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入殓师和他的摇滚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入殓师和他的摇滚梦

入殓师杜威为尸体美容,日复一日,重塑他们最后的尊严。而在摇滚舞台上,他却给人另外一种样子,充满力量。

杜威演出照。 图片来源:由杜威提供

死者遗体从冷藏间被分批推到对面的花房入殓。早晨6点40分,入殓师杜威已经送走了第一批遗体。7点40分、8点40分他又送走了两批。往常比较忙碌时,9点40分还有一批。

在位于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杨家湾楚平路3号的武昌殡仪馆,哀伤和严肃总被视为一种礼节和对死者的尊重。

2017年1月4日,这一天需要火化的遗体有25具。“还不算忙。”杜威说。

在杜威面前,150个冰冷的信息被标注在巨大的绿色黑板上。遗体分门别类地被归置。前面108号,死者们躺在4层高、共27列的冷柜内。109-150号里盛放的是特殊遗体。他们不宜长久保存,被存放在冷藏间外不远处的一栋独立房子里。

死者被送入殡仪馆后,通常三天内就要入殓、火化——凭借着家属办理的“殡葬委托单”,他们将走完人世间这最后一程。

但也有一些遗体,在殡仪馆存放了几年或更久。这些死者们失落在此,部分因为涉案,部分无法联系到家属。也有一部分,“家属知道,但是不愿来认领”。有些“熟面孔”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编号后跟着空荡荡的“无名”二字。

杜威熟悉这些陈尸。有时别人说出一个编号,他就能准确讲出其名字甚至进馆日期。

12月的武汉湿冷。工作间隙,他站到冷藏间门口透气。在他身后,巨大的防盗门隔开生死两界。

杜威

入殓师杜威身高一米八,中年发福。他看起来像个平常人,某些细节却不容忽视——比如那右手中指和无名指上两只造型简单、色泽暗沉的合金戒指。

他面对着一条水泥路的林荫道。有熟人经过时,会老远叫他“杜医生”,他微笑着向对方点点头。

他的工作服是件白大褂。穿上后确实像一个医生。

像通常一样,“杜医生”的一天始于早晨六点半。天还没亮,他已经在武昌殡仪馆冷藏间就位,核对前一晚进馆的死者信息。

作为武昌殡仪馆业务科科长,他同时管理着防腐整容组、火化组、鲜花礼仪组以及设备维修组,同时也身处一线。

入殓工作繁琐。早上,杜威为逝者进行清洗、更换衣服或化妆。接着,礼仪队会把逝者推往花房并入殓。由鲜花礼仪队装饰棺材后,逝者被推往礼堂与家人告别——这通常持续30分钟或更短的时间。那之后,逝者被送往火化间,肉身很快化作青烟和骨灰。

杜威说,他的工作对应的不仅仅是逝者,“更多的是给家属带来慰藉。”

上午为一位92岁的逝者化妆前,杜威看了一眼家属递过来的单子,让冷藏间对面的花房说准备布置棺材的鲜花。

鲜花礼仪队便开始忙碌起来。

杜威还向家属推荐了一个咬合器,这实际上是一个小的塑料支架。将它置于锁骨与下巴之间,能让逝者的嘴巴重新合上。

化完妆后,杜威仔细端详着死者平静的脸庞,随后将老人推至花房。出于职业素养,他向家属解释,已经尽力了。如果用油彩妆的话,逝者额头的斑痕会显得不那么明显。“但你们选择的是普通妆。”

家属看着亲人的遗体,眼睛含着泪说:“已经很满意了。”

“老人应该病了很久,但身上很干净,看得出家里面对她非常照顾。”杜威说。

一位家属抬起头:“是的,躺了两年了,家里都很照顾的。”

除了入殓师,杜威为人所知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一名摇滚歌手。这种巨大的身份反差经常令人好奇。

2013年,鲜花礼仪队的王歌(化名)曾在外面看过杜威演出。在武汉著名的live house VOX酒吧里,这个入殓师穿着黑色T恤衫和破洞牛仔裤,在那个并不宽敞的木板舞台上边弹着电吉他,边压着喉咙嘶吼。

