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橱柜也有性别?关于技术标准和性别歧视的两则小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橱柜也有性别?关于技术标准和性别歧视的两则小故事

技术是可以变性的——为了适应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郭喨(浙江大学法学博士后)        

1、橱柜的性别

近日在杭的师门一起前往导师家小聚,吃饱喝足想着总得干点活“表示”一下,我自告奋勇去厨房洗碗。然而,洗碗要弯腰,183厘米的身高得弯得足够低才能够得着水池,我弯得十分难受,勉强洗了两个盘子就放弃了——自然有人接手,转而“推销”洗碗机去了。

恰逢此前两天外出考察,去的正好是那家知名的厨房产品上市公司。座谈中,我对营销总监说,你们的橱柜太矮了,站着洗一会儿碗就腰酸背痛的。他笑称,他们的橱柜本来就不是为男性设计的。“我们的橱柜是为女人设计的!你说让你一年洗一次碗腰酸背痛一次好呢,还是让女人天天洗碗,每天都腰酸背痛的好?你说对了,我们专门把橱柜设计的这么矮,就是为了让你腰酸背痛的!”满座皆笑。

他告诉我,“我们有人体工程学专家的!在目前主流橱柜高度还不能智能调节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优先满足我们核心用户的需求,让她们用的时候尽可能舒服。”这家上市公司据说调研了全国女性的平均身高,根据这设计出了合理的橱柜高度——“让女人们用起来最舒服”。“我们的地柜高度、调整脚的范围都是为女人设计的。至于你这样一年难下一次厨房的男人,我们才管不了这么多呢!”听起来真是非常体贴女性,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我问,“那你们是不是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女性身高,调整在不同地区销售的橱柜高度?比如东北地区的橱柜标准应该比华南地区的要高一些,因为东北女人普遍比较人高马大,这样用起来才更舒服。”他说,“嗯,很好的建议。这一点的其实我们也已经考虑到了,但是目前我们公司的,产品集中在平均身高区销售,东北地区暂时没有大面积铺开,从成本节约的角度我们没有地区性的针对性设计。你看我们是不是很人性化,很体贴的?”我被问住了。

我好像也被说服了:真体贴!不过很快我就意识到,这种看似体贴女性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歧视。首先他的预设就是错的,假设的厨房就是女人的领地,并且通过技术环境的营造,让厨房更加不适于男人的介入。像这种专为女性制造的橱柜上面分明写着,男人莫入!这位董事长显然也为像我这样本来就想偷懒的男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借口,“人家橱柜本来就是为女人设计的,男人用一会儿就会腰酸背痛。”——你看不是我懒啊,是橱柜不适合我们干活。家庭橱柜被技术形塑为“女性的领地”,而家务劳动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一种被低估或者被无偿占有的非货币计价的劳动形式。“专为女性打造的橱柜”真的是一种“体贴”吗?  

另一方面,在驾驶车辆、商业活动等等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活动中,女性又被有意无意的排斥了。以驾车为例,一方面,女性不被鼓励去驾驶车辆,另一方面一旦驾驶过程中出现任何大的疏漏或错误,就会迅速成为社会,甚至包括女性在内嘲笑的对象。以至于“女司机”一词本身成了某种具有负面倾向性暗示的“特殊含义词汇”,而不是和“男司机”一样对等的、普通的“摹状词”。媒体特别是所谓的“自媒体”在报道各类交通事故时,也具有显著或者不显著的性别倾向,当肇事司机为女性时,更加倾向于突出事故的“性别特征”,而我们在消费此类新闻故事时往往发出会心地一笑,“哦,女司机”。这样的一笑仿佛是说,女司机无论出现多么大、多么不可思议的交通事故都是并不出人意料的。实际上统计数据显示,人类驾驶者中(之所以强调人类驾驶者,是因为自动驾驶正在走来,而且可能普遍替代绝大多数2021年的人类驾驶者)多数严重事故是由男性司机所引发的——这是对男性不利的数据。不过这并不能“反过来”作为男性在驾车时“草率”或者“低能”的证据,毕竟男性驾驶者数量远高于女性。基于服务论题的考虑,这里并没有呈现对女性不利的交通数据;我推测实际上男性与女性的驾驶能力总体接近。这种技术限制和价值预设,社会环境的营造,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明示或暗示,女人你该做什么?你不该做什么?你就该乖乖待在家里做家务,哪里也不要去。甚至在科学技术研究的领域,这样一种“不对等”的文化也在延续:瑟乔·西斯蒙多在《科学技术学导论》中指出,“女性在成功开始职业生涯之后,也会被排除在非正式的网络之外。她们在院系里往往没有非正式的导师,去帮助她们完成艰难的研究。在院系之外,她们往往无法与男性一样从事那么多的合作研究。”

