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粤西“年例”往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粤西“年例”往事

粤西农村的“年例”像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在各村庄流转开来。村民以此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并宴请亲友。如今举办年例的家庭在减少,年例也变了味道。

印象中,老家的年味儿是一场由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组成的盛宴,这场盛宴以举办“年例”为高潮和收尾。

我出生于粤西地区的化州市,这里曾经是著名的南菜北运基地,有着“中国橘红之乡”的美誉,但经济上仍属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

出生后不久,我就随着父母辗转于多个城市,开始了奔波的童年,直到小学四年级回到家乡读书,才开始真正融入这片土地。在记忆的碎片中,故乡的印象仅限于过年,年例的分量最重。

在广东茂名、湛江两个城市,年例是一种独特的贺岁方式。持续时间主要从大年初二到农历二月底,每个区域举办年例的日期不尽相同,同一个村庄则一般为同一天。在举办年例当天,除了传统的祭拜仪式,就是宴请亲朋好友。

儿时的记忆里,每当年关临近,心里就有了两个盼头。一个是除夕夜,可以收压岁钱、放鞭炮,另一个是年例,可以让原本冷清的家一下子有了亲朋满座的热闹氛围。

不过,真正能让一个孩子感到神圣的,是村子举办年例时的厚重仪式感。

在春节期间,每一天至少有好几个村子同时举办年例。年例当天,那几个村子每家每户派出一到两个人,扛着彩旗参加“游神”仪式。我仅参加过一次这样的“游神”活动,小小的身躯扛着一副彩旗数个小时,双臂的酸痛感至今仍记得。

“游神”队伍最前面是锣鼓班,敲锣、打鼓、吹唢呐,其后是被数人抬着的神像,以及长长的队伍。

祭拜神灵。(图片来源:网络)

在“游神”队伍到达各个村庄之前,人早已集中在一起,几排摆放整齐的八仙桌上摆上三茶五酒、阉鸡猪肉鱼(三牲)、糖果等祭品,准备供奉明神。

随着锣鼓声、鞭炮声越来越大,游神队伍依次走进当天举办年例的各个村庄。

游神队伍一到,诸神归位,穿着长袍的道士便开始念家家户户的人名,吟诵经文,各家各户争相烧香敬神,三拜九叩,口中小声祈福。村民通过这样的仪式,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供奉完神灵之后,做年例的人家就可以全心全意招待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这也到了当天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家里摆设酒席,多则二三十桌,少则三五桌,将美味佳肴悉数奉上。

多数地方的年例定在春节期间,外地工作的人已陆陆续续回老家过年,年例不仅是联络亲朋好友的绝好机会,还为一些青年男女见面交友提供了契机,促成过不少姻缘。

今年春节,我回到老家和父辈聊起过去的年例,才知道这几十年来,化州农村年例的形式已悄然发生改变,人们对年例的态度和以前也大不相同。

这一切的变化,主要缘于经济发展和年例风气的转变。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粤西地区的年例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年例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即便是村中的老人也说不清楚。

在1970年代以前,交通和通讯仍比较落后,化州的很多农村还没有汽车,连单车也未普及,人们去亲戚家吃年例只有通过步行。当时也没有固定电话,吃年例不需要提前接到通知,到了日子就直接过来。

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年例上的菜式也很简单,白切鸡成为必备的菜,其他的还有发菜焖猪手、炸芙蓉丸、炒粉等,每一个菜式也有着寓意,如发菜焖猪手寓意“发财就手”。

即便如此,吃年例仍是民众盼望已久的事情,有时为吃一顿年例,需要长途跋涉。由于交通不便,亲戚朋友往往会在举办年例的人家留宿一晚。

父亲年轻时就曾徒步二十多公里,从家里步行至吴川市的一个村子,去亲戚家吃年例,第二天吃完午饭再徒步回家。

“带上晚上换的衣服和简单的被铺,当天中午十二点出发,傍晚才到,”父亲说,在亲戚家留宿一夜,大家围着炉灶,把一年来的心里话一一诉说,仿佛一年光阴被浓缩成一个晚上。

木偶戏已渐渐绝迹。(图片来源:网络)

那个年代,化州的很多农村还未通电,更没有电视机、电脑等可供娱乐,民众便自己寻乐趣。

经济实力好一些的村子会在年例当晚搭台筹办粤剧、木偶戏,很多人即使不吃年例,也会过去凑热闹,看一场粤剧或木偶戏,这也让当时的粤剧和木偶戏得以快速发展。

尽管在“文革”那样的特殊年代,年例依然每年举办。直至19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民众的生活质量逐渐改善,民众对吃年例不再像以前那样期盼。

1990年代,自行车和摩托车开始普及,交通工具的便利让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为吃年例留宿一晚的习惯。

2000年后,海鲜逐渐出现在年例餐桌上,也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年例菜式之一,很多人甚至将海鲜菜式的种类作为评价年例丰盛程度的标准。

