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外滩这三幢百岁老楼里,汇聚着让全球老饕们垂涎的顶级美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外滩这三幢百岁老楼里,汇聚着让全球老饕们垂涎的顶级美食

老楼里装下的不只是高档餐饮,更是颇具上海特色的精致讲究的生活方式。

外滩的这些老楼,百多年来外观一直维持着原貌,曾经各大外资银行入驻,现在却多了不少人文艺术气息,更聚集不少魔都顶级的高档餐厅,成为城中人气颇旺的高档社交场所。最初在外滩掀起高档餐饮风的当属外滩十八号、外滩三号和外滩五号,1999 年在五号开业的 M on the Bund 米氏西餐厅被誉为“上海西餐界的标杆”;三号开了 12 年的 Jean-Georges 法餐厅将世界名厨的血液带到上海滩;五号前不久开业的 Bo Shanghai 则是亚洲厨师界地位颇高的除魔梁经伦的内地首秀。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贵、高端、精致、讲究,并传递着某种举足轻重的饮食文化,和外滩这个举世瞩目又内蕴十足的地点惺惺相惜。

图片来源:Gavin Hellier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沿黄浦江排列开来的几十幢欧式老建筑同对岸陆家嘴的林立高楼交相辉映。一边是历史深厚的十里洋场,另一边是金融气息浓郁的摩天大楼汇聚地,两种气氛交织出上海独有的气质。花上几小时坐在餐厅的大玻璃窗之下举杯品酒、闲话唠嗑、细啖美食、看窗外人往车流和浦江陆家嘴夜景,已成为颇有上海小资特色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外滩十八号

位于南京路口的外滩十八号建于 1923 年,最初是渣打银行在远东的分部,因当时的总经理名为麦加利而命名为“麦加利”大楼。渣打迁走后,曾被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机电设备总公司等不同单位使用,于 2002 年上海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接手后,这里就变成了一个集艺术、购物、高端餐饮于一体的大楼。

十八号的这一转变,少不了一位灵魂人物——张瑷玲女士。2002 年她挑中它,改造它,保留了这栋楼过去的痕迹,“用最摩登的方法”去发挥她的美。“母亲早年学习油画,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她认为外滩十八号是外滩一众大楼中最美的建筑;而她曾从事金融行业,有着很好的商业敏感――外滩十八号处于外滩和南京东路的交界处,而且毗邻和平饭店,就商业潜力来说是个最好的选择。”外滩十八号现任执行董事陈廷先生说道。

翻修由意大利威尼斯的 Kokaistudios 建筑顾问公司主理,整个工程耗时耗力,光是为了洗净墙面,就雇了 30 个工人,花了两个月时间用牙刷大小的刷子细细清洗。因为是老房子,翻修后承重、排放也只有普通建筑的四分之一,这也决定了十八号的定位——“只能引进那些人流小、单价高的东西,比如珠宝、钟表、精致餐饮。”

2013年,外滩十八号由张瑷玲女士的儿子陈廷接手,他的加入为十八号带来了新活力。比如带来了《疯狂达利 艺术大展》、《看穿!》等大展,再比如引进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式餐厅之一 Hakkasan 以及全球拥有米其林星最多的法国名厨 Joel Robuchon 先生的 L'Atelier de Joel Robuchon。

L'Atelier de Joel Robuchon 

七十多岁的 Robuchon 老先生在世界各地主理的餐厅共收获了 31 颗米其林星,是全世界摘星最多的厨师。在外滩十八号餐厅开业时,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当时的他一身黑色厨师服,一头白发短而整洁,始终面带微笑,和善如邻家老爷爷。他在厨师界是个出了名的“完美主义者”,对每间餐厅的选址要求也非常高。

团队发现这个地方时,对此“完全无法拒绝”。Robuchon 曾说,去其它餐厅可能只是为了食物,但在这里除了食物还有窗外景致,这里攒动不惜的人流也是吸引餐厅选址于此的原因之一。大陆首店开业后,用一些吃货朋友的话说就是:“并不惊艳,但出品稳定,维持了一贯的水准”,并在九月发布的上海米其林指南中获得两星。

