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大医学教授:雾霾天最好不要骑自行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大医学教授:雾霾天最好不要骑自行车

北大医学生通过实验得知,骑车出行时一般人的肺量会大大增加,一般增加至少2-4倍,吸入的空气是走路时8-10倍。​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6年7日晚,盘踞京城上空9天、长达212小时的“跨年霾”终于撤离,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发布消息,解除重污染橙色预警。

侵袭之下,“雾霾引发癌症高发”等健康话题受到公众热议。同一天,由国家卫计委召开的媒体专题座谈会上,宣传司司长毛群安表示:“我国没有证明雾霾和良、恶性肿瘤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结论和相关统计数据。”

其实,国外已有数家医疗研究机构证明了雾霾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知乎”用户、医学博士胡远东发文(首发于腾讯《较真》栏目)表示,来自国外多项研究均表明:PM2.5的增加会明显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早在1982年,美国肿瘤协会就开始对近19万不吸烟美国人进行随访,在2008年公布的26年随访结果显示,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肺癌死亡率增加15%-27%。”他称:“日本在上世纪进行的一项涉及6万3千人、为期10年(1974-1983)的研究显示,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各增加10个单位时,肺癌风险增加17%-24%不等,同时肺炎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1月8日上午,在北京“麦田慈善基金会”和“联益慈善基金会环保益家人基金”联合主办的一场防霾讲座中,长期从事大气污染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也明确了雾霾与某些疾病的关联性。

他介绍,真正引起的人体健康危害,并非是细颗粒物本身。

“PM2.5可以直达肺深部。其表面积比PM10大几十倍,而且长期于悬浮空气中。”潘小川说,质量浓度一样的情况下,PM2.5粒子数更多,细颗粒物的表面积更大。这意味着粒子表面会吸附更多有毒有害物质——正是这些物质,才对健康形成危害。

他表示,雾霾对心脏的危害甚至会早于肺脏。

“细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等于2.5μm,进入人体后,不仅影响肺部,更明显的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因其细小,直接进入肺泡以后可以迅速穿过呼吸膜,进入肺静脉,参与肺循环,而肺静脉的新鲜血液直接回流进入心脏,刺激心肌就有可能导致心梗、心绞痛。”

胡远东认为,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暴露于PM2.5,都会引起包括心梗、中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静脉栓塞在内的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增加。

他称,著名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2012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对截止当时所有涉及空气污染和心肌梗塞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发现除臭氧外的NO2、SO2及PM2.5等空气污染物质,即使是短期接触(7天以内),也会导致冠心病和心梗风险增加0.6%-4.5%。

他认为,人体的认知功能也会受到巨大损害,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老人和小孩。

胡远东介绍,医学研究机构在2010年一项对中国866个县15973名老年人的调查发现,空气污染指数(API)与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显著相关。另外,1995-2001年对近2万名美国老年女性的研究也发现,与居住在空气正常地区的老人相比,居住在污染较严重地区的的老年人在同样时间段的认知功能减退更加明显。[

针对雾霾危害,潘小川建议,公众需形成良好的防霾习惯。

“减少出门是雾霾天气情况下自我保护最有效的办法。”他介绍,居民可在自家阳台、露台种植绿植。

“但植物没有阳光照射,呼出的就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氧气。”他同时建议,植物虽有一定吸附作用,但一般家庭的植物密集程度只能起到微小的作用。

对于有晨练习惯的居民,潘小川建议停止晨练。他指出,太阳落山或其他无太阳情况下,土壤散热快,近土壤空气跟着散热,导致地面先冷,高处却比较热,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空气没有对流,污染物难以扩散,污染严重。长夜后的早晨正是最严重的时候,雾霾高发。由此,他建议居民停止晨练并在中午时段开窗通风。

“最好不要骑自行车。”潘小川介绍,北大医学生通过实验得知,骑车出行时一般人的肺量会大大增加,一般增加至少2-4倍,吸入的空气是走路时8-10倍,所以吸入的大气污染物也会相应明显增加。

界面新闻注意到,电商平台上已有多款声称“防霾利器”的食品。潘小川认为,在饮食上,居民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以增加抵抗力,有利于防霾。

界面新闻还注意到,市面上以“静电防霾”为噱头的产品多达数十种。潘小川对此进行了反驳:“有害气体是无法被过滤的。而且,静电的过程很难避免电离气体之后产生的臭氧,那对健康也是有害的。”他说,采用瀑布原理、利用细颗粒物的可溶解性,用水来吸附颗粒物是合理的,类似下雨可以净化空气。

“中国治霾需要多久?”有观众提问。

潘小川表示,居民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心理准备,此前英美等国解决雾霾问题花费三十年左右。“现在对大气污染及雾霾的预测预警系统比当年要先进得多,公众的认识也明显提高,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和个人的防护手段也都好多了。“他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大医学教授:雾霾天最好不要骑自行车

