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今晨辞世,享年90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今晨辞世,享年90岁

整个八十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他自称在《读书》才得以和名流学人打成一片。但实际上,他自己也成为了出版界的灵魂人物。

2008年1月7日,沈昌文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图片作者:cuihao/视觉中国

今晨,出版人、《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在睡梦中安然辞世,享年90岁。据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正在安排治丧工作。

编剧史航在微博发文悼念称,沈昌文有功于《读书》,有功于三联,有功于出版业,有功于读书人,有功于世道人心,并称他为“思想经纪人”、“不良老年”。

沈昌文13岁时在银楼拜师学艺,1948年,他开始念书,学了会计、英语、无线电、新闻等行业,那时他就已经很喜欢看书了。沈昌文还常常帮助很多从苏北解放区到上海来采购东西的共产党员买书买杂志。

19岁时,沈昌文考入上海人民出版社从事校对工作,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出版生涯。1986年至1996年,他担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当时,站在计划经济的尾巴上,担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的沈昌文曾经一赚钱就紧张。“比如计划的利润是100万,可意外畅销赚了300万,就非常紧张了。因为多出来的200万得上交,上交了上头也不念你的好。我就想方设法给作者预付稿费,算是长期投资。有长期投资才有品牌,有了品牌上头也让你三分。”在书生和商人之间,他认可了“思想经纪人”这个外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沈昌文兼任《读书》杂志主编。当时正值思想解放,所以办杂志的人常常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能改变。《读书》杂志“缺少一个调节关系、起润滑作用的角色”,这个角色就由沈昌文承担下来。他发现编辑部的很多人道德上很高尚,但光靠这个办刊是不行的,他建议使用的方法就是引而不发——也就是只提供材料,不作结论,因为读者会自行作出结论。沈昌文后来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所以自称在《读书》才得以和名流学人打成一片。但实际上,他自己也成为了出版界的灵魂人物,《读书》汇集了当时中国文化界最忠实的读者,也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沈昌文曾总结自己的出版工作经验是“三个第一”,即文化第一,质量第一,人脉第一。他说,所谓人脉第一,“就是人际关系。编辑工作是个奇怪的职业,自己不生产,这边是作者,那边是发行,那边是印刷厂,你在中间。这就要求你要做到人脉相通。”还有人请教为什么他对竞争对手那么好,沈昌文就说:“要消灭一个敌人,最好的办法是把他当成朋友。”1996年,沈昌文退休后,还在辽宁教育出版社主持了自己的工作室,做了《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两套大型丛书和新《万象》杂志以及《欧洲风化史》等上百种思想人文图书。很多事情能做成,都得益于他和作者建立起的良好关系,在随笔集《最后的晚餐》里,沈昌文写出了他的秘密:“当我以文化为职业的时候,常蒙前辈教诲。现在视之,这些言传身教,无异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对门徒的训词。而当我以后能独立工作之际,能实行的常常只有一条:请客吃晚饭。”王蒙说沈昌文:“在发展北京餐饮营业上做出了贡献。”

晚年,沈昌文被誉为“不良老年”,他自称七十多岁时,依然“背一个笔记本电脑,脖子上挂个U盘,耳朵上塞个耳机,连接MP3,骑一破旧永久,出入酒吧,口说 broken English, 以荤面素底为幽默,招摇过市,不以为耻。”80多岁时,他还常常上午给一家出版公司当顾问,下午去老东家三联。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郝大超告诉界面文化,沈公一生豁达,爱开玩笑,以前每周都来书店,若有人问起他干嘛来了,他准回答:“我想念我的付小姐(复印机)了,我来看看她。”沈公每次来都会复印些东西,或者说以复印之借口来看看他放不下的三联。

“现在不是中国梦吗?我的梦就四个字——无疾而终。宋美龄就是无疾而终,一觉睡下去就完蛋了,这是最幸福了。” 沈昌文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这样说。在2021年1月10日,这个梦实现了。

 

参考资料:

《沈昌文 是书生还是商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8/2008-10-08/67895.html

沈昌文:How happy I am!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3-07/23/content_452419.htm?div=0

沈昌文:我忏悔我的“不美”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302045/

沈昌文:《读书》杂志创刊前后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730519_1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睡梦中安详离世 享年90岁

https://ent.163.com/21/0110/11/FVVQT83A00038FO9.html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今晨辞世,享年90岁