餐厅由著名设计师 Pierre Yves Rochon 设计,标志性开放式厨房和吧台的设置将烹饪过程都展现在客人眼前。厨房中央是铁板烧台,32 个席位环绕,食材陈列在厨房里的几十个玻璃瓶中,从原料到美味的过程客人可以一步不落地收入眼中。吧台之外还有 16 个餐桌席位和三间包房,其中两间正对黄浦江,江上来往的轮船、对岸迷眼的陆家嘴夜景尽收眼底。

这道蟹肉鱼子酱塔佐龙虾冻及椰菜泥是老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龙虾汤过滤后冷藏变成虾冻,弹牙爽口。花椰菜泥呈球状,围绕中央的鱼子酱依次排列开来,呈现出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对于新手来说,这样的摆盘大约需要 30 分钟才能完成,而餐厅的副厨只需三分钟就搞定。

这道菜是在 Robuchon 先生位于法国的餐厅中诞生,后经过澳门餐厅主厨根据亚洲人的口味改良,加入了口感酥脆的酥皮,更讨亚洲人喜欢。特级鱼子酱覆在经过 40 秒油炸的酥皮之上,酥皮之下是一切开就流出浆液的温泉蛋,三文鱼丁和欧芹汁点缀在圆盘边,卖相、口味兼具。

地址:上海市中山东一路外滩十八号 3 楼

Hakkasan

Hakkasan 位于十八号的五楼,主打创意粤菜,却创立于伦敦,在伦敦成名,连续几年都拿到米其林一星。创始人丘德威 Alan Yao 来自香港,因 Hakkasan 而海外餐饮界颇有成就,终于在两年多前把它带来上海,成为中国首家、全球第 12 家 Hakkasan。“上海居民比较用于尝试新颖的餐饮并且很享受在外用餐的氛围,所以选择上海,而外滩十八号这栋楼除了含有历史色彩之外,也是一个美食和艺术汇集的地点,”需要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也正是餐厅的目标客户群。

餐厅很注重食客在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上的体验,因此除了食物,光影的投射、背景音乐、还有香氛的选用都很讲究。餐厅的背景音乐是独家制作编排的,用餐前播放的“Cha”,能让刚入座的食客舒缓下来,开始进入放松的状态,而用餐时播放的 “Chi”则能让整个进餐过程拥有充满韵律的节奏感,惬意而流畅。

餐食方面,是中式血统加上西式烹饪方法的结合。传统中餐中必不可少的高温煎、炸等手法不是主厨对待食材的方式,而是“轻烹柔煮”,保留食材的营养和本味。鱼子酱片皮鸭是餐厅经典菜式之一,以稍厚的面皮为底,与带皮鸭肉之间夹着蔬菜条,微微焦脆的鸭皮上则是分量恰到好处的鱼子酱,油脂与纤维、菜与肉的比例拿捏得不错。

Ling Ling 酒吧专为上海店而造,临窗而建,是赏景佳地,酒吧不少标志性饮品如 Hakka、Plum Sour 以及用本地特有食材调制而成的上海特色饮品都值得尝试。Hakkasan 葡萄酒的分类也很有意思,并非传统以颜色、产地和国家来分类的方法,而是根据口感,由清淡到浓烈摆放。工作人员会系统地对它们进行逐年品鉴和筛选,侍酒师也会在客人点餐后根据食物口味和性质为他们推荐最搭配的酒款。

地址:中山东一路18号外滩十八号 5 楼

外滩五号

外滩五号建于1925年,曾是日本日清汽船株式会社总部,由德和洋行设计,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相糅合的风格。整个外墙由花岗岩石贴成,各层房间均高挑开阔,被称为“犹日式”建筑。抗日战争结束后,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后又成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11 年前的改建,让它变成了外滩“万国美食汇聚地”。

