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交大成功发射首颗学生自研卫星APSCO-SSS-2A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交大成功发射首颗学生自研卫星APSCO-SSS-2A

只有3.7公斤重,整星设计突破立方星能源限制,卫星可靠性显著提升;不仅能在太空中自动识别水面船舶信息,而且将在空间开展星间自组织通信新技术验证——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一颗由学生自主研发并主导载荷设计的卫星。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实习记者 赵茜

“三十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当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员雄壮高亢的指令声发出时,现场观看的交大师生一片沸腾,实践团师生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旗共同注视一颗明亮的“火球”从发射塔升空

2021年10月14日19点05分25秒,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2A号(简称SSS-2A),搭载长征二号丁型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入轨标志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100次航天发射任务。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只有3.7公斤重,80%的单机由学生自主研发;整星设计突破立方星能源限制,卫星可靠性显著提升;不仅能在太空中自动识别水面船舶信息,而且将在空间开展星间自组织通信新技术验证——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一颗由学生自主研发并主导载荷设计的卫星。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新远老师来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与卫星研制团队、“逐梦航天,青春报国”社会实践团师生共同观摩卫星发射,近距离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作为交大的首颗学生卫星,前后共有近20名学生参与卫星研制,这些年轻的交大航天人平均年龄仅24岁。他们一步一步攻关,经历了从卫星系统设计,指标分解,到卫星产品研发、单机测试与验证,以及整星集成与环境实验验证等卫星研制的全周期。每一块印刷电路板(PCB)的迭代,每一次卫星结构的调整,每一个软件bug的排除,他们都争取做到精益求精。最终,这颗单机自研率高达80%的学生卫星,顺利完成研发并通过验收。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SSS-2A”卫星载荷为星载AIS接收机和星间通信模块,实现水面船舶信息收集和星间自组织通信新技术验证,拓展纳卫星在轨应用。卫星同时搭载了上海交大自主研发的MEMS冷气微推进器、以及双折展开式太阳帆板,突破了立方星的能源限制,提升了立方星在轨机动能力,拓展了立方星在轨应用场景。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而在可靠性方面,该卫星采用了双备份星务计算机、双备份测控单机、专项设计的姿控计算机,配以冗余接口设计、扩展能源的硬件设计,并结合实验室开发的智能算法软件,显著提升了立方星在轨自主决策,在轨故障诊断的能力。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谈到这颗卫星,学生团队综合电子系统的负责人,交大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黄益新表示:“能够在学生时代设计制造出一颗卫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做卫星本身,而是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敲的每一行代码,安装的每一个器件,甚至拧的每一个螺丝,都需要全神贯注地去完成,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研制团队成员吴岳东说:“能够亲眼看到自己参与研制的卫星上天,除了兴奋与激动,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青年一代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未来,我会继续把自己的科研工作与祖国发展需求相结合,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航天强国,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星箭分离后,卫星于2021年10月14日20点25分,成功接收卫星遥测数据。卫星遥测数据表明,星箭分离后,按照既定程控程序,卫星UV天线顺利展开,AIS天线顺利展开,太阳帆板顺利展开。卫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卫星速率阻尼,转入对日定向模式。

目前卫星飞行正常,整星电压正常,姿态稳定,各项功能均工作稳定正常。后续,SSS-2A卫星团队将持续开展在轨测试工作,确保卫星稳定运行。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博士生姜逸飞作为地面站的负责人,在新疆喀什进行卫星入轨的第一道信号监测。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他表示:“在此次发射任务中,我们团队的成员大多在太原和上海,而我作为通信分系统、地测分系统的学生负责人,需要一个人驻守在新疆的测控站。我感觉在这里最大的困难就是孤独,一个人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一个人操作纷繁复杂的仪器,一个人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但科研就是孤独的,而且这份孤独也带给了我更多的期待。当我看到仪器捕捉到了卫星信号的时候,我感受到宇宙在与我对话,这一切的努力与付出都有了回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交大成功发射首颗学生自研卫星APSCO-SSS-2A

