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年底规模将达3000亿 中国绿色债券发展空间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年底规模将达3000亿 中国绿色债券发展空间大

绿色债券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绿色金融供给的最大产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今年兴业银行先后落地境内首单绿色金融债和注册全国首只绿色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绿色债券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绿色债券指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绿色循环、低碳环保发展项目的企业债券,比如涉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绿色项目,具有发行效率高、融资成本低,资金使用与管理专项、透明,项目筛选严格,信息披露公开,独立鉴证评估等特点。这些特点成为其迅速发展的优势,但也对其发展提出了更严格要求。

8月底,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9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中债气候指数暨绿色债券信息披露座谈会上表示,《意见》的主要意义在于给社会资本发出政策信号,降低绿色投资者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

依照《意见》,在由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发展基金以及绿色权益交易市场等构建起来的绿色金融体系中,绿色债券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绿色金融供给的最大产品。

为履行中国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和在2030年或之前碳排放达峰的国际承诺,未来中国预计每年需3万亿-4万亿元绿色投资,但财政资金只能覆盖绿色投资的15%左右,绝大部分绿色投资需要来自社会。绿色债券则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充当绿色投资的资金主要供给者,还能为绿色企业和项目开辟新融资渠道,丰富投资者的资产类别选择。

而对于银行来说,发展绿色金融是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创新。

具体来讲,绿色项目投资周期一般为5-10年,而银行信贷仅为1-2年,但绿色项目在短期内难以见效,银行不良资产率风险很容易加大。银行发行绿色债券,就能实现与绿色项目的期限对接,可在一定程度上缓释银行风险集中的压力,同时也使项目获得长期而稳定的资金支持。

另外,按照《意见》,银行在提供绿色信贷的基础上可实施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此举最终成效不仅直接关乎绿色信贷的后续资金供给连贯性,也影响绿色信贷资产的不良率甚至整个银行的资产质量。因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放眼中长期,中国银行通过布局绿色债券来发展绿色金融将大有可为。

普华永道在最新发布的《银行业快讯:2016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中指出,2016年年初至今,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已近1200亿元,占全球同期发行的绿色债券的45%。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市场,金融机构成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主力。预计今年底规模将达3000亿元,占全球绿色金融债总发行量的一半。

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主任焦小平指出,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PPP中,绿色产业和项目比重不断增加,PPP已然成为五大发展的加速器。他认为,绿色市政项目将会是PPP项目的主流。

不过,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绿色债券在中国才刚起步,因此,需要从投资人的培养、发行人的行为规范及强制性市场信息披露等方面扩展与疏通相应的供求渠道。其中,环境信息披露是绿色债券健康发展的关键,其应满足国际共识的绿色债券原则(GBP)及人民银行有关等政策文件的要求,披露包括绿色项目的募集资金投入、进展情况以及环境效益等信息。但目前,中国有关企业尚未做到实质性的信息披露。

按照《意见》,中国还将支持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支持国际金融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境内发行绿色债券,开展绿色投资。随着绿色债券市场的开放化程度不断提高,亟须加快相应的国际合作步伐,包括引进国际著名的第三方评估与认证机构,加强绿色债券的国际标准对接、强化绿色金融信息和统计数据的共享等,以此推动中国参与的对外绿色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延长国外资本在中国的融资半径并拓展投资空间。

对于未来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马骏认为应从五个方面推进:统一中国绿色债券的界定标准;完善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开发更多的产品,包括指数产品;培育第三方认证机构,强化质量要求;推动绿色债券评级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年底规模将达3000亿 中国绿色债券发展空间大

绿色债券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绿色金融供给的最大产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今年兴业银行先后落地境内首单绿色金融债和注册全国首只绿色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绿色债券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绿色债券指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绿色循环、低碳环保发展项目的企业债券,比如涉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绿色项目,具有发行效率高、融资成本低,资金使用与管理专项、透明,项目筛选严格,信息披露公开,独立鉴证评估等特点。这些特点成为其迅速发展的优势,但也对其发展提出了更严格要求。

8月底,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9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中债气候指数暨绿色债券信息披露座谈会上表示,《意见》的主要意义在于给社会资本发出政策信号,降低绿色投资者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

依照《意见》,在由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发展基金以及绿色权益交易市场等构建起来的绿色金融体系中,绿色债券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绿色金融供给的最大产品。

为履行中国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和在2030年或之前碳排放达峰的国际承诺,未来中国预计每年需3万亿-4万亿元绿色投资,但财政资金只能覆盖绿色投资的15%左右,绝大部分绿色投资需要来自社会。绿色债券则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充当绿色投资的资金主要供给者,还能为绿色企业和项目开辟新融资渠道,丰富投资者的资产类别选择。

而对于银行来说,发展绿色金融是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创新。

具体来讲,绿色项目投资周期一般为5-10年,而银行信贷仅为1-2年,但绿色项目在短期内难以见效,银行不良资产率风险很容易加大。银行发行绿色债券,就能实现与绿色项目的期限对接,可在一定程度上缓释银行风险集中的压力,同时也使项目获得长期而稳定的资金支持。

另外,按照《意见》,银行在提供绿色信贷的基础上可实施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此举最终成效不仅直接关乎绿色信贷的后续资金供给连贯性,也影响绿色信贷资产的不良率甚至整个银行的资产质量。因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放眼中长期,中国银行通过布局绿色债券来发展绿色金融将大有可为。

普华永道在最新发布的《银行业快讯:2016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中指出,2016年年初至今,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已近1200亿元,占全球同期发行的绿色债券的45%。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市场,金融机构成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主力。预计今年底规模将达3000亿元,占全球绿色金融债总发行量的一半。

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主任焦小平指出,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PPP中,绿色产业和项目比重不断增加,PPP已然成为五大发展的加速器。他认为,绿色市政项目将会是PPP项目的主流。

不过,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绿色债券在中国才刚起步,因此,需要从投资人的培养、发行人的行为规范及强制性市场信息披露等方面扩展与疏通相应的供求渠道。其中,环境信息披露是绿色债券健康发展的关键,其应满足国际共识的绿色债券原则(GBP)及人民银行有关等政策文件的要求,披露包括绿色项目的募集资金投入、进展情况以及环境效益等信息。但目前,中国有关企业尚未做到实质性的信息披露。

按照《意见》,中国还将支持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支持国际金融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境内发行绿色债券,开展绿色投资。随着绿色债券市场的开放化程度不断提高,亟须加快相应的国际合作步伐,包括引进国际著名的第三方评估与认证机构,加强绿色债券的国际标准对接、强化绿色金融信息和统计数据的共享等,以此推动中国参与的对外绿色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延长国外资本在中国的融资半径并拓展投资空间。

对于未来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马骏认为应从五个方面推进:统一中国绿色债券的界定标准;完善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开发更多的产品,包括指数产品;培育第三方认证机构,强化质量要求;推动绿色债券评级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