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你好,疯子!》不够成功,是因为剧本先天畸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你好,疯子!》不够成功,是因为剧本先天畸形?

原来好演员真的可以拯救一部电影。

文 | 裸猿

 

*敬请注意,本文有轻微剧透。 原来好演员真的可以救烂片

不好意思,虽然个人很喜欢《你好,疯子!》,但这不是一部合格的电影。同《驴得水》一样脱胎自话剧,但《疯子》的母胎话剧或许正是它成为一个畸形电影的主因之一,嗯,是之一。

《疯子》的剧本先天就是畸形的,他的编剧想往葫芦里放的东西太多了。结果倒出来的药有多种口味却又没做好协调,弄出了个四不像的的东西。初尝一下会略感新鲜、精彩,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冲突。

好在本片的演员个顶个都是好样的,特别是后半段万茜的爆发,带起了整个片子的情绪。这也是我会喜欢这个先天不足的电影的原因,本来一开始就是冲着演员去的。

金士杰:传说当年在兰陵剧坊是台湾没拿过影帝的最佳男演员,本人因为年纪小,只听过江湖传闻,但是,偶尔在台湾电影里也能看到他的出现。

刘亮佐:喜欢台湾话剧的人应该都知道他,他和金士杰合作的《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不错的话剧。

周一围:在《盲人电影院》中他就已经开始和金士杰搭档,到了《绣春刀》周一围邪魅狂生,演个反派魅力反而略压主角。

万茜:《柳如是》里清雅恬静,美人如兰,而在《疯子》,万茜的表现则几乎是拯救了这部有先天缺陷的电影。

看完《疯子》我才真的相信之前一个学编剧的朋友和我说的,有些时候好演员是可以拯救一部烂片的,不单是票房上,更是影片质量上的提升。 《疯子》的先天缺陷在哪里?

《疯子》故事大致如此:七个人被关在一个怎么看都不像精神病院的工厂仓库里,他们无端端被判定为精神病患者,为了出去做了各种各样的事情,甚至大打出手。最后发现,一切都是虚幻的。

影片的全部过程都是人格分裂患者安希的内心世界。这个悬案在片子看到一半就揭晓了,电影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有戏的。片中角色除了安希自己之外全都是她幻想出来的。

《疯子》的关键全在于安希,她应该牵引着电影的主题和情绪。可《疯子》在后半部分才让她真正发挥能量。前半部分呢?安希的爆发之前和之后几乎是两个故事。

爆发前的《疯子》更像是一个不流血的《电锯惊魂》,在那里探讨着人性的嗔念,自卑,贪婪,愤怒和知识分子(医生,教师,律师)的伪善,甚至某些镜头还表现基督元素让人以为这是向《七宗罪》致敬。

但当安希的人格分裂爆发后,影片开始探讨孤独。这样的剧情安排,让这部电影产生了断裂,很像两个不同的故事。即从中间腰斩,把开头和结尾缝合成了现在这个四不像的样子。

《疯子》这片子就是一个小姑娘因为自身性格缺陷,从小孤独无助,只能通过幻想出的亲人,朋友,闺蜜来自我安慰。这样的idea很有潜力再挖掘的更深一些,完全可以攒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不需要前面多余的内容。

畸形源自于母胎

其实编剧可以直接从开篇就先从安希的视角开始编排。不局限于安希的内心世界,编排一些内心之外的戏份。

先表现安希独处的孤独,再接连的编排安希与每个幻想人格之间的亲密关系,那些人格之间依旧可以互不认识,再引到被迫“治疗”阶段,让所有人格都互相面对,产生冲突,继而安希“自救”。

如此,就不用导演最后加一个看上去是画蛇添足的彩蛋。因为,如果所的人格都是安希幻想出来的,那么主治医生也可能是幻想出来的,不然整个精神病院为什么只有院长一个医生,并且可以这么深入的进入安希的内心世界。