与十八号和三号融入艺术和精品店不同,五号相比之下“专一”了许多,专注于做餐饮,七层楼,日本、美国、香港、意大利等风味的美食聚集于此。五号大楼本身的气质和底蕴,也是这些餐厅独特腔调的所在,这些高端餐饮和外滩五号,可以说是相互成就了对方。

M on the Bund 

M on the Bund 米氏西餐厅于 1999 年开业,至今已有 17 个年头。由于开业时间早,加上菜品、环境、选址、服务都可圈可点,被不少人称作“上海西餐厅的标杆”。17 岁的米氏从开业到现在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接待过不少非富即贵的客人,荷兰女皇、泰国王后、丹麦总理以及影后巩俐等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因此对于食客来说,在这里吃顿饭,也变成一种身份的象征。

创始人是来自澳洲的 Michelle Garnaut,在餐饮业做了二十多年,推出米氏之前曾在和平饭店担任特聘厨师。有了多年丰富的经验和资源,自是会做出品相不俗的餐厅,但若不是外滩五号这个地方,M on the Bund 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出彩。 Michelle 眼光精准,在 19 年前外滩餐饮还未这么丰富时,挑了整栋楼最好的位置——七层和顶楼露台,设计上保留了原日清大楼的风格,将老上海风情和 21 世纪现代元素融合,因此获得设计大奖。天气好时,在露台上可全方位享受万国建筑群、黄浦江和陆家嘴标志性佳景。这些都是其它地方不能给予的附加值。

主打欧陆菜肴,在法式传统中又大胆融合了中东、南亚和地中海等风味,将它们各自可以和谐搭配的元素挑出来重新组合,富有创意,受到食客喜爱,Michelle 自创的椒盐羔羊肉和奶油蛋白饼也是很具有个人风格的看家招牌。主厨 Hamish Pollitt 对料理的把控稳妥、精准、且善于将不同菜系的特色结合,出品讨喜。无论是菜品,还是整个空间,在上海都称得上是比较独特的体验。

地址:上海市广东路 20 号外滩五号 7 楼

Bo Shanghai & Daimon Bistro

这两间餐厅的主厨特别具有话题性,梁经伦 Alvin Leung,人称厨魔,蓝发、耳钉、文身、墨镜是标配,摇滚气息十足。出生于伦敦,成长在加拿大,40 岁之前是专业防噪音工程师,42 岁在香港开餐厅 Bo Innovation,还获得米其林三星。迄今为止,是华人厨师界拿米其林星最多的人,不得不说是个传奇。两间餐厅独占六楼整层,出电梯后是宽敞大厅,身着旗袍的工作人员站在接待台身后,进入餐厅之前,整个画风依然维持在历史感浓郁的氛围中,推开餐厅大门,便是另一番天地。

先来到的是风格大胆有创意的 Daimon Bisrto。九龙城寨是香港在英政府殖民时期的一块无政府管辖的地方,没有法律约束所形成的乱象在厨魔看来反而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餐厅的设计正是以此为灵感,整个基调由墙上挂满老式电表的衣帽间、用“脚手架”搭起来的吧台、大尺度的壁画、以及打扮成警察和黑帮服务员等这类“无法无天”的元素呈现。

菜品走的是比较平价的路数,在配方设计上却同样是混搭风。以各类港式点心、小吃为底子,在食材搭配上出新点子。鸡蛋仔配炸鸡(炸鸡块华夫)、黑松露鸡肉口味的粉粿,以及被做成维他奶样子的鸡尾酒,都显示出厨魔天马行空的创意。

穿过 Daimon Bistro,就是画风完全不同的 Bo Shanghai,因为是 Fine Dining,所以在菜品以及环境设计上更加精致优雅一些。磨波浪形的木墙上是镂空的中国地图,,吧台处层层叠叠的木质墙面代表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淀。餐厅只设 26 个位置,窗外外滩景色和室内带有神秘色彩的环境交相辉映。