“很酷”,王歌说。

“消逝的河流”演出现场。

当时,曲建华坐在杜威身后打鼓,贝斯手张诚站在他的一侧。主音吉他手张宇的发际线很高,像个蓬头散发的清朝人。

这真的很酷。即便是第一次接触他们,重金属乐队“消逝的河流”总会让观众们印象深刻。“他们充满了雄性的力量,很悲壮。”

杜威患有散光眼,通常在上台前会把眼镜摘掉。从镁光灯的下面一眼望去,观众面目模糊,“台下那些大辫子头一甩一甩的”。

杜威和张诚留过长发,但现在都已不复存在。

长发还在的学生时代,杜威曾与彭坦组过乐队。后来,彭坦成了著名乐队“达达”的主唱,继而成名,并娶了一个模特,拥有幸福的生活。

杜威则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早年,杜威从一所中专学校烹饪专业毕业后,曾在武汉一家大饭店的后厨工作。但没多久,杜威就因为“脾气不好”惹了同事,丢了工作。

迫于生存压力,杜威在一家酒吧当吧台主管。那时,为了回避恼怒的父亲,他吃住都在酒吧里,带出来的衣服全部穿脏了,才偷偷回一次家,换包干净的衣服。

这是杜威最快活的时光。他学会了调酒。很快,吧台后面的这位长发青年成了这间酒吧的“标志”。

更让他快活的是,每当乐队缺席,老板会让他上台演奏。那时候,他翻唱各种流行歌曲和摇滚歌曲,最拿手的是猫王那种早期带着明显布鲁斯风格的摇滚乐。

他自幼钟情摇滚。读初中时,杜威常常在武汉大学门口的“打口店”和地摊上淘各种“打口带”,这种走私品是他接触摇滚的启蒙教材。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荷尔蒙泛滥的年纪,就像著名乐队“布衣”曾在一次专访中说“音乐能够拯救一批社会流氓”那样,杜威开始心无旁骛地迷恋这另类但足够畅快的新事物。

摇滚乐的圆心是吉他。但就像是大多数地下音乐人一样,学琴的经历总是充满热血和辛酸。为了买一把80元的吉他,杜威饿了半个月肚子。买了一本“不靠谱的音乐教材书”,他勉强弹出了调。后来,他拜多才多艺的体育老师为师,趁老师闲下来时——那时他通常在打麻将,见缝插针地找他请教。“弹一个弦,就问老师对不对,不对的话,他就说哪里不对,我就再弹一遍。”

为了“看起来蛮摇滚”,杜威在宽松的牛仔裤上剪出大破洞,蹬着自行车在大大小小的市场寻找黑色T恤衫,“最好是带骷髅头的那种”,但他未能如愿。

“那时候就想,这么大个武汉怎么连件黑色T恤都找不到。”杜威说。

快乐总是短暂的。1997年杜威通过考试进入武昌殡仪馆参加工作。

他自幼便不畏惧死亡。小时候,杜威受《弗兰肯斯坦》启发,尝试用电池来起死回生,拯救家里死去的猫。

幼年的经历帮了他。这份始于妥协、有编制的工作,在后来竟与杜威的摇滚梦想形成一种奇妙的共生系统。

有一年的单位文艺演出上,他上台表演自己创作的音乐。在开场白里他说:“重金属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说了你们也不知道。”

复述这段开场白时,鲜花礼仪队的王歌(化名)哈哈大笑,连一旁的同事也被他逗乐了。

王歌说,他虽然听不懂,但觉得杜威很有才。

摇滚使他心生怜悯。2012年,武汉发生一起电梯高坠事故,19人遇难,全国哗然。遭到严重破坏的遇难者们的尸体,被送到杜威和同事面前。

当缝合针在破碎的皮肉之间穿梭时,“英国金属乐队carcass的一张专辑的某个悲伤的乐章,就在我的脑海里翻滚。”

杜威(图右)与同事在处理特殊遗体的工作现场。

2000年,殡仪馆员工杜威加入武汉一支重金属乐队“后花园”。但两年后的夏天,“后花园”因故解散。杜威在这支乐队的“狂热追随者”中物色了两个人,再加上“后花园”的原鼓手陈恒,组建了“消逝的河流”乐队。

乐队走了十几年,杜威在殡仪馆从火化间的门卫变成火化工,几经转岗。除了杜威,其他乐队成员数次调换,最终稳定下来的成员是:主唱兼吉他手杜威,主音吉他手张宇、贝斯手张诚、鼓手曲建华。

