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俞永福:未来交通的终局是“城市交通大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俞永福:未来交通的终局是“城市交通大脑”

如果把“互联网+交通”整体比作一个人,那么“局域网+”的问题不解决,这个人就缺乏神经中枢,我们所畅想的“城市交通大脑”也难以实现。

自从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互联网+”这一概念以来,已经一年有余。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在各级政府以及企业的努力下,各种“互联网+X”项目如火如荼地展开,虽有曲折,但充满生气,万木争荣。由于高德所处行业的关系,我本人接触最多、同时也最深有体会的,就是“互联网+交通”。

根据高德地图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交通指数研究报告》,作为智慧城市大概念中的核心环节,“互联网+交通”项目近两年内在我国快速铺开,尤其在一线及二线省会城市发展迅猛,从而带动了二三线城市的全面快速发展。预计未来几年内的落地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将持续这种爆发式增长。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中,“互联网+交通”处于“排头兵”的位置,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枕无忧——现在无论是哪个细分领域的“互联网+”建设,都面临着一个同样问题:把“局域网+”当作了“互联网+”,核心的问题就是各自为战,没有数据之间的互相打通融合,形成了“局域网孤岛”。虽然短期内颇有斩获,但长远来看存在着明显瓶颈——数据之间没有交互,也就无法互相协同,产生真正可靠的民生服务。如果把“互联网+交通”整体比作一个人,那么“局域网+”的问题不解决,这个人就缺乏神经中枢,我们所畅想的“城市交通大脑”也难以实现。

如何实现“城市交通大脑”,打破“局域网+”困局?我认为其中的关键是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数据生态,即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交通管理部门都要成为同一个大数据生态的提供者,同时也都成为大数据生态的受益者。这样才能跨界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打造真正的“城市交通大脑”。

当然,这种交通大数据生态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步步为营。

首先,今天已经能够看到成果的跨界融合,通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数据生态缓解拥堵。举个例子,大家日常开车出行,当然希望一路畅通。过去可能是交管局通过历史数据,提前分析路况,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提醒公众绕开拥堵路段,这种方式的立足点是过往的数据分析,然后将这种静态的解决方案提交给用户;而现在,高德地图已经可以根据用户通过众包模式贡献的实时交通大数据,与交管局提供的实时交通大数据结果进行融合,实现对用户出行路线的动态引导,帮助用户随时随地绕行,躲避拥堵,实时告诉用户现象和实时给用户解决方案。这种变化,显然得益于高德地图、用户和交管机构的数据协同。

分享一个广州的实际案例。广州天河体育场是恒大足球队主场,每一个恒大足球队比赛日,广州交警都会有压力,根据我们统计的历史路况数据显示,每个恒大足球队的比赛日,天河体育馆周边都会非常拥堵。然而在2015年11月21日恒大足球队进行亚冠决赛那一天,本来应该是一年拥堵之冠,但通过我们和广州交警合作,进行了基于交通大数据共享、躲避拥堵等互联网手段疏堵的联合交通疏导,实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结果——这一天天河体育馆周边的拥堵指数反而相比平时下降了44%,这就是大数据共享,互联网+的力量。

第二步在更远景的明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数据系统将会彻底解决拥堵。想要真正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广度的数据融合,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主导建设“交通云”基础设施,整合更广泛的公众数据——公交、地铁、出租车、专车、自驾等各部分实时人流量、车流量,统一进行运力调度和人流引导,彻底解决拥堵问题。对于政府机构来说,这种改变尤其剧烈,过去他们承担了繁重的管理职能,需要细化到方方面面,挑战巨大;而在新的体系中,并不是不需要管理了,而是更多琐碎的职能可以通过云平台被分解到公众层面消解,政府则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顶层设计中,更好地完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数据生态。

第三步面向长远的未来,也就是未来交通的终局,我认为是打造“城市交通大脑”,这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理念发挥到极致的形态——大规模路网数据的统一调度管理,所有道路、车辆、乘客信息都接入系统,采集、调度、管理等都由“城市交通大脑”指挥完成:城市车辆基本都是无人驾驶;交通管理系统也不需要人操作,因为每一辆车的数据都在系统中,实时交互,实时调配;系统也是无形的,因为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那个时候你也感觉不到拥堵的存在一样。如果拥有这样的大脑,未来我们的城市出行效率和道路安全性将大大提高。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我们所有的相关政府部门、企业、个人,作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数据生态的构成三要素之一,既是交通大数据创新的贡献者,也是交通大数据创新的受益者。这个过程会很漫长,需要所有人各司其职,共同努力。

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高德对于自身的定位很明确,专注专业于出行和位置信息服务,同时将自身能力开放外延,赋能“互联网+交通”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协助建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交通大数据生态。目前的高德提供了覆盖全国超过360个城市的实时交通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当之无愧出行领域的“用户标配”;而在“赋能”理念之下,高德已经同时成为了超过30万互联网应用的“应用标配”、超过70家交通管理部门的“交警标配”以及奥迪宝马等多家车厂的“汽车标配”。

很显然,光靠高德一家企业的绵薄之力还远远不够,只有当所有人都参与进来,我们才能看得到“城市交通大脑”的未来交通终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俞永福:未来交通的终局是“城市交通大脑”