近几年,在化州很多地区的年例上,多宝鱼、带子、桂花鱼、鲍鱼等海鲜随处可见,无论家境如何,“无鲜不成宴”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也让乡村厨师变得特别“抢手”。

陈叔在化州地区做了近二十年的厨师,近十多年来,每年的农历正月到二月他都辗转于各个村庄,给别人的年例炒菜。

“现在的年例,蟹、虾、带子成为必备菜式,普通人家上三四道海鲜,家境富裕的上七八道海鲜,有钱人家则做鱼翅汤、海参、大龙虾等,”陈叔说,农村做年例的风气在转变。

按照化州的物价,陈叔算了一笔账,年例一桌菜价格便宜的约为700元,中等的约为1000元,做参翅则需要2000元,普遍的年例价格为800到900元一桌。

除了对菜式的要求提高,随着前来吃年例的人数增加,大多家庭年例的桌数也不断增多,少的五到十桌,多的可达上百桌,场景甚是壮观。

蒸海鲜需要用蒸笼等厨具,很多家庭不得不请厨师做菜。像陈叔这样的乡村厨师,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分布,厨师、小工、餐具出租、副食和海产品出售等已初步形成一个产业链。据他大致统计,仅化州市同庆镇就有数百名他这样的乡村厨师。

在化州,厨师的价格是公开的,其中一个厨师一天的工资在400-450元,小工则为200元左右。一般一个厨师可以负责炒5-7桌的菜,一名小工可以负责3桌的服务。

实际上,近几年的年例给不少普通农村家庭带去的经济压力并不小。按照开设10桌酒席来算,买菜就花费约8000元,加上厨师、小工的人工以及餐具、餐桌的租金,总体达到近万元的开支。若开设5桌,高达近20%的人工费也让不少人难以接受。

如今,化州农村的年例像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再一次在各村庄流转开来,身边的一些人家却陆续不再举办年例,或者改为打火锅的形式。

除夕那天,陈叔来家里做客,闲聊时谈及年例,他突然叹息说,去年仅正月就被邀请做了近二十天厨师,今年可能要减半了,以后怕是越来越少人做年例。

2012年,茂名年例被纳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粤西地区的一个传统文化符号。但是,当前的年例文化亟需引导回归本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盲目攀比,减轻普通农村家庭举办年例的经济负担。

“年例大过年”,这是粤西地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留住年例,也是留住我们记忆中的珍贵往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粤西“年例”往事

粤西农村的“年例”像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在各村庄流转开来。村民以此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并宴请亲友。如今举办年例的家庭在减少,年例也变了味道。

印象中,老家的年味儿是一场由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组成的盛宴,这场盛宴以举办“年例”为高潮和收尾。

我出生于粤西地区的化州市,这里曾经是著名的南菜北运基地,有着“中国橘红之乡”的美誉,但经济上仍属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

出生后不久,我就随着父母辗转于多个城市,开始了奔波的童年,直到小学四年级回到家乡读书,才开始真正融入这片土地。在记忆的碎片中,故乡的印象仅限于过年,年例的分量最重。

在广东茂名、湛江两个城市,年例是一种独特的贺岁方式。持续时间主要从大年初二到农历二月底,每个区域举办年例的日期不尽相同,同一个村庄则一般为同一天。在举办年例当天,除了传统的祭拜仪式,就是宴请亲朋好友。

儿时的记忆里,每当年关临近,心里就有了两个盼头。一个是除夕夜,可以收压岁钱、放鞭炮,另一个是年例,可以让原本冷清的家一下子有了亲朋满座的热闹氛围。

不过,真正能让一个孩子感到神圣的,是村子举办年例时的厚重仪式感。

在春节期间,每一天至少有好几个村子同时举办年例。年例当天,那几个村子每家每户派出一到两个人,扛着彩旗参加“游神”仪式。我仅参加过一次这样的“游神”活动,小小的身躯扛着一副彩旗数个小时,双臂的酸痛感至今仍记得。

“游神”队伍最前面是锣鼓班,敲锣、打鼓、吹唢呐,其后是被数人抬着的神像,以及长长的队伍。

祭拜神灵。(图片来源:网络)

在“游神”队伍到达各个村庄之前,人早已集中在一起,几排摆放整齐的八仙桌上摆上三茶五酒、阉鸡猪肉鱼(三牲)、糖果等祭品,准备供奉明神。

随着锣鼓声、鞭炮声越来越大,游神队伍依次走进当天举办年例的各个村庄。

游神队伍一到,诸神归位,穿着长袍的道士便开始念家家户户的人名,吟诵经文,各家各户争相烧香敬神,三拜九叩,口中小声祈福。村民通过这样的仪式,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供奉完神灵之后,做年例的人家就可以全心全意招待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这也到了当天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家里摆设酒席,多则二三十桌,少则三五桌,将美味佳肴悉数奉上。

