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双栖影展策展人抠门:“让子弹飞一会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双栖影展策展人抠门:“让子弹飞一会儿”

双栖影像季所在的厦门集美新城是厦门市重点开发的新区,集美是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里,也是百年学村,青年学生群体众多,更有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学习艺术和影像创作。

抠门,这个名字乍看起来很好笑,其实名字背后的这个人,对于一些影迷们来说,并不陌生——抠门是台湾世新大学广电所硕士,厦门集美·双栖青年映画季的发起人。

双栖影展的宗旨,是让祖国海峡两岸的独立电影能够获得一个展映的平台,希望传达一种“立足两岸、打开视野、促进对话与合作”的理念。让内地与台湾、香港有志于电影创作的青年们“双栖”、共生。

厦门集美·双栖青年映画季发起人——抠门

在双栖影展一年的多筹备中,他从创意缘起、志愿者招募、征片策展、合作执行到最终呈现全程参与,为首届双栖影展引入了蔡明亮《无无眠》大展、大师讲堂、夜宿美术馆等活动。他在12月31日当天接受巴塞电影记者专访,向大家分享这次办展的心得与感慨。从这次采访中,我们可以窥见像抠门一样的策展人们,为中国电影所付出的辛勤汗水有多么晶莹与珍贵。

专访实录

巴塞电影:为什么要揽上策展这么一个苦差事?

抠门:其实这次不太像策展,做展和策展有一些区别。做双栖影展的缘起很简单,之前我在台湾上学,观察到很多很不错的青年学生制片,自己掏钱拍电影,但也许会因为一些题材和制作方式的特点,会制约到这些青年作品来到大陆的影展影节。

双栖影像季做了一年左右,在内地这边我观察到一些学生短片,有很多都是“微电影”,当然也有一些很多出色的,如周豪的作品等等,走到了国际舞台。但还是微电影居多,就想介绍台湾的作品过来做两岸交流。其实“双栖”最初的概念就是关于两岸青年导演交流。

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在做“策展”,而是把这些优秀的作品整合在一起。在我们前期的征片上,更像是在“策展”,后期征片比较像“做展”。前期我们曾分出多个专题,分别关于两岸、性别、实验、音乐电影、焦点影人。

最后这个专题我们邀请了两位影人,台湾和大陆各请了一位,台湾的柯贞年,大陆的蔡杰。但因为时间不巧,他们没能过来,我们就放在了校园做展映。前期比较像策展,有比较完善的专题设计,是一个影像展。后期比较像一个竞赛制的系统,由于别的平台提供了机会、支持,扩大了征片的范围,其实是“做展”。

扩容之后,在排片上我们就稍稍弱化了专题上的设计。

巴塞电影:怎么看展映在向观众推介时的困难?

抠门:扩容之后从我们角度来说,关注面更广了,不再局限于专题。前期征片相对主动,聚焦在专题之内;后期突破了这些限制,引入了竞赛,加强这种交流的关系。

最开始对台湾的电影是邀请制,对大陆作品是征集,请一些专业人士、影评人等来参与提名,只设置一个观众票选的奖项。后来做的竞赛系统,就加上了初审、复审、提名、颁奖等环节。

但这也是初次尝试,有不周到的地方。作为展映来说,前期可能会想通过专题来向观众介绍,后期就是通过一些排片、奖项、活动安排,帮助观众对影片进行熟悉和理解。

在排片上,也有一些不足,可能一些朋友感到稍有困惑。不过后来我们做了调整,对场地和设备更熟悉了,有一些补救。最终效果是观影人数还挺多的,有的场次上座率达到四分之三以上。

双栖影像季所在的厦门集美新城是厦门市重点开发的新区,集美是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里,也是百年学村,青年学生群体众多,更有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学习艺术和影像创作。

像我们这次设计的蔡明亮影像艺术个展也很特别,这也可能成为吸引大家的点。

双栖影展外景

巴塞电影:双栖影展展映环节满场的影片都有哪些?

抠门:纪录片短片集《不香的港,是非的洲》,和我们的探索奖提名影片《少女苏云》,来到现场的观众就比较多的,而且现场有观众主动索要一些小礼品,我们也临时决定拿一些文创的环保袋等等送给积极参与发言的朋友,这样大家也更愿意参与,气氛好很多。

双栖影展评委主席雎安奇导演作品《失踪的警察》,还有影评人云中拍的《呼吸正常》,我自己都很感兴趣想看。还有一部新加坡的导演《我们唱着的歌》,他在开幕时说自己的精神领袖就是陈嘉庚,陈正是厦门人,他创办的厦门大学,而我们这次影展也是选择在厦门来做。

巴塞电影:这次引入蔡明亮个展在影展中比较特别,一开始就在计划中吗?