这真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技术文化。想到这里,我对他说,“x总,要是适合我身高高度的橱柜还没有生产出来,或者你们的橱柜高度还是不能调节,那我杭州的新家是不会买你们的橱柜了!”总监哈哈一笑,“好,不用你买,到时候我送你吧!”我并不缺一个免费的橱柜,可是他显然已经“化解”了我的问题:我和我的同性同胞们也许根本就不是他的目标客户——而且,从商业的角度看,他是正确的、他是成功的。

 如此的话,我相信:橱柜是有性别的,恐怕这一“差别对待”还将维持很久。

2.千万不要跟女朋友一起洗澡

事实上,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我们的环境里甚至也充满了技术决定的性别歧视。

比如,悄悄过去的夏天里的空调温度标准。夏季室内最佳温度25℃的设定,就是以“男人”为标准来的。男性的体感温度又比女性高,这就带来不少现实的问题。若干年前,我还在杭州西湖附近教学主楼的“共享办公室”时,夏天我和师弟喜欢把空调定在25℃——“夏季人体最佳问题”,有时候还要更低一些,23甚至20℃——因为带来良好视野的落地窗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热。

隔壁地球科学的学妹一度很迷恋跟我同办公室的师弟,她经常有事没事过来串门。第一次过来时抱怨“你们这里空调怎么这么冷”之后,第二次学妹刚进门,我那帅气的师弟聪明又体贴地立即把温度调到了29℃,事后去了趟浙大教育超市送我了一个廉价的“手持式加湿器风扇”作为补偿。当师弟和学妹在一起以后,他收到了一条忠告:“不要跟女朋友一起洗澡!”这条忠告来自我去外地企业做项目时跟我住同层的富二代室友——“哪里是洗澡,简直是烫猪啊兄弟!”富二代冒着生命危险跟女朋友洗了两次,结果全身都被烫红差点起泡——而问题是他的三个女朋友好像都没事——后来更多个女朋友好像也依然没事。其他烫猪或者被烫猪经验不是这么丰富的男青年估计也赞同这一说法。例如,初中跟女朋友一起洗脚的经历把我烫得记忆犹新。

“最佳淋浴水温”的男女温差居然如此之大!——我们其实应该很自然地想到,既然水温差这多,气温是不是也差不少呢?研究显示,夏天温度为23℃至28℃,湿度为30%RH60%RH,此范围内多数人感到舒适;空调房内,室温为19℃至24℃,湿度为40%RH50%RH时,人感到最舒适。但问题在于,女性的“最适气温”永远比男性高!女性的合理需求根本没有在技术系统里面得到反映,以至于我们会误以为“标准”是客观公正的,进而会倾向于认为,与技术体系发生冲突的女性是女性自己的问题——“你觉得冷可以加衣服,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不要去动遥控器”。

写到这里,许多“没有看过猪走”的读者会非常怀疑“烫猪”的真实性——我师弟当初也是这么怀疑的;不过没关系,有机会体验一下就知道我们的技术标准隐含着怎样深刻的歧视了。而对此,我们的技术标准真的不能再无动于衷了;另一方面也有必要提醒,若要为女性争取正当权益,就有必要从这些寻常的 “技术歧视”问题开始行动起来:技术是可以变性的——为了适应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橱柜也有性别?关于技术标准和性别歧视的两则小故事