张诚是在2005年加入“消逝的河流”的。那时,杜威做殡葬宣传工作,在远离武昌殡仪馆的服务站办公,有时还会去医院的太平间帮下忙。服务站里经常只有杜威一人,乐队总是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排练。

“那段时间是最最快乐的。”杜威有些伤感地说。

乐队曾有过多次机遇。2007年,“消逝的河流”与青岛独立金属音乐厂牌“殇”唱片达成唱片协议,并在同年进棚录制专辑《编织荆棘的枷锁》。2007年7月,因多种原因,专辑制作中断。

那时,张诚等人也面临毕业。杜威说,当时他曾多次约乐队成员出来排练,但大家态度并不积极。“心生凄凉,觉得这个世界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2013年,由“生命之饼”乐队原鼓手、武汉VOX酒吧老板朱宁出品的合辑《武汉之声》收录了武汉十支乐队的歌曲,其中也包括两首“消逝的河流”的歌:《般若之音》和《无冕之王》。

从“后花园”到“消逝的河流”,杜威坚持了13年。但音乐道路忽然就断了。

“后花园”乐队时期,杜威带着乐队成员在武昌殡仪馆的墓园拍合照。

当年,朱宁被媒体问及出品《武汉之声》的初衷时坦露,“再晚的话,有些乐队真的就没有了。”

朱宁回忆说,2013年录制《武汉之声》的十支乐队,到现在只剩下了三支。当初,有一支乐队是为了录制《武汉之声》才重新凑到一起的。

“而 ‘ 消逝的河流’录完就没有了。”朱宁说。

朱宁见证了诸多摇滚乐队的兴起和解散。乐队解散大多出于现实的原因,“毕竟人要生活。”

杜威的一位朋友“九头”对武汉的重金属音乐历史颇有了解。那支曾经的著名乐队“后花园”解散原因,在他看来未免有些沉重。

“本土的平台根本无法给予生存上的帮助,这些70后的乐手更大的压力来自于生活上的窘迫,”九头说,“当他们发现在自己的有限领域里可以呼风唤雨时,事实上现实给他们的仅仅是满足了虚荣,这样的困惑导致了崩溃。”

曲建华、张宇、张诚则说,当时并没有人明确说“消逝的河流”要解散,只是大家谁也没有提出来要去排练或演出。

彼时,恰逢杜威事业上升期,工作压力空前,他几乎不再在办公室弹吉他。他承认,期间有人找过他,让“消逝的河流”演出,但他推掉了。

“没有解散,它只是睡着了。”杜威说。

“消逝的河流”乐队。

乐队停滞后,杜威的精力开始集中在殡仪馆内。

2013年,杜威拿到了《国际运尸防腐整容执业资格证书》,很快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

在杜威看来,他的生活循规蹈矩。2014年,他当选殡仪馆业务科长,并在次年获得“洪山好人”称号。2016年,他还成为了洪山区政协委员。

但对于他来说,就像无数电影里演绎的那样,这似乎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2016年11月,王歌注意到,杜威办公室的吉他又回到原处。

这间从火化组办公室单独辟出的一个小房间,放着杜威和副手的办公桌。十几平方米的房间空地上,堆着大包洗衣粉,火化工们用它们来洗涤工作服。杜威将那把用了十几年的吉他放在洗衣粉上面。

复出看起来是巧合,但在杜威心里埋藏已久。就在几天前,他在VOX酒吧遇到了张诚。

他们久未见面。杜威说:“重组吧!”

“我们都在等你。”张诚答道。

复出的事就这么被简单定下来。他又回归到以前的生活,开始在工作间隙练吉他。

但对于其他乐队成员来说,不是所有的重组都意味着再续前缘。

这一天,在一家整形医院的年会上,张宇、张诚、曲建华给一位赵姓老总做了伴奏。

尽管晚会要等下午才开始,但为了彩排,他们不得不在上午10点半就抵达晚会现场。

等候彩排期间,张宇看见,闪光灯打在四位主持身上,每到一个节目,一位来自上海的主持人就着急地询问主办方“XX来了吗?”

当听到“钢管舞准备”时,张宇从餐桌上猛抬起头,自言自语:“有钢管舞啊?”