Bo Shanghai 以中国八大菜系为主线,加入西餐元素,在这里会看到花卷和黑松露、可颂和上海葱油这样的“土洋结合”。餐厅只设套餐,无单点,菜品以八个省份名字命名,整套吃下来,就是用混搭有趣的方式差不多吃遍整个中国。每道菜都是 Alvin 独创,除了那道和香港 Bo Innovation 同款的分子小笼包,其它的,想吃只能来这里。厨魔的这两间餐厅是五号的新成员,“以历史为灵感,发挥新创意”是它们的核心特色,选在外滩五号这栋富有历史故事的老楼里,再合适不过。

地址:上海市广东路 20 号外滩五号 6 楼

外滩三号

建于 1916 年的外滩三号原名有利大楼,最初是英国有利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后来又陆续成为天祥洋行、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等。于 1997 年被新加坡佳通集团收购后,交付给知名美国建筑设计师 Michael Graves 改造,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集艺术、时尚、美食于一体的地方。

位于广东路外滩的转角处,整体建筑是文艺复兴风格,外观则为巴洛克式。顶层伫立着高为 150 米、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塔亭,是上海第一幢安置塔亭的大楼。这里曾是用来观察商船进入上海的瞭望塔,现在成为“全城最私密的用餐场所”——望江阁。

这个上海市第一幢钢结构建筑共七层,九间餐厅分布其中,同样不乏名厨主理的国际知名餐厅。

Jean-Georges 法国餐厅

关于 Jean-Georges,有一个快被说烂掉的梗,但确实能精准描述 Jean-Georges 在纽约上流社会被追捧的程度——十多年前的美剧《欲望都市》中,骚骚的 Samantha 说:“看一个男人的权势和地位,就看他在 Jean-Georges 吃饭需不需要定位。”上海这间,其实也差不多。

上海 Jean-Georges 是大厨在纽约之外首间以其名字命名的餐厅,2004 年入驻外滩三号,至今 12 年。如果单靠名气,可以火一段时间,但在外滩这个地方能风风火火十多年的都是不简单的主。都说外滩三号的 JG 是上海西餐的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优秀主厨,上海不少西餐厅主厨都曾在这里工作过。

餐厅包含主用餐区、三个包间和酒吧,还有一间标志性的开放式厨房。室内空间出自上海著名的如恩设计,保留了建筑原有的木质和灰泥工艺等细节,迎宾大堂中经典的拱形立柱也留了下来。设计师还加入了大量具有现代感的黄铜等元素,大厅内镜面和渐变玻璃的使用让窗外外滩景色折射出来。当时外滩三号在改造时,也是由如恩主理,因此整间餐厅和三号大楼在风格上也更加有延续性。

保持食材本身原味,并加入饶有韵味的亚洲风味,并玩了些“小伎俩”让菜品更健康便是 Jean Georges 的特色。他会将传统的浓郁奶油肉汤底用清淡的蔬菜汁和清汤代替,食客可以丢掉对胆固醇超标的顾虑。

地址:上海市中山东一路 3 号外滩三号 4 楼

望江阁 The Cupola

望江阁坐落在外滩三号最顶层的塔楼里,被誉为“上海最私密的用餐地”。走的是私人定制路线,针对的客户群也是对隐私有极高需求的 VIP,座上宾包括汤姆.克鲁斯、哈里.贝瑞、麦克.舒马赫等。被有故事的环境包裹住,尽情享用美食和窗外标志性的上海滩景色,这也是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人所向往的体验。古老的塔楼虽然失去了它最初的作用,但现在也发挥出别样的价值。

餐厅共两层,一楼可供二至八个客人入座,配有电影放映设施,适合招待贵宾或是举办小型私密派对。二楼拥有 360 度观景视角,是整栋楼最高处,享受到的景色也是最美的。望江阁的客人可享受私人管家服务,颇有五星级酒店的感觉。餐食可根据自己口味,任意选择外滩三号中 Jean-Georges 、黄浦会、或是 POP 美式西餐厅的餐食。

古老钟楼、高挑穹顶、万国群、陆家嘴,还有来自世界顶级厨师的美馔。这外滩三号的至高点,也代表了无数人追求着,却并不能轻易拥有的生活方式。

地址:上海市中山东一路 3 号外滩三号 7 楼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外滩这三幢百岁老楼里,汇聚着让全球老饕们垂涎的顶级美食