技术是可以变性的——为了适应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郭喨(浙江大学法学博士后)        

1、橱柜的性别

近日在杭的师门一起前往导师家小聚,吃饱喝足想着总得干点活“表示”一下,我自告奋勇去厨房洗碗。然而,洗碗要弯腰,183厘米的身高得弯得足够低才能够得着水池,我弯得十分难受,勉强洗了两个盘子就放弃了——自然有人接手,转而“推销”洗碗机去了。

恰逢此前两天外出考察,去的正好是那家知名的厨房产品上市公司。座谈中,我对营销总监说,你们的橱柜太矮了,站着洗一会儿碗就腰酸背痛的。他笑称,他们的橱柜本来就不是为男性设计的。“我们的橱柜是为女人设计的!你说让你一年洗一次碗腰酸背痛一次好呢,还是让女人天天洗碗,每天都腰酸背痛的好?你说对了,我们专门把橱柜设计的这么矮,就是为了让你腰酸背痛的!”满座皆笑。

他告诉我,“我们有人体工程学专家的!在目前主流橱柜高度还不能智能调节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优先满足我们核心用户的需求,让她们用的时候尽可能舒服。”这家上市公司据说调研了全国女性的平均身高,根据这设计出了合理的橱柜高度——“让女人们用起来最舒服”。“我们的地柜高度、调整脚的范围都是为女人设计的。至于你这样一年难下一次厨房的男人,我们才管不了这么多呢!”听起来真是非常体贴女性,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我问,“那你们是不是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女性身高,调整在不同地区销售的橱柜高度?比如东北地区的橱柜标准应该比华南地区的要高一些,因为东北女人普遍比较人高马大,这样用起来才更舒服。”他说,“嗯,很好的建议。这一点的其实我们也已经考虑到了,但是目前我们公司的,产品集中在平均身高区销售,东北地区暂时没有大面积铺开,从成本节约的角度我们没有地区性的针对性设计。你看我们是不是很人性化,很体贴的?”我被问住了。

我好像也被说服了:真体贴!不过很快我就意识到,这种看似体贴女性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歧视。首先他的预设就是错的,假设的厨房就是女人的领地,并且通过技术环境的营造,让厨房更加不适于男人的介入。像这种专为女性制造的橱柜上面分明写着,男人莫入!这位董事长显然也为像我这样本来就想偷懒的男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借口,“人家橱柜本来就是为女人设计的,男人用一会儿就会腰酸背痛。”——你看不是我懒啊,是橱柜不适合我们干活。家庭橱柜被技术形塑为“女性的领地”,而家务劳动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一种被低估或者被无偿占有的非货币计价的劳动形式。“专为女性打造的橱柜”真的是一种“体贴”吗?  

另一方面,在驾驶车辆、商业活动等等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活动中,女性又被有意无意的排斥了。以驾车为例,一方面,女性不被鼓励去驾驶车辆,另一方面一旦驾驶过程中出现任何大的疏漏或错误,就会迅速成为社会,甚至包括女性在内嘲笑的对象。以至于“女司机”一词本身成了某种具有负面倾向性暗示的“特殊含义词汇”,而不是和“男司机”一样对等的、普通的“摹状词”。媒体特别是所谓的“自媒体”在报道各类交通事故时,也具有显著或者不显著的性别倾向,当肇事司机为女性时,更加倾向于突出事故的“性别特征”,而我们在消费此类新闻故事时往往发出会心地一笑,“哦,女司机”。这样的一笑仿佛是说,女司机无论出现多么大、多么不可思议的交通事故都是并不出人意料的。实际上统计数据显示,人类驾驶者中(之所以强调人类驾驶者,是因为自动驾驶正在走来,而且可能普遍替代绝大多数2021年的人类驾驶者)多数严重事故是由男性司机所引发的——这是对男性不利的数据。不过这并不能“反过来”作为男性在驾车时“草率”或者“低能”的证据,毕竟男性驾驶者数量远高于女性。基于服务论题的考虑,这里并没有呈现对女性不利的交通数据;我推测实际上男性与女性的驾驶能力总体接近。这种技术限制和价值预设,社会环境的营造,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明示或暗示,女人你该做什么?你不该做什么?你就该乖乖待在家里做家务,哪里也不要去。甚至在科学技术研究的领域,这样一种“不对等”的文化也在延续:瑟乔·西斯蒙多在《科学技术学导论》中指出,“女性在成功开始职业生涯之后,也会被排除在非正式的网络之外。她们在院系里往往没有非正式的导师,去帮助她们完成艰难的研究。在院系之外,她们往往无法与男性一样从事那么多的合作研究。”

