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债券信用违约进一步上升,央行发文多方围堵风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债券信用违约进一步上升,央行发文多方围堵风险

根据联合资信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债券市场新增违约发行人家数、涉及到期违约债券期数,到期违约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8.5%、34.1%、40.6%。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樊旭

进入2021年,我国债券市场违约风险进一步上升,违约事件持续增长。对此,央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日前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发债企业提升信息披露有效性,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秉持“零容忍”态度,依法严惩逃废债行为。

根据联合资信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债券市场新增18家违约发行人,共涉及到期违约债券59期,到期违约金额合计约778.97亿元。新增违约发行人家数、涉及到期违约债券期数和到期违约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8.5%34.1%40.6%

国企违约更为突出。联合资信数据显示,上半年,受海航系破产重整影响,国有企业违约家数和涉及到期违约金额均创历史新高。新增违约发行人中,国有企业共12家,占新增违约主体总数的三分之二。作为对照,2020年上半年,新增违约发行人中,国有企业仅有3家,占比约23%2020年下半年,新增违约发行人中,国企有6家,占比约35%。涉及到期违约金额中,国企约为530.20亿元,较2020年上半年的446.12亿元和2020年下半年的241.47亿元均有所上升。

联合资信进一步指出,上半年,国企新增违约主体占比首次超民营企业,反映出去年四季度个别重量级国企打破刚兑后,地方国企信用风险持续释放,弱资质国企信用风险加速暴露。

另外,高评级的发行主体违约数量继续攀升。据国金证券统计,1-6月,违约主体的发行评级以AA+级为主,数量为17家,占比为38%;其次是AAAAA级,分别为13家和9家,相较去年下半年,AAA级主体占比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由于信用逾期事件频发等原因,今年上半年,区域信用环境明显恶化,主体信用评级下调明显增多。据广发证券统计,上半年,评级调低共163次,涉及95家主体,自2015年以来仅次于2019年(民企违约高峰年),被下调评级的主体数量较2020年同期大幅增长83%。而评级调高仅37次,涉及36家主体,较往年同期的评级调高超过200次大幅缩减。

在债市违约频发的背景下,防风险成为监管重点方向之一。

央行和发改委在《关于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把主动防范化解债券市场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筑牢市场准入、早期干预和处置退出三道防线,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提升市场出清效率。

文件特别强调防范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明确政府不得通过企业举债融资或为企业发行债券提供各种担保,企业债务不得由政府偿还或由财政兜底,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文件还要求,限制高杠杆企业过度发债,强化对债券募集资金的管理,要求应防范以规避公开发行管理和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为目的、实质上将低信用高风险的债券出售给风险识别与承担能力较弱投资者的违法违规行为。

近期不断发生“爆雷”的紫光集团就是高杠杆企业过度发债的一例。318日,去年已发生违约的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再次表示,因流动资金紧张,“18紫光PPN001”不能按期足额偿付,构成实质性违约。

联合资信指出,2017年以来,紫光集团大幅举债扩张,直接和间接投资涉及通信电子、医药、教育、电气机械、金融等多个领域。激进扩张导致公司长期高负债经营,债务规模不断增长,叠加短贷长投等不合理债务结构,公司偿债压力加剧,最终导致违约。

对于紫光和永煤等违约事件引出的逃废债担忧,监管层此次明确提出,要强化发行人市场意识和法治意识,秉持“零容忍”态度,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依法严肃查处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惩逃废债行为,禁止企业借债务重组和破产之机“甩包袱”“卸担子”。

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1年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迫切需要让各级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投资者都认识到逃废债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违法违规甚至是犯罪的行为。根本性举措是加快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真正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确保发行方、中介机构、投资者严格依法履行各自义务,承担各自责任。”

除了加强对债券发行主体的监管,今年以来,央行等部门还从信用评级方向入手,加强行业规范和监管。

328日,央行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信用评级机构应当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制定实施方案,逐步将高评级主体比例降低至合理范围内,形成具有明确区分度的评级标准体系”。

尽管监管频频出手,但展望下半年及未来,分析师对债市信用风险看法并不乐观。

国金证券预计,下半年信用违约高发的情况仍会延续。首先,下半年信用债到期回售规模为5.14万亿元左右,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到期偿债压力较大。其次,民企内控问题严重,如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挪用资金或违规担保、关联方占款高、战略规划激进等事项频繁发生,金融机构对民企保持规避态度。第三,部分僵尸国企盈利及流动性问题突出,随着弱资质国企不断打破刚兑,且违约主体评级不断提升,优胜劣汰尾部出清或将成为常态。

联合资信也认为,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将持续暴露。一方面,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中下游企业盈利形成明显挤压,经营压力和信用风险持续加大。另一方面,国内新冠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退,海外疫情依旧复杂严峻,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信用资质较差的企业信用风险将会持续暴露。

此外,联合资信提到,4月沪深交易所出台公司债审核新规,采用数量化指标对企业融资结构、杠杆水平等方面划定“红线”,对于“踩线”企业,提出审慎确定公司债券申报规模和限制资金用途的要求,短期内会导致弱资质主体再融资难度加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债券信用违约进一步上升,央行发文多方围堵风险