老楼里装下的不只是高档餐饮,更是颇具上海特色的精致讲究的生活方式。

外滩的这些老楼,百多年来外观一直维持着原貌,曾经各大外资银行入驻,现在却多了不少人文艺术气息,更聚集不少魔都顶级的高档餐厅,成为城中人气颇旺的高档社交场所。最初在外滩掀起高档餐饮风的当属外滩十八号、外滩三号和外滩五号,1999 年在五号开业的 M on the Bund 米氏西餐厅被誉为“上海西餐界的标杆”;三号开了 12 年的 Jean-Georges 法餐厅将世界名厨的血液带到上海滩;五号前不久开业的 Bo Shanghai 则是亚洲厨师界地位颇高的除魔梁经伦的内地首秀。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贵、高端、精致、讲究,并传递着某种举足轻重的饮食文化,和外滩这个举世瞩目又内蕴十足的地点惺惺相惜。

图片来源:Gavin Hellier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沿黄浦江排列开来的几十幢欧式老建筑同对岸陆家嘴的林立高楼交相辉映。一边是历史深厚的十里洋场,另一边是金融气息浓郁的摩天大楼汇聚地,两种气氛交织出上海独有的气质。花上几小时坐在餐厅的大玻璃窗之下举杯品酒、闲话唠嗑、细啖美食、看窗外人往车流和浦江陆家嘴夜景,已成为颇有上海小资特色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外滩十八号

位于南京路口的外滩十八号建于 1923 年,最初是渣打银行在远东的分部,因当时的总经理名为麦加利而命名为“麦加利”大楼。渣打迁走后,曾被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机电设备总公司等不同单位使用,于 2002 年上海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接手后,这里就变成了一个集艺术、购物、高端餐饮于一体的大楼。

十八号的这一转变,少不了一位灵魂人物——张瑷玲女士。2002 年她挑中它,改造它,保留了这栋楼过去的痕迹,“用最摩登的方法”去发挥她的美。“母亲早年学习油画,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她认为外滩十八号是外滩一众大楼中最美的建筑;而她曾从事金融行业,有着很好的商业敏感――外滩十八号处于外滩和南京东路的交界处,而且毗邻和平饭店,就商业潜力来说是个最好的选择。”外滩十八号现任执行董事陈廷先生说道。

翻修由意大利威尼斯的 Kokaistudios 建筑顾问公司主理,整个工程耗时耗力,光是为了洗净墙面,就雇了 30 个工人,花了两个月时间用牙刷大小的刷子细细清洗。因为是老房子,翻修后承重、排放也只有普通建筑的四分之一,这也决定了十八号的定位——“只能引进那些人流小、单价高的东西,比如珠宝、钟表、精致餐饮。”

2013年,外滩十八号由张瑷玲女士的儿子陈廷接手,他的加入为十八号带来了新活力。比如带来了《疯狂达利 艺术大展》、《看穿!》等大展,再比如引进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式餐厅之一 Hakkasan 以及全球拥有米其林星最多的法国名厨 Joel Robuchon 先生的 L'Atelier de Joel Robuchon。

L'Atelier de Joel Robuchon 

七十多岁的 Robuchon 老先生在世界各地主理的餐厅共收获了 31 颗米其林星,是全世界摘星最多的厨师。在外滩十八号餐厅开业时,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当时的他一身黑色厨师服,一头白发短而整洁,始终面带微笑,和善如邻家老爷爷。他在厨师界是个出了名的“完美主义者”,对每间餐厅的选址要求也非常高。

团队发现这个地方时,对此“完全无法拒绝”。Robuchon 曾说,去其它餐厅可能只是为了食物,但在这里除了食物还有窗外景致,这里攒动不惜的人流也是吸引餐厅选址于此的原因之一。大陆首店开业后,用一些吃货朋友的话说就是:“并不惊艳,但出品稳定,维持了一贯的水准”,并在九月发布的上海米其林指南中获得两星。