等了许久,赵总总算登台。张宇、张诚、曲建华在他身后演奏了《爱要怎么说出口》和《海阔天空》。

他们一共合作了15分钟,却为此耗了8个多小时,连午饭都没吃上。他们得到的报酬是“1500-2000元”中的一个数额,分摊这笔钱的还有一位键盘手。

下午6点18分,这三个一脸倦容的中年男人才拖着乐器急匆匆离开,驱车赶往另一个“场子”。

在一个接一个的“场子”里,他们演奏着流行音乐,给年轻的女歌手伴奏。客人们在饭桌和吧台上吃饭、喝酒,也背对着他们摆pose自拍。

张宇、张诚在餐厅演奏,给一位90后歌手伴奏。

张宇最近开始一边弹吉他,一边唱流行歌曲,他希望老板能给他涨出场费,“我干了两个人的活。”

在杜威看来,张宇、张诚、曲建华三人,都是“武汉数一数二的”,他们现在却“掉了价”。

“就算只有张诚一个人上去,(这钱)也不够的。”杜威说。

对张诚而言,这类商演只是一个谋生工具,“梦想和赚钱,我分得很开。”因此,当杜威向他提出复出时,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对他而言,“消逝的河流”是梦想,是“很纯粹的东西”。

但对张宇和曲建华而言,就连“消逝的河流”也不能仅仅作为梦想存在了。

张宇和曲建华并没有对杜威的复出感到兴奋。曲建华直言,乐队重组的前提有两个,首先是“时间问题”,也就是不能影响他目前的演出安排;其次是能够盈利。

张宇说:“要赚钱。”

杜威也意识到,这次复出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光凭热爱而全然不顾其他,“毕竟大家都有家庭了,需要生活。”

他说,对于重金属音乐来说,市场非常小,想在复出后获得盈利,需要充分的前期策划。他的计划是,在复出首秀上,“配合上舞台布置和服饰。”

甚至他还有计划地接受一些媒体的采访,并迎合大家兴趣,适当公布他的工作内容。

一位拍纪录片的朋友看到报道后,愤怒地跑去质问杜威——他曾要求跟拍杜威,但遭到拒绝。这让杜威有些无奈。

“大家不能再亏本了。”他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入殓师和他的摇滚梦

入殓师杜威为尸体美容,日复一日,重塑他们最后的尊严。而在摇滚舞台上,他却给人另外一种样子,充满力量。

杜威演出照。 图片来源:由杜威提供

死者遗体从冷藏间被分批推到对面的花房入殓。早晨6点40分,入殓师杜威已经送走了第一批遗体。7点40分、8点40分他又送走了两批。往常比较忙碌时,9点40分还有一批。

在位于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杨家湾楚平路3号的武昌殡仪馆,哀伤和严肃总被视为一种礼节和对死者的尊重。

2017年1月4日,这一天需要火化的遗体有25具。“还不算忙。”杜威说。

在杜威面前,150个冰冷的信息被标注在巨大的绿色黑板上。遗体分门别类地被归置。前面108号,死者们躺在4层高、共27列的冷柜内。109-150号里盛放的是特殊遗体。他们不宜长久保存,被存放在冷藏间外不远处的一栋独立房子里。

死者被送入殡仪馆后,通常三天内就要入殓、火化——凭借着家属办理的“殡葬委托单”,他们将走完人世间这最后一程。

但也有一些遗体,在殡仪馆存放了几年或更久。这些死者们失落在此,部分因为涉案,部分无法联系到家属。也有一部分,“家属知道,但是不愿来认领”。有些“熟面孔”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编号后跟着空荡荡的“无名”二字。

杜威熟悉这些陈尸。有时别人说出一个编号,他就能准确讲出其名字甚至进馆日期。

12月的武汉湿冷。工作间隙,他站到冷藏间门口透气。在他身后,巨大的防盗门隔开生死两界。

杜威

入殓师杜威身高一米八,中年发福。他看起来像个平常人,某些细节却不容忽视——比如那右手中指和无名指上两只造型简单、色泽暗沉的合金戒指。

他面对着一条水泥路的林荫道。有熟人经过时,会老远叫他“杜医生”,他微笑着向对方点点头。

他的工作服是件白大褂。穿上后确实像一个医生。

像通常一样,“杜医生”的一天始于早晨六点半。天还没亮,他已经在武昌殡仪馆冷藏间就位,核对前一晚进馆的死者信息。

作为武昌殡仪馆业务科科长,他同时管理着防腐整容组、火化组、鲜花礼仪组以及设备维修组,同时也身处一线。

入殓工作繁琐。早上,杜威为逝者进行清洗、更换衣服或化妆。接着,礼仪队会把逝者推往花房并入殓。由鲜花礼仪队装饰棺材后,逝者被推往礼堂与家人告别——这通常持续30分钟或更短的时间。那之后,逝者被送往火化间,肉身很快化作青烟和骨灰。

