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片|《将来的事》:从浪漫主义到悲观主义,看于佩尔阿姨演绎中年丧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片|《将来的事》:从浪漫主义到悲观主义,看于佩尔阿姨演绎中年丧女

《将来的事》是一部有着埃里克·侯麦气质的作品。

《将来的事》是一部有着埃里克·侯麦气质的作品,尤其与《春天的故事》中的哲学视点殊途同归,两部影片中女主人公都有着哲学教师的相同职业,中年危机打乱了她们原本的生活,让她们逐渐意识到“人能做她想做的,不能要她想要的。”

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将来的事》是80 后导演米娅·汉森·洛夫自编自导的第五部作品,荣获第66 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影片也是米娅自《伊甸园》之后与摄影师丹尼斯·洛伊尔的再度合作,打破戏剧性的叙事,以舒缓流畅的镜头语言将一个中年女人“失败”的日常生活呈现在大银幕上。

《将来的事》(左)与《锡尔斯玛利亚》(右)海报

同样是讲述女性面对中年危机的困扰,米娅的丈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两年前执导的《锡尔斯玛利亚》,采用戏中戏的套层结构交叉讲述女演员、助理两人的排演与生活,暧昧地模糊两者的界线,女演员对戏中角色的排斥和情绪失控同她和助理之间观念上的冲突交融在一起,最终爆发出“我太守旧?我不像是活在现在?”的疑问。相比《锡尔斯玛利亚》的激烈与直白,《将来的事》则展现出米娅作为女性润物细无声的细腻,用去戏剧化的写实方式将女性的中年危机娓娓道来,零碎的生活琐事拼贴出女主角娜塔莉人到中年诸事不顺的境遇,母亲的猫潘多拉勾连起娜塔莉与母亲、孩子、爱徒之间的情感交流,又使整部影片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暴风骤雨总是在平静之后骤然降临,中年危机悄然跟随在甜蜜的家庭生活之后,猛地一下拉开序幕。娜塔莉和丈夫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乘船来到圣马洛港口的格朗贝岛,瞻仰夏多布里昂,那位“但愿只听见海和风的声音”的浪漫诗人。在女儿们的催促下,娜塔莉和丈夫先后离开,大海环抱墓地的空镜上出现片名“L'avenir”。

影片以两个浪漫主义的哲学教师和睦的家庭生活作为伊始,以“未来”为名,紧接着时空就跳转到数年后,深夜里母亲的一通电话将熟睡的娜塔莉吵醒,这通他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电话宣告娜塔莉中年危机猝不及防地到来。年届五十的娜塔莉一面要处理患有焦虑抑郁症的母亲无法自理的生活,一面又要面对丈夫出轨婚姻破碎的打击。工作上,娜塔莉也逐渐力难从心,学生们游行抗议扰乱了她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出版社的编辑也出于对市场需求的考量最终放弃出版她的著作。米娅选择让娜塔莉平静地去处理这些接踵而来的突变,又会在不经意的细枝末节中暴露,发现丈夫拿走了写满笔记的列维纳斯的著作会大骂着赶去打电话,一捧花也会让她狂躁得必须立刻冲下楼扔进垃圾桶。

整个影片中,娜塔莉的三次大哭描摹出了女性情感的细腻与柔软。第一次是和前夫在海边度假小屋,娜塔莉打包带走她的所有物品,彻底结束了自己的婚姻,然而生活甚至连感伤的时间都没有给她,不得不因为疗养院的母亲三天不吃不喝急忙赶回巴黎。上车之前,娜塔莉匆匆地回头,回望一眼寓意着她和前夫婚姻的度假小屋。第二次是在母亲葬礼后,去往出版社的公交车上,娜塔莉独自沉浸在悲伤之中,却瞥见车窗外前夫与情人挽手私语,泪流满面的娜塔莉顿时哑然失笑。第三次是在爱徒法比安的农庄,法比安不仅不认可娜塔莉的质疑,还指责问题出在她的固步自封。娜塔莉抱着潘多拉痛哭,决定离开庄园。一回头,一笑,一拥抱,娜塔莉无尽的不舍、无奈和失落在这三次迥异的哭泣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片的另外一大亮点则在于巧妙地把哲学理论糅合到叙事之中,从夏多布里昂到叔本华,每一段哲学内容的引用都对应着娜塔莉当时的处境。“一个极度完美的政府,为何不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娜塔莉面对激进抗议的学生,脱口而出卢梭的著述引导他们辩证地去思考。“这是我所看到的和让我所不安的,我所看到之处,皆是幽暗……我现在的境况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我既不知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娜塔莉在母亲的悼念会上引用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既是对母亲的追忆,也是对自身境况的困惑。哲学并不是生活,只是生活的注脚,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娜塔莉能够将汉娜·阿伦特、伊曼努尔·列维纳斯的理论分析得头头是道,也竭尽所能让自己言行和思想保持一致,将哲学理念付诸于生活之中,然而尽管有这些智者名人的加持,突然面对中年生活诸多无奈的琐碎事时,娜塔莉依旧是束手无策,最终从平静面对逐渐走向释然。当娜塔莉再次返回法比安的农场,将潘多拉送给他们,对爱徒“背叛”的释然也就代表娜塔莉与中年生活达成了和解。