餐厅由著名设计师 Pierre Yves Rochon 设计,标志性开放式厨房和吧台的设置将烹饪过程都展现在客人眼前。厨房中央是铁板烧台,32 个席位环绕,食材陈列在厨房里的几十个玻璃瓶中,从原料到美味的过程客人可以一步不落地收入眼中。吧台之外还有 16 个餐桌席位和三间包房,其中两间正对黄浦江,江上来往的轮船、对岸迷眼的陆家嘴夜景尽收眼底。

这道蟹肉鱼子酱塔佐龙虾冻及椰菜泥是老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龙虾汤过滤后冷藏变成虾冻,弹牙爽口。花椰菜泥呈球状,围绕中央的鱼子酱依次排列开来,呈现出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对于新手来说,这样的摆盘大约需要 30 分钟才能完成,而餐厅的副厨只需三分钟就搞定。

这道菜是在 Robuchon 先生位于法国的餐厅中诞生,后经过澳门餐厅主厨根据亚洲人的口味改良,加入了口感酥脆的酥皮,更讨亚洲人喜欢。特级鱼子酱覆在经过 40 秒油炸的酥皮之上,酥皮之下是一切开就流出浆液的温泉蛋,三文鱼丁和欧芹汁点缀在圆盘边,卖相、口味兼具。

地址:上海市中山东一路外滩十八号 3 楼

Hakkasan

Hakkasan 位于十八号的五楼,主打创意粤菜,却创立于伦敦,在伦敦成名,连续几年都拿到米其林一星。创始人丘德威 Alan Yao 来自香港,因 Hakkasan 而海外餐饮界颇有成就,终于在两年多前把它带来上海,成为中国首家、全球第 12 家 Hakkasan。“上海居民比较用于尝试新颖的餐饮并且很享受在外用餐的氛围,所以选择上海,而外滩十八号这栋楼除了含有历史色彩之外,也是一个美食和艺术汇集的地点,”需要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也正是餐厅的目标客户群。

餐厅很注重食客在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上的体验,因此除了食物,光影的投射、背景音乐、还有香氛的选用都很讲究。餐厅的背景音乐是独家制作编排的,用餐前播放的“Cha”,能让刚入座的食客舒缓下来,开始进入放松的状态,而用餐时播放的 “Chi”则能让整个进餐过程拥有充满韵律的节奏感,惬意而流畅。

餐食方面,是中式血统加上西式烹饪方法的结合。传统中餐中必不可少的高温煎、炸等手法不是主厨对待食材的方式,而是“轻烹柔煮”,保留食材的营养和本味。鱼子酱片皮鸭是餐厅经典菜式之一,以稍厚的面皮为底,与带皮鸭肉之间夹着蔬菜条,微微焦脆的鸭皮上则是分量恰到好处的鱼子酱,油脂与纤维、菜与肉的比例拿捏得不错。

Ling Ling 酒吧专为上海店而造,临窗而建,是赏景佳地,酒吧不少标志性饮品如 Hakka、Plum Sour 以及用本地特有食材调制而成的上海特色饮品都值得尝试。Hakkasan 葡萄酒的分类也很有意思,并非传统以颜色、产地和国家来分类的方法,而是根据口感,由清淡到浓烈摆放。工作人员会系统地对它们进行逐年品鉴和筛选,侍酒师也会在客人点餐后根据食物口味和性质为他们推荐最搭配的酒款。

地址:中山东一路18号外滩十八号 5 楼

外滩五号

外滩五号建于1925年,曾是日本日清汽船株式会社总部,由德和洋行设计,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相糅合的风格。整个外墙由花岗岩石贴成,各层房间均高挑开阔,被称为“犹日式”建筑。抗日战争结束后,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后又成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11 年前的改建,让它变成了外滩“万国美食汇聚地”。

与十八号和三号融入艺术和精品店不同,五号相比之下“专一”了许多,专注于做餐饮,七层楼,日本、美国、香港、意大利等风味的美食聚集于此。五号大楼本身的气质和底蕴,也是这些餐厅独特腔调的所在,这些高端餐饮和外滩五号,可以说是相互成就了对方。