杜威说,他的工作对应的不仅仅是逝者,“更多的是给家属带来慰藉。”

上午为一位92岁的逝者化妆前,杜威看了一眼家属递过来的单子,让冷藏间对面的花房说准备布置棺材的鲜花。

鲜花礼仪队便开始忙碌起来。

杜威还向家属推荐了一个咬合器,这实际上是一个小的塑料支架。将它置于锁骨与下巴之间,能让逝者的嘴巴重新合上。

化完妆后,杜威仔细端详着死者平静的脸庞,随后将老人推至花房。出于职业素养,他向家属解释,已经尽力了。如果用油彩妆的话,逝者额头的斑痕会显得不那么明显。“但你们选择的是普通妆。”

家属看着亲人的遗体,眼睛含着泪说:“已经很满意了。”

“老人应该病了很久,但身上很干净,看得出家里面对她非常照顾。”杜威说。

一位家属抬起头:“是的,躺了两年了,家里都很照顾的。”

除了入殓师,杜威为人所知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一名摇滚歌手。这种巨大的身份反差经常令人好奇。

2013年,鲜花礼仪队的王歌(化名)曾在外面看过杜威演出。在武汉著名的live house VOX酒吧里,这个入殓师穿着黑色T恤衫和破洞牛仔裤,在那个并不宽敞的木板舞台上边弹着电吉他,边压着喉咙嘶吼。

“很酷”,王歌说。

“消逝的河流”演出现场。

当时,曲建华坐在杜威身后打鼓,贝斯手张诚站在他的一侧。主音吉他手张宇的发际线很高,像个蓬头散发的清朝人。

这真的很酷。即便是第一次接触他们,重金属乐队“消逝的河流”总会让观众们印象深刻。“他们充满了雄性的力量,很悲壮。”

杜威患有散光眼,通常在上台前会把眼镜摘掉。从镁光灯的下面一眼望去,观众面目模糊,“台下那些大辫子头一甩一甩的”。

杜威和张诚留过长发,但现在都已不复存在。

长发还在的学生时代,杜威曾与彭坦组过乐队。后来,彭坦成了著名乐队“达达”的主唱,继而成名,并娶了一个模特,拥有幸福的生活。

杜威则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早年,杜威从一所中专学校烹饪专业毕业后,曾在武汉一家大饭店的后厨工作。但没多久,杜威就因为“脾气不好”惹了同事,丢了工作。

迫于生存压力,杜威在一家酒吧当吧台主管。那时,为了回避恼怒的父亲,他吃住都在酒吧里,带出来的衣服全部穿脏了,才偷偷回一次家,换包干净的衣服。

这是杜威最快活的时光。他学会了调酒。很快,吧台后面的这位长发青年成了这间酒吧的“标志”。

更让他快活的是,每当乐队缺席,老板会让他上台演奏。那时候,他翻唱各种流行歌曲和摇滚歌曲,最拿手的是猫王那种早期带着明显布鲁斯风格的摇滚乐。

他自幼钟情摇滚。读初中时,杜威常常在武汉大学门口的“打口店”和地摊上淘各种“打口带”,这种走私品是他接触摇滚的启蒙教材。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荷尔蒙泛滥的年纪,就像著名乐队“布衣”曾在一次专访中说“音乐能够拯救一批社会流氓”那样,杜威开始心无旁骛地迷恋这另类但足够畅快的新事物。

摇滚乐的圆心是吉他。但就像是大多数地下音乐人一样,学琴的经历总是充满热血和辛酸。为了买一把80元的吉他,杜威饿了半个月肚子。买了一本“不靠谱的音乐教材书”,他勉强弹出了调。后来,他拜多才多艺的体育老师为师,趁老师闲下来时——那时他通常在打麻将,见缝插针地找他请教。“弹一个弦,就问老师对不对,不对的话,他就说哪里不对,我就再弹一遍。”

