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历史正剧回春了吗 起码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遗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历史正剧回春了吗 起码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遗珠”

“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这句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话,现在仍然可能适用。

谁的童年没有高唱“向天再借五百年?”十年之前,诸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历史正剧热播之际,可以说:有电视处有帝王,满城尽聊前朝事。

但随着“扫皇打妃”的浪潮到来,大众或许看透“太平盛世,千秋功过”的刻板套路,转向更加轻松的戏说剧,或者直接沉迷宫斗玛丽苏无法自拔。一个最为华丽的拐点,可能就是2007年收视不堪的《大明王朝1566》。

当年编剧刘和平从《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1566》的剧本写作,整整花费了九年时间;所有演员提前数月进组磨剧本,进片场前已熟背台词。然而这部剧当年在湖南卫视播出时,收视还不到0.5%,可谓惨败,原定要续拍的《大明王朝1587》也再无下文。

《大明王朝1566》当年遭遇的困境,可能就是“让大伙都不高兴”。当一部电视剧不刻意取悦观众,而是展现真实的王朝与分裂的悲剧,那么它必然显得“曲高和寡”。

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正义中把事情推向绝境,然后从头来过。嘉靖是明朝最大的囚徒,海瑞则是道德清流的奴隶,一君一臣挣扎徘徊,始终无法避免悲剧的可能。

2017年,这部十年前播过并且收视惨败的剧,如今放到视频网站付费观看,甚至还要重登卫视黄金档。古装历史剧从未有过这种待遇,《大明王朝1566》开了行业先河。

曾经的收视滑铁卢,摇身一变成了观众的新宠,伴随着《大秦帝国》《于成龙》的热播,是否昭示着国产历史正剧的十年冰期是否已过,即将春暖花开?

贞观就该有贞观的样子

2006年2007年交替之际,先后播出了两部贞观剧。一部就是我们熟悉的唐国强主演的《贞观长歌》,另一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贞观之治》。两部剧在豆瓣上都有3000人次的评价,但《贞观之治》口碑更胜一筹,达到了9.1分。

除这两部口碑差异明显,令人傻傻分不清楚的兄弟剧外。2007年前后还有《无字悲歌》、《开创盛世》和《鉴真东渡》等剧登上荧屏。这一年,当时也被媒体戏称为“观唐年”。

“贞观就要有贞观的样子”,这是50 集电视连续剧《贞观之治》中的一句台词,也是其要追求的艺术境界。硬糖君认为它是国产唐代历史正剧的顶梁柱。

《贞观之治》和其他妖艳唐剧,最大的不同在于:淡定古朴、明朗神圣的初唐气息。

初唐崇尚俭朴,宫殿简单素雅,皇帝朝服以朱玄色为主;女装华服也是参考日本和服三翟精心重现,发髻发饰基本遵从出土陶俑;大臣议事坐而论道,衣色从紫到青严格区分官阶高低;从简明秀拔的宫网楼阁到矜持端庄的日用器具,简练典雅、含而不露,让人宛若身临其境。

马跃饰演的太宗李世民形神毕肖:青年时期干净锐进、中年时期沉稳阳刚、老年时期孤寂无助。

太宗去世一段,叙事手法堪称神来之笔,足可媲美金庸笔下对成吉思汗临死的描摹刻画。

在《射雕英雄传》的结尾,金庸如是写到:

成吉思汗淡淡一笑,一张脸全成蜡黄,叹道:“我左右之人,没一个如你这般大胆,敢跟我说几句真心话。”随即眉毛一扬,脸现傲色,朗声道:“我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依你说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话!”在马臀上猛抽一鞭,急驰而回。

当晚成吉思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里喃喃念着:“英雄,英雄……”想是心中一直琢磨着郭靖的那番言语。

而在《贞观之治》的末段:

李世民弥留之际,再想一想过往的金戈铁马,再看一眼苦心缔造的长安城,跨上白马,奔向云端。雪白的绩,如塞外飞雪,轻轻的盖过屏风,继而便是金盏御座、宝剑盔甲,空旷的大殿,只有李治声嘶力竭、几乎晕厥的啼哭,醒过神来,发现自己也早已泪流满面,茫然和虚空,随着治世之离去一点点的蔓延........