M on the Bund 

M on the Bund 米氏西餐厅于 1999 年开业,至今已有 17 个年头。由于开业时间早,加上菜品、环境、选址、服务都可圈可点,被不少人称作“上海西餐厅的标杆”。17 岁的米氏从开业到现在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接待过不少非富即贵的客人,荷兰女皇、泰国王后、丹麦总理以及影后巩俐等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因此对于食客来说,在这里吃顿饭,也变成一种身份的象征。

创始人是来自澳洲的 Michelle Garnaut,在餐饮业做了二十多年,推出米氏之前曾在和平饭店担任特聘厨师。有了多年丰富的经验和资源,自是会做出品相不俗的餐厅,但若不是外滩五号这个地方,M on the Bund 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出彩。 Michelle 眼光精准,在 19 年前外滩餐饮还未这么丰富时,挑了整栋楼最好的位置——七层和顶楼露台,设计上保留了原日清大楼的风格,将老上海风情和 21 世纪现代元素融合,因此获得设计大奖。天气好时,在露台上可全方位享受万国建筑群、黄浦江和陆家嘴标志性佳景。这些都是其它地方不能给予的附加值。

主打欧陆菜肴,在法式传统中又大胆融合了中东、南亚和地中海等风味,将它们各自可以和谐搭配的元素挑出来重新组合,富有创意,受到食客喜爱,Michelle 自创的椒盐羔羊肉和奶油蛋白饼也是很具有个人风格的看家招牌。主厨 Hamish Pollitt 对料理的把控稳妥、精准、且善于将不同菜系的特色结合,出品讨喜。无论是菜品,还是整个空间,在上海都称得上是比较独特的体验。

地址:上海市广东路 20 号外滩五号 7 楼

Bo Shanghai & Daimon Bistro

这两间餐厅的主厨特别具有话题性,梁经伦 Alvin Leung,人称厨魔,蓝发、耳钉、文身、墨镜是标配,摇滚气息十足。出生于伦敦,成长在加拿大,40 岁之前是专业防噪音工程师,42 岁在香港开餐厅 Bo Innovation,还获得米其林三星。迄今为止,是华人厨师界拿米其林星最多的人,不得不说是个传奇。两间餐厅独占六楼整层,出电梯后是宽敞大厅,身着旗袍的工作人员站在接待台身后,进入餐厅之前,整个画风依然维持在历史感浓郁的氛围中,推开餐厅大门,便是另一番天地。

先来到的是风格大胆有创意的 Daimon Bisrto。九龙城寨是香港在英政府殖民时期的一块无政府管辖的地方,没有法律约束所形成的乱象在厨魔看来反而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餐厅的设计正是以此为灵感,整个基调由墙上挂满老式电表的衣帽间、用“脚手架”搭起来的吧台、大尺度的壁画、以及打扮成警察和黑帮服务员等这类“无法无天”的元素呈现。

菜品走的是比较平价的路数,在配方设计上却同样是混搭风。以各类港式点心、小吃为底子,在食材搭配上出新点子。鸡蛋仔配炸鸡(炸鸡块华夫)、黑松露鸡肉口味的粉粿,以及被做成维他奶样子的鸡尾酒,都显示出厨魔天马行空的创意。

穿过 Daimon Bistro,就是画风完全不同的 Bo Shanghai,因为是 Fine Dining,所以在菜品以及环境设计上更加精致优雅一些。磨波浪形的木墙上是镂空的中国地图,,吧台处层层叠叠的木质墙面代表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淀。餐厅只设 26 个位置,窗外外滩景色和室内带有神秘色彩的环境交相辉映。

