院所申请国家科研资金超过10亿元。

同时,海南省科技厅协调推动中国船舶集团深海科技中心项目、中船南海舰船深远海科研试验及综合性服务保障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协助推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科教城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建设。

“十三五”期间,海南始终围绕“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不断付以行动,推进海南重点产业发展,不断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研投入,全面推进科技事业稳步向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巡礼“十三五”丨“海陆空”全面突破,海南科技创新初试锋芒

“十三五”期间,海南不断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研投入,全面推进科技事业稳步向前。

“十三五”期间,海南着重发展南繁育种、深海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等领域,文昌国际航天城、三亚深海科技城,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深海探测、空天信息等领域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学研体系,培育海南的未来产业,用科技创新力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海南省科技厅支持67个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总投资21.4亿元,其中海南省财政资金6.2亿元,较“十二五”时期有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围绕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6年至2020年,海南共立项91项,支持经费4821.3万元,支持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新技术研发,促进产业技术积累和创新,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从2016年的201家增长到2019年的566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83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245亿元,现已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陆海空”高速发展,科技成果助力产业

12月22日12时37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在海南文昌——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随后顺利将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标志着中国航天“十三五”期间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圆满收官。

“十三五”期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队伍”不断壮大,从长征六号、十一号、七号到长征五号,直至长征八号,陆续在五年间创造了不同的历史纪录,海南文昌曾多次执行发射任务。

2016年6月25日,文昌航天发射场实施的首次发射任务,长征七号从海南文昌腾飞。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由此成为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并精确入轨;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助力我国完成探月工程收官之战。

期间,海南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三亚、文昌两市推进航空航天事业,并拟在文昌市建立中科院系统航天大科学装置,开展航天科技研发和商业航天发射业务。2019年,海南省成功发射海南首颗商业卫星“文昌超算一号”和海南首颗商业通信卫星“文昌物联一号”,“三亚一号”卫星星座已启动建设,计划2021年发射。此外,我国计划于2021年上半年发射的空间站核心舱也将在海南文昌发射。

2020年11月28日,在马里亚纳海沟结束科考任务的“探索一号”科考船在三亚南山港码头靠泊下锚,成功实现10909米坐底纪录的“奋斗者”号也随船胜利返航。

5年来,在“深海”领域,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投入运行,以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南海地质科技创新基地、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等平台为主体,推动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平台挂牌;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大型深海超高压模拟试验装置等国家海洋重大装备落户海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项目在海南实施。

同时,在这期间,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投入运行,以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南海地质科技创新基地、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等平台为主体,推动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平台挂牌;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大型深海超高压模拟试验装置等国家海洋重大装备落户海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项目在海南实施。

文昌国际航天城和“文昌超算一号”“文昌物联一号”“三亚一号”卫星,崖州湾深海科技城、“天涯”“海角”深海着陆器……在航天、深海科技领域里,正在出现越来越多海南“姓名”,海南版图不断扩大。

“十三五”期间,海南在“南繁”等热带农业领域,围绕南繁、槟榔、椰子、橡胶等方向,实施了20个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围绕种植、水产养殖等领域组织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现代农业项目306个,收获了一批科研成果,解决了一批农业技术瓶颈;不断推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在南繁科技城设立分院,推进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三亚总部建设,推进南繁种业创新。加下来,海南谋划建设南繁育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国际种业贸易中心,发展生物育种及生物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

搭建创新平台,推动科技产业

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技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

数据显示,当前海南共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9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总数为54家、省互联网重点创新创业基地2家、省互联网众创空间13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15家、各类创业孵化基地33家、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6家、省级大学科技园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省级众创空间28家,为海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人员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创新创业搭建了平台。

“十三五”期间,海南省科技厅先后引进中科院力学所,在文昌航天城整体规划中推动卫星总装及发射基地建设,开展相关航天科技研究和商业航天发射业务;引进中科院理化所,共建海南省降解塑料技术创新中心;引进中科院南海所设立三亚中科海洋研究院;依托中科院深海所建设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协调省财政专项资金1.5亿元,与中科院力学所、华大基因等单位合作建成4家联合分实验室。

不断深化中国科学院合作关系,推动中科院在琼设立创建27家科技创新平台。中科院在琼科技创新平台承担了5项国家级科技研发项目、16项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20项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其他性质科研项目,带动省内多家科研机构人员参与技术攻关,为海南科技事业注入了强大养分。目前全省累计支持创新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研发资金共计2.5亿元,支持中科院深海所等科研院所申请国家科研资金超过10亿元。

同时,海南省科技厅协调推动中国船舶集团深海科技中心项目、中船南海舰船深远海科研试验及综合性服务保障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协助推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科教城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建设。

“十三五”期间,海南始终围绕“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不断付以行动,推进海南重点产业发展,不断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研投入,全面推进科技事业稳步向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