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种子翻身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种子翻身仗

种业翻身仗的根本是打破旧有的条块分割,引进新的市场力量,建立鼓励研发的长期机制,同时也需要制度层面对知识产权的严加保护。

文|蓝海经济观察 沈奇 杨政

1、政策文件频频关注种子行业

2021年,政策频频关注种子行业,体现出高层对种子行业的重视:

2、种子卡脖子

2月22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发言中提到:玉米、大豆单产水平尚不及世界先进水平的60%。另外生猪的饲料转化率、奶牛产奶量,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只有水稻、小麦完全用的是自主选育品种。

文字来源:《瞭望》

据新华社旗下新闻周刊《瞭望》2020年第38期中指出,玉米及很多蔬果依赖国外的高价种子。

应该说,农业收成主要有两个决定因素:一是种植技术;二是农业投入品,也就是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其中,种子是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最基础因素,是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

3、小而散的中国种子行业

经过近年来的种业巨头合并重组,国际种业市场成为以拜耳农化和科迪华双寡头垄断格局。收购先正达的中国化工集团紧随其后,隆平高科也跻身全球前十。

国内种业则依旧是小而散的格局,并未改变。根据今年3月天眼查大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81万家种子相关企业。我国种业的市场集中度长期偏低,品种繁多,以企业数量最多的玉米种子为例,根据全国农技中心数据,玉米品种的种植集中度(CR5)在2011年之后开始下降,2015年已下降到2000年之前的水平,并且下滑趋势仍在继续。

种子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农业部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下面是原来的农业三站,种子站、植保站、化肥站,这个行政色彩浓厚的体系在过去二十年左右时间完全没有发挥作用。

本应提供农业种植服务的基层体系完全成为了营销机构,依靠层层加价来维持生存。

本应发挥监管职能的种子站也因为投入不足,专业人员流失严重,基本沦为发证机关。行业本身野蛮生长和监管缺失形成了恶性循环。

4、种子企业研发投入水平长期偏低

我国种子企业研发投入常年偏低,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多在10%以下,且多数远低于营销费用;而国际种企(以孟山都为例)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长期保持在10%以上。我们以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的玉米种子为例,处于前三位的郑单958、京科968、先玉335均非我国种企自主研制。

在我国种业发展过程中,种子的研发、育种、营销三个市场是切分开的。

现金流充裕使得营销环节强势,种企只管要好卖的种子,不愿意投入推广、试验示范,因此长周期的研发很难拿出立竿见影的成果,也就没人愿意干。同时,种子的生产、研发机构很大程度上异化为营销企业。这种产业链的切分还使得以课题研发为导向的农业科研机构对种子企业的研发产生了挤出效应。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长期缺失,近似性的品种、“套牌”品种十分泛滥。一方面育种的农民偷种子卖,企业难以追究责任;另一方面很多地方企业大规模盗用亲本,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查处成本极高,很多时候根本就无法追究。这同样十分打击承担市场风险的商业主体研发积极性。

因技术壁垒高,转基因种子已经成为国际种企研发主力军。根据ISAAA(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报告显示,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超90%。而我国转基因种子商业化尚处起步阶段。根据2020年6月9日,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处长宋贵文提供的数据,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29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不足2%。要想打好种子翻身仗,是否允许大面积推广转基因品种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5、当务之急是建立有利于研发的长线机制

随着人均GDP攀上一万美元大关,中等收入群体增多。十四五规划提出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释放消费潜力。随着多样性的消费空间逐步被打开,人们对农产品的追求由数量转向质量、口感。

打好种业翻身仗需要清醒认识种子行业的现状,有大破大立的勇气。

第一:鼓励有实力和有经验的企业进入种子领域,不只是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用新的力量来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

第二:鼓励投入研发,现在很多企业所谓的研发投入都是假的,是成立个部门,说自己在做推广,其实干的还是营销的活。研发投入可以抵减所得税、研发人员可以灵活薪酬,不设壁垒,鼓励探索。

第三:打破产业链各个环节中的梗阻,让研发、营销、生产各个环节在市场中充分竞争。

第四:打破地方保护,把种子打假、知识产权保护归口到权威部门,并建立垂直的管理体系。

第五:严刑峻法,减少事前审批,取消许可证,但对于制假售假一定要除恶务尽。

6.

