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赵雷“火”与“不火”,独立民谣都是一门越来越好的生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赵雷“火”与“不火”,独立民谣都是一门越来越好的生意

赵雷火不火,民谣都在那里。

文|蒋玮琦 编辑|朴芳

在昨晚新一期《歌手》的舞台上,赵雷第二次登场,带来了他滚烫的《理想》,这次唱的是北漂生活,依旧让人泪流满面。

一个人住在这城市

为了填饱肚子就已筋疲力尽

还谈什么理想

那是我们的美梦

梦醒后还是依然奔波在风雨的街头

有时候想哭就把泪掩进一腔热血的胸口

公车上 我睡过了车站

一路上 我望着霓虹的北京

我的理想把我丢在这个拥挤的人潮

车窗外已经是一片白雪茫茫

又一个四季在轮回

而我一无所获的坐在街头

只有理想在支撑着那些麻木的血肉

理想今年你几岁

你总是诱惑着年轻的朋友

你总是谢了又开,给我惊喜

又让我沉入失望的生活里

又一个年代在变幻

我已不是无悔的那个青年

青春被时光抛弃

已是当父亲的年纪

理想永远都年轻

你让我倔强的反抗着命运

你让我变得苍白

却依然天真的相信,花儿会再次的盛开

阳光之中到处可见奔忙的人们

被拥挤着,被一晃而飞的光阴忽略过

我可能是全世界最后一个知道赵雷火了的人。

直到主编私戳我说,关于赵雷,你可以写一篇文章。

才愕然发现,朋友圈、公众号、乃至各大音乐门户的首页推荐,铺天盖地全是“赵雷”,连带着“民谣”、“成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了主流的视线。

和许许多多民谣歌手一样,《歌手》之前,赵雷也有一段颠沛流离酒吧卖唱不为人知的心酸过往。这个眼神纯净的单眼皮少年,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背后是满天繁星,安静地唱着一首关于乡愁的歌。

  一把吉他,一把好嗓,和曾在酒吧,在个唱会上无数次的演绎并没有什么不同

(叱咤风云的天后巨星因一首歌静静地倚靠在一起,嘴角带笑,眼中带泪,好像寻常人家姐妹的模样。)

无数篇写赵雷的文章中,或褒或贬,一部分人高喊着“赵雷不红,天理难容”,一边暗自庆幸民谣总算火了;另一部分批评《歌手》舞台上的不过是小资情调下的伪情怀,民谣真正的独立精神并没有得到展现。

然而无论如何,一曲《成都》,这以小众为标签的音乐又火了一把则是不争的事实。

但冷静下来想想,铺天盖地的搜索量和话题度真的说明了什么么,要知道,没有什么比互联网浪潮下受众的注意力转移的更快。

 

 

百度指数和新浪微指数都说明,2月4日开始掀起的“赵雷热”正在消温。

赵雷是火了,但这背后可以转化成资本的元素又有多少呢。朋友圈转发那首《成都》的人,有多少是以后能去买他的唱片和演唱会的门票的。关注度暴涨的同时,真正核心粉丝的增长量又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这爆红当中,有多少是水分和泡沫,有多少的昙花一现的关注,到目前为止还无法统计。

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独立民谣的小众地位真的可以得到改善么。

中国民谣分为校园民谣和独立民谣,校园民谣早在80年代时就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并经久不衰了,像《外婆的澎湖湾》、《同桌的你》、《一生有你》等包含着一代记忆的歌曲都属于此类流派。

那些哭天喊叫着民谣不火民谣小众的,大都是独立民谣。这一部分歌手以独立自由的精神见长,善于将个人情感提炼为普遍共情,曲调清扬辨识度高,但传唱度低,很难为大众熟知。这一现象的形成有其现实原因。

首先,受限于作品的传播渠道。独立音乐人发布歌曲总是面向特定平台的特定少数群体进行发布,如豆瓣,虾米,网易云音乐这样的文青聚集地,主流媒体甚少曝光,这样就流失了一大部分潜在受众。

网易云音乐的封面推荐

其次,传播方式的单一性。不像培养传统歌星时声势浩大的“造星活动”,一首歌曲一经发布,各大平台主推,线上线下同时运作,明星会去各个综艺节目“打歌”,高出镜率和曝光率塑造了歌星在唱歌以外的立体形象,这也给歌曲本身的推广带来了正面效果。

最后,是由独立民谣歌手本身的气质决定的。校园民谣兴盛的时候,老狼、高晓松、朴树都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后来的水木年华、李健也都是拥有很高知名度的民谣歌手。但这几年民谣届的代表人物李志、万晓利都偏地下,不和主流媒体合作打交道,不屑于将自己作为商品推销,使得民谣在中国变成了小众产物。

最后一个问题,对于赵雷和民谣,“小众”真的不好卖么?

