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家掌握分时租赁技术的公司 选择只做技术输出不做运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家掌握分时租赁技术的公司 选择只做技术输出不做运营

只有当更多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分时租赁这种共享模式才会发挥出它的规模效应。

拿出手机,找到距离最近的车,手机开锁,到达目的地后,找到合适的停车位,手机关锁结束行程计费。

在共享单车火热的今天,你可能对这个过程并不陌生了。

但如果把单车换成汽车,后者的分时租赁这门生意其实也出现一段时间了。

分时租赁的模式中,用户可以用手机操控车锁的开关,自主完成借车还车,因此脱离了对门店的依赖,停车地点灵活度也提高。对比传统的租车,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传统租车服务正是由于交易成本高,而采取按天计算费用的方式。而分时租赁,则可以做到按照用车时间计算费用,相当于把原来只做批发的租车服务碎片化零售化,这个特点正是分时租赁这个名称的来源。

模式进步的背后是技术的支持,“分时租赁模式的背后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或者特别对于汽车领域,引申为车联网,其次还有互联网,”微租车CEO杨洋说,“物联网技术解决了车与外界的通讯,即实现了人和物可以直接对话,互联网则解决了数据的云端存储问题。”

微租车是北京一家汽车分时租赁技术提供商,2014年11月在北京成立,今年10月得到了通用汽车的战略投资。微租车的业务模式是输出分时租赁技术和提供运营解决方案,自己却不做运营。

杨洋表示“微租车帮助中国的制造商做中国的Car2go,帮助中国的运营商做中国的Zipcar。”既然掌握了技术,却只想单纯输出技术,微租车为什么这么选?

分时租赁明明更早开始发展,和今年开始的创业明星共享单车的待遇截然不同。从风投参与的初创项目来看,分时租赁领域的项目都停留在A轮,即使是成立已经5年的“车纷享”。而在几个月的时间以内,摩拜和ofo就已经结束掉C轮融资。

分时租赁和共享单车都是将交通工具转换为更有效率低共享模式,既然效率的提高可以带来价值空间,为什么分时租赁却发展得不愠不火?分时租赁面对的市场和运营环境与共享单车是不同的。

杨洋认为,汽车和自行车的运营不是一个量级的问题,汽车在运营层面上要解决更多问题。汽车要协调更多政府管理,包括停车位和牌照,以及出现违章事故,车辆损伤,谁来负责,要协调法律问题;对于安全操控要求更高,要确保各个部件的良好运转;要更好地抵御防盗,“我们还遇到过有把分时租赁运营的车拿去做抵押贷款的”;以及在细节上保持车辆清洁等等。

这些在共享单车的运营中至少在启动阶段可以一带而过的问题,在汽车分时租赁的运营过程中都被放大。而这其中,在杨洋看来,“最大的制约来自于停车位资源和充电桩的配置。”

共享单车的突破在于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停车站点,不设置固定桩,停车位是流动的。虽然目前需要和城市规划以及物业管理的协调,但还没有遇到太大的摩擦。

而汽车停车位需要专门开辟停车空间,通常公共停车位是有产权归属的,因此目前分时租赁运营商还是要协调停车站点。另一个方面,对于目前大部分采用电动能源汽车的分时租赁运营商,还需要协调停车位的充电桩配置,而目前中国的充电桩建设很不完善。不过,也有采用换电模式,比如重庆的盼达用车,连充电桩的设置也规避了。

目前大部分分时租赁运营商,采用的是电动能源汽车,这也是分时租赁运营的一个趋势。杨洋说,“和我们合作的客户中,80%的车都是新能源汽车。”

相比燃油车,电动能源车不需要涉及到加油环节带来的操作沟通问题。新能源车的成本还是比传统的燃油车要高,但胜在运营成本低,而分时租赁单车在单位时间的利用效率比个人拥有的私家车更高。另外,形态正在快速迭代中的新能源车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有利于连接物联网模块远程操控。

虽然新能源车还存在续航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分时租赁的碎片化消费又回避了这个劣势。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切入分时租赁运营业务的一个原因,分时租赁的应用场景和新能源车更契合,以此为突破口有利于普及新能源车的应用。而且,由于电动能源车的更加环保,也激励政府发放车牌。

以及,杨洋还特别提到了“新能源汽车70%的价值在电池上,零部件的回收价值小,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抵御偷盗。”