抠门:蔡明亮这个大师个展是一个“平行单元”,他希望能保持展览的独立性,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手册。他本身也认为自己的个展可以像是双栖影像季的“配套”。国际上不少影展都有特别单元,办大师特展、回顾展之类。我们是想有一个不一样的玩法。去年蔡明亮也在广州办过“郊游”个展,那我们就想是否可以在内地再办一场。

特别也想从中体现一个更有延展性的策展创意,不仅仅是地理、跨界、艺术形式不同。更加是能够透过对海外华人电影创作脉络的关注,呈现一个“离散的华语电影世界”这样一个概念,更多议题将被讨论。像目前正在广州正在做的,王磊所策划的“举重若轻”展映,我们感觉也非常精彩。

那自然蔡明亮的艺术展是非常合适的,我们观察到在台北办展时他的影像质感非常强,非常受欢迎,因此一开始也在邀请他来到双栖。

蔡明亮个展海报

巴塞电影:这次评委、嘉宾邀请是怎么构思?如何向他们介绍“双栖”的概念?

抠门:“双栖”并不仅是地理或身份上的,它在人的状态、艺术创作上也有所体现。所以在评委名单的设计上来说,我们按这样一种取向来考虑。

像黄璐常常参与到合拍的艺术电影、独立电影,她也担任过编剧、制片、导演等,她的日常呼应着一种“跨界”,她需要栖息在不同的氛围、理念和风格中。木卫二作为福建本地人,南方人在北方从事电影评论,面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南腔北调。雎安奇是一位跨媒体艺术家。我的导师齐隆壬教授,本来是一位曾让我觉得很“老古董”的老师,但现在他也在关注VR。林清介导演就更是了,从学生电影教父到现在的创作,也体现了题材上的“多栖”。

在我们向他们介绍这个概念时非常顺利,但对于观众来说可能会难一些。从我们早期在公众号上推的“双栖书写计划”,请其他吻合“双栖”概念的艺术家来写写他们的创作经验,阅读量就还挺低的。“跨界”、“跨艺术”现在理解空间还是很有限,比较抽象。

对主办方来说,会更多从制片的角度来理解,在定这个名称“双栖”,会关心中外合拍片的数量,跨界的作者有多少位,是否有说服力。从题材、议题上来说,实际征集情况才能更体现这个概念,那么主办方也需要从制片、产业方面试图更好地理解它。

但“双栖”实际上还是一种创作理念,在境遇与内在都如此。

巴塞电影:最满意影展哪部分的设计和呈现?有没有比较喜欢的影节影展?

抠门:这次首届双栖影展最核心的展映环节,我认为还是比较符合最开始的计划。我们首次办展,不愿在市场这部分操之过急,所以没有做,专心铺在展映这部分。

现场这个场地,是商业用地,考虑到平时正常院线排片,当时只能给到我们白天的场次。结果第一天就是工作日,就遇到了零上座的情况。当时我心里有些打鼓,但小伙伴们都很坚定说坚持放映,随时准备迎接来看展的朋友。直到这两天到了周末,临近元旦节,终于有更多的人来。但其实我们这次与别的一些影展不同,实际上本地人来得更多一些。

除了影展期间在影院里展映之外,我们还会把一些短片带到本地六大高校去放。

这次要为今后的发展留一点空间,让子弹飞一会儿,看看效果怎么样,看我们今后是否除了服务于观众之外,能不能引入一些对导演的更多支持。

我所喜欢的影节影展除了三大国际电影节外,还有圣丹斯电影节,以及在台湾办的南方影展和游牧影展,后面两个也比较概念化。

影展观众

巴塞电影:办展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怎么坚持的,内心感受如何?

抠门:影展只办三天,可我们筹备了一年多。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团结,拧成一股绳来坚持下去。

这次影展志愿者一共有四十名小伙伴,他们不为任何利益,我非常感谢他们从各个地方赶来,在各种波折、第一次等情况下,依然在坚持。虽然遇到任何资金、场地、合作方等等问题我都会去解决,但前段时间我内心里一直感到最害怕让他们失望。

志愿者从福州、广西、南京、西安、北京,从澳大利亚,美国飞来工作。我很怕第一次的“双栖”会让他们失望,怕他们来了以后看到种种情况后会泄气,但他们这一年多都很努力地在工作,非常出色地在完成。但我们一直往同个目标前进,“开始”却就意味着“结束”。以后我们还会有下一次吗?影展结束后志愿者们会去哪?一切都是未知的,也让人很感慨。