整个八十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他自称在《读书》才得以和名流学人打成一片。但实际上,他自己也成为了出版界的灵魂人物。

2008年1月7日,沈昌文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图片作者:cuihao/视觉中国

今晨,出版人、《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在睡梦中安然辞世,享年90岁。据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正在安排治丧工作。

编剧史航在微博发文悼念称,沈昌文有功于《读书》,有功于三联,有功于出版业,有功于读书人,有功于世道人心,并称他为“思想经纪人”、“不良老年”。

沈昌文13岁时在银楼拜师学艺,1948年,他开始念书,学了会计、英语、无线电、新闻等行业,那时他就已经很喜欢看书了。沈昌文还常常帮助很多从苏北解放区到上海来采购东西的共产党员买书买杂志。

19岁时,沈昌文考入上海人民出版社从事校对工作,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出版生涯。1986年至1996年,他担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当时,站在计划经济的尾巴上,担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的沈昌文曾经一赚钱就紧张。“比如计划的利润是100万,可意外畅销赚了300万,就非常紧张了。因为多出来的200万得上交,上交了上头也不念你的好。我就想方设法给作者预付稿费,算是长期投资。有长期投资才有品牌,有了品牌上头也让你三分。”在书生和商人之间,他认可了“思想经纪人”这个外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沈昌文兼任《读书》杂志主编。当时正值思想解放,所以办杂志的人常常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能改变。《读书》杂志“缺少一个调节关系、起润滑作用的角色”,这个角色就由沈昌文承担下来。他发现编辑部的很多人道德上很高尚,但光靠这个办刊是不行的,他建议使用的方法就是引而不发——也就是只提供材料,不作结论,因为读者会自行作出结论。沈昌文后来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所以自称在《读书》才得以和名流学人打成一片。但实际上,他自己也成为了出版界的灵魂人物,《读书》汇集了当时中国文化界最忠实的读者,也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沈昌文曾总结自己的出版工作经验是“三个第一”,即文化第一,质量第一,人脉第一。他说,所谓人脉第一,“就是人际关系。编辑工作是个奇怪的职业,自己不生产,这边是作者,那边是发行,那边是印刷厂,你在中间。这就要求你要做到人脉相通。”还有人请教为什么他对竞争对手那么好,沈昌文就说:“要消灭一个敌人,最好的办法是把他当成朋友。”1996年,沈昌文退休后,还在辽宁教育出版社主持了自己的工作室,做了《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两套大型丛书和新《万象》杂志以及《欧洲风化史》等上百种思想人文图书。很多事情能做成,都得益于他和作者建立起的良好关系,在随笔集《最后的晚餐》里,沈昌文写出了他的秘密:“当我以文化为职业的时候,常蒙前辈教诲。现在视之,这些言传身教,无异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对门徒的训词。而当我以后能独立工作之际,能实行的常常只有一条:请客吃晚饭。”王蒙说沈昌文:“在发展北京餐饮营业上做出了贡献。”

晚年,沈昌文被誉为“不良老年”,他自称七十多岁时,依然“背一个笔记本电脑,脖子上挂个U盘,耳朵上塞个耳机,连接MP3,骑一破旧永久,出入酒吧,口说 broken English, 以荤面素底为幽默,招摇过市,不以为耻。”80多岁时,他还常常上午给一家出版公司当顾问,下午去老东家三联。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郝大超告诉界面文化,沈公一生豁达,爱开玩笑,以前每周都来书店,若有人问起他干嘛来了,他准回答:“我想念我的付小姐(复印机)了,我来看看她。”沈公每次来都会复印些东西,或者说以复印之借口来看看他放不下的三联。

“现在不是中国梦吗?我的梦就四个字——无疾而终。宋美龄就是无疾而终,一觉睡下去就完蛋了,这是最幸福了。” 沈昌文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这样说。在2021年1月10日,这个梦实现了。

 

参考资料:

《沈昌文 是书生还是商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8/2008-10-08/67895.html

沈昌文:How happy I am!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3-07/23/content_452419.htm?div=0

沈昌文:我忏悔我的“不美”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302045/

沈昌文:《读书》杂志创刊前后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730519_1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睡梦中安详离世 享年90岁

https://ent.163.com/21/0110/11/FVVQT83A00038FO9.html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