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雷军下场造车,站上台风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雷军下场造车,站上台风口

当仅比自己小五岁的李斌、77年的何小鹏和81年的李想都可以被中国汽车业记入史册时,谁又不想纵身一试呢?

文|BusinessCars 曹旻希

2013年行将结束时,在央视的第十四届经济年度人物颁奖上,董明珠和雷军立了个十亿赌局。当时小米的风光无限,谁都觉得小米在这场赌局中是必胜的。

意料之外的是,2015、2016这两年间,小米业绩受挫,营业额增长大幅放缓。再加上华为的突然崛起,小米最核心的手机产业也受到了冲击。直到2019年,小米业绩依然没有超越格力,这场赌局以董明珠获胜而告终。

当时的董明珠想法很简单,她认为:“难道有了互联网,就不需要制造业了吗?”

2021年3月30日,雷军站在了小米手机春季发布会的舞台。几乎所有线上线下的观众都在等待雷军亲口宣布——小米造车,哪怕就在几天前小米才刚刚否认了这一消息。事实上,在发布会开始的前几个小时,小米发布公告称,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

当天,已经52岁的雷军泪洒现场,他说这将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决定亲自带队,并愿意押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已经经历了煎熬和历练的雷军会在知天命时仍愿意下场造车跻身制造业。毕竟在过去中国互联网大佬中,雷军成名最早,1998年作为金山软件总经理的他已是国内互联网十大杰出青年,非常耀眼。彼时,李彦宏还在美国读书,马化腾到处筹钱想创办自己的第一家公司,马云还在四处碰壁,丁磊刚从学校毕业到电信局上班。

所以如今,当仅比自己小五岁的李斌、77年的何小鹏和81年的李想都可以被中国汽车业记入史册时,谁又不想纵身一试呢?

重新出发,一切归零

2001年,是一个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

“千禧年世界末日”后的幸存以及WTO的加入,似乎让举国上下竟有大松了一口气的意味。事实上,当时那些为加入WTO而狂欢的人大多数并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即使是最优秀的企业家们也没有看清那些正在发生的剧烈演变。

剑舞笙歌的年份,仍然有低迷的行业存在,那就是受纳斯达克股灾和美国经济影响的互联网、电子等产业,当时意气风发的英雄们正遭遇他们职业生涯中的第一股大寒流,而这股寒流很快也席卷中国。

那年的冬天,虽然在上一个财年,销售额达到220亿元,纯利润29亿,华为已经一举拿下全国电子行业首位,但其创始人任正非仍写下了流传至今名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而当时已是金山软件总裁,后来兼任CEO一职的雷军,竟然还是被传出去搜狐“找工作”的流言。

虽然每一位成功者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但就在十年后,一切都变了。

2010年,华为以销售收入280亿美元超越诺西,成为了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两年之后,华为超越爱立信,成功登顶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

这份答卷毋庸置疑让当时的雷军也动了心。

同年4月6日,在北京银谷大厦807室,小米初创团队据说喝了一碗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父亲熬的小米粥后,开始书写手机市场的一段传奇。不过当时中国手机市场仍由国际巨头把持,处于功能机向智能机迭代期。

谁也没预料到,在小米1发布会上,像乔布斯一样身穿黑T、牛仔裤、帆布鞋的雷军,会用“1999”的价格在国内手机市场掀起一场革命。当时台下的欢呼声持续了将近一分钟——毕竟在当年的智能手机市场上,还没有人敢于给出如此低的价格。

随后的小米1与第一代红米也成为了检验小米团队成果的试金石。据统计,小米1总计销售700多万台,第一代红米卖了4460万台。之后两年,小米势头依旧很足。2014和 2015年,小米连续两年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销量排名第一,在全球市场成为仅次于三星和苹果的第三大手机厂商。

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雷军毫无疑问将在当年的那个“赌局”中大获全胜。然而,因为供应链问题和线下渠道方面存在劣势,让小米在2016年跌被华为、OV反超,手机销量同比下滑36%,掉出全球前五。经过努力“补课”,小米从2017年Q2才开始逆转,重新恢复高速成长。