但是,明年见!欢迎更多小伙伴来做志愿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双栖影展策展人抠门:“让子弹飞一会儿”

双栖影像季所在的厦门集美新城是厦门市重点开发的新区,集美是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里,也是百年学村,青年学生群体众多,更有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学习艺术和影像创作。

抠门,这个名字乍看起来很好笑,其实名字背后的这个人,对于一些影迷们来说,并不陌生——抠门是台湾世新大学广电所硕士,厦门集美·双栖青年映画季的发起人。

双栖影展的宗旨,是让祖国海峡两岸的独立电影能够获得一个展映的平台,希望传达一种“立足两岸、打开视野、促进对话与合作”的理念。让内地与台湾、香港有志于电影创作的青年们“双栖”、共生。

厦门集美·双栖青年映画季发起人——抠门

在双栖影展一年的多筹备中,他从创意缘起、志愿者招募、征片策展、合作执行到最终呈现全程参与,为首届双栖影展引入了蔡明亮《无无眠》大展、大师讲堂、夜宿美术馆等活动。他在12月31日当天接受巴塞电影记者专访,向大家分享这次办展的心得与感慨。从这次采访中,我们可以窥见像抠门一样的策展人们,为中国电影所付出的辛勤汗水有多么晶莹与珍贵。

专访实录

巴塞电影:为什么要揽上策展这么一个苦差事?

抠门:其实这次不太像策展,做展和策展有一些区别。做双栖影展的缘起很简单,之前我在台湾上学,观察到很多很不错的青年学生制片,自己掏钱拍电影,但也许会因为一些题材和制作方式的特点,会制约到这些青年作品来到大陆的影展影节。

双栖影像季做了一年左右,在内地这边我观察到一些学生短片,有很多都是“微电影”,当然也有一些很多出色的,如周豪的作品等等,走到了国际舞台。但还是微电影居多,就想介绍台湾的作品过来做两岸交流。其实“双栖”最初的概念就是关于两岸青年导演交流。

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在做“策展”,而是把这些优秀的作品整合在一起。在我们前期的征片上,更像是在“策展”,后期征片比较像“做展”。前期我们曾分出多个专题,分别关于两岸、性别、实验、音乐电影、焦点影人。

最后这个专题我们邀请了两位影人,台湾和大陆各请了一位,台湾的柯贞年,大陆的蔡杰。但因为时间不巧,他们没能过来,我们就放在了校园做展映。前期比较像策展,有比较完善的专题设计,是一个影像展。后期比较像一个竞赛制的系统,由于别的平台提供了机会、支持,扩大了征片的范围,其实是“做展”。

扩容之后,在排片上我们就稍稍弱化了专题上的设计。

巴塞电影:怎么看展映在向观众推介时的困难?

抠门:扩容之后从我们角度来说,关注面更广了,不再局限于专题。前期征片相对主动,聚焦在专题之内;后期突破了这些限制,引入了竞赛,加强这种交流的关系。

最开始对台湾的电影是邀请制,对大陆作品是征集,请一些专业人士、影评人等来参与提名,只设置一个观众票选的奖项。后来做的竞赛系统,就加上了初审、复审、提名、颁奖等环节。

但这也是初次尝试,有不周到的地方。作为展映来说,前期可能会想通过专题来向观众介绍,后期就是通过一些排片、奖项、活动安排,帮助观众对影片进行熟悉和理解。

在排片上,也有一些不足,可能一些朋友感到稍有困惑。不过后来我们做了调整,对场地和设备更熟悉了,有一些补救。最终效果是观影人数还挺多的,有的场次上座率达到四分之三以上。

双栖影像季所在的厦门集美新城是厦门市重点开发的新区,集美是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里,也是百年学村,青年学生群体众多,更有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学习艺术和影像创作。

像我们这次设计的蔡明亮影像艺术个展也很特别,这也可能成为吸引大家的点。

双栖影展外景

巴塞电影:双栖影展展映环节满场的影片都有哪些?

抠门:纪录片短片集《不香的港,是非的洲》,和我们的探索奖提名影片《少女苏云》,来到现场的观众就比较多的,而且现场有观众主动索要一些小礼品,我们也临时决定拿一些文创的环保袋等等送给积极参与发言的朋友,这样大家也更愿意参与,气氛好很多。

双栖影展评委主席雎安奇导演作品《失踪的警察》,还有影评人云中拍的《呼吸正常》,我自己都很感兴趣想看。还有一部新加坡的导演《我们唱着的歌》,他在开幕时说自己的精神领袖就是陈嘉庚,陈正是厦门人,他创办的厦门大学,而我们这次影展也是选择在厦门来做。

巴塞电影:这次引入蔡明亮个展在影展中比较特别,一开始就在计划中吗?