北大医学生通过实验得知,骑车出行时一般人的肺量会大大增加,一般增加至少2-4倍,吸入的空气是走路时8-10倍。​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6年7日晚,盘踞京城上空9天、长达212小时的“跨年霾”终于撤离,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发布消息,解除重污染橙色预警。

侵袭之下,“雾霾引发癌症高发”等健康话题受到公众热议。同一天,由国家卫计委召开的媒体专题座谈会上,宣传司司长毛群安表示:“我国没有证明雾霾和良、恶性肿瘤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结论和相关统计数据。”

其实,国外已有数家医疗研究机构证明了雾霾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知乎”用户、医学博士胡远东发文(首发于腾讯《较真》栏目)表示,来自国外多项研究均表明:PM2.5的增加会明显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早在1982年,美国肿瘤协会就开始对近19万不吸烟美国人进行随访,在2008年公布的26年随访结果显示,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肺癌死亡率增加15%-27%。”他称:“日本在上世纪进行的一项涉及6万3千人、为期10年(1974-1983)的研究显示,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各增加10个单位时,肺癌风险增加17%-24%不等,同时肺炎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1月8日上午,在北京“麦田慈善基金会”和“联益慈善基金会环保益家人基金”联合主办的一场防霾讲座中,长期从事大气污染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也明确了雾霾与某些疾病的关联性。

他介绍,真正引起的人体健康危害,并非是细颗粒物本身。

“PM2.5可以直达肺深部。其表面积比PM10大几十倍,而且长期于悬浮空气中。”潘小川说,质量浓度一样的情况下,PM2.5粒子数更多,细颗粒物的表面积更大。这意味着粒子表面会吸附更多有毒有害物质——正是这些物质,才对健康形成危害。

他表示,雾霾对心脏的危害甚至会早于肺脏。

“细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等于2.5μm,进入人体后,不仅影响肺部,更明显的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因其细小,直接进入肺泡以后可以迅速穿过呼吸膜,进入肺静脉,参与肺循环,而肺静脉的新鲜血液直接回流进入心脏,刺激心肌就有可能导致心梗、心绞痛。”

胡远东认为,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暴露于PM2.5,都会引起包括心梗、中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静脉栓塞在内的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增加。

他称,著名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2012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对截止当时所有涉及空气污染和心肌梗塞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发现除臭氧外的NO2、SO2及PM2.5等空气污染物质,即使是短期接触(7天以内),也会导致冠心病和心梗风险增加0.6%-4.5%。

他认为,人体的认知功能也会受到巨大损害,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老人和小孩。

胡远东介绍,医学研究机构在2010年一项对中国866个县15973名老年人的调查发现,空气污染指数(API)与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显著相关。另外,1995-2001年对近2万名美国老年女性的研究也发现,与居住在空气正常地区的老人相比,居住在污染较严重地区的的老年人在同样时间段的认知功能减退更加明显。[

针对雾霾危害,潘小川建议,公众需形成良好的防霾习惯。

“减少出门是雾霾天气情况下自我保护最有效的办法。”他介绍,居民可在自家阳台、露台种植绿植。

“但植物没有阳光照射,呼出的就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氧气。”他同时建议,植物虽有一定吸附作用,但一般家庭的植物密集程度只能起到微小的作用。

对于有晨练习惯的居民,潘小川建议停止晨练。他指出,太阳落山或其他无太阳情况下,土壤散热快,近土壤空气跟着散热,导致地面先冷,高处却比较热,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空气没有对流,污染物难以扩散,污染严重。长夜后的早晨正是最严重的时候,雾霾高发。由此,他建议居民停止晨练并在中午时段开窗通风。

“最好不要骑自行车。”潘小川介绍,北大医学生通过实验得知,骑车出行时一般人的肺量会大大增加,一般增加至少2-4倍,吸入的空气是走路时8-10倍,所以吸入的大气污染物也会相应明显增加。

界面新闻注意到,电商平台上已有多款声称“防霾利器”的食品。潘小川认为,在饮食上,居民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以增加抵抗力,有利于防霾。

界面新闻还注意到,市面上以“静电防霾”为噱头的产品多达数十种。潘小川对此进行了反驳:“有害气体是无法被过滤的。而且,静电的过程很难避免电离气体之后产生的臭氧,那对健康也是有害的。”他说,采用瀑布原理、利用细颗粒物的可溶解性,用水来吸附颗粒物是合理的,类似下雨可以净化空气。

“中国治霾需要多久?”有观众提问。

潘小川表示,居民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心理准备,此前英美等国解决雾霾问题花费三十年左右。“现在对大气污染及雾霾的预测预警系统比当年要先进得多,公众的认识也明显提高,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和个人的防护手段也都好多了。“他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