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老年独居意味着可以不顾虑他人眼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下去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老年独居意味着可以不顾虑他人眼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下去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秘鲁、独居老人、乡间别墅、莫里康内、苏联解体、日本动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林子人

《利马之梦》

吕晓宇 著
镌刻文化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8

在身处英国的日子,在牛津大学读书的吕晓宇深受哲学家艾德蒙·柏克的保守主义观念影响,认为自己绝对不会为任何激进主义而心动。但是在秘鲁参加一次游行,多年的理论倾向在实践的瞬间荡然无存。这之后,他不再是保守主义者了,也不是能够强烈融入运动的血肉之躯,成了“身份上永恒的他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吕晓宇在学术上感到困惑时,进入了一支秘鲁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团队。他看到自己研读的政治学在现实中和实践越走越远,但是在秘鲁的经验之后,他一秒钟也无法忍受缺乏经验的空谈了。本书记录了吕晓宇在秘鲁体会“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历,也写下了对自身与世界、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的反思。

《不对称》

[美]莉萨·哈利迪 著 陈晓菲 译
理想国 |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11

本书包括了三个彼此独立又藏有巧思的章节。第一部分《愚蠢》描述了住在纽约的年轻编辑助理和知名老作家的故事,他们偶然相识,成为恋人后在日常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了性别、年龄、地位上的不对称。第二部分《疯狂》里,美籍伊拉克裔的经济学家在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紧张国际局势下,决定回到伊拉克探望亲人,却被移民官扣留在伦敦机场一个礼拜,期间不断被拒绝与刁难。他也回忆起过去在伊拉克的点点滴滴,以及与美国生活之间的落差。可以看到历史、文化、政治、国际局势的矛盾。这两个故事的关系在第三部分老作家接受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访谈中才得以揭露,故事也由此产生了逆转。读者可以看到,书中的人物可能就是我们自己。不论是亲情、爱情、金钱、权力、文化还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都存在着“不对称”,可以说我们正生活在“不对称”的世界里。

《独居老人》

[日]都筑响一 著 陈欣 译
新星出版社 2021-11

近年来,《孤独社会》《老后破产》《老后两代破产》《老年公寓清洁队》等作品都在提醒我们老后的凄惨晚景。孤独死的阴影笼罩在每个可能拥有独居老年的人们心头。但是必然如此吗?今年,除了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的《一个人最后的旅程》探讨了这个话题,都筑响一的《独居老人》也为我们提供了慰藉。

独居老人真的那么可怜吗?抱着自己也可能成为独居老人,所以“想打破世人对独居老人普遍存在的误解与偏见”的想法,都筑响一在走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独自生活且活力四射的老人。他们也许并没有那么富有,但是都埋首于自己热衷的事物,没有工作的压力,也不受人际关系的困扰,这也意味着可以不顾虑他人眼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下去。

《废墟上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和平之梦》

[澳大利亚]林恩·梅斯克尔 著 王丹阳 胡牧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促进和平、人道主义及跨文化理解的政府间机构。这个组织世界遗产项目举世皆知——该项目的存在是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鉴定、保护和保存那些杰出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近年来的世界遗产争夺战该组织的使命却常常遭到挑战。在工业化和相关破坏逐步升级的今天,请求全世界保护其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该组织采取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个步骤。然而各国如何响应这个号召却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进退两难的问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人类学教授林恩·梅斯克尔所著的《废墟上的未来讲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拯救世界遗产所做的努力追溯了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治动荡之后考古学和国际主义精神是如何在西方的倡议中结合起来。但是该组织也面临着使命的挑战和冲突。比如说,考古学界就不是很重视这个组织的成就,反而常常批评它。其中一个原因是考古学不仅仅盯着遗址本身,还包括周边社区、培训计划、学术和机构连接、学者交流等,但是世界遗产项目在这些方面关注都不够多。作者希望去探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问题是:如今它是要推动世界和平还是要提供技术支持

