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家:颗粒物等排放大幅增加是重点城市群大气污染频发根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家:颗粒物等排放大幅增加是重点城市群大气污染频发根源

据会上介绍,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月17日-18日,环保部在京召开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及趋势分析学术研讨会。据会上介绍,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0%。与会专家还分析了我国大气污染的成因,即污染物一次排放、二次转化以及气象条件。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顾问组5名院士和总体专家组25名专家,以及全国各地大气领域各研究方向的专家代表受邀参加研讨会。

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9%

据会上介绍,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0%,优良天数比例为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其中,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71、46、32微克/立方米,较往年明显下降。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8%,与2013年相比下降33.0%,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与2013年相比下降18.0%,为《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下降幅度最大一年。

京津冀区域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6%,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北京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4.1%,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北京2017年PM2.5浓度要达到60微克/立方米。这意味着2017年要在2016年基础上再下降近20%。

污染物排放是大气污染形成的内因

在我国大气污染成因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大气本身具有自净能力,在排放总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大气扩散作用可以使大气污染物稀释和消散,大气氧化作用可以将大气成分有效地降解并清除。之所以大气成分(如SO2、NOX和PM2.5)能够累积到形成大气污染的程度,主要的原因是3个方面,即污染物一次排放、二次转化以及气象条件。

污染物排放是大气污染形成的内因,这已是国际国内大气污染成因的一个共识。

与会专家表示,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是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问题,大气中多种污染物都以很高的浓度水平存在,这一特征也与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大气污染显著不同。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驱动力,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颗粒物(PM)、SO2、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等的排放大幅增加,而且高密度地集中在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这是我国重点城市群大气污染频发的根源。

每到冬季,由于居民采暖的刚需,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平均增加约30%。近年来,我国投入很大的力量实施污染减排,SO2、NOX和PM2.5等污染物排放量出现下降,但总体上排放在全球仍居于高位,仍须较大幅度实施减排。同时,VOCs、氨等排放尚需要加大力度实施高效减排。

与会专家表示,PM2.5来源复杂,其化学成分既来自于直接排放,也来自于二次转化。最新的研究显示,除了SO2转化为硫酸盐,NOX转化为硝酸盐,VOCs转化为二次有机气溶胶,氨转化为铵盐等过程外,还存在这些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如NO2促进SO2加快转化为硫酸盐,产生“1+1>2”的大气污染生成效果。这些新的机制在大气重污染形成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于重污染的预报预警、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方案的制定都是十分关键的。

另外,我国大气观测能力不断增强,颗粒物和臭氧雷达等垂直观测手段可以更加精确地给出大气污染物输送的关键信息,为区域大气污染的研判和防控提供支撑。

与会专家指出,气象条件是大气污染形成的外因。不利的气象条件,比如静稳、小风、高湿以及逆温等,会在排放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导致更加严重的大气污染。研究显示,2013年以来京津冀区域的污染气象条件整体不利,2014年比2013年转差17%,2015年比2013年转差12%,2016年气象条件总体不利,特别12月是我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12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情况偏高2.6℃。

同时,重污染形成还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这是国际上已形成的共识。受全球普遍异常气候的影响,2016年冬天,英、法、韩等国也遭遇了空气污染现象。

专家:力争京津冀2030年煤炭比重降至40%以下

在大气污染防治控制途径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清洁煤供应体系,进一步推动煤炭高效清洁集中利用。有效控制煤炭消费规模,从调整终端能源结构入手,加强散煤治理,严格市场准入标准;有序淘汰民用散烧煤和10吨以下燃煤工业锅炉,进一步提高终端用能的燃气化、电力化等非煤化比例,并建议实施冬季替代散煤的电价补助;促进煤炭更多采取大规模集中发电、供热和化工转化等集约化利用方式。2030年,京津冀煤炭用于集约化利用提高到90%以上,力争京津冀2030年煤炭比重降至40%以下,农村散煤削减50%以上。解决京津冀秋冬季农村供暖煤炭散烧污染高强度排放的问题。