为了“看起来蛮摇滚”,杜威在宽松的牛仔裤上剪出大破洞,蹬着自行车在大大小小的市场寻找黑色T恤衫,“最好是带骷髅头的那种”,但他未能如愿。

“那时候就想,这么大个武汉怎么连件黑色T恤都找不到。”杜威说。

快乐总是短暂的。1997年杜威通过考试进入武昌殡仪馆参加工作。

他自幼便不畏惧死亡。小时候,杜威受《弗兰肯斯坦》启发,尝试用电池来起死回生,拯救家里死去的猫。

幼年的经历帮了他。这份始于妥协、有编制的工作,在后来竟与杜威的摇滚梦想形成一种奇妙的共生系统。

有一年的单位文艺演出上,他上台表演自己创作的音乐。在开场白里他说:“重金属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说了你们也不知道。”

复述这段开场白时,鲜花礼仪队的王歌(化名)哈哈大笑,连一旁的同事也被他逗乐了。

王歌说,他虽然听不懂,但觉得杜威很有才。

摇滚使他心生怜悯。2012年,武汉发生一起电梯高坠事故,19人遇难,全国哗然。遭到严重破坏的遇难者们的尸体,被送到杜威和同事面前。

当缝合针在破碎的皮肉之间穿梭时,“英国金属乐队carcass的一张专辑的某个悲伤的乐章,就在我的脑海里翻滚。”

杜威(图右)与同事在处理特殊遗体的工作现场。

2000年,殡仪馆员工杜威加入武汉一支重金属乐队“后花园”。但两年后的夏天,“后花园”因故解散。杜威在这支乐队的“狂热追随者”中物色了两个人,再加上“后花园”的原鼓手陈恒,组建了“消逝的河流”乐队。

乐队走了十几年,杜威在殡仪馆从火化间的门卫变成火化工,几经转岗。除了杜威,其他乐队成员数次调换,最终稳定下来的成员是:主唱兼吉他手杜威,主音吉他手张宇、贝斯手张诚、鼓手曲建华。

张诚是在2005年加入“消逝的河流”的。那时,杜威做殡葬宣传工作,在远离武昌殡仪馆的服务站办公,有时还会去医院的太平间帮下忙。服务站里经常只有杜威一人,乐队总是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排练。

“那段时间是最最快乐的。”杜威有些伤感地说。

乐队曾有过多次机遇。2007年,“消逝的河流”与青岛独立金属音乐厂牌“殇”唱片达成唱片协议,并在同年进棚录制专辑《编织荆棘的枷锁》。2007年7月,因多种原因,专辑制作中断。

那时,张诚等人也面临毕业。杜威说,当时他曾多次约乐队成员出来排练,但大家态度并不积极。“心生凄凉,觉得这个世界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2013年,由“生命之饼”乐队原鼓手、武汉VOX酒吧老板朱宁出品的合辑《武汉之声》收录了武汉十支乐队的歌曲,其中也包括两首“消逝的河流”的歌:《般若之音》和《无冕之王》。

从“后花园”到“消逝的河流”,杜威坚持了13年。但音乐道路忽然就断了。

“后花园”乐队时期,杜威带着乐队成员在武昌殡仪馆的墓园拍合照。

当年,朱宁被媒体问及出品《武汉之声》的初衷时坦露,“再晚的话,有些乐队真的就没有了。”

朱宁回忆说,2013年录制《武汉之声》的十支乐队,到现在只剩下了三支。当初,有一支乐队是为了录制《武汉之声》才重新凑到一起的。

“而 ‘ 消逝的河流’录完就没有了。”朱宁说。

朱宁见证了诸多摇滚乐队的兴起和解散。乐队解散大多出于现实的原因,“毕竟人要生活。”

杜威的一位朋友“九头”对武汉的重金属音乐历史颇有了解。那支曾经的著名乐队“后花园”解散原因,在他看来未免有些沉重。

“本土的平台根本无法给予生存上的帮助,这些70后的乐手更大的压力来自于生活上的窘迫,”九头说,“当他们发现在自己的有限领域里可以呼风唤雨时,事实上现实给他们的仅仅是满足了虚荣,这样的困惑导致了崩溃。”

