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家谈校园欺凌:社会一旦认可“以暴制暴” 这种文化便很难改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家谈校园欺凌:社会一旦认可“以暴制暴” 这种文化便很难改变

究竟该如何定义校园欺凌?“以暴制暴”是否可行?专家提出警醒:“以暴治暴让社会上形成对暴力的认可,这种文化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

图片来源:摄图网。

究竟该如何定义校园欺凌?近年来频频见诸媒体的校园暴力事件引发着社会的广泛关注,日前北京某小学发生的一起疑似欺凌的校园事件,更是将校园欺凌推至风口浪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琪洁指出,受欺凌者的受伤害程度及感受是校园欺凌的界定标准与核心。

12月8日晚,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网络广泛传播,自称是北京某小学一名10岁男孩的母亲的作者表示,孩子在学校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后,出现失眠、厌食、恐惧上学等症状,后被医院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

如同此前曝光的每一起校园“霸凌”事件,这起事件亦引爆了舆论关注。5天后,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该小学校长指出无法在对该事件定性上与家长达成一致:“对方一直要求定性为霸凌”,校方将这一事件认定其为“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涉事学生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

“从心理角度来说,欺凌方和校方、家长、社会都不能给受欺凌者定性。受欺凌当事人的感受和受伤害程度,是校园欺凌的界定标准和核心。”在凤凰公益日前举办的公益沙龙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琪洁介绍称,校园欺凌往往不是单次发生,具有重复性,欺凌事件双方具有较明显的强弱对比。

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李红艳与会指出,可从校方角度来判断:学校是否出台了关于校园欺凌的政策,政策中学生之间哪些行为被禁止。“反欺凌需要社会基础,欺凌不仅发生在校园里,成人中也有。有些国家有工作场所反欺凌的政策,工作场所中有管理职能的人必须接受反欺凌的法律培训。”她说。

无论这起事件最终如何定性,近年来频频见诸媒体的校园欺凌的事件已引发社会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被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近百起。《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已覆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频次密且数量大。更值得警惕的是,校园暴力滋生着未成年犯罪,目前我国未成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犯罪总数的70%左右。

面对校园欺凌,在公众普遍的愤怒情绪之下,“以暴制暴”的解决方式似乎受到普遍认同。“以暴治暴让社会上形成对暴力的认可,这种文化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它根本上解决不了孩子的行为问题。”李红艳表示,暴力可能致使矛盾升级:“孩子受侵害时的自然回击很难预判,但是家长不能引导一定要孩子打回去。“

在校园欺凌已发生的情况下魏琪洁表示应首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干预具有时限性事情发生了马上处理,可以把伤害降到最低。李红艳表示家长应该引导采取恰当形式寻求可信赖的成年人的支持比如老师、同伴、家长。

今年11月,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须与当地公安、司法等机关密切配合,建立起一套系统化、多元化处置机制。

据教育部信息,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耿申指出,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中心,设置举报和咨询热线;公安局、派出所、社区和学校亦可尝试组建联合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巡防小组;同时鼓励各相关社会团体积极介入对欺凌和暴力事件的预防教育、专业干预和事后辅导工作。

“校园欺凌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很大的问题,即使是反校园欺凌体系已经比较健全的美国西欧国家,而实际上目前我们缺少应对这类事情的机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儿研究所所长童小军与会时指出,反校园欺凌体系由四部分组成:“意识提升,老师帮助学生提升对校园欺凌的认知;课间监管,课间时间老师要出现在学生活动场所,尤其是容易发生校园欺凌的地方;班级建设,小学三、四年级起把反校园欺凌的成分加入班级活动,直至高中;学校回应,欺凌发生后有学校专门部门来跟进处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家谈校园欺凌:社会一旦认可“以暴制暴” 这种文化便很难改变

究竟该如何定义校园欺凌?“以暴制暴”是否可行?专家提出警醒:“以暴治暴让社会上形成对暴力的认可,这种文化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

图片来源:摄图网。

究竟该如何定义校园欺凌?近年来频频见诸媒体的校园暴力事件引发着社会的广泛关注,日前北京某小学发生的一起疑似欺凌的校园事件,更是将校园欺凌推至风口浪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琪洁指出,受欺凌者的受伤害程度及感受是校园欺凌的界定标准与核心。

12月8日晚,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网络广泛传播,自称是北京某小学一名10岁男孩的母亲的作者表示,孩子在学校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后,出现失眠、厌食、恐惧上学等症状,后被医院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

如同此前曝光的每一起校园“霸凌”事件,这起事件亦引爆了舆论关注。5天后,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该小学校长指出无法在对该事件定性上与家长达成一致:“对方一直要求定性为霸凌”,校方将这一事件认定其为“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涉事学生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

“从心理角度来说,欺凌方和校方、家长、社会都不能给受欺凌者定性。受欺凌当事人的感受和受伤害程度,是校园欺凌的界定标准和核心。”在凤凰公益日前举办的公益沙龙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琪洁介绍称,校园欺凌往往不是单次发生,具有重复性,欺凌事件双方具有较明显的强弱对比。

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李红艳与会指出,可从校方角度来判断:学校是否出台了关于校园欺凌的政策,政策中学生之间哪些行为被禁止。“反欺凌需要社会基础,欺凌不仅发生在校园里,成人中也有。有些国家有工作场所反欺凌的政策,工作场所中有管理职能的人必须接受反欺凌的法律培训。”她说。

无论这起事件最终如何定性,近年来频频见诸媒体的校园欺凌的事件已引发社会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被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近百起。《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已覆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频次密且数量大。更值得警惕的是,校园暴力滋生着未成年犯罪,目前我国未成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犯罪总数的70%左右。

面对校园欺凌,在公众普遍的愤怒情绪之下,“以暴制暴”的解决方式似乎受到普遍认同。“以暴治暴让社会上形成对暴力的认可,这种文化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它根本上解决不了孩子的行为问题。”李红艳表示,暴力可能致使矛盾升级:“孩子受侵害时的自然回击很难预判,但是家长不能引导一定要孩子打回去。“

在校园欺凌已发生的情况下魏琪洁表示应首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干预具有时限性事情发生了马上处理,可以把伤害降到最低。李红艳表示家长应该引导采取恰当形式寻求可信赖的成年人的支持比如老师、同伴、家长。

今年11月,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须与当地公安、司法等机关密切配合,建立起一套系统化、多元化处置机制。

据教育部信息,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耿申指出,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中心,设置举报和咨询热线;公安局、派出所、社区和学校亦可尝试组建联合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巡防小组;同时鼓励各相关社会团体积极介入对欺凌和暴力事件的预防教育、专业干预和事后辅导工作。

“校园欺凌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很大的问题,即使是反校园欺凌体系已经比较健全的美国西欧国家,而实际上目前我们缺少应对这类事情的机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儿研究所所长童小军与会时指出,反校园欺凌体系由四部分组成:“意识提升,老师帮助学生提升对校园欺凌的认知;课间监管,课间时间老师要出现在学生活动场所,尤其是容易发生校园欺凌的地方;班级建设,小学三、四年级起把反校园欺凌的成分加入班级活动,直至高中;学校回应,欺凌发生后有学校专门部门来跟进处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