要知道,小众音乐自有其生产模式。

赵雷们从一开始就有数量不多但粘度极高的粉丝群,发歌也好演唱会也好,这批人自会掏腰包为爱豆买单,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去年赵雷在北京星光现场开唱,粉丝去了快2000人,内场票价超过千元,比很多偶像明星还要爆棚。

赵雷北京演唱会,《成都》一言不合就全场大合唱

娱乐事业在中国方兴未艾,在这种背景下,音乐市场开始细分,个人的需求开始凸显,特定人群听特定音乐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小众的音乐类型不一定比通俗流行乐更难做。像民谣,古风,blues这样的类型乐,虽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在自己的圈子里还是相当有影响力的,“票房透视镜”记者采访了一位先前做流行乐后来转而做小众音乐的音乐人,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小众比大众好做。

一方面是竞争相对少,优秀的作品更容易浮现。“虽然市场更大,但做流行乐的人太多了,你的声音能被听到的概率太小,做小众音乐就不一样了,完全靠作品说话,只要你的东西够优秀,就会有人喜欢。”

另一方面,粉丝更容易转化成资本。和流行乐的粉丝不同,他们大多怀着狂热的热爱,通常不满足于只在网上听听,再加上独立音乐人很难得能出唱片,收藏爱豆专辑成了一种风潮,专辑一经发出总是被抢购一空。“我在做流行乐的时候,发歌一两个月就有了十几万粉丝,但之后你会发现,他们大多只是听听,但做古风不同,粉丝更容易为自己的爱好付费。”

古风音乐和民谣一样的小众音乐类型,歌手河图从未被主流大众熟知过,但早在10年,他的首张个人CD《风起天阑》首次预售3000张专辑就于25分钟内销售一空,第二次预售500张也在15秒之内也迅速售完,第三次预售300张10秒再次售罄。最后终极预售1000张在3秒内完售。

综上所述,小众不一定就不如大众好做,民谣爱好者们也大可不必嗟叹“赵雷不红,天理难容”。音乐类型的选择,传唱度不高,主流媒体上少见宣传,这些都不能影响真正优秀的歌手。流行通俗我们需要,华语乐坛上站着的巨星固然令人惊艳和尊重,但还有一批人,他们正努力把自己真正热爱的这一小撮音乐做细做精,做到极致,同样值得我们热泪盈眶。

从市场的角度,民谣在近年来所获得的认可已经今非昔比。在互联网时代,民谣歌手的成长和生存有了足够的空间。

这样的音乐,需要的不是排山倒海的掌声和鲜花或突然暴涨的关注度,而是培养核心粉丝,挖掘一批和自己有着相同气质的人,做到小而美,小而精。

毕竟赵雷火不火,民谣都在那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赵雷“火”与“不火”,独立民谣都是一门越来越好的生意

赵雷火不火,民谣都在那里。

文|蒋玮琦 编辑|朴芳

在昨晚新一期《歌手》的舞台上,赵雷第二次登场,带来了他滚烫的《理想》,这次唱的是北漂生活,依旧让人泪流满面。

一个人住在这城市

为了填饱肚子就已筋疲力尽

还谈什么理想

那是我们的美梦

梦醒后还是依然奔波在风雨的街头

有时候想哭就把泪掩进一腔热血的胸口

公车上 我睡过了车站

一路上 我望着霓虹的北京

我的理想把我丢在这个拥挤的人潮

车窗外已经是一片白雪茫茫

又一个四季在轮回

而我一无所获的坐在街头

只有理想在支撑着那些麻木的血肉

理想今年你几岁

你总是诱惑着年轻的朋友

你总是谢了又开,给我惊喜

又让我沉入失望的生活里

又一个年代在变幻

我已不是无悔的那个青年

青春被时光抛弃

已是当父亲的年纪

理想永远都年轻

你让我倔强的反抗着命运

你让我变得苍白

却依然天真的相信,花儿会再次的盛开

阳光之中到处可见奔忙的人们

被拥挤着,被一晃而飞的光阴忽略过

我可能是全世界最后一个知道赵雷火了的人。

直到主编私戳我说,关于赵雷,你可以写一篇文章。

才愕然发现,朋友圈、公众号、乃至各大音乐门户的首页推荐,铺天盖地全是“赵雷”,连带着“民谣”、“成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了主流的视线。

和许许多多民谣歌手一样,《歌手》之前,赵雷也有一段颠沛流离酒吧卖唱不为人知的心酸过往。这个眼神纯净的单眼皮少年,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背后是满天繁星,安静地唱着一首关于乡愁的歌。

  一把吉他,一把好嗓,和曾在酒吧,在个唱会上无数次的演绎并没有什么不同

(叱咤风云的天后巨星因一首歌静静地倚靠在一起,嘴角带笑,眼中带泪,好像寻常人家姐妹的模样。)

无数篇写赵雷的文章中,或褒或贬,一部分人高喊着“赵雷不红,天理难容”,一边暗自庆幸民谣总算火了;另一部分批评《歌手》舞台上的不过是小资情调下的伪情怀,民谣真正的独立精神并没有得到展现。

