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齐鲁名师 | 临沂杏园小学王瑞芳:成长在课堂,与教育一起变得更美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齐鲁名师 | 临沂杏园小学王瑞芳:成长在课堂,与教育一起变得更美好

本期齐鲁名师,带你走近这位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杏坛名师,一起聆听她的故事。

文|张煜驰

摄影|王金奎、刘红朝

山东有各类学校3.77万所,各类在校生1989万人,教职工150万人,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校长,还有培养出许多国之栋梁的名校,为了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界面新闻、澎聚传媒共同发起“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系列活动。通过名校巡礼、名师访谈、对话名校长系列主题活动,从济南启动,16个地市巡礼,充分展现各地市各高校的发展历程,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成果,发掘办学治校的先进理念,积极打造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点。

待16个地市访谈结束后,将“围绕总结示范新成果,服务山东教育新发展”,做好活动成果的提炼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把“一枝独秀”变成“满园春色”,让高端访谈活动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宣传品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临沂杏园小学教师王瑞芳而言,拥有自己的课堂,并给予学生最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里获得成长,便是她选择从事教师这一事业的初心。

怀揣着这份赤子之心,王瑞芳拒绝了会计工作,转而选择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刚学备课与听课时的只知其然,到锤炼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一蜕变的背后是她对问题的求根溯源,更是她对自身的充实与积淀。

本期齐鲁名师,带你走近这位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杏坛名师,一起聆听她的故事。

初登讲台,师生同上第一课

紧张而又激动,这是王瑞芳在第一次正式上课前的复杂心情。那时的她还没有任何当班主任的经验,甚至因为轻度近视而难以看清学生的表情,不能及时组织班级纪律。因此,尽管她做足了课前准备,但还是因经验不足而使得课堂表演环节趋于混乱。

课后,看着手中被抢坏的头饰和动物尾巴,王瑞芳才意识到,“课堂不是想当然,不是我们备好教材就行,还要备好学生,了解这个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基于学生去设计我们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效。”

自那节课后,为在最短时间内尽快适应工作,王瑞芳开始不断地听老教师讲课,并详细地做好记录,揣摩课程的设计意图,博采众长。此外,遇到教学上的问题,她也会请教许多老师,以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案。在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她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并能在课堂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其教学风格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同时,为了更好地观察孩子们的情绪,王瑞芳也戴上了眼镜,时常陪伴在孩子们身边,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双方都收获颇丰,共同在课堂里成长。也正是这份与学生一起“成长在课堂里”的初心,让她从站在课堂上开始一直到今天,整整20年,并且会让她永远扎根在课堂里,一直走下去。

不忘初心,师生相伴共成长

“教育不只是传授本领,更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真实的生命。”这是王瑞芳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对于她来说,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打造学生的身心和灵魂。

在王瑞芳的第一届学生中,曾有一个孩子因沉溺于虚幻世界而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在向学生家长详细地了解了学生近况之后,她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与他深入交流,找准问题的根源,逐步引导学生重新树立起自信心。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王瑞芳也收获了许多,对教师这一角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老师在教育学生,学生也在帮助老师成长。

诸如此类的教学案例,让王瑞芳清楚地感受到,教师应该以孩子为师,尊重、认识和发现每一个孩子,一切从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教育和引领学生,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增长教育智慧,进而使自己向理想型教师靠近的同时,又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教育和引领,和他们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

矢志不渝,心心相印真情露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责任,而学生对老师的爱是一种真情。这种真情使老师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使老师对学生的爱更无私,更理性,更纯真,更久远。”这是王瑞芳对师生关系的解读,也是她为之践行的准则。

在带班的过程中,王瑞芳曾因缺乏必要的休息而患上了严重的急性喉炎。面对医生的嘱托与警告,她第一时间想到的并非是“失声”的后果,反而是刚接手班级的学生。为了不中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王瑞芳选择了最为辛苦的“白天上课、晚上输液”,只为不耽误学生一节课。学生们在了解了老师的病情后,也变得格外遵守纪律,甚至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想办法帮助老师。这种来自孩子们的真情让她的辛苦与疲惫荡然无存,只留下从学生的真诚中沉淀出来的对教师这份职业炽热的激情和无尽的幸福。

孩子们的真心是最干净、最珍贵、最不容懈怠的。对于王瑞芳而言,享受着孩子们的真情与真心,也是享受着教育的幸福与幸运。可以说,正是孩子们给了她为师的信心和勇气,也给了她职业的幸福与荣耀。

融合阅读,立德树人养文气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王瑞芳正是基于这一特点,不断研究,提出了“融合阅读”的教育理念。

依托统编教材自然单元的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古诗文、课外优秀阅读篇目等课外阅读资源关联建构,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形成一个课内外融通、系统开放的专题阅读课堂教学体系。通过整合这些教学资源,王瑞芳希望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此外,为充分发挥齐鲁名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王瑞芳还基于“融合阅读”的教学理念,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将教研视域和引领范围由面向全校兼顾辐射全市,倾心指导青年教师成长,为全市培养种子教师。工作室“以最好的成长成就最好的教育”为发展愿景,坚持“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扎实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推动成员在培养周期内获得专业发展的加速度,尽快成长为学科新秀和教学能手。

从初登讲台毫无经验的新人,到逐步成长为有自己独特教育理念、引领全市教师的齐鲁名师,王瑞芳一直秉持着“成长在课堂里”的初心,与学生一同成长进步,“与教育一起变得更美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齐鲁名师 | 临沂杏园小学王瑞芳:成长在课堂,与教育一起变得更美好

