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国海“代持门”导致信任危机 债市急需信用重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国海“代持门”导致信任危机 债市急需信用重建

市场各方均认为,目前市场信心重构的关键在于国海证券的态度。一位受访者表示,我们也不愿意看到国海被挤兑垮,只要他们拿出诚意,大家还是愿意一起来化解危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国海证券真假公章代持债券的事件还在持续发酵,由此也引发一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信任危机。

多家券商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出了这个事,代持我们是完全不做了。其他资管等常规业务也更加谨慎,生怕再出一个假公章、临时工的事。”

某中部地区省份证券公司固定收益部负责人也坦言:“现在银行间市场信用危机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如果不释放更多流动性,市场从业者为自保都会卖债,越卖越跌,止不住血的话,整个市场就有崩盘的危险。”

市场各方观点普遍认为,债券市场信任重建关键在于这件事的处理。有券商人士在朋友圈写到:“我做交易宁愿得罪领导,也不愿意得罪交易对手。”

由国海证券事件引发的风波,或导致监管层勒紧对代持等相关业务的缰绳。该负责人建议,监管部门不应对代持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先摸底排查这类业务的规模及风险状况,出台监管政策,明确哪些业务能做,哪些不能做。

机构沟通持续进行

12月19日下午,在腾达大厦25层国海证券资管分公司的办公场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偶遇一家前来沟通的某农商行领导及其金融市场部负责人,该城商行和国海证券投资管理部负责人陈嘉斌会谈不到一个小时后就结束。

该行领导表示,此前该行和国海证券的业务一直都是正常在做,12月初与该行的一笔债券代持业务到期后,国海证券就一再往后推,不愿意买回。

至于19日下午的会谈,这家农商行人士表示,“没有什么进展,他们(国海证券)一直表示是体外循环。”

一家涉及国海证券代持机构的人士李雷(化名)也表示:“市场已然这样,我现在是跳出自己所在机构的利益,为了整个债券市场的稳定来考虑这件事。当流动性不在的时候,就谁也没法收场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获悉,有牵涉国海代持门的机构表示,他们只是众多环节中的一个,帮人“过一下券”而已。“作为中间机构,我们只是做了一笔最简单的资金撮合业务,对这些债券没有任何权利义务。”

对于外界猜测的是否有其他合谋问题,该机构人士表示:“至少我们内部的核查确定, 我们自己员工没有任何的道德风险。”

至于最终结果,李雷表示:“我们也在是看国海的公告,希望大家能协商处理,依法履行合同。”

国海表态口风略变

国海证券真假公章“代持门”中的事件主角张杨,有传言他想出来以后自己成立私募基金从事债券投资,这些放在外面养的债券或是为他“单干”做准备。

李雷却不这样认为,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债券市场,即使一个交易员,动用所有的工具,他能够维持10亿元的流动性已经很优秀。”他言下之意就是,张杨等人在外高达上百亿的代持,不可能是一两个人能完成。

而市场各方均认为,目前市场信心重构的关键在于国海证券的态度。李雷表示,我们也不愿意看到国海被挤兑垮,只要他们拿出诚意,大家还是愿意一起来化解危机的。

李雷给出建议是:“只要确认了国海的责任,我们也不会立马让他拿钱接回去。只要这个信任的危机和流动性危机过了,整个市场的估值恢复,国海本身也不会有大的损失。”

或许是在谈判博弈的过程中达成某些默契。国海证券于12月19日发布的公告内容口风也略有变化,新公告中表示,“我公司正在积极与涉事金融机构沟通核实情况,并对我公司有关管理制度进行自查。相关事件核查清楚后,依法应由我公司承担的责任,我们绝不推诿。”

代持不应被“妖魔化”

也有债券的资深从业者表示,抛开这个事件本身,代持业务发展起来背后有复杂的因素。最早是因为债券承销过程中,一般承销商是余额包销,卖债的压力很大,对于一些“卖不动的债券”,实在不行就会让资管部门配合一下。比如先卖出去,请机构持有一段时间,承销的机构再接回来。而且本身市场也不太成熟,流动性紧张时再好的债券也卖不出去,流动性好起来的时候,什么债券都抢。

其二,是因为金融机构很多业务都需要侵蚀资本金,持有不同类型和信用等级的债券,就要有不同的风险计提,代持也成了很多机构规避监管的一个方式。例如,A机构有一笔债券,在其账上就需要计提风险资本。如果请B机构代持,则表现为卖出给B机构,已经不在A的账上,因此A不用风险计提。但是按照代持协议,A机构需要按照约定的时间和约定的价格再买回来,风险不由B承担,对于B机构来说,也不用计提风险资本。