伊利贝尔·于佩尔以娴熟的演技塑造出娜塔莉这一中产阶级中年妇女的形象,这也是于佩尔继《钢琴教师》之后再次扮演教师的角色。《将来的事》也因于佩尔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拿来与今年另一部掀起热议的女性主义影片《她》相比较,两部影片都将镜头对准了中年女性,探讨女性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一冷一热,一平淡一激烈,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百态。

《她》延续了导演保罗·范霍文极为强烈的个人风格,影片中充斥的性、暴力、欲望将女主角扭曲成一个以病态的心态来回应社会的女人,影片依靠强烈的戏剧冲突牢牢地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将来的事》则将一位法国高知女性的中年危机娓娓道来,面对生活的重重磨难,娜塔莉更多的是自嘲和积极的面对,“女人到了四十岁,就该被丢到垃圾桶里”。同时娜塔莉也庆幸自己还拥有知性的生活,对于工作的瓶颈选择坚持原则,展现出的女性细腻而复杂的情感颇令人回味。

从处女作《百无禁忌》开始,到《我孩子的父亲》《再见初恋》,再到《伊甸园》和本片,米娅对于生离死别、时光流逝,以及孤独和命运的讨论和关注从未停止过。《将来的事》是一部有着埃里克·侯麦气质的作品,尤其与《春天的故事》中的哲学视点殊途同归,两部影片中女主人公都有着哲学教师的相同职业,中年危机打乱了她们原本的生活,让她们逐渐意识到“人能做她想做的,不能要她想要的。”影片的最后,经历一年的波折之后,娜塔莉再次平静地面对前夫,那个在夏多布里昂墓前伫立、久久不愿离开的男人也陷入到了他的中年危机之中,从浪漫主义过渡到悲观主义,一本叔本华的书,有酒有香肠,独自一人也可以心满意足地过圣诞节。

 

来源:电影世界杂志

原标题:新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片|《将来的事》:从浪漫主义到悲观主义,看于佩尔阿姨演绎中年丧女

《将来的事》是一部有着埃里克·侯麦气质的作品。

《将来的事》是一部有着埃里克·侯麦气质的作品,尤其与《春天的故事》中的哲学视点殊途同归,两部影片中女主人公都有着哲学教师的相同职业,中年危机打乱了她们原本的生活,让她们逐渐意识到“人能做她想做的,不能要她想要的。”

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将来的事》是80 后导演米娅·汉森·洛夫自编自导的第五部作品,荣获第66 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影片也是米娅自《伊甸园》之后与摄影师丹尼斯·洛伊尔的再度合作,打破戏剧性的叙事,以舒缓流畅的镜头语言将一个中年女人“失败”的日常生活呈现在大银幕上。

《将来的事》(左)与《锡尔斯玛利亚》(右)海报

同样是讲述女性面对中年危机的困扰,米娅的丈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两年前执导的《锡尔斯玛利亚》,采用戏中戏的套层结构交叉讲述女演员、助理两人的排演与生活,暧昧地模糊两者的界线,女演员对戏中角色的排斥和情绪失控同她和助理之间观念上的冲突交融在一起,最终爆发出“我太守旧?我不像是活在现在?”的疑问。相比《锡尔斯玛利亚》的激烈与直白,《将来的事》则展现出米娅作为女性润物细无声的细腻,用去戏剧化的写实方式将女性的中年危机娓娓道来,零碎的生活琐事拼贴出女主角娜塔莉人到中年诸事不顺的境遇,母亲的猫潘多拉勾连起娜塔莉与母亲、孩子、爱徒之间的情感交流,又使整部影片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暴风骤雨总是在平静之后骤然降临,中年危机悄然跟随在甜蜜的家庭生活之后,猛地一下拉开序幕。娜塔莉和丈夫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乘船来到圣马洛港口的格朗贝岛,瞻仰夏多布里昂,那位“但愿只听见海和风的声音”的浪漫诗人。在女儿们的催促下,娜塔莉和丈夫先后离开,大海环抱墓地的空镜上出现片名“L'avenir”。