除了运营环境,在市场方面,共享单车主要解决“最后一公里”场景下的需求,这原本即是传统交通解决方案失灵的市场空白。而分时租赁所面临的场景则需要与现存交通解决方案竞争,目前中国国民出行习惯,主要还是公共交通、打车,以及私家车,中国租车市场的需求还需要培育。

分时租赁在运营上还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在市场需求方面,公共出行模式亟待转换,需求也需要培养。这是微租车现阶段选择做单纯的智能技术服务商的一个原因。

其次,相比分时租赁运营商的重资产投入,微租车属于轻资产化运营模式。“所有拥有车辆资源的B端用户,不论是主机厂、分时租赁运营商、政府、酒店,以及C端用户,都可以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即微租车不拥有车辆产权,服务和连接不同微型层次上的租车共享系统。而相比更大的城市甚至跨城市以及更大地理系统上的分时租赁的运营,微小层次在管理上遇到的问题会更小。

由于这些系统采用了统一的微租车的硬件和软件,未来时机成熟,微租车可以打通所有的提供服务的车辆资源,成为更大系统层次上的分时租赁平台。“就像是单个酒店或者品牌连锁在去哪儿网这样的平台上连接,所有运营分时租赁的B端和C端运营商就像是酒店管理方,而我们将承担去哪儿网这样的角色。”杨洋说,“盈利模式也可以是类似的,微租车提供这些硬件和软件都是免费的,而主要从每笔订单的抽成中盈利。”

根据微租车提供的数据,“截止2016年9月,微租车已服务170多家租赁企业、 主机厂、政府公车改革项目。 ”

“只有当更多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分时租赁这种共享模式才会发挥出它的规模威力,我们作为技术提供商,在加速模式的扩散应用,以技术输出驱动社会资源,耐心布局,等风起来。”杨洋说。

这是一个共享经济爆发的时代,人们看起来越来越崇尚共享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是从前人们没有共享观念,共享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新的,从传统上说它就是租赁,即一种不享有所有权,而只享受使用权的方式。只是,科技进步让信息传达效率提高,共享在信息交流上的成本降低了,让更有效率的共享模式成为可能。但科技却也只是提供了可能性,新的模式融入原有的社会结构中,依然需要一个碰撞和适应的过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家掌握分时租赁技术的公司 选择只做技术输出不做运营

只有当更多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分时租赁这种共享模式才会发挥出它的规模效应。

拿出手机,找到距离最近的车,手机开锁,到达目的地后,找到合适的停车位,手机关锁结束行程计费。

在共享单车火热的今天,你可能对这个过程并不陌生了。

但如果把单车换成汽车,后者的分时租赁这门生意其实也出现一段时间了。

分时租赁的模式中,用户可以用手机操控车锁的开关,自主完成借车还车,因此脱离了对门店的依赖,停车地点灵活度也提高。对比传统的租车,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传统租车服务正是由于交易成本高,而采取按天计算费用的方式。而分时租赁,则可以做到按照用车时间计算费用,相当于把原来只做批发的租车服务碎片化零售化,这个特点正是分时租赁这个名称的来源。

模式进步的背后是技术的支持,“分时租赁模式的背后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或者特别对于汽车领域,引申为车联网,其次还有互联网,”微租车CEO杨洋说,“物联网技术解决了车与外界的通讯,即实现了人和物可以直接对话,互联网则解决了数据的云端存储问题。”

微租车是北京一家汽车分时租赁技术提供商,2014年11月在北京成立,今年10月得到了通用汽车的战略投资。微租车的业务模式是输出分时租赁技术和提供运营解决方案,自己却不做运营。

杨洋表示“微租车帮助中国的制造商做中国的Car2go,帮助中国的运营商做中国的Zipcar。”既然掌握了技术,却只想单纯输出技术,微租车为什么这么选?