这真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技术文化。想到这里,我对他说,“x总,要是适合我身高高度的橱柜还没有生产出来,或者你们的橱柜高度还是不能调节,那我杭州的新家是不会买你们的橱柜了!”总监哈哈一笑,“好,不用你买,到时候我送你吧!”我并不缺一个免费的橱柜,可是他显然已经“化解”了我的问题:我和我的同性同胞们也许根本就不是他的目标客户——而且,从商业的角度看,他是正确的、他是成功的。

 如此的话,我相信:橱柜是有性别的,恐怕这一“差别对待”还将维持很久。

2.千万不要跟女朋友一起洗澡

事实上,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我们的环境里甚至也充满了技术决定的性别歧视。

比如,悄悄过去的夏天里的空调温度标准。夏季室内最佳温度25℃的设定,就是以“男人”为标准来的。男性的体感温度又比女性高,这就带来不少现实的问题。若干年前,我还在杭州西湖附近教学主楼的“共享办公室”时,夏天我和师弟喜欢把空调定在25℃——“夏季人体最佳问题”,有时候还要更低一些,23甚至20℃——因为带来良好视野的落地窗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热。

隔壁地球科学的学妹一度很迷恋跟我同办公室的师弟,她经常有事没事过来串门。第一次过来时抱怨“你们这里空调怎么这么冷”之后,第二次学妹刚进门,我那帅气的师弟聪明又体贴地立即把温度调到了29℃,事后去了趟浙大教育超市送我了一个廉价的“手持式加湿器风扇”作为补偿。当师弟和学妹在一起以后,他收到了一条忠告:“不要跟女朋友一起洗澡!”这条忠告来自我去外地企业做项目时跟我住同层的富二代室友——“哪里是洗澡,简直是烫猪啊兄弟!”富二代冒着生命危险跟女朋友洗了两次,结果全身都被烫红差点起泡——而问题是他的三个女朋友好像都没事——后来更多个女朋友好像也依然没事。其他烫猪或者被烫猪经验不是这么丰富的男青年估计也赞同这一说法。例如,初中跟女朋友一起洗脚的经历把我烫得记忆犹新。

“最佳淋浴水温”的男女温差居然如此之大!——我们其实应该很自然地想到,既然水温差这多,气温是不是也差不少呢?研究显示,夏天温度为23℃至28℃,湿度为30%RH60%RH,此范围内多数人感到舒适;空调房内,室温为19℃至24℃,湿度为40%RH50%RH时,人感到最舒适。但问题在于,女性的“最适气温”永远比男性高!女性的合理需求根本没有在技术系统里面得到反映,以至于我们会误以为“标准”是客观公正的,进而会倾向于认为,与技术体系发生冲突的女性是女性自己的问题——“你觉得冷可以加衣服,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不要去动遥控器”。

写到这里,许多“没有看过猪走”的读者会非常怀疑“烫猪”的真实性——我师弟当初也是这么怀疑的;不过没关系,有机会体验一下就知道我们的技术标准隐含着怎样深刻的歧视了。而对此,我们的技术标准真的不能再无动于衷了;另一方面也有必要提醒,若要为女性争取正当权益,就有必要从这些寻常的 “技术歧视”问题开始行动起来:技术是可以变性的——为了适应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