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时隔八年 中国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隔八年 中国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

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两笔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交易总规模5.34亿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正在重启不良贷款证券化市场。上周五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两笔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交易总规模5.34亿元。

不良贷款证券化被看做是化解中国商业银行日益严峻的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这一政策曾经被中国所采用,后来由于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而中止。当时中国政府担忧不良贷款证券化也会让中国发生类似的金融动荡。

但是,这一政策到了应该改变的时候。持续加大的不良贷款规模让中国商业银行难以承受。最新的数据显示,到今年一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达到1.75%,较2015年末继续攀升,不良贷款余额也增长至1.4万亿元,没有迹象表明这一上升趋势已经停止。

不少机构认为当前商业银行披露的不良贷款比率并未显示真正的不良率水平。这一因素甚至压制了上市商业银行的股价表现。在中国A股市场上,按照商业银行当前报表披露的盈利能力来看,处于各板块估值的最低水平。

这也凸显了加快处置不良贷款节奏的重要性。

过去很长时间,资产管理公司一直是中国处置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由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不良贷款,面临较大挑战。资产管理公司在承接不良贷款的时候折扣率过低,通常不足20%,商业银行缺乏动力是其中一个原因。来自资本方面的约束更为关键。根据2014年颁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办法》的规定,资产管理公司需要满足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12.5%的监管要求。以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为例,截至2015年底,其资本充足率为13%。很明显,如果不能注入新的资本金,华融资管几乎不具备进一步开展受让不良贷款业务的能力。中国信达资管的资本充足率稍高,然而16.11%的充足率说明未来可以施展的空间有限。

显然,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这一规模高达1.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很可能需要政府的继续注资。采用政府注资的方式,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过去盲目发放贷款的行为不会受到惩罚,这形成了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采用政府注资的方式,中国政府曾经在本世纪初成功帮助商业银行脱困。当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政府注资设立华融、信达、长城以及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然后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划拨到资产管理公司。采用这一方式,中国成功地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从最高峰时期的30%以上(1998-1999年间)降低至个位数水平。

经济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卷土重来。如上文所述,这当然也包含商业银行经营中道德风险方面的问题。

本次不良资产证券化有望成为市场化解决不良贷款的重要开端。由中行和招商分别发起的中誉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16中誉1”)以及和萃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16和萃1”),向投资者展示了两类不同的证券化产品,总规模为5.34亿元。评级机构对于两款产品的优先级给予了AAA的最高评级。

不过,这两款产品的发行方式并不能完全打消投资者的疑虑。

该两款产品主要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国的债券市场由两个组成部分,分别是银行间市场以及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是债券市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超过90%的债券托管都是在这个市场发生。通常这个市场的参与者为机构投资者,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

有投资者表示,这样做的一个潜在结果就是把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通过分散化让更多机构投资者共同持有。政府认为机构投资者有更强的动力和能力甄别这些证券化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水平。

不过,好处就是商业银行可以顺利完成不良贷款的出表,这可以降低银行体系的风险,并节约银行资本。“16中誉1”和“16和萃1”,其发起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都持有证券化后的各级资产5%的份额,这可以让两家银行完成共计超过27亿元的不良贷款出表。

还有个别问题不是很明朗。关于优先级的利率水平目前也还不是很清楚,需要到本周四的最终招标结果公布才能知道。优先级利率水平可以大体反映市场对于这一产品的追捧情况。

此外,目前交易结构下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是否能够吸引外资投资机构的参与也需要进一步观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隔八年 中国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

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两笔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交易总规模5.34亿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正在重启不良贷款证券化市场。上周五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两笔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交易总规模5.34亿元。

不良贷款证券化被看做是化解中国商业银行日益严峻的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这一政策曾经被中国所采用,后来由于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而中止。当时中国政府担忧不良贷款证券化也会让中国发生类似的金融动荡。

但是,这一政策到了应该改变的时候。持续加大的不良贷款规模让中国商业银行难以承受。最新的数据显示,到今年一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达到1.75%,较2015年末继续攀升,不良贷款余额也增长至1.4万亿元,没有迹象表明这一上升趋势已经停止。

不少机构认为当前商业银行披露的不良贷款比率并未显示真正的不良率水平。这一因素甚至压制了上市商业银行的股价表现。在中国A股市场上,按照商业银行当前报表披露的盈利能力来看,处于各板块估值的最低水平。

这也凸显了加快处置不良贷款节奏的重要性。

过去很长时间,资产管理公司一直是中国处置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由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不良贷款,面临较大挑战。资产管理公司在承接不良贷款的时候折扣率过低,通常不足20%,商业银行缺乏动力是其中一个原因。来自资本方面的约束更为关键。根据2014年颁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办法》的规定,资产管理公司需要满足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12.5%的监管要求。以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为例,截至2015年底,其资本充足率为13%。很明显,如果不能注入新的资本金,华融资管几乎不具备进一步开展受让不良贷款业务的能力。中国信达资管的资本充足率稍高,然而16.11%的充足率说明未来可以施展的空间有限。

显然,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这一规模高达1.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很可能需要政府的继续注资。采用政府注资的方式,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过去盲目发放贷款的行为不会受到惩罚,这形成了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采用政府注资的方式,中国政府曾经在本世纪初成功帮助商业银行脱困。当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政府注资设立华融、信达、长城以及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然后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划拨到资产管理公司。采用这一方式,中国成功地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从最高峰时期的30%以上(1998-1999年间)降低至个位数水平。

经济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卷土重来。如上文所述,这当然也包含商业银行经营中道德风险方面的问题。

本次不良资产证券化有望成为市场化解决不良贷款的重要开端。由中行和招商分别发起的中誉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16中誉1”)以及和萃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16和萃1”),向投资者展示了两类不同的证券化产品,总规模为5.34亿元。评级机构对于两款产品的优先级给予了AAA的最高评级。

不过,这两款产品的发行方式并不能完全打消投资者的疑虑。

该两款产品主要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国的债券市场由两个组成部分,分别是银行间市场以及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是债券市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超过90%的债券托管都是在这个市场发生。通常这个市场的参与者为机构投资者,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

有投资者表示,这样做的一个潜在结果就是把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通过分散化让更多机构投资者共同持有。政府认为机构投资者有更强的动力和能力甄别这些证券化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水平。

不过,好处就是商业银行可以顺利完成不良贷款的出表,这可以降低银行体系的风险,并节约银行资本。“16中誉1”和“16和萃1”,其发起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都持有证券化后的各级资产5%的份额,这可以让两家银行完成共计超过27亿元的不良贷款出表。

还有个别问题不是很明朗。关于优先级的利率水平目前也还不是很清楚,需要到本周四的最终招标结果公布才能知道。优先级利率水平可以大体反映市场对于这一产品的追捧情况。

此外,目前交易结构下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是否能够吸引外资投资机构的参与也需要进一步观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