然而无论如何,一曲《成都》,这以小众为标签的音乐又火了一把则是不争的事实。

但冷静下来想想,铺天盖地的搜索量和话题度真的说明了什么么,要知道,没有什么比互联网浪潮下受众的注意力转移的更快。

 

 

百度指数和新浪微指数都说明,2月4日开始掀起的“赵雷热”正在消温。

赵雷是火了,但这背后可以转化成资本的元素又有多少呢。朋友圈转发那首《成都》的人,有多少是以后能去买他的唱片和演唱会的门票的。关注度暴涨的同时,真正核心粉丝的增长量又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这爆红当中,有多少是水分和泡沫,有多少的昙花一现的关注,到目前为止还无法统计。

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独立民谣的小众地位真的可以得到改善么。

中国民谣分为校园民谣和独立民谣,校园民谣早在80年代时就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并经久不衰了,像《外婆的澎湖湾》、《同桌的你》、《一生有你》等包含着一代记忆的歌曲都属于此类流派。

那些哭天喊叫着民谣不火民谣小众的,大都是独立民谣。这一部分歌手以独立自由的精神见长,善于将个人情感提炼为普遍共情,曲调清扬辨识度高,但传唱度低,很难为大众熟知。这一现象的形成有其现实原因。

首先,受限于作品的传播渠道。独立音乐人发布歌曲总是面向特定平台的特定少数群体进行发布,如豆瓣,虾米,网易云音乐这样的文青聚集地,主流媒体甚少曝光,这样就流失了一大部分潜在受众。

网易云音乐的封面推荐

其次,传播方式的单一性。不像培养传统歌星时声势浩大的“造星活动”,一首歌曲一经发布,各大平台主推,线上线下同时运作,明星会去各个综艺节目“打歌”,高出镜率和曝光率塑造了歌星在唱歌以外的立体形象,这也给歌曲本身的推广带来了正面效果。

最后,是由独立民谣歌手本身的气质决定的。校园民谣兴盛的时候,老狼、高晓松、朴树都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后来的水木年华、李健也都是拥有很高知名度的民谣歌手。但这几年民谣届的代表人物李志、万晓利都偏地下,不和主流媒体合作打交道,不屑于将自己作为商品推销,使得民谣在中国变成了小众产物。

最后一个问题,对于赵雷和民谣,“小众”真的不好卖么?

要知道,小众音乐自有其生产模式。

赵雷们从一开始就有数量不多但粘度极高的粉丝群,发歌也好演唱会也好,这批人自会掏腰包为爱豆买单,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去年赵雷在北京星光现场开唱,粉丝去了快2000人,内场票价超过千元,比很多偶像明星还要爆棚。

赵雷北京演唱会,《成都》一言不合就全场大合唱

娱乐事业在中国方兴未艾,在这种背景下,音乐市场开始细分,个人的需求开始凸显,特定人群听特定音乐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小众的音乐类型不一定比通俗流行乐更难做。像民谣,古风,blues这样的类型乐,虽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在自己的圈子里还是相当有影响力的,“票房透视镜”记者采访了一位先前做流行乐后来转而做小众音乐的音乐人,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小众比大众好做。

一方面是竞争相对少,优秀的作品更容易浮现。“虽然市场更大,但做流行乐的人太多了,你的声音能被听到的概率太小,做小众音乐就不一样了,完全靠作品说话,只要你的东西够优秀,就会有人喜欢。”

另一方面,粉丝更容易转化成资本。和流行乐的粉丝不同,他们大多怀着狂热的热爱,通常不满足于只在网上听听,再加上独立音乐人很难得能出唱片,收藏爱豆专辑成了一种风潮,专辑一经发出总是被抢购一空。“我在做流行乐的时候,发歌一两个月就有了十几万粉丝,但之后你会发现,他们大多只是听听,但做古风不同,粉丝更容易为自己的爱好付费。”

古风音乐和民谣一样的小众音乐类型,歌手河图从未被主流大众熟知过,但早在10年,他的首张个人CD《风起天阑》首次预售3000张专辑就于25分钟内销售一空,第二次预售500张也在15秒之内也迅速售完,第三次预售300张10秒再次售罄。最后终极预售1000张在3秒内完售。

综上所述,小众不一定就不如大众好做,民谣爱好者们也大可不必嗟叹“赵雷不红,天理难容”。音乐类型的选择,传唱度不高,主流媒体上少见宣传,这些都不能影响真正优秀的歌手。流行通俗我们需要,华语乐坛上站着的巨星固然令人惊艳和尊重,但还有一批人,他们正努力把自己真正热爱的这一小撮音乐做细做精,做到极致,同样值得我们热泪盈眶。

从市场的角度,民谣在近年来所获得的认可已经今非昔比。在互联网时代,民谣歌手的成长和生存有了足够的空间。

这样的音乐,需要的不是排山倒海的掌声和鲜花或突然暴涨的关注度,而是培养核心粉丝,挖掘一批和自己有着相同气质的人,做到小而美,小而精。

毕竟赵雷火不火,民谣都在那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