二是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结合,推进工业烟气污染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控制。进一步优化主要耗能行业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2020年基本淘汰钢铁、电力、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全面实施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控制工程,加强动态监测和评估,推动低成本、全负荷超低排放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非电行业全面实现污染达标排放,择机提出特殊排放限值,有序推进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技术的试点和示范;推动钢铁、平板玻璃、水泥等行业全过程节能和烟气治理工程,发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新技术和超低排放控制技术。石化化工行业VOCs控制技术普及率大幅度提高,VOCs排放总量较2015年削减50%以上。

三是全面实施轨道和公交都市战略,重塑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城市化进程中重塑节能减排、安全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鼓励绿色可持续的出行模式。积极推进区域内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的“四网融合”;加快推进区域交通网络由“单中心、放射状”转为“多中心、网络状”。构建“车-油-路”一体化的移动源排放污染综合控制体系,建立区域协同、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融合的全覆盖和全链条的移动源机动车污染防治和监管体系,强化道路和非道路移动源排放全生命周期的排放控制和监管。重点开展道路柴油车、工程机械、船舶等关键柴油机领域的清洁化专项工程,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率先实施“清洁柴油机行动计划”;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行动计划”,构建“超低-零行驶排放”的新能源交通系统。

四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科学研究,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的系统科技支撑体系。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尽快率先启动京津冀环境综合整治重大工程的大气防治部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研发趋势预判、精细化防治方案、治理措施成本效益评估等关键技术,构建区域空气质量精准调控的一体化技术体系,建立一个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应对的科学支撑平台,组建一支重污染过程防控和空气质量保障服务的团队,形成研判-决策-实施-评估-优化的决策支持体系。加强区域一体化的大气污染监测网络,动态污染源清单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到精准管理新阶段。

此外,与会专家还提出坚持以PM2.5污染防治为首要目标和重点工作、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科学选择重点控制对象实施精确打击、重点解决冬季大气重污染问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区域联防联控等工作建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家:颗粒物等排放大幅增加是重点城市群大气污染频发根源

据会上介绍,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月17日-18日,环保部在京召开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及趋势分析学术研讨会。据会上介绍,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0%。与会专家还分析了我国大气污染的成因,即污染物一次排放、二次转化以及气象条件。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顾问组5名院士和总体专家组25名专家,以及全国各地大气领域各研究方向的专家代表受邀参加研讨会。

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9%

据会上介绍,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0%,优良天数比例为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其中,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71、46、32微克/立方米,较往年明显下降。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8%,与2013年相比下降33.0%,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与2013年相比下降18.0%,为《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下降幅度最大一年。

京津冀区域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6%,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北京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4.1%,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北京2017年PM2.5浓度要达到60微克/立方米。这意味着2017年要在2016年基础上再下降近20%。

污染物排放是大气污染形成的内因

在我国大气污染成因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大气本身具有自净能力,在排放总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大气扩散作用可以使大气污染物稀释和消散,大气氧化作用可以将大气成分有效地降解并清除。之所以大气成分(如SO2、NOX和PM2.5)能够累积到形成大气污染的程度,主要的原因是3个方面,即污染物一次排放、二次转化以及气象条件。

污染物排放是大气污染形成的内因,这已是国际国内大气污染成因的一个共识。

与会专家表示,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是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问题,大气中多种污染物都以很高的浓度水平存在,这一特征也与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大气污染显著不同。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驱动力,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颗粒物(PM)、SO2、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等的排放大幅增加,而且高密度地集中在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这是我国重点城市群大气污染频发的根源。

每到冬季,由于居民采暖的刚需,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平均增加约30%。近年来,我国投入很大的力量实施污染减排,SO2、NOX和PM2.5等污染物排放量出现下降,但总体上排放在全球仍居于高位,仍须较大幅度实施减排。同时,VOCs、氨等排放尚需要加大力度实施高效减排。