多数地方的年例定在春节期间,外地工作的人已陆陆续续回老家过年,年例不仅是联络亲朋好友的绝好机会,还为一些青年男女见面交友提供了契机,促成过不少姻缘。

今年春节,我回到老家和父辈聊起过去的年例,才知道这几十年来,化州农村年例的形式已悄然发生改变,人们对年例的态度和以前也大不相同。

这一切的变化,主要缘于经济发展和年例风气的转变。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粤西地区的年例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年例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即便是村中的老人也说不清楚。

在1970年代以前,交通和通讯仍比较落后,化州的很多农村还没有汽车,连单车也未普及,人们去亲戚家吃年例只有通过步行。当时也没有固定电话,吃年例不需要提前接到通知,到了日子就直接过来。

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年例上的菜式也很简单,白切鸡成为必备的菜,其他的还有发菜焖猪手、炸芙蓉丸、炒粉等,每一个菜式也有着寓意,如发菜焖猪手寓意“发财就手”。

即便如此,吃年例仍是民众盼望已久的事情,有时为吃一顿年例,需要长途跋涉。由于交通不便,亲戚朋友往往会在举办年例的人家留宿一晚。

父亲年轻时就曾徒步二十多公里,从家里步行至吴川市的一个村子,去亲戚家吃年例,第二天吃完午饭再徒步回家。

“带上晚上换的衣服和简单的被铺,当天中午十二点出发,傍晚才到,”父亲说,在亲戚家留宿一夜,大家围着炉灶,把一年来的心里话一一诉说,仿佛一年光阴被浓缩成一个晚上。

木偶戏已渐渐绝迹。(图片来源:网络)

那个年代,化州的很多农村还未通电,更没有电视机、电脑等可供娱乐,民众便自己寻乐趣。

经济实力好一些的村子会在年例当晚搭台筹办粤剧、木偶戏,很多人即使不吃年例,也会过去凑热闹,看一场粤剧或木偶戏,这也让当时的粤剧和木偶戏得以快速发展。

尽管在“文革”那样的特殊年代,年例依然每年举办。直至19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民众的生活质量逐渐改善,民众对吃年例不再像以前那样期盼。

1990年代,自行车和摩托车开始普及,交通工具的便利让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为吃年例留宿一晚的习惯。

2000年后,海鲜逐渐出现在年例餐桌上,也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年例菜式之一,很多人甚至将海鲜菜式的种类作为评价年例丰盛程度的标准。

近几年,在化州很多地区的年例上,多宝鱼、带子、桂花鱼、鲍鱼等海鲜随处可见,无论家境如何,“无鲜不成宴”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也让乡村厨师变得特别“抢手”。

陈叔在化州地区做了近二十年的厨师,近十多年来,每年的农历正月到二月他都辗转于各个村庄,给别人的年例炒菜。

“现在的年例,蟹、虾、带子成为必备菜式,普通人家上三四道海鲜,家境富裕的上七八道海鲜,有钱人家则做鱼翅汤、海参、大龙虾等,”陈叔说,农村做年例的风气在转变。

按照化州的物价,陈叔算了一笔账,年例一桌菜价格便宜的约为700元,中等的约为1000元,做参翅则需要2000元,普遍的年例价格为800到900元一桌。

除了对菜式的要求提高,随着前来吃年例的人数增加,大多家庭年例的桌数也不断增多,少的五到十桌,多的可达上百桌,场景甚是壮观。

蒸海鲜需要用蒸笼等厨具,很多家庭不得不请厨师做菜。像陈叔这样的乡村厨师,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分布,厨师、小工、餐具出租、副食和海产品出售等已初步形成一个产业链。据他大致统计,仅化州市同庆镇就有数百名他这样的乡村厨师。

在化州,厨师的价格是公开的,其中一个厨师一天的工资在400-450元,小工则为200元左右。一般一个厨师可以负责炒5-7桌的菜,一名小工可以负责3桌的服务。

实际上,近几年的年例给不少普通农村家庭带去的经济压力并不小。按照开设10桌酒席来算,买菜就花费约8000元,加上厨师、小工的人工以及餐具、餐桌的租金,总体达到近万元的开支。若开设5桌,高达近20%的人工费也让不少人难以接受。

如今,化州农村的年例像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再一次在各村庄流转开来,身边的一些人家却陆续不再举办年例,或者改为打火锅的形式。

除夕那天,陈叔来家里做客,闲聊时谈及年例,他突然叹息说,去年仅正月就被邀请做了近二十天厨师,今年可能要减半了,以后怕是越来越少人做年例。

2012年,茂名年例被纳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粤西地区的一个传统文化符号。但是,当前的年例文化亟需引导回归本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盲目攀比,减轻普通农村家庭举办年例的经济负担。

“年例大过年”,这是粤西地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留住年例,也是留住我们记忆中的珍贵往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