抠门:蔡明亮这个大师个展是一个“平行单元”,他希望能保持展览的独立性,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手册。他本身也认为自己的个展可以像是双栖影像季的“配套”。国际上不少影展都有特别单元,办大师特展、回顾展之类。我们是想有一个不一样的玩法。去年蔡明亮也在广州办过“郊游”个展,那我们就想是否可以在内地再办一场。

特别也想从中体现一个更有延展性的策展创意,不仅仅是地理、跨界、艺术形式不同。更加是能够透过对海外华人电影创作脉络的关注,呈现一个“离散的华语电影世界”这样一个概念,更多议题将被讨论。像目前正在广州正在做的,王磊所策划的“举重若轻”展映,我们感觉也非常精彩。

那自然蔡明亮的艺术展是非常合适的,我们观察到在台北办展时他的影像质感非常强,非常受欢迎,因此一开始也在邀请他来到双栖。

蔡明亮个展海报

巴塞电影:这次评委、嘉宾邀请是怎么构思?如何向他们介绍“双栖”的概念?

抠门:“双栖”并不仅是地理或身份上的,它在人的状态、艺术创作上也有所体现。所以在评委名单的设计上来说,我们按这样一种取向来考虑。

像黄璐常常参与到合拍的艺术电影、独立电影,她也担任过编剧、制片、导演等,她的日常呼应着一种“跨界”,她需要栖息在不同的氛围、理念和风格中。木卫二作为福建本地人,南方人在北方从事电影评论,面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南腔北调。雎安奇是一位跨媒体艺术家。我的导师齐隆壬教授,本来是一位曾让我觉得很“老古董”的老师,但现在他也在关注VR。林清介导演就更是了,从学生电影教父到现在的创作,也体现了题材上的“多栖”。

在我们向他们介绍这个概念时非常顺利,但对于观众来说可能会难一些。从我们早期在公众号上推的“双栖书写计划”,请其他吻合“双栖”概念的艺术家来写写他们的创作经验,阅读量就还挺低的。“跨界”、“跨艺术”现在理解空间还是很有限,比较抽象。

对主办方来说,会更多从制片的角度来理解,在定这个名称“双栖”,会关心中外合拍片的数量,跨界的作者有多少位,是否有说服力。从题材、议题上来说,实际征集情况才能更体现这个概念,那么主办方也需要从制片、产业方面试图更好地理解它。

但“双栖”实际上还是一种创作理念,在境遇与内在都如此。

巴塞电影:最满意影展哪部分的设计和呈现?有没有比较喜欢的影节影展?

抠门:这次首届双栖影展最核心的展映环节,我认为还是比较符合最开始的计划。我们首次办展,不愿在市场这部分操之过急,所以没有做,专心铺在展映这部分。

现场这个场地,是商业用地,考虑到平时正常院线排片,当时只能给到我们白天的场次。结果第一天就是工作日,就遇到了零上座的情况。当时我心里有些打鼓,但小伙伴们都很坚定说坚持放映,随时准备迎接来看展的朋友。直到这两天到了周末,临近元旦节,终于有更多的人来。但其实我们这次与别的一些影展不同,实际上本地人来得更多一些。

除了影展期间在影院里展映之外,我们还会把一些短片带到本地六大高校去放。

这次要为今后的发展留一点空间,让子弹飞一会儿,看看效果怎么样,看我们今后是否除了服务于观众之外,能不能引入一些对导演的更多支持。

我所喜欢的影节影展除了三大国际电影节外,还有圣丹斯电影节,以及在台湾办的南方影展和游牧影展,后面两个也比较概念化。

影展观众

巴塞电影:办展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怎么坚持的,内心感受如何?

抠门:影展只办三天,可我们筹备了一年多。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团结,拧成一股绳来坚持下去。

这次影展志愿者一共有四十名小伙伴,他们不为任何利益,我非常感谢他们从各个地方赶来,在各种波折、第一次等情况下,依然在坚持。虽然遇到任何资金、场地、合作方等等问题我都会去解决,但前段时间我内心里一直感到最害怕让他们失望。

志愿者从福州、广西、南京、西安、北京,从澳大利亚,美国飞来工作。我很怕第一次的“双栖”会让他们失望,怕他们来了以后看到种种情况后会泄气,但他们这一年多都很努力地在工作,非常出色地在完成。但我们一直往同个目标前进,“开始”却就意味着“结束”。以后我们还会有下一次吗?影展结束后志愿者们会去哪?一切都是未知的,也让人很感慨。

但是,明年见!欢迎更多小伙伴来做志愿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