小米逆袭,一方面是因为在国际市场的成功。另一方面,小米从2016年开始重视建设以“小米之家”为代表的线下渠道,抵御来自OV的冲击。

2018年,在考虑到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加剧的大环境,雷军提出“向高端突破”的概念,并在2019年正式分拆Redmi,将做性价比产品的任务交给后者,小米自身则努力上探高端。

不过虽然小米其主营业务手机今年以13%的份额位列全球第三,但根据市场调查研究公司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手机全年出货同比下跌11%。而出货量下滑1%的数据,以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的现状对于智能手机收入在小米集团营收超六成的占比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但雷军看似也终于实现了去年在小米十周年上所说的,“小米要重新创业、一切归零,坚持用互联网赋能制造业,做长期有价值的事情。”

智能电动汽车,就是雷军的新故事。

投资能赚钱,但只有创业才能更伟大

外界总是说,在小米成立的十多年间,雷军至少两次让这家公司成功站上了风口。一次是从0到1创办了小米,另一次是建立了小米生态链。

那么造车会不会是第三次呢?

事实上,雷军想要造车的念头早在小米刚刚诞生的第三年。2013年,雷军曾经两次拜访马斯克,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雷军开始关注电动汽车产业。

“此后七八年,投了十家电动汽车公司。”雷军说。据悉,小米在2014年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在蔚来汽车获得的第一批投资中,雷军的顺为资本名列其中;2016年和2019年,又相继两次注资小鹏;2020年4月,小米投资了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Pateo)等。

所以,其实小米已经不断将自己嵌入到造车产业链之中,其背后除了广阔而真实的汽车市场需求之外,还有雷军想要拓宽小米生态版图的意图。

从2018年前后,小米体系下诞生了多家生态链公司,并在其扶持下快速长成了中型公司。当第一家公司华米科技上市时,雷军曾表示,这是“小米生态链模式的巨大胜利”。对小米来说,这种持股方式既能保证可以从生态链公司持续获取利润分成,也可以让生态链公司保持决策独立和创业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从无论是小米做智能手机的经验,还是之后复制到了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笔记本电脑等形成的相关领域生态圈,其软硬件一体的研发能力和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对于接下来的造车来说,小米的确有自己的优势。

雷军也认为,小米汽车的到来,将补齐小米智能生态场景的关键一环。

不过除了狂热米粉推了一把和雷军对于小米造车义无反顾之外,也有颇多理性的声音认为,小米真的亏得起吗?

花旗曾在研报中指出,造车远比制造智能手机要复杂得多,供应链也更长,但小米貌似还没有搭建起造车的供应链。同时,造车属于重资产业务,将会消耗大量资源,同时带给公司长期的财政负担,对当前公司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带来影响。

雷军目前准备小米在10年内投资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0亿元),首期投资达100亿元人民币,对于一个新兴的车企来说,这无疑让人直呼“小米有钱”。而雷军也表示小米账面有1080亿元,即使100亿美元造不好汽车,小米也是亏得起的。

但对于为何造车选择了全资,有分析认为雷军并不想像过去选择投资或者和其他新造车势力一样引资来参与这个项目,是想在一开始就让外界排除小米造车圈钱的可能性。不过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如果小米汽车后续有所成就,可能会对外开放投资。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新造车领域仍有超过100家企业在随时上演各类“挣扎”。此时入局的小米即便资金储备充足,按照从调研到最后决定,雷军只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再到其产品推出、量产、打开市场仍需时日,届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难想象。

“创业要找到能够让猪飞起来的台风口,只要在台风口,稍微长一个小的翅膀,就能飞得更高。”

说出这句话的雷军的确在十一年前的中关村成功找到了风口。但不得不说,进军智能汽车行业势必是雷军人生中最重大的决定,虽然这个风口已经有一点晚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雷军

  • SU7定价21.59万元,雷军一秒变“雷神”
  • 21.59万元起,小米SU7买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雷军下场造车,站上台风口

当仅比自己小五岁的李斌、77年的何小鹏和81年的李想都可以被中国汽车业记入史册时,谁又不想纵身一试呢?