根据联合资信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债券市场新增违约发行人家数、涉及到期违约债券期数,到期违约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8.5%、34.1%、40.6%。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樊旭

进入2021年,我国债券市场违约风险进一步上升,违约事件持续增长。对此,央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日前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发债企业提升信息披露有效性,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秉持“零容忍”态度,依法严惩逃废债行为。

根据联合资信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债券市场新增18家违约发行人,共涉及到期违约债券59期,到期违约金额合计约778.97亿元。新增违约发行人家数、涉及到期违约债券期数和到期违约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8.5%34.1%40.6%

国企违约更为突出。联合资信数据显示,上半年,受海航系破产重整影响,国有企业违约家数和涉及到期违约金额均创历史新高。新增违约发行人中,国有企业共12家,占新增违约主体总数的三分之二。作为对照,2020年上半年,新增违约发行人中,国有企业仅有3家,占比约23%2020年下半年,新增违约发行人中,国企有6家,占比约35%。涉及到期违约金额中,国企约为530.20亿元,较2020年上半年的446.12亿元和2020年下半年的241.47亿元均有所上升。

联合资信进一步指出,上半年,国企新增违约主体占比首次超民营企业,反映出去年四季度个别重量级国企打破刚兑后,地方国企信用风险持续释放,弱资质国企信用风险加速暴露。

另外,高评级的发行主体违约数量继续攀升。据国金证券统计,1-6月,违约主体的发行评级以AA+级为主,数量为17家,占比为38%;其次是AAAAA级,分别为13家和9家,相较去年下半年,AAA级主体占比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由于信用逾期事件频发等原因,今年上半年,区域信用环境明显恶化,主体信用评级下调明显增多。据广发证券统计,上半年,评级调低共163次,涉及95家主体,自2015年以来仅次于2019年(民企违约高峰年),被下调评级的主体数量较2020年同期大幅增长83%。而评级调高仅37次,涉及36家主体,较往年同期的评级调高超过200次大幅缩减。

在债市违约频发的背景下,防风险成为监管重点方向之一。

央行和发改委在《关于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把主动防范化解债券市场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筑牢市场准入、早期干预和处置退出三道防线,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提升市场出清效率。

文件特别强调防范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明确政府不得通过企业举债融资或为企业发行债券提供各种担保,企业债务不得由政府偿还或由财政兜底,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文件还要求,限制高杠杆企业过度发债,强化对债券募集资金的管理,要求应防范以规避公开发行管理和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为目的、实质上将低信用高风险的债券出售给风险识别与承担能力较弱投资者的违法违规行为。

近期不断发生“爆雷”的紫光集团就是高杠杆企业过度发债的一例。318日,去年已发生违约的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再次表示,因流动资金紧张,“18紫光PPN001”不能按期足额偿付,构成实质性违约。

联合资信指出,2017年以来,紫光集团大幅举债扩张,直接和间接投资涉及通信电子、医药、教育、电气机械、金融等多个领域。激进扩张导致公司长期高负债经营,债务规模不断增长,叠加短贷长投等不合理债务结构,公司偿债压力加剧,最终导致违约。

对于紫光和永煤等违约事件引出的逃废债担忧,监管层此次明确提出,要强化发行人市场意识和法治意识,秉持“零容忍”态度,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依法严肃查处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惩逃废债行为,禁止企业借债务重组和破产之机“甩包袱”“卸担子”。

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1年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迫切需要让各级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投资者都认识到逃废债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违法违规甚至是犯罪的行为。根本性举措是加快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真正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确保发行方、中介机构、投资者严格依法履行各自义务,承担各自责任。”

除了加强对债券发行主体的监管,今年以来,央行等部门还从信用评级方向入手,加强行业规范和监管。

328日,央行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信用评级机构应当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制定实施方案,逐步将高评级主体比例降低至合理范围内,形成具有明确区分度的评级标准体系”。

尽管监管频频出手,但展望下半年及未来,分析师对债市信用风险看法并不乐观。

国金证券预计,下半年信用违约高发的情况仍会延续。首先,下半年信用债到期回售规模为5.14万亿元左右,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到期偿债压力较大。其次,民企内控问题严重,如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挪用资金或违规担保、关联方占款高、战略规划激进等事项频繁发生,金融机构对民企保持规避态度。第三,部分僵尸国企盈利及流动性问题突出,随着弱资质国企不断打破刚兑,且违约主体评级不断提升,优胜劣汰尾部出清或将成为常态。

联合资信也认为,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将持续暴露。一方面,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中下游企业盈利形成明显挤压,经营压力和信用风险持续加大。另一方面,国内新冠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退,海外疫情依旧复杂严峻,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信用资质较差的企业信用风险将会持续暴露。

此外,联合资信提到,4月沪深交易所出台公司债审核新规,采用数量化指标对企业融资结构、杠杆水平等方面划定“红线”,对于“踩线”企业,提出审慎确定公司债券申报规模和限制资金用途的要求,短期内会导致弱资质主体再融资难度加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