Bo Shanghai 以中国八大菜系为主线,加入西餐元素,在这里会看到花卷和黑松露、可颂和上海葱油这样的“土洋结合”。餐厅只设套餐,无单点,菜品以八个省份名字命名,整套吃下来,就是用混搭有趣的方式差不多吃遍整个中国。每道菜都是 Alvin 独创,除了那道和香港 Bo Innovation 同款的分子小笼包,其它的,想吃只能来这里。厨魔的这两间餐厅是五号的新成员,“以历史为灵感,发挥新创意”是它们的核心特色,选在外滩五号这栋富有历史故事的老楼里,再合适不过。

地址:上海市广东路 20 号外滩五号 6 楼

外滩三号

建于 1916 年的外滩三号原名有利大楼,最初是英国有利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后来又陆续成为天祥洋行、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等。于 1997 年被新加坡佳通集团收购后,交付给知名美国建筑设计师 Michael Graves 改造,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集艺术、时尚、美食于一体的地方。

位于广东路外滩的转角处,整体建筑是文艺复兴风格,外观则为巴洛克式。顶层伫立着高为 150 米、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塔亭,是上海第一幢安置塔亭的大楼。这里曾是用来观察商船进入上海的瞭望塔,现在成为“全城最私密的用餐场所”——望江阁。

这个上海市第一幢钢结构建筑共七层,九间餐厅分布其中,同样不乏名厨主理的国际知名餐厅。

Jean-Georges 法国餐厅

关于 Jean-Georges,有一个快被说烂掉的梗,但确实能精准描述 Jean-Georges 在纽约上流社会被追捧的程度——十多年前的美剧《欲望都市》中,骚骚的 Samantha 说:“看一个男人的权势和地位,就看他在 Jean-Georges 吃饭需不需要定位。”上海这间,其实也差不多。

上海 Jean-Georges 是大厨在纽约之外首间以其名字命名的餐厅,2004 年入驻外滩三号,至今 12 年。如果单靠名气,可以火一段时间,但在外滩这个地方能风风火火十多年的都是不简单的主。都说外滩三号的 JG 是上海西餐的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优秀主厨,上海不少西餐厅主厨都曾在这里工作过。

餐厅包含主用餐区、三个包间和酒吧,还有一间标志性的开放式厨房。室内空间出自上海著名的如恩设计,保留了建筑原有的木质和灰泥工艺等细节,迎宾大堂中经典的拱形立柱也留了下来。设计师还加入了大量具有现代感的黄铜等元素,大厅内镜面和渐变玻璃的使用让窗外外滩景色折射出来。当时外滩三号在改造时,也是由如恩主理,因此整间餐厅和三号大楼在风格上也更加有延续性。

保持食材本身原味,并加入饶有韵味的亚洲风味,并玩了些“小伎俩”让菜品更健康便是 Jean Georges 的特色。他会将传统的浓郁奶油肉汤底用清淡的蔬菜汁和清汤代替,食客可以丢掉对胆固醇超标的顾虑。

地址:上海市中山东一路 3 号外滩三号 4 楼

望江阁 The Cupola

望江阁坐落在外滩三号最顶层的塔楼里,被誉为“上海最私密的用餐地”。走的是私人定制路线,针对的客户群也是对隐私有极高需求的 VIP,座上宾包括汤姆.克鲁斯、哈里.贝瑞、麦克.舒马赫等。被有故事的环境包裹住,尽情享用美食和窗外标志性的上海滩景色,这也是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人所向往的体验。古老的塔楼虽然失去了它最初的作用,但现在也发挥出别样的价值。

餐厅共两层,一楼可供二至八个客人入座,配有电影放映设施,适合招待贵宾或是举办小型私密派对。二楼拥有 360 度观景视角,是整栋楼最高处,享受到的景色也是最美的。望江阁的客人可享受私人管家服务,颇有五星级酒店的感觉。餐食可根据自己口味,任意选择外滩三号中 Jean-Georges 、黄浦会、或是 POP 美式西餐厅的餐食。

古老钟楼、高挑穹顶、万国群、陆家嘴,还有来自世界顶级厨师的美馔。这外滩三号的至高点,也代表了无数人追求着,却并不能轻易拥有的生活方式。

地址:上海市中山东一路 3 号外滩三号 7 楼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