文|BusinessCars 曹旻希

2013年行将结束时,在央视的第十四届经济年度人物颁奖上,董明珠和雷军立了个十亿赌局。当时小米的风光无限,谁都觉得小米在这场赌局中是必胜的。

意料之外的是,2015、2016这两年间,小米业绩受挫,营业额增长大幅放缓。再加上华为的突然崛起,小米最核心的手机产业也受到了冲击。直到2019年,小米业绩依然没有超越格力,这场赌局以董明珠获胜而告终。

当时的董明珠想法很简单,她认为:“难道有了互联网,就不需要制造业了吗?”

2021年3月30日,雷军站在了小米手机春季发布会的舞台。几乎所有线上线下的观众都在等待雷军亲口宣布——小米造车,哪怕就在几天前小米才刚刚否认了这一消息。事实上,在发布会开始的前几个小时,小米发布公告称,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

当天,已经52岁的雷军泪洒现场,他说这将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决定亲自带队,并愿意押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已经经历了煎熬和历练的雷军会在知天命时仍愿意下场造车跻身制造业。毕竟在过去中国互联网大佬中,雷军成名最早,1998年作为金山软件总经理的他已是国内互联网十大杰出青年,非常耀眼。彼时,李彦宏还在美国读书,马化腾到处筹钱想创办自己的第一家公司,马云还在四处碰壁,丁磊刚从学校毕业到电信局上班。

所以如今,当仅比自己小五岁的李斌、77年的何小鹏和81年的李想都可以被中国汽车业记入史册时,谁又不想纵身一试呢?

重新出发,一切归零

2001年,是一个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

“千禧年世界末日”后的幸存以及WTO的加入,似乎让举国上下竟有大松了一口气的意味。事实上,当时那些为加入WTO而狂欢的人大多数并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即使是最优秀的企业家们也没有看清那些正在发生的剧烈演变。

剑舞笙歌的年份,仍然有低迷的行业存在,那就是受纳斯达克股灾和美国经济影响的互联网、电子等产业,当时意气风发的英雄们正遭遇他们职业生涯中的第一股大寒流,而这股寒流很快也席卷中国。

那年的冬天,虽然在上一个财年,销售额达到220亿元,纯利润29亿,华为已经一举拿下全国电子行业首位,但其创始人任正非仍写下了流传至今名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而当时已是金山软件总裁,后来兼任CEO一职的雷军,竟然还是被传出去搜狐“找工作”的流言。

虽然每一位成功者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但就在十年后,一切都变了。

2010年,华为以销售收入280亿美元超越诺西,成为了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两年之后,华为超越爱立信,成功登顶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

这份答卷毋庸置疑让当时的雷军也动了心。

同年4月6日,在北京银谷大厦807室,小米初创团队据说喝了一碗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父亲熬的小米粥后,开始书写手机市场的一段传奇。不过当时中国手机市场仍由国际巨头把持,处于功能机向智能机迭代期。

谁也没预料到,在小米1发布会上,像乔布斯一样身穿黑T、牛仔裤、帆布鞋的雷军,会用“1999”的价格在国内手机市场掀起一场革命。当时台下的欢呼声持续了将近一分钟——毕竟在当年的智能手机市场上,还没有人敢于给出如此低的价格。

随后的小米1与第一代红米也成为了检验小米团队成果的试金石。据统计,小米1总计销售700多万台,第一代红米卖了4460万台。之后两年,小米势头依旧很足。2014和 2015年,小米连续两年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销量排名第一,在全球市场成为仅次于三星和苹果的第三大手机厂商。

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雷军毫无疑问将在当年的那个“赌局”中大获全胜。然而,因为供应链问题和线下渠道方面存在劣势,让小米在2016年跌被华为、OV反超,手机销量同比下滑36%,掉出全球前五。经过努力“补课”,小米从2017年Q2才开始逆转,重新恢复高速成长。