《漫长的周末 : 英国乡间别墅的生活》

[英]艾德里安·泰尼斯伍德 著 杨盛翔 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1-4

看过《唐顿庄园》的读者一定会对英国乡间别墅有印象。对传统的英国人来说,乡间原本意味着优雅有序的生活,舒适的田园风光,和连餐具都闪闪发光的晚宴。但是世事变幻,贵族的地位受到冲击,而随着战争的来临,唐顿庄园也一度被改成战时医院。随着技术的发展,煤油灯被点灯取代,电话、电报也逐渐进入了乡间别墅。别墅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化,也见证了科技的发展。

本书作者艾德里安·泰尼斯伍德在《漫长的周末》中探究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乡村别墅的历史,利用数以千计的回忆录、信件和日记,用腰缠万贯的伯爵和神气活现的管家的口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既富丽堂皇又普通、既高贵又邪恶,而且永远被神话笼罩的世界。我们被作者带入丘吉尔等传奇家族的故事之中,他们举办的狩猎聚会和舞会吸引了众多皇室成员和明星,但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社会的变化、帝国的衰落也给乡间别墅投下了阴影。由于遗产税和其他问题,很多古老的别墅进入市场,与此同时,“在英国乡村拥有一个家”——很多英国和美国社会的新阶层被这样的梦想所引诱。

《苏联解体亲历记》

[美]小杰克·F.马特洛克 著 张敏谦 等译
新经典文化 | 上海三联书店 2021-12

本书曾经在1996年推出过中文版,这次是时隔25年的再版。作者小杰克·F.马特洛克在1987年至1991年担任美国驻前苏联大使,在这部亲历记里,他写的并非个人回忆录,而是围绕着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思考:一个超级大国怎么会突然崩溃?为什么偏偏是在那个时间点,以那种方式崩溃?苏联解体是否必须发生,或者说,这个体系是否有进行自救的能力?

戈尔巴乔夫的宏伟计划如何落空,万顷高楼如何崩塌,构成了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马特洛克写出了自己以大使和资深苏联专家的身份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情。很多苏联解体亲历者的人物回忆录里缺少超然的态度,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又缺乏内部视野,马特洛克不仅拥有两者,文笔也清晰有力。

《青春燃烧:日本动漫与战后左翼运动》

徐靖 著
胭+砚(YY)PROJECT | 漓江出版社 2021-10

本书作者徐靖是日本动漫历史和高校棒球爱好者。她看到,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是日本战后左翼社会运动激烈的时代:反日美安保条约、反核运动、大学纷争、全共斗……后来成为日本动漫大师的宫崎骏、高畑勋、押井守、富野由悠季、安彦良和、川口开治、大友克洋等在这一时间段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虽然他们具体的经历各不相同,立场也各自有别,但都多多少少被当时的社会运动影响,那个时代的激情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他们的作品里。本书作者试图让读者体会到不同时代的漫画如何能够反映出时代的核心议题,而漫画中的一些“异想天开”,可能也会逐渐变为现实。

《追逐那声音》

[意] 埃尼奥·莫里康内 / [意] 亚历山德罗·德罗萨  著 邵思宁 译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11

本书的传主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大师之一莫里康内,他的作品极致浪漫,本人却非常严格,每天早上四点就起床工作,对音乐要求也非常高。他自始至终居住在家乡罗马,坚持不学习也不说英语。他不喜欢好莱坞,甚至拒绝了好莱坞赠予的别墅,他认为自己的音乐在好莱坞会经受不得已的改动,而待在家乡自己可以决定音乐的一切。

《追逐那声音》是莫里康内最后的口述,全书是以问答形式展开的。合著者、意大利青年作曲家亚历山德罗·德罗萨(Alessandro De Rosa)是这样结识莫里康内的——他在一家电影院强行把自己的CD塞给了莫里康内,请他听一听并谈谈看法,那时候莫里康内“叹了口气,离开了”,但是随后却给他电话,建议他去系统学习作曲,德罗萨的人生也从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由于两位对话者的作曲家背景,读者可以在本书中看到多年来两位对电影中音乐和声音的专业探讨,是密集和深入的对话。书中莫里康内既谈到音乐、生活,也谈及与众多电影大师的交往与合作。本书中还附有莫里康内周围一些人对他的印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老年独居意味着可以不顾虑他人眼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下去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秘鲁、独居老人、乡间别墅、莫里康内、苏联解体、日本动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林子人