如果把“互联网+交通”整体比作一个人,那么“局域网+”的问题不解决,这个人就缺乏神经中枢,我们所畅想的“城市交通大脑”也难以实现。

自从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互联网+”这一概念以来,已经一年有余。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在各级政府以及企业的努力下,各种“互联网+X”项目如火如荼地展开,虽有曲折,但充满生气,万木争荣。由于高德所处行业的关系,我本人接触最多、同时也最深有体会的,就是“互联网+交通”。

根据高德地图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交通指数研究报告》,作为智慧城市大概念中的核心环节,“互联网+交通”项目近两年内在我国快速铺开,尤其在一线及二线省会城市发展迅猛,从而带动了二三线城市的全面快速发展。预计未来几年内的落地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将持续这种爆发式增长。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中,“互联网+交通”处于“排头兵”的位置,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枕无忧——现在无论是哪个细分领域的“互联网+”建设,都面临着一个同样问题:把“局域网+”当作了“互联网+”,核心的问题就是各自为战,没有数据之间的互相打通融合,形成了“局域网孤岛”。虽然短期内颇有斩获,但长远来看存在着明显瓶颈——数据之间没有交互,也就无法互相协同,产生真正可靠的民生服务。如果把“互联网+交通”整体比作一个人,那么“局域网+”的问题不解决,这个人就缺乏神经中枢,我们所畅想的“城市交通大脑”也难以实现。

如何实现“城市交通大脑”,打破“局域网+”困局?我认为其中的关键是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数据生态,即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交通管理部门都要成为同一个大数据生态的提供者,同时也都成为大数据生态的受益者。这样才能跨界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打造真正的“城市交通大脑”。

当然,这种交通大数据生态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步步为营。

首先,今天已经能够看到成果的跨界融合,通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数据生态缓解拥堵。举个例子,大家日常开车出行,当然希望一路畅通。过去可能是交管局通过历史数据,提前分析路况,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提醒公众绕开拥堵路段,这种方式的立足点是过往的数据分析,然后将这种静态的解决方案提交给用户;而现在,高德地图已经可以根据用户通过众包模式贡献的实时交通大数据,与交管局提供的实时交通大数据结果进行融合,实现对用户出行路线的动态引导,帮助用户随时随地绕行,躲避拥堵,实时告诉用户现象和实时给用户解决方案。这种变化,显然得益于高德地图、用户和交管机构的数据协同。

分享一个广州的实际案例。广州天河体育场是恒大足球队主场,每一个恒大足球队比赛日,广州交警都会有压力,根据我们统计的历史路况数据显示,每个恒大足球队的比赛日,天河体育馆周边都会非常拥堵。然而在2015年11月21日恒大足球队进行亚冠决赛那一天,本来应该是一年拥堵之冠,但通过我们和广州交警合作,进行了基于交通大数据共享、躲避拥堵等互联网手段疏堵的联合交通疏导,实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结果——这一天天河体育馆周边的拥堵指数反而相比平时下降了44%,这就是大数据共享,互联网+的力量。

第二步在更远景的明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数据系统将会彻底解决拥堵。想要真正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广度的数据融合,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主导建设“交通云”基础设施,整合更广泛的公众数据——公交、地铁、出租车、专车、自驾等各部分实时人流量、车流量,统一进行运力调度和人流引导,彻底解决拥堵问题。对于政府机构来说,这种改变尤其剧烈,过去他们承担了繁重的管理职能,需要细化到方方面面,挑战巨大;而在新的体系中,并不是不需要管理了,而是更多琐碎的职能可以通过云平台被分解到公众层面消解,政府则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顶层设计中,更好地完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数据生态。

第三步面向长远的未来,也就是未来交通的终局,我认为是打造“城市交通大脑”,这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理念发挥到极致的形态——大规模路网数据的统一调度管理,所有道路、车辆、乘客信息都接入系统,采集、调度、管理等都由“城市交通大脑”指挥完成:城市车辆基本都是无人驾驶;交通管理系统也不需要人操作,因为每一辆车的数据都在系统中,实时交互,实时调配;系统也是无形的,因为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那个时候你也感觉不到拥堵的存在一样。如果拥有这样的大脑,未来我们的城市出行效率和道路安全性将大大提高。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我们所有的相关政府部门、企业、个人,作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数据生态的构成三要素之一,既是交通大数据创新的贡献者,也是交通大数据创新的受益者。这个过程会很漫长,需要所有人各司其职,共同努力。

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高德对于自身的定位很明确,专注专业于出行和位置信息服务,同时将自身能力开放外延,赋能“互联网+交通”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协助建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交通大数据生态。目前的高德提供了覆盖全国超过360个城市的实时交通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当之无愧出行领域的“用户标配”;而在“赋能”理念之下,高德已经同时成为了超过30万互联网应用的“应用标配”、超过70家交通管理部门的“交警标配”以及奥迪宝马等多家车厂的“汽车标配”。

很显然,光靠高德一家企业的绵薄之力还远远不够,只有当所有人都参与进来,我们才能看得到“城市交通大脑”的未来交通终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