第三,代持也是从业机构普遍使用的“加杠杆”手段。比如,A机构有100元的债券,持有到期本金+收益为105元,收益率5%。若让B机构代持,101卖给B,代持到期后102再买回来,只要有利差,B获得的资金可以不断地买债再代持,这也是从业机构加杠杆增厚收益的常用手段。

李雷表示,代持之所以产生的根源在于,银行间市场是一个OTC(场外)市场,参与的机构类型众多,各家的风险偏好和资金成本等因素都不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就产生了机构间相互撮合和套利交易的空间。

在李雷看来,代持就是一种机构间的融资行为,和银行间市场的“买断式回购”业务类似,区别在于买断式回购的业务是标准化的,在交易系统里有专门的交易模块,而代持则是线下的回购协议。“之所以要进行协议回购,而不是系统里进行买断式回购交易,和交易习惯有关,在某些程度上可以减少结算风险和结算成本。再者,买断式回购业务也是从2011年左右才开始活跃起来的。”

“代持就是个交易工具,关键在于用的人和怎么用。”李雷一直跟记者强调交易模式及方式不应该被妖魔化。

不过这种隐秘的交易方式的确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2013年的“债市打黑”风暴中,有人以代持的方式,将债券投资的巨额收益输送到自己控制的丙类户,为个人牟利。但是2013年债券风暴以后,银行间市场已无丙类户,仅是纳入相关监管的产品能开户,再进行此类利益输送给个人的操作,几乎无可能。

国泰君安银行业研究团队认为,体外代持是一种在体外加杠杆的方式,这当然也是一种不合规的方式。在前几年债市乱象中,监管当局曾重拳打击,使该现象在市场上一度绝迹,受关注较少。但此次案件后,这一做法才重回大家视野,估计存量还是不少。在融资供给几乎源源不断,且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就大胆加杠杆,表内的加到极致之后,欲望还必然会驱使人们去体外继续加杠杆。而案发后,市场参与者开始担心,尤其是银行,一度停止向非银金融机构融资,引致部分机构流动性紧张。这成为了对债券市场的最后一击,也是最致命的一击,债券市场大幅下挫。

(编辑:曾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国海“代持门”导致信任危机 债市急需信用重建

最新更新时间:12/20 09:0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国海证券

3.1k
  • 国海证券:淡化煤价短期波动,把握煤炭行业价值属性
  • 国海证券:汽车中期变革趋势不变,优质公司有望持续向上成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国海“代持门”导致信任危机 债市急需信用重建

市场各方均认为,目前市场信心重构的关键在于国海证券的态度。一位受访者表示,我们也不愿意看到国海被挤兑垮,只要他们拿出诚意,大家还是愿意一起来化解危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国海证券真假公章代持债券的事件还在持续发酵,由此也引发一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信任危机。

多家券商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出了这个事,代持我们是完全不做了。其他资管等常规业务也更加谨慎,生怕再出一个假公章、临时工的事。”

某中部地区省份证券公司固定收益部负责人也坦言:“现在银行间市场信用危机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如果不释放更多流动性,市场从业者为自保都会卖债,越卖越跌,止不住血的话,整个市场就有崩盘的危险。”

市场各方观点普遍认为,债券市场信任重建关键在于这件事的处理。有券商人士在朋友圈写到:“我做交易宁愿得罪领导,也不愿意得罪交易对手。”

由国海证券事件引发的风波,或导致监管层勒紧对代持等相关业务的缰绳。该负责人建议,监管部门不应对代持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先摸底排查这类业务的规模及风险状况,出台监管政策,明确哪些业务能做,哪些不能做。

机构沟通持续进行

12月19日下午,在腾达大厦25层国海证券资管分公司的办公场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偶遇一家前来沟通的某农商行领导及其金融市场部负责人,该城商行和国海证券投资管理部负责人陈嘉斌会谈不到一个小时后就结束。

该行领导表示,此前该行和国海证券的业务一直都是正常在做,12月初与该行的一笔债券代持业务到期后,国海证券就一再往后推,不愿意买回。

至于19日下午的会谈,这家农商行人士表示,“没有什么进展,他们(国海证券)一直表示是体外循环。”

一家涉及国海证券代持机构的人士李雷(化名)也表示:“市场已然这样,我现在是跳出自己所在机构的利益,为了整个债券市场的稳定来考虑这件事。当流动性不在的时候,就谁也没法收场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获悉,有牵涉国海代持门的机构表示,他们只是众多环节中的一个,帮人“过一下券”而已。“作为中间机构,我们只是做了一笔最简单的资金撮合业务,对这些债券没有任何权利义务。”