《利马之梦》

吕晓宇 著
镌刻文化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8

在身处英国的日子,在牛津大学读书的吕晓宇深受哲学家艾德蒙·柏克的保守主义观念影响,认为自己绝对不会为任何激进主义而心动。但是在秘鲁参加一次游行,多年的理论倾向在实践的瞬间荡然无存。这之后,他不再是保守主义者了,也不是能够强烈融入运动的血肉之躯,成了“身份上永恒的他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吕晓宇在学术上感到困惑时,进入了一支秘鲁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团队。他看到自己研读的政治学在现实中和实践越走越远,但是在秘鲁的经验之后,他一秒钟也无法忍受缺乏经验的空谈了。本书记录了吕晓宇在秘鲁体会“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历,也写下了对自身与世界、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的反思。

《不对称》

[美]莉萨·哈利迪 著 陈晓菲 译
理想国 |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11

本书包括了三个彼此独立又藏有巧思的章节。第一部分《愚蠢》描述了住在纽约的年轻编辑助理和知名老作家的故事,他们偶然相识,成为恋人后在日常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了性别、年龄、地位上的不对称。第二部分《疯狂》里,美籍伊拉克裔的经济学家在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紧张国际局势下,决定回到伊拉克探望亲人,却被移民官扣留在伦敦机场一个礼拜,期间不断被拒绝与刁难。他也回忆起过去在伊拉克的点点滴滴,以及与美国生活之间的落差。可以看到历史、文化、政治、国际局势的矛盾。这两个故事的关系在第三部分老作家接受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访谈中才得以揭露,故事也由此产生了逆转。读者可以看到,书中的人物可能就是我们自己。不论是亲情、爱情、金钱、权力、文化还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都存在着“不对称”,可以说我们正生活在“不对称”的世界里。

《独居老人》

[日]都筑响一 著 陈欣 译
新星出版社 2021-11

近年来,《孤独社会》《老后破产》《老后两代破产》《老年公寓清洁队》等作品都在提醒我们老后的凄惨晚景。孤独死的阴影笼罩在每个可能拥有独居老年的人们心头。但是必然如此吗?今年,除了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的《一个人最后的旅程》探讨了这个话题,都筑响一的《独居老人》也为我们提供了慰藉。

独居老人真的那么可怜吗?抱着自己也可能成为独居老人,所以“想打破世人对独居老人普遍存在的误解与偏见”的想法,都筑响一在走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独自生活且活力四射的老人。他们也许并没有那么富有,但是都埋首于自己热衷的事物,没有工作的压力,也不受人际关系的困扰,这也意味着可以不顾虑他人眼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下去。

《废墟上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和平之梦》

[澳大利亚]林恩·梅斯克尔 著 王丹阳 胡牧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促进和平、人道主义及跨文化理解的政府间机构。这个组织世界遗产项目举世皆知——该项目的存在是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鉴定、保护和保存那些杰出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近年来的世界遗产争夺战该组织的使命却常常遭到挑战。在工业化和相关破坏逐步升级的今天,请求全世界保护其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该组织采取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个步骤。然而各国如何响应这个号召却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进退两难的问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人类学教授林恩·梅斯克尔所著的《废墟上的未来讲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拯救世界遗产所做的努力追溯了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治动荡之后考古学和国际主义精神是如何在西方的倡议中结合起来。但是该组织也面临着使命的挑战和冲突。比如说,考古学界就不是很重视这个组织的成就,反而常常批评它。其中一个原因是考古学不仅仅盯着遗址本身,还包括周边社区、培训计划、学术和机构连接、学者交流等,但是世界遗产项目在这些方面关注都不够多。作者希望去探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问题是:如今它是要推动世界和平还是要提供技术支持