影片以两个浪漫主义的哲学教师和睦的家庭生活作为伊始,以“未来”为名,紧接着时空就跳转到数年后,深夜里母亲的一通电话将熟睡的娜塔莉吵醒,这通他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电话宣告娜塔莉中年危机猝不及防地到来。年届五十的娜塔莉一面要处理患有焦虑抑郁症的母亲无法自理的生活,一面又要面对丈夫出轨婚姻破碎的打击。工作上,娜塔莉也逐渐力难从心,学生们游行抗议扰乱了她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出版社的编辑也出于对市场需求的考量最终放弃出版她的著作。米娅选择让娜塔莉平静地去处理这些接踵而来的突变,又会在不经意的细枝末节中暴露,发现丈夫拿走了写满笔记的列维纳斯的著作会大骂着赶去打电话,一捧花也会让她狂躁得必须立刻冲下楼扔进垃圾桶。

整个影片中,娜塔莉的三次大哭描摹出了女性情感的细腻与柔软。第一次是和前夫在海边度假小屋,娜塔莉打包带走她的所有物品,彻底结束了自己的婚姻,然而生活甚至连感伤的时间都没有给她,不得不因为疗养院的母亲三天不吃不喝急忙赶回巴黎。上车之前,娜塔莉匆匆地回头,回望一眼寓意着她和前夫婚姻的度假小屋。第二次是在母亲葬礼后,去往出版社的公交车上,娜塔莉独自沉浸在悲伤之中,却瞥见车窗外前夫与情人挽手私语,泪流满面的娜塔莉顿时哑然失笑。第三次是在爱徒法比安的农庄,法比安不仅不认可娜塔莉的质疑,还指责问题出在她的固步自封。娜塔莉抱着潘多拉痛哭,决定离开庄园。一回头,一笑,一拥抱,娜塔莉无尽的不舍、无奈和失落在这三次迥异的哭泣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片的另外一大亮点则在于巧妙地把哲学理论糅合到叙事之中,从夏多布里昂到叔本华,每一段哲学内容的引用都对应着娜塔莉当时的处境。“一个极度完美的政府,为何不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娜塔莉面对激进抗议的学生,脱口而出卢梭的著述引导他们辩证地去思考。“这是我所看到的和让我所不安的,我所看到之处,皆是幽暗……我现在的境况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我既不知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娜塔莉在母亲的悼念会上引用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既是对母亲的追忆,也是对自身境况的困惑。哲学并不是生活,只是生活的注脚,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娜塔莉能够将汉娜·阿伦特、伊曼努尔·列维纳斯的理论分析得头头是道,也竭尽所能让自己言行和思想保持一致,将哲学理念付诸于生活之中,然而尽管有这些智者名人的加持,突然面对中年生活诸多无奈的琐碎事时,娜塔莉依旧是束手无策,最终从平静面对逐渐走向释然。当娜塔莉再次返回法比安的农场,将潘多拉送给他们,对爱徒“背叛”的释然也就代表娜塔莉与中年生活达成了和解。

伊利贝尔·于佩尔以娴熟的演技塑造出娜塔莉这一中产阶级中年妇女的形象,这也是于佩尔继《钢琴教师》之后再次扮演教师的角色。《将来的事》也因于佩尔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拿来与今年另一部掀起热议的女性主义影片《她》相比较,两部影片都将镜头对准了中年女性,探讨女性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一冷一热,一平淡一激烈,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百态。

《她》延续了导演保罗·范霍文极为强烈的个人风格,影片中充斥的性、暴力、欲望将女主角扭曲成一个以病态的心态来回应社会的女人,影片依靠强烈的戏剧冲突牢牢地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将来的事》则将一位法国高知女性的中年危机娓娓道来,面对生活的重重磨难,娜塔莉更多的是自嘲和积极的面对,“女人到了四十岁,就该被丢到垃圾桶里”。同时娜塔莉也庆幸自己还拥有知性的生活,对于工作的瓶颈选择坚持原则,展现出的女性细腻而复杂的情感颇令人回味。

从处女作《百无禁忌》开始,到《我孩子的父亲》《再见初恋》,再到《伊甸园》和本片,米娅对于生离死别、时光流逝,以及孤独和命运的讨论和关注从未停止过。《将来的事》是一部有着埃里克·侯麦气质的作品,尤其与《春天的故事》中的哲学视点殊途同归,两部影片中女主人公都有着哲学教师的相同职业,中年危机打乱了她们原本的生活,让她们逐渐意识到“人能做她想做的,不能要她想要的。”影片的最后,经历一年的波折之后,娜塔莉再次平静地面对前夫,那个在夏多布里昂墓前伫立、久久不愿离开的男人也陷入到了他的中年危机之中,从浪漫主义过渡到悲观主义,一本叔本华的书,有酒有香肠,独自一人也可以心满意足地过圣诞节。

 

来源:电影世界杂志

原标题:新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