种业翻身仗的根本是打破旧有的条块分割,引进新的市场力量,建立鼓励研发的长期机制,同时也需要制度层面对知识产权的严加保护。

此外,种子行业不仅仅靠种子的科研创新成果进步,基础研究投入与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整合升级同样重要。

希望种子行业的翻身仗能够带动农业产业的翻身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种子翻身仗

种业翻身仗的根本是打破旧有的条块分割,引进新的市场力量,建立鼓励研发的长期机制,同时也需要制度层面对知识产权的严加保护。

文|蓝海经济观察 沈奇 杨政

1、政策文件频频关注种子行业

2021年,政策频频关注种子行业,体现出高层对种子行业的重视:

2、种子卡脖子

2月22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发言中提到:玉米、大豆单产水平尚不及世界先进水平的60%。另外生猪的饲料转化率、奶牛产奶量,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只有水稻、小麦完全用的是自主选育品种。

文字来源:《瞭望》

据新华社旗下新闻周刊《瞭望》2020年第38期中指出,玉米及很多蔬果依赖国外的高价种子。

应该说,农业收成主要有两个决定因素:一是种植技术;二是农业投入品,也就是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其中,种子是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最基础因素,是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

3、小而散的中国种子行业

经过近年来的种业巨头合并重组,国际种业市场成为以拜耳农化和科迪华双寡头垄断格局。收购先正达的中国化工集团紧随其后,隆平高科也跻身全球前十。

国内种业则依旧是小而散的格局,并未改变。根据今年3月天眼查大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81万家种子相关企业。我国种业的市场集中度长期偏低,品种繁多,以企业数量最多的玉米种子为例,根据全国农技中心数据,玉米品种的种植集中度(CR5)在2011年之后开始下降,2015年已下降到2000年之前的水平,并且下滑趋势仍在继续。

种子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农业部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下面是原来的农业三站,种子站、植保站、化肥站,这个行政色彩浓厚的体系在过去二十年左右时间完全没有发挥作用。

本应提供农业种植服务的基层体系完全成为了营销机构,依靠层层加价来维持生存。

本应发挥监管职能的种子站也因为投入不足,专业人员流失严重,基本沦为发证机关。行业本身野蛮生长和监管缺失形成了恶性循环。

4、种子企业研发投入水平长期偏低

我国种子企业研发投入常年偏低,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多在10%以下,且多数远低于营销费用;而国际种企(以孟山都为例)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长期保持在10%以上。我们以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的玉米种子为例,处于前三位的郑单958、京科968、先玉335均非我国种企自主研制。

在我国种业发展过程中,种子的研发、育种、营销三个市场是切分开的。

现金流充裕使得营销环节强势,种企只管要好卖的种子,不愿意投入推广、试验示范,因此长周期的研发很难拿出立竿见影的成果,也就没人愿意干。同时,种子的生产、研发机构很大程度上异化为营销企业。这种产业链的切分还使得以课题研发为导向的农业科研机构对种子企业的研发产生了挤出效应。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长期缺失,近似性的品种、“套牌”品种十分泛滥。一方面育种的农民偷种子卖,企业难以追究责任;另一方面很多地方企业大规模盗用亲本,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查处成本极高,很多时候根本就无法追究。这同样十分打击承担市场风险的商业主体研发积极性。

因技术壁垒高,转基因种子已经成为国际种企研发主力军。根据ISAAA(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报告显示,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超90%。而我国转基因种子商业化尚处起步阶段。根据2020年6月9日,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处长宋贵文提供的数据,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29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不足2%。要想打好种子翻身仗,是否允许大面积推广转基因品种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5、当务之急是建立有利于研发的长线机制

随着人均GDP攀上一万美元大关,中等收入群体增多。十四五规划提出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释放消费潜力。随着多样性的消费空间逐步被打开,人们对农产品的追求由数量转向质量、口感。

打好种业翻身仗需要清醒认识种子行业的现状,有大破大立的勇气。

第一:鼓励有实力和有经验的企业进入种子领域,不只是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用新的力量来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

第二:鼓励投入研发,现在很多企业所谓的研发投入都是假的,是成立个部门,说自己在做推广,其实干的还是营销的活。研发投入可以抵减所得税、研发人员可以灵活薪酬,不设壁垒,鼓励探索。

第三:打破产业链各个环节中的梗阻,让研发、营销、生产各个环节在市场中充分竞争。

第四:打破地方保护,把种子打假、知识产权保护归口到权威部门,并建立垂直的管理体系。

第五:严刑峻法,减少事前审批,取消许可证,但对于制假售假一定要除恶务尽。

6.

种业翻身仗的根本是打破旧有的条块分割,引进新的市场力量,建立鼓励研发的长期机制,同时也需要制度层面对知识产权的严加保护。

此外,种子行业不仅仅靠种子的科研创新成果进步,基础研究投入与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整合升级同样重要。

希望种子行业的翻身仗能够带动农业产业的翻身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