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慈会理事长王林:流程的公开透明才是真正的透明

慈善也要讲究效益,也要讲究投入产出比。流程的公开透明才是真正的透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公示募集资金的数额、资金使用情况的展示等信息的公开只是慈善领域透明度的第一步,现在大多数公益组织都已经做到;而流程的公开透明才是真正的透明,这也是大家需要做的。”12月30日,中华儿慈会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林直言。中华儿慈会位列“界面2016中国最透明慈善公益基金会排行榜”并列第二名,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下称中华儿慈会)业务主管单位是民政部,成立于2009年,救助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上无人监管抚养的孤儿(包括艾滋病致孤儿童)、流浪儿童、辍学学生、问题少年和其他有特殊困难的少年儿童,对他们实施“生存救助”、“医疗救助”、“心理救助”、“技能救助”、“成长救助”。

业内人士的普遍共识是,慈善是高风险的行业,容不得半点错误。而作为一家新生的慈善机构,中华儿慈会也曾因为小数点点错,在2012年出现48亿元公益基金被挪用的舆论风波。彼时中华儿慈会成立才3年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指责。

王林称,那次是我们的会计工作疏忽,2012年才成立3年,哪儿来的48亿元?但是不可忽视是我们的失误,导致把儿慈会推向风口浪尖。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了,儿慈会截至2016年12月总捐款额度才突破9亿元,2012年哪儿来的48亿元?然而正是这次工作上的不足给了我们提了一个醒,工作必须严谨,容不得半点错误。

在谈到如何做好慈善机构的透明工作时,王林称首先要做到善款的来源和使用必须及时向社会公布,目前也有好多基金会都在做。他话锋一转,直言到,“这只是一个形式,”流程的完整才是实质性、真正的透明。

那什么是流程上的完整呢?在王林看来项目从立项,到执行再到监督每一步都要做到细致、明确,做到所有救助人的档案等齐全完备。以医疗救助为例,需要有县乡村三级贫困证明,孩子的病历要全,怎么救助的、治疗了多长时间、花了多少钱这些材料都要有。每个救助对象都要形成一份完整的档案,这样才能经得住考验。公众一看你的流程规范、过程透明,人家就愿意捐款,这就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我们不能把透明度的简单的理解为,只是公布大家捐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要说清楚钱是怎么花出去的,这个是很重要的。而执行过程的透明往往是不容易做到的。

“郭美美事件后,业界普遍认为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是提升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保障。很多公益慈善组织也非常看重信息公开,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多亮点。”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庄伟说。但她认为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慈善信息哪些应该公开,哪些不应该公开,还没有明确的界定。

做好信息公开和流程完整也并不意味着有公信力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也是赢得公信力的重要内容。

服务好每一位捐赠者是慈善机构应尽的职责,不因社会地位和捐款多少而区别对待。捐款人可能是捐赠数额上百万、腰缠万贯的富翁;捐款人也可能是一位普通职工,每个月只有2000元工资,但是他每个月捐200元,虽然200元和上百万的数额相去甚远,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捐赠数额少态度就差或者不重视,一个月200元和亿万富翁捐上百万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同样有一颗爱心,只是他的能力有限而已。

“过去对于慈善没有一个标准,反正是在做好事,具体的无所谓了。现在要求专业化,而且专心、专注。所以做公益也要求效益和效率。”王林直言,一分钱能办的事就不能花两分钱,虽然慈善和商业不同,但是也要讲究效益,也要讲究投入产出比。“花好一分钱可能就起到一毛钱的效果,花不好可能就打水漂了。过去在这个行当里是不讲究这个的,反正救人就可以。比如一个研究生干中专生干的活,这就是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做公益也要有这个意识,比如我投一百块钱能救人一条命,和投一百给普通的病人相比,我肯定选择能救命的投。”

对公益组织来说,募集来的资源是有限的,怎么把有限的资源用好是关键。

最后,王林感叹,“慈善不好干,但是好混。”

0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