《漫长的周末 : 英国乡间别墅的生活》

[英]艾德里安·泰尼斯伍德 著 杨盛翔 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1-4

看过《唐顿庄园》的读者一定会对英国乡间别墅有印象。对传统的英国人来说,乡间原本意味着优雅有序的生活,舒适的田园风光,和连餐具都闪闪发光的晚宴。但是世事变幻,贵族的地位受到冲击,而随着战争的来临,唐顿庄园也一度被改成战时医院。随着技术的发展,煤油灯被点灯取代,电话、电报也逐渐进入了乡间别墅。别墅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化,也见证了科技的发展。

本书作者艾德里安·泰尼斯伍德在《漫长的周末》中探究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乡村别墅的历史,利用数以千计的回忆录、信件和日记,用腰缠万贯的伯爵和神气活现的管家的口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既富丽堂皇又普通、既高贵又邪恶,而且永远被神话笼罩的世界。我们被作者带入丘吉尔等传奇家族的故事之中,他们举办的狩猎聚会和舞会吸引了众多皇室成员和明星,但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社会的变化、帝国的衰落也给乡间别墅投下了阴影。由于遗产税和其他问题,很多古老的别墅进入市场,与此同时,“在英国乡村拥有一个家”——很多英国和美国社会的新阶层被这样的梦想所引诱。

《苏联解体亲历记》

[美]小杰克·F.马特洛克 著 张敏谦 等译
新经典文化 | 上海三联书店 2021-12

本书曾经在1996年推出过中文版,这次是时隔25年的再版。作者小杰克·F.马特洛克在1987年至1991年担任美国驻前苏联大使,在这部亲历记里,他写的并非个人回忆录,而是围绕着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思考:一个超级大国怎么会突然崩溃?为什么偏偏是在那个时间点,以那种方式崩溃?苏联解体是否必须发生,或者说,这个体系是否有进行自救的能力?

戈尔巴乔夫的宏伟计划如何落空,万顷高楼如何崩塌,构成了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马特洛克写出了自己以大使和资深苏联专家的身份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情。很多苏联解体亲历者的人物回忆录里缺少超然的态度,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又缺乏内部视野,马特洛克不仅拥有两者,文笔也清晰有力。

《青春燃烧:日本动漫与战后左翼运动》

徐靖 著
胭+砚(YY)PROJECT | 漓江出版社 2021-10

本书作者徐靖是日本动漫历史和高校棒球爱好者。她看到,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是日本战后左翼社会运动激烈的时代:反日美安保条约、反核运动、大学纷争、全共斗……后来成为日本动漫大师的宫崎骏、高畑勋、押井守、富野由悠季、安彦良和、川口开治、大友克洋等在这一时间段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虽然他们具体的经历各不相同,立场也各自有别,但都多多少少被当时的社会运动影响,那个时代的激情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他们的作品里。本书作者试图让读者体会到不同时代的漫画如何能够反映出时代的核心议题,而漫画中的一些“异想天开”,可能也会逐渐变为现实。

《追逐那声音》

[意] 埃尼奥·莫里康内 / [意] 亚历山德罗·德罗萨  著 邵思宁 译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11

本书的传主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大师之一莫里康内,他的作品极致浪漫,本人却非常严格,每天早上四点就起床工作,对音乐要求也非常高。他自始至终居住在家乡罗马,坚持不学习也不说英语。他不喜欢好莱坞,甚至拒绝了好莱坞赠予的别墅,他认为自己的音乐在好莱坞会经受不得已的改动,而待在家乡自己可以决定音乐的一切。

《追逐那声音》是莫里康内最后的口述,全书是以问答形式展开的。合著者、意大利青年作曲家亚历山德罗·德罗萨(Alessandro De Rosa)是这样结识莫里康内的——他在一家电影院强行把自己的CD塞给了莫里康内,请他听一听并谈谈看法,那时候莫里康内“叹了口气,离开了”,但是随后却给他电话,建议他去系统学习作曲,德罗萨的人生也从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由于两位对话者的作曲家背景,读者可以在本书中看到多年来两位对电影中音乐和声音的专业探讨,是密集和深入的对话。书中莫里康内既谈到音乐、生活,也谈及与众多电影大师的交往与合作。本书中还附有莫里康内周围一些人对他的印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