曲建华、张宇、张诚则说,当时并没有人明确说“消逝的河流”要解散,只是大家谁也没有提出来要去排练或演出。

彼时,恰逢杜威事业上升期,工作压力空前,他几乎不再在办公室弹吉他。他承认,期间有人找过他,让“消逝的河流”演出,但他推掉了。

“没有解散,它只是睡着了。”杜威说。

“消逝的河流”乐队。

乐队停滞后,杜威的精力开始集中在殡仪馆内。

2013年,杜威拿到了《国际运尸防腐整容执业资格证书》,很快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

在杜威看来,他的生活循规蹈矩。2014年,他当选殡仪馆业务科长,并在次年获得“洪山好人”称号。2016年,他还成为了洪山区政协委员。

但对于他来说,就像无数电影里演绎的那样,这似乎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2016年11月,王歌注意到,杜威办公室的吉他又回到原处。

这间从火化组办公室单独辟出的一个小房间,放着杜威和副手的办公桌。十几平方米的房间空地上,堆着大包洗衣粉,火化工们用它们来洗涤工作服。杜威将那把用了十几年的吉他放在洗衣粉上面。

复出看起来是巧合,但在杜威心里埋藏已久。就在几天前,他在VOX酒吧遇到了张诚。

他们久未见面。杜威说:“重组吧!”

“我们都在等你。”张诚答道。

复出的事就这么被简单定下来。他又回归到以前的生活,开始在工作间隙练吉他。

但对于其他乐队成员来说,不是所有的重组都意味着再续前缘。

这一天,在一家整形医院的年会上,张宇、张诚、曲建华给一位赵姓老总做了伴奏。

尽管晚会要等下午才开始,但为了彩排,他们不得不在上午10点半就抵达晚会现场。

等候彩排期间,张宇看见,闪光灯打在四位主持身上,每到一个节目,一位来自上海的主持人就着急地询问主办方“XX来了吗?”

当听到“钢管舞准备”时,张宇从餐桌上猛抬起头,自言自语:“有钢管舞啊?”

等了许久,赵总总算登台。张宇、张诚、曲建华在他身后演奏了《爱要怎么说出口》和《海阔天空》。

他们一共合作了15分钟,却为此耗了8个多小时,连午饭都没吃上。他们得到的报酬是“1500-2000元”中的一个数额,分摊这笔钱的还有一位键盘手。

下午6点18分,这三个一脸倦容的中年男人才拖着乐器急匆匆离开,驱车赶往另一个“场子”。

在一个接一个的“场子”里,他们演奏着流行音乐,给年轻的女歌手伴奏。客人们在饭桌和吧台上吃饭、喝酒,也背对着他们摆pose自拍。

张宇、张诚在餐厅演奏,给一位90后歌手伴奏。

张宇最近开始一边弹吉他,一边唱流行歌曲,他希望老板能给他涨出场费,“我干了两个人的活。”

在杜威看来,张宇、张诚、曲建华三人,都是“武汉数一数二的”,他们现在却“掉了价”。

“就算只有张诚一个人上去,(这钱)也不够的。”杜威说。

对张诚而言,这类商演只是一个谋生工具,“梦想和赚钱,我分得很开。”因此,当杜威向他提出复出时,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对他而言,“消逝的河流”是梦想,是“很纯粹的东西”。

但对张宇和曲建华而言,就连“消逝的河流”也不能仅仅作为梦想存在了。

张宇和曲建华并没有对杜威的复出感到兴奋。曲建华直言,乐队重组的前提有两个,首先是“时间问题”,也就是不能影响他目前的演出安排;其次是能够盈利。

张宇说:“要赚钱。”

杜威也意识到,这次复出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光凭热爱而全然不顾其他,“毕竟大家都有家庭了,需要生活。”

他说,对于重金属音乐来说,市场非常小,想在复出后获得盈利,需要充分的前期策划。他的计划是,在复出首秀上,“配合上舞台布置和服饰。”

甚至他还有计划地接受一些媒体的采访,并迎合大家兴趣,适当公布他的工作内容。

一位拍纪录片的朋友看到报道后,愤怒地跑去质问杜威——他曾要求跟拍杜威,但遭到拒绝。这让杜威有些无奈。

“大家不能再亏本了。”他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