只有3.7公斤重,整星设计突破立方星能源限制,卫星可靠性显著提升;不仅能在太空中自动识别水面船舶信息,而且将在空间开展星间自组织通信新技术验证——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一颗由学生自主研发并主导载荷设计的卫星。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实习记者 赵茜

“三十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当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员雄壮高亢的指令声发出时,现场观看的交大师生一片沸腾,实践团师生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旗共同注视一颗明亮的“火球”从发射塔升空

2021年10月14日19点05分25秒,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2A号(简称SSS-2A),搭载长征二号丁型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入轨标志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100次航天发射任务。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只有3.7公斤重,80%的单机由学生自主研发;整星设计突破立方星能源限制,卫星可靠性显著提升;不仅能在太空中自动识别水面船舶信息,而且将在空间开展星间自组织通信新技术验证——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一颗由学生自主研发并主导载荷设计的卫星。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新远老师来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与卫星研制团队、“逐梦航天,青春报国”社会实践团师生共同观摩卫星发射,近距离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作为交大的首颗学生卫星,前后共有近20名学生参与卫星研制,这些年轻的交大航天人平均年龄仅24岁。他们一步一步攻关,经历了从卫星系统设计,指标分解,到卫星产品研发、单机测试与验证,以及整星集成与环境实验验证等卫星研制的全周期。每一块印刷电路板(PCB)的迭代,每一次卫星结构的调整,每一个软件bug的排除,他们都争取做到精益求精。最终,这颗单机自研率高达80%的学生卫星,顺利完成研发并通过验收。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SSS-2A”卫星载荷为星载AIS接收机和星间通信模块,实现水面船舶信息收集和星间自组织通信新技术验证,拓展纳卫星在轨应用。卫星同时搭载了上海交大自主研发的MEMS冷气微推进器、以及双折展开式太阳帆板,突破了立方星的能源限制,提升了立方星在轨机动能力,拓展了立方星在轨应用场景。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而在可靠性方面,该卫星采用了双备份星务计算机、双备份测控单机、专项设计的姿控计算机,配以冗余接口设计、扩展能源的硬件设计,并结合实验室开发的智能算法软件,显著提升了立方星在轨自主决策,在轨故障诊断的能力。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谈到这颗卫星,学生团队综合电子系统的负责人,交大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黄益新表示:“能够在学生时代设计制造出一颗卫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做卫星本身,而是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敲的每一行代码,安装的每一个器件,甚至拧的每一个螺丝,都需要全神贯注地去完成,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研制团队成员吴岳东说:“能够亲眼看到自己参与研制的卫星上天,除了兴奋与激动,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青年一代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未来,我会继续把自己的科研工作与祖国发展需求相结合,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航天强国,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星箭分离后,卫星于2021年10月14日20点25分,成功接收卫星遥测数据。卫星遥测数据表明,星箭分离后,按照既定程控程序,卫星UV天线顺利展开,AIS天线顺利展开,太阳帆板顺利展开。卫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卫星速率阻尼,转入对日定向模式。

目前卫星飞行正常,整星电压正常,姿态稳定,各项功能均工作稳定正常。后续,SSS-2A卫星团队将持续开展在轨测试工作,确保卫星稳定运行。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博士生姜逸飞作为地面站的负责人,在新疆喀什进行卫星入轨的第一道信号监测。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

他表示:“在此次发射任务中,我们团队的成员大多在太原和上海,而我作为通信分系统、地测分系统的学生负责人,需要一个人驻守在新疆的测控站。我感觉在这里最大的困难就是孤独,一个人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一个人操作纷繁复杂的仪器,一个人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但科研就是孤独的,而且这份孤独也带给了我更多的期待。当我看到仪器捕捉到了卫星信号的时候,我感受到宇宙在与我对话,这一切的努力与付出都有了回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