小米逆袭,一方面是因为在国际市场的成功。另一方面,小米从2016年开始重视建设以“小米之家”为代表的线下渠道,抵御来自OV的冲击。

2018年,在考虑到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加剧的大环境,雷军提出“向高端突破”的概念,并在2019年正式分拆Redmi,将做性价比产品的任务交给后者,小米自身则努力上探高端。

不过虽然小米其主营业务手机今年以13%的份额位列全球第三,但根据市场调查研究公司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手机全年出货同比下跌11%。而出货量下滑1%的数据,以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的现状对于智能手机收入在小米集团营收超六成的占比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但雷军看似也终于实现了去年在小米十周年上所说的,“小米要重新创业、一切归零,坚持用互联网赋能制造业,做长期有价值的事情。”

智能电动汽车,就是雷军的新故事。

投资能赚钱,但只有创业才能更伟大

外界总是说,在小米成立的十多年间,雷军至少两次让这家公司成功站上了风口。一次是从0到1创办了小米,另一次是建立了小米生态链。

那么造车会不会是第三次呢?

事实上,雷军想要造车的念头早在小米刚刚诞生的第三年。2013年,雷军曾经两次拜访马斯克,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雷军开始关注电动汽车产业。

“此后七八年,投了十家电动汽车公司。”雷军说。据悉,小米在2014年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在蔚来汽车获得的第一批投资中,雷军的顺为资本名列其中;2016年和2019年,又相继两次注资小鹏;2020年4月,小米投资了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Pateo)等。

所以,其实小米已经不断将自己嵌入到造车产业链之中,其背后除了广阔而真实的汽车市场需求之外,还有雷军想要拓宽小米生态版图的意图。

从2018年前后,小米体系下诞生了多家生态链公司,并在其扶持下快速长成了中型公司。当第一家公司华米科技上市时,雷军曾表示,这是“小米生态链模式的巨大胜利”。对小米来说,这种持股方式既能保证可以从生态链公司持续获取利润分成,也可以让生态链公司保持决策独立和创业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从无论是小米做智能手机的经验,还是之后复制到了智能电视、智能家居、笔记本电脑等形成的相关领域生态圈,其软硬件一体的研发能力和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对于接下来的造车来说,小米的确有自己的优势。

雷军也认为,小米汽车的到来,将补齐小米智能生态场景的关键一环。

不过除了狂热米粉推了一把和雷军对于小米造车义无反顾之外,也有颇多理性的声音认为,小米真的亏得起吗?

花旗曾在研报中指出,造车远比制造智能手机要复杂得多,供应链也更长,但小米貌似还没有搭建起造车的供应链。同时,造车属于重资产业务,将会消耗大量资源,同时带给公司长期的财政负担,对当前公司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带来影响。

雷军目前准备小米在10年内投资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0亿元),首期投资达100亿元人民币,对于一个新兴的车企来说,这无疑让人直呼“小米有钱”。而雷军也表示小米账面有1080亿元,即使100亿美元造不好汽车,小米也是亏得起的。

但对于为何造车选择了全资,有分析认为雷军并不想像过去选择投资或者和其他新造车势力一样引资来参与这个项目,是想在一开始就让外界排除小米造车圈钱的可能性。不过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如果小米汽车后续有所成就,可能会对外开放投资。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新造车领域仍有超过100家企业在随时上演各类“挣扎”。此时入局的小米即便资金储备充足,按照从调研到最后决定,雷军只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再到其产品推出、量产、打开市场仍需时日,届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难想象。

“创业要找到能够让猪飞起来的台风口,只要在台风口,稍微长一个小的翅膀,就能飞得更高。”

说出这句话的雷军的确在十一年前的中关村成功找到了风口。但不得不说,进军智能汽车行业势必是雷军人生中最重大的决定,虽然这个风口已经有一点晚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