本期齐鲁名师,带你走近这位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杏坛名师,一起聆听她的故事。

文|张煜驰

摄影|王金奎、刘红朝

山东有各类学校3.77万所,各类在校生1989万人,教职工150万人,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校长,还有培养出许多国之栋梁的名校,为了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凤凰网、界面新闻、澎聚传媒共同发起“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系列活动。通过名校巡礼、名师访谈、对话名校长系列主题活动,从济南启动,16个地市巡礼,充分展现各地市各高校的发展历程,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成果,发掘办学治校的先进理念,积极打造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点。

待16个地市访谈结束后,将“围绕总结示范新成果,服务山东教育新发展”,做好活动成果的提炼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把“一枝独秀”变成“满园春色”,让高端访谈活动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宣传品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临沂杏园小学教师王瑞芳而言,拥有自己的课堂,并给予学生最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里获得成长,便是她选择从事教师这一事业的初心。

怀揣着这份赤子之心,王瑞芳拒绝了会计工作,转而选择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刚学备课与听课时的只知其然,到锤炼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一蜕变的背后是她对问题的求根溯源,更是她对自身的充实与积淀。

本期齐鲁名师,带你走近这位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杏坛名师,一起聆听她的故事。

初登讲台,师生同上第一课

紧张而又激动,这是王瑞芳在第一次正式上课前的复杂心情。那时的她还没有任何当班主任的经验,甚至因为轻度近视而难以看清学生的表情,不能及时组织班级纪律。因此,尽管她做足了课前准备,但还是因经验不足而使得课堂表演环节趋于混乱。

课后,看着手中被抢坏的头饰和动物尾巴,王瑞芳才意识到,“课堂不是想当然,不是我们备好教材就行,还要备好学生,了解这个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基于学生去设计我们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效。”

自那节课后,为在最短时间内尽快适应工作,王瑞芳开始不断地听老教师讲课,并详细地做好记录,揣摩课程的设计意图,博采众长。此外,遇到教学上的问题,她也会请教许多老师,以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案。在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她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并能在课堂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其教学风格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同时,为了更好地观察孩子们的情绪,王瑞芳也戴上了眼镜,时常陪伴在孩子们身边,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双方都收获颇丰,共同在课堂里成长。也正是这份与学生一起“成长在课堂里”的初心,让她从站在课堂上开始一直到今天,整整20年,并且会让她永远扎根在课堂里,一直走下去。

不忘初心,师生相伴共成长

“教育不只是传授本领,更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真实的生命。”这是王瑞芳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对于她来说,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打造学生的身心和灵魂。

在王瑞芳的第一届学生中,曾有一个孩子因沉溺于虚幻世界而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在向学生家长详细地了解了学生近况之后,她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与他深入交流,找准问题的根源,逐步引导学生重新树立起自信心。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王瑞芳也收获了许多,对教师这一角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老师在教育学生,学生也在帮助老师成长。

诸如此类的教学案例,让王瑞芳清楚地感受到,教师应该以孩子为师,尊重、认识和发现每一个孩子,一切从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教育和引领学生,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增长教育智慧,进而使自己向理想型教师靠近的同时,又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教育和引领,和他们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

矢志不渝,心心相印真情露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责任,而学生对老师的爱是一种真情。这种真情使老师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使老师对学生的爱更无私,更理性,更纯真,更久远。”这是王瑞芳对师生关系的解读,也是她为之践行的准则。

在带班的过程中,王瑞芳曾因缺乏必要的休息而患上了严重的急性喉炎。面对医生的嘱托与警告,她第一时间想到的并非是“失声”的后果,反而是刚接手班级的学生。为了不中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王瑞芳选择了最为辛苦的“白天上课、晚上输液”,只为不耽误学生一节课。学生们在了解了老师的病情后,也变得格外遵守纪律,甚至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想办法帮助老师。这种来自孩子们的真情让她的辛苦与疲惫荡然无存,只留下从学生的真诚中沉淀出来的对教师这份职业炽热的激情和无尽的幸福。

孩子们的真心是最干净、最珍贵、最不容懈怠的。对于王瑞芳而言,享受着孩子们的真情与真心,也是享受着教育的幸福与幸运。可以说,正是孩子们给了她为师的信心和勇气,也给了她职业的幸福与荣耀。

融合阅读,立德树人养文气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王瑞芳正是基于这一特点,不断研究,提出了“融合阅读”的教育理念。

依托统编教材自然单元的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古诗文、课外优秀阅读篇目等课外阅读资源关联建构,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形成一个课内外融通、系统开放的专题阅读课堂教学体系。通过整合这些教学资源,王瑞芳希望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此外,为充分发挥齐鲁名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王瑞芳还基于“融合阅读”的教学理念,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将教研视域和引领范围由面向全校兼顾辐射全市,倾心指导青年教师成长,为全市培养种子教师。工作室“以最好的成长成就最好的教育”为发展愿景,坚持“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扎实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推动成员在培养周期内获得专业发展的加速度,尽快成长为学科新秀和教学能手。

从初登讲台毫无经验的新人,到逐步成长为有自己独特教育理念、引领全市教师的齐鲁名师,王瑞芳一直秉持着“成长在课堂里”的初心,与学生一同成长进步,“与教育一起变得更美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