分时租赁明明更早开始发展,和今年开始的创业明星共享单车的待遇截然不同。从风投参与的初创项目来看,分时租赁领域的项目都停留在A轮,即使是成立已经5年的“车纷享”。而在几个月的时间以内,摩拜和ofo就已经结束掉C轮融资。

分时租赁和共享单车都是将交通工具转换为更有效率低共享模式,既然效率的提高可以带来价值空间,为什么分时租赁却发展得不愠不火?分时租赁面对的市场和运营环境与共享单车是不同的。

杨洋认为,汽车和自行车的运营不是一个量级的问题,汽车在运营层面上要解决更多问题。汽车要协调更多政府管理,包括停车位和牌照,以及出现违章事故,车辆损伤,谁来负责,要协调法律问题;对于安全操控要求更高,要确保各个部件的良好运转;要更好地抵御防盗,“我们还遇到过有把分时租赁运营的车拿去做抵押贷款的”;以及在细节上保持车辆清洁等等。

这些在共享单车的运营中至少在启动阶段可以一带而过的问题,在汽车分时租赁的运营过程中都被放大。而这其中,在杨洋看来,“最大的制约来自于停车位资源和充电桩的配置。”

共享单车的突破在于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停车站点,不设置固定桩,停车位是流动的。虽然目前需要和城市规划以及物业管理的协调,但还没有遇到太大的摩擦。

而汽车停车位需要专门开辟停车空间,通常公共停车位是有产权归属的,因此目前分时租赁运营商还是要协调停车站点。另一个方面,对于目前大部分采用电动能源汽车的分时租赁运营商,还需要协调停车位的充电桩配置,而目前中国的充电桩建设很不完善。不过,也有采用换电模式,比如重庆的盼达用车,连充电桩的设置也规避了。

目前大部分分时租赁运营商,采用的是电动能源汽车,这也是分时租赁运营的一个趋势。杨洋说,“和我们合作的客户中,80%的车都是新能源汽车。”

相比燃油车,电动能源车不需要涉及到加油环节带来的操作沟通问题。新能源车的成本还是比传统的燃油车要高,但胜在运营成本低,而分时租赁单车在单位时间的利用效率比个人拥有的私家车更高。另外,形态正在快速迭代中的新能源车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有利于连接物联网模块远程操控。

虽然新能源车还存在续航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分时租赁的碎片化消费又回避了这个劣势。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切入分时租赁运营业务的一个原因,分时租赁的应用场景和新能源车更契合,以此为突破口有利于普及新能源车的应用。而且,由于电动能源车的更加环保,也激励政府发放车牌。

以及,杨洋还特别提到了“新能源汽车70%的价值在电池上,零部件的回收价值小,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抵御偷盗。”

除了运营环境,在市场方面,共享单车主要解决“最后一公里”场景下的需求,这原本即是传统交通解决方案失灵的市场空白。而分时租赁所面临的场景则需要与现存交通解决方案竞争,目前中国国民出行习惯,主要还是公共交通、打车,以及私家车,中国租车市场的需求还需要培育。

分时租赁在运营上还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在市场需求方面,公共出行模式亟待转换,需求也需要培养。这是微租车现阶段选择做单纯的智能技术服务商的一个原因。

其次,相比分时租赁运营商的重资产投入,微租车属于轻资产化运营模式。“所有拥有车辆资源的B端用户,不论是主机厂、分时租赁运营商、政府、酒店,以及C端用户,都可以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即微租车不拥有车辆产权,服务和连接不同微型层次上的租车共享系统。而相比更大的城市甚至跨城市以及更大地理系统上的分时租赁的运营,微小层次在管理上遇到的问题会更小。

由于这些系统采用了统一的微租车的硬件和软件,未来时机成熟,微租车可以打通所有的提供服务的车辆资源,成为更大系统层次上的分时租赁平台。“就像是单个酒店或者品牌连锁在去哪儿网这样的平台上连接,所有运营分时租赁的B端和C端运营商就像是酒店管理方,而我们将承担去哪儿网这样的角色。”杨洋说,“盈利模式也可以是类似的,微租车提供这些硬件和软件都是免费的,而主要从每笔订单的抽成中盈利。”

根据微租车提供的数据,“截止2016年9月,微租车已服务170多家租赁企业、 主机厂、政府公车改革项目。 ”

“只有当更多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分时租赁这种共享模式才会发挥出它的规模威力,我们作为技术提供商,在加速模式的扩散应用,以技术输出驱动社会资源,耐心布局,等风起来。”杨洋说。

这是一个共享经济爆发的时代,人们看起来越来越崇尚共享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是从前人们没有共享观念,共享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新的,从传统上说它就是租赁,即一种不享有所有权,而只享受使用权的方式。只是,科技进步让信息传达效率提高,共享在信息交流上的成本降低了,让更有效率的共享模式成为可能。但科技却也只是提供了可能性,新的模式融入原有的社会结构中,依然需要一个碰撞和适应的过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