片子拍成这样,能替导演想到的理由是,本片改自同名话剧。如果是话剧,它所能使用的场地只有一个舞台,要在话剧舞台上编排这样一个故事,所能用的场景就不会太多,自然也无法考虑太多外景戏份。编剧在编排的时候更多的心思就花在了各个幻想人格之间的冲突上,以至于前半部分冗长像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开始后又没它什么事儿了。

《疯子》在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带了那个先天的缺陷。也许是导演太懒,也许是时间,金钱成本不够,也许是怕改的太多伤害到原话剧粉丝们的感情。又或许,导演和很多人一样,将人格分裂症当做一个心理学界被影视界夸张过度的一种病症。毕竟这种病实在太罕见,而且不好诊断,甚至可以听上去很传奇,传奇到有些电视剧为了编故事都会把人格分裂元素用上,但却利用的很低级。以至于让这种罕见的病症成了一种略假的传说。

总之,这个电影不及格。

人格分裂症确有其事

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经常被引用到影视剧和文学,精神分析的开创者弗洛伊德甚至曾经被提名过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诺贝尔历史上唯一从未写过文学作品却被提名文学奖的心理医生。因为他的学说对小说影视剧的影响实在太大。

人格分裂症也确有其症,它被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但是该病症的诊断实在太困难了。在1979年以前,北美能够查到记录的DID案例都不超过200个。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小众的病,但是在过去30年总数却激增到3万个以上(Ross,1999)。但是,心理学界却都不敢确定这个数字的真实性,因为真的有可能有“奥斯卡”级别的人去装DID,所以,别没事和做演员的当朋友。

对于DID电影有人专门写过一篇《多重人格:电影与现实》的科普文。基于人格分裂症而出现的电影也有很多:《搏击俱乐部》《禁闭岛》《机械师》《美丽心灵》《致命ID》《黑天鹅》《美国精神病人》《精神病患者》,其中不乏经典。

就算是话剧也有台湾相声瓦舍做的舞台剧《谁杀了罗伯特?》。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去比较他们与《你好,疯子!》的差距,特别是《美丽心灵》《致命ID》对于《你好,疯子!》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来源:文慧园路三号

原标题:《你好,疯子!》不够成功,竟是因为剧本先天畸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你好,疯子!》不够成功,是因为剧本先天畸形?

原来好演员真的可以拯救一部电影。

文 | 裸猿

 

*敬请注意,本文有轻微剧透。 原来好演员真的可以救烂片

不好意思,虽然个人很喜欢《你好,疯子!》,但这不是一部合格的电影。同《驴得水》一样脱胎自话剧,但《疯子》的母胎话剧或许正是它成为一个畸形电影的主因之一,嗯,是之一。

《疯子》的剧本先天就是畸形的,他的编剧想往葫芦里放的东西太多了。结果倒出来的药有多种口味却又没做好协调,弄出了个四不像的的东西。初尝一下会略感新鲜、精彩,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冲突。

好在本片的演员个顶个都是好样的,特别是后半段万茜的爆发,带起了整个片子的情绪。这也是我会喜欢这个先天不足的电影的原因,本来一开始就是冲着演员去的。

金士杰:传说当年在兰陵剧坊是台湾没拿过影帝的最佳男演员,本人因为年纪小,只听过江湖传闻,但是,偶尔在台湾电影里也能看到他的出现。

刘亮佐:喜欢台湾话剧的人应该都知道他,他和金士杰合作的《暗恋桃花源》是一部不错的话剧。

周一围:在《盲人电影院》中他就已经开始和金士杰搭档,到了《绣春刀》周一围邪魅狂生,演个反派魅力反而略压主角。

万茜:《柳如是》里清雅恬静,美人如兰,而在《疯子》,万茜的表现则几乎是拯救了这部有先天缺陷的电影。

看完《疯子》我才真的相信之前一个学编剧的朋友和我说的,有些时候好演员是可以拯救一部烂片的,不单是票房上,更是影片质量上的提升。 《疯子》的先天缺陷在哪里?