对于外界猜测的是否有其他合谋问题,该机构人士表示:“至少我们内部的核查确定, 我们自己员工没有任何的道德风险。”

至于最终结果,李雷表示:“我们也在是看国海的公告,希望大家能协商处理,依法履行合同。”

国海表态口风略变

国海证券真假公章“代持门”中的事件主角张杨,有传言他想出来以后自己成立私募基金从事债券投资,这些放在外面养的债券或是为他“单干”做准备。

李雷却不这样认为,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债券市场,即使一个交易员,动用所有的工具,他能够维持10亿元的流动性已经很优秀。”他言下之意就是,张杨等人在外高达上百亿的代持,不可能是一两个人能完成。

而市场各方均认为,目前市场信心重构的关键在于国海证券的态度。李雷表示,我们也不愿意看到国海被挤兑垮,只要他们拿出诚意,大家还是愿意一起来化解危机的。

李雷给出建议是:“只要确认了国海的责任,我们也不会立马让他拿钱接回去。只要这个信任的危机和流动性危机过了,整个市场的估值恢复,国海本身也不会有大的损失。”

或许是在谈判博弈的过程中达成某些默契。国海证券于12月19日发布的公告内容口风也略有变化,新公告中表示,“我公司正在积极与涉事金融机构沟通核实情况,并对我公司有关管理制度进行自查。相关事件核查清楚后,依法应由我公司承担的责任,我们绝不推诿。”

代持不应被“妖魔化”

也有债券的资深从业者表示,抛开这个事件本身,代持业务发展起来背后有复杂的因素。最早是因为债券承销过程中,一般承销商是余额包销,卖债的压力很大,对于一些“卖不动的债券”,实在不行就会让资管部门配合一下。比如先卖出去,请机构持有一段时间,承销的机构再接回来。而且本身市场也不太成熟,流动性紧张时再好的债券也卖不出去,流动性好起来的时候,什么债券都抢。

其二,是因为金融机构很多业务都需要侵蚀资本金,持有不同类型和信用等级的债券,就要有不同的风险计提,代持也成了很多机构规避监管的一个方式。例如,A机构有一笔债券,在其账上就需要计提风险资本。如果请B机构代持,则表现为卖出给B机构,已经不在A的账上,因此A不用风险计提。但是按照代持协议,A机构需要按照约定的时间和约定的价格再买回来,风险不由B承担,对于B机构来说,也不用计提风险资本。

第三,代持也是从业机构普遍使用的“加杠杆”手段。比如,A机构有100元的债券,持有到期本金+收益为105元,收益率5%。若让B机构代持,101卖给B,代持到期后102再买回来,只要有利差,B获得的资金可以不断地买债再代持,这也是从业机构加杠杆增厚收益的常用手段。

李雷表示,代持之所以产生的根源在于,银行间市场是一个OTC(场外)市场,参与的机构类型众多,各家的风险偏好和资金成本等因素都不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就产生了机构间相互撮合和套利交易的空间。

在李雷看来,代持就是一种机构间的融资行为,和银行间市场的“买断式回购”业务类似,区别在于买断式回购的业务是标准化的,在交易系统里有专门的交易模块,而代持则是线下的回购协议。“之所以要进行协议回购,而不是系统里进行买断式回购交易,和交易习惯有关,在某些程度上可以减少结算风险和结算成本。再者,买断式回购业务也是从2011年左右才开始活跃起来的。”

“代持就是个交易工具,关键在于用的人和怎么用。”李雷一直跟记者强调交易模式及方式不应该被妖魔化。

不过这种隐秘的交易方式的确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2013年的“债市打黑”风暴中,有人以代持的方式,将债券投资的巨额收益输送到自己控制的丙类户,为个人牟利。但是2013年债券风暴以后,银行间市场已无丙类户,仅是纳入相关监管的产品能开户,再进行此类利益输送给个人的操作,几乎无可能。

国泰君安银行业研究团队认为,体外代持是一种在体外加杠杆的方式,这当然也是一种不合规的方式。在前几年债市乱象中,监管当局曾重拳打击,使该现象在市场上一度绝迹,受关注较少。但此次案件后,这一做法才重回大家视野,估计存量还是不少。在融资供给几乎源源不断,且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就大胆加杠杆,表内的加到极致之后,欲望还必然会驱使人们去体外继续加杠杆。而案发后,市场参与者开始担心,尤其是银行,一度停止向非银金融机构融资,引致部分机构流动性紧张。这成为了对债券市场的最后一击,也是最致命的一击,债券市场大幅下挫。

(编辑:曾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国海“代持门”导致信任危机 债市急需信用重建

最新更新时间:12/20 09:0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