与会专家表示,PM2.5来源复杂,其化学成分既来自于直接排放,也来自于二次转化。最新的研究显示,除了SO2转化为硫酸盐,NOX转化为硝酸盐,VOCs转化为二次有机气溶胶,氨转化为铵盐等过程外,还存在这些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如NO2促进SO2加快转化为硫酸盐,产生“1+1>2”的大气污染生成效果。这些新的机制在大气重污染形成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于重污染的预报预警、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方案的制定都是十分关键的。

另外,我国大气观测能力不断增强,颗粒物和臭氧雷达等垂直观测手段可以更加精确地给出大气污染物输送的关键信息,为区域大气污染的研判和防控提供支撑。

与会专家指出,气象条件是大气污染形成的外因。不利的气象条件,比如静稳、小风、高湿以及逆温等,会在排放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导致更加严重的大气污染。研究显示,2013年以来京津冀区域的污染气象条件整体不利,2014年比2013年转差17%,2015年比2013年转差12%,2016年气象条件总体不利,特别12月是我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12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情况偏高2.6℃。

同时,重污染形成还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这是国际上已形成的共识。受全球普遍异常气候的影响,2016年冬天,英、法、韩等国也遭遇了空气污染现象。

专家:力争京津冀2030年煤炭比重降至40%以下

在大气污染防治控制途径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清洁煤供应体系,进一步推动煤炭高效清洁集中利用。有效控制煤炭消费规模,从调整终端能源结构入手,加强散煤治理,严格市场准入标准;有序淘汰民用散烧煤和10吨以下燃煤工业锅炉,进一步提高终端用能的燃气化、电力化等非煤化比例,并建议实施冬季替代散煤的电价补助;促进煤炭更多采取大规模集中发电、供热和化工转化等集约化利用方式。2030年,京津冀煤炭用于集约化利用提高到90%以上,力争京津冀2030年煤炭比重降至40%以下,农村散煤削减50%以上。解决京津冀秋冬季农村供暖煤炭散烧污染高强度排放的问题。

二是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结合,推进工业烟气污染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控制。进一步优化主要耗能行业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2020年基本淘汰钢铁、电力、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全面实施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控制工程,加强动态监测和评估,推动低成本、全负荷超低排放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非电行业全面实现污染达标排放,择机提出特殊排放限值,有序推进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技术的试点和示范;推动钢铁、平板玻璃、水泥等行业全过程节能和烟气治理工程,发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新技术和超低排放控制技术。石化化工行业VOCs控制技术普及率大幅度提高,VOCs排放总量较2015年削减50%以上。

三是全面实施轨道和公交都市战略,重塑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城市化进程中重塑节能减排、安全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鼓励绿色可持续的出行模式。积极推进区域内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的“四网融合”;加快推进区域交通网络由“单中心、放射状”转为“多中心、网络状”。构建“车-油-路”一体化的移动源排放污染综合控制体系,建立区域协同、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融合的全覆盖和全链条的移动源机动车污染防治和监管体系,强化道路和非道路移动源排放全生命周期的排放控制和监管。重点开展道路柴油车、工程机械、船舶等关键柴油机领域的清洁化专项工程,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率先实施“清洁柴油机行动计划”;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行动计划”,构建“超低-零行驶排放”的新能源交通系统。

四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科学研究,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的系统科技支撑体系。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尽快率先启动京津冀环境综合整治重大工程的大气防治部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研发趋势预判、精细化防治方案、治理措施成本效益评估等关键技术,构建区域空气质量精准调控的一体化技术体系,建立一个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应对的科学支撑平台,组建一支重污染过程防控和空气质量保障服务的团队,形成研判-决策-实施-评估-优化的决策支持体系。加强区域一体化的大气污染监测网络,动态污染源清单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到精准管理新阶段。

此外,与会专家还提出坚持以PM2.5污染防治为首要目标和重点工作、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科学选择重点控制对象实施精确打击、重点解决冬季大气重污染问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区域联防联控等工作建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