《疯子》故事大致如此:七个人被关在一个怎么看都不像精神病院的工厂仓库里,他们无端端被判定为精神病患者,为了出去做了各种各样的事情,甚至大打出手。最后发现,一切都是虚幻的。

影片的全部过程都是人格分裂患者安希的内心世界。这个悬案在片子看到一半就揭晓了,电影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有戏的。片中角色除了安希自己之外全都是她幻想出来的。

《疯子》的关键全在于安希,她应该牵引着电影的主题和情绪。可《疯子》在后半部分才让她真正发挥能量。前半部分呢?安希的爆发之前和之后几乎是两个故事。

爆发前的《疯子》更像是一个不流血的《电锯惊魂》,在那里探讨着人性的嗔念,自卑,贪婪,愤怒和知识分子(医生,教师,律师)的伪善,甚至某些镜头还表现基督元素让人以为这是向《七宗罪》致敬。

但当安希的人格分裂爆发后,影片开始探讨孤独。这样的剧情安排,让这部电影产生了断裂,很像两个不同的故事。即从中间腰斩,把开头和结尾缝合成了现在这个四不像的样子。

《疯子》这片子就是一个小姑娘因为自身性格缺陷,从小孤独无助,只能通过幻想出的亲人,朋友,闺蜜来自我安慰。这样的idea很有潜力再挖掘的更深一些,完全可以攒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不需要前面多余的内容。

畸形源自于母胎

其实编剧可以直接从开篇就先从安希的视角开始编排。不局限于安希的内心世界,编排一些内心之外的戏份。

先表现安希独处的孤独,再接连的编排安希与每个幻想人格之间的亲密关系,那些人格之间依旧可以互不认识,再引到被迫“治疗”阶段,让所有人格都互相面对,产生冲突,继而安希“自救”。

如此,就不用导演最后加一个看上去是画蛇添足的彩蛋。因为,如果所的人格都是安希幻想出来的,那么主治医生也可能是幻想出来的,不然整个精神病院为什么只有院长一个医生,并且可以这么深入的进入安希的内心世界。

片子拍成这样,能替导演想到的理由是,本片改自同名话剧。如果是话剧,它所能使用的场地只有一个舞台,要在话剧舞台上编排这样一个故事,所能用的场景就不会太多,自然也无法考虑太多外景戏份。编剧在编排的时候更多的心思就花在了各个幻想人格之间的冲突上,以至于前半部分冗长像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开始后又没它什么事儿了。

《疯子》在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带了那个先天的缺陷。也许是导演太懒,也许是时间,金钱成本不够,也许是怕改的太多伤害到原话剧粉丝们的感情。又或许,导演和很多人一样,将人格分裂症当做一个心理学界被影视界夸张过度的一种病症。毕竟这种病实在太罕见,而且不好诊断,甚至可以听上去很传奇,传奇到有些电视剧为了编故事都会把人格分裂元素用上,但却利用的很低级。以至于让这种罕见的病症成了一种略假的传说。

总之,这个电影不及格。

人格分裂症确有其事

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经常被引用到影视剧和文学,精神分析的开创者弗洛伊德甚至曾经被提名过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诺贝尔历史上唯一从未写过文学作品却被提名文学奖的心理医生。因为他的学说对小说影视剧的影响实在太大。

人格分裂症也确有其症,它被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但是该病症的诊断实在太困难了。在1979年以前,北美能够查到记录的DID案例都不超过200个。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小众的病,但是在过去30年总数却激增到3万个以上(Ross,1999)。但是,心理学界却都不敢确定这个数字的真实性,因为真的有可能有“奥斯卡”级别的人去装DID,所以,别没事和做演员的当朋友。

对于DID电影有人专门写过一篇《多重人格:电影与现实》的科普文。基于人格分裂症而出现的电影也有很多:《搏击俱乐部》《禁闭岛》《机械师》《美丽心灵》《致命ID》《黑天鹅》《美国精神病人》《精神病患者》,其中不乏经典。

就算是话剧也有台湾相声瓦舍做的舞台剧《谁杀了罗伯特?》。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去比较他们与《你好,疯子!》的差距,特别是《美丽心灵》《致命ID》对于《你好,疯子!》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来源:文慧园路三号

原标题:《你好,疯子!》不够成功,竟是因为剧本先天畸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