《贞观之治》歌颂了封建时代“人治”的荣耀与悲哀。即便那些贞观名臣还健在,即便后继者李治有心效法,可只要李世民撒手人寰,以他的年号命名的盛世,必将烫下句点。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穷极一生建立的政体,与君王的陵寝一起长眠。推倒重建,朝代更迭,周期律下的悲剧,让人们哀叹裹足不前,唯有被迫怀念。

没能复制的东方舞台奇迹

 

《茶馆》作为老舍的代表作,被称为东方舞台的奇迹。很大的原因之一在于其艺术自由的追求,虽创作于1956年,却摆脱了当时文学作品的范式:无论前面旧社会多么黑暗,最后都引入一根红线。

但《茶馆》偏不,它的最后一幕定格在国民党统治崩溃的前夕,可以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1983年,59岁的画家黄永玉写信给 73岁的剧协主席曹禺说: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为势位所误!而曹禺竟回信说:你射中了我的要害。

《茶馆》是不为势位所误的作品,因此我们看到两部诚意之作在豆瓣都上了9分:一部是1982年于是之主演的电影《茶馆》,一部是2010年陈宝国主演的电视剧《茶馆》。

为了将电视剧《茶馆》拍摄成为真正的精品,剧中心进行了多年的准备,采用了全北京人的班底。为求十足京味儿,剧中演员 80% 都是京籍演员,主要演员则 100% 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演员,同时剧组还斥巨资在涿州影视基地搭建了“老北京一条街”。

三幕话剧改变为39集的电视剧,情节是否注水,艺术感染力是否会被冲淡?《茶馆》用精巧的编剧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顺情入理,在经典原著的字里行间寻找故事发展的脉络,是电视剧版《茶馆》主创者们的用心之处。

比如老舍先生原著中第一幕常四爷和松二爷在茶馆里因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了”而深陷囹圄。

电视剧正是看准了这个“气口儿”,编剧找到了合理的发挥空间,将叙述剧情的地点由茶馆转向监狱,转向了常四爷、松二爷的家,继而引出了后来王利发四处求人,常四爷出狱后因女儿被洋人杀害,转而参加义和团的一系列故事。

其次,在改编经典的过程中,加“肉”不“注水”。在经典的框架内加入复杂的戏剧冲突,同样也是电视剧版《茶馆》的成功之处。

在电视剧里,我们看到尽管加入了茶馆掌柜王利发和后院寡妇张秀英一段无果而终的感情戏,却并不显得生硬突兀。

相反,这段戏和原著中原有的唐铁嘴、刘麻子、马五爷等诸多角色发生了有机地勾连,从而更加强化了《茶馆》的悲剧色彩。当张秀英最终被马五爷逼得投河自尽,我们从王利发扮演者陈宝国的眼中,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无限悲凉。

以往的众多历史剧告诉我们, 打着艺术的幌子登台,唱的却是一场资本圈利的大戏。电视剧《茶馆》这一遗珠告诉我们,能不能拍出一部好戏, 关键看态度。

或者我们可以套用《茶馆》原著中老李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这或许可以作为对翻拍影视剧后来人的一个警示。

一壶开水泡尽人间冷暖,两片香茗尝尽世态炎凉。有网友感叹:剧版《茶馆》作为一部佳作,最终谄媚地在结尾加入一条红线,引为唏嘘。它没能坚持原著在艺术创作上的自由,也就更无法复制“东方舞台的奇迹”。

茶馆里的四柱上改朝换代也没换下去的“莫谈国事”到现在还能在剧版《茶馆》里透出影子。它太直击心灵了,因此被遗忘在角落未尝不是某些人的“小幸运”。

貂裘尘土忆东周

今天硬糖君推荐的第三部历史剧《东周列国.春秋篇》,可以说是最抱憾的。

原本王培公、郭启宏、欧阳逸冰三位剧作家精心写出的《春秋篇》是60集,可后又被缩成了30集,据说目的是“为刹刹当年电视的长风而作出一个榜样”。60集缩减成30集,活脱脱的腰斩!

可就算被腰斩,以至出现了一些剧情衔接上的瑕疵,在豆瓣上仍雄踞8.9分。虽然评价人数不足两千,考虑到是1996年的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春秋242年间有多少君王,多少个国家都很难说清,要把这段漫长而又凌乱的历史用现代声画语言表达出来,其道之艰,其路之险可想而知。

编剧在结构线索上采用以争霸为主线,用19集的篇幅从不同层次,全方位地展示“变”与“乱”的历史重心;以人物为珠,真实再现各霸主的内心世界;再间或钩沉出春秋时代那浓郁幽深的文化成就。

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剧流露出的历史浪漫主义:

在“千金一笑”一集末尾,周王朝分崩离析了,带来殃祸的褒拟在荒野中狂奔,伏地仰天而笑,背影仿若那匹在片头从活葬的土坑中逃出的白马。果真是这匹马化为褒似为周王朝带来殃祸?

在“高山仰止”一集的末尾,年迈的孔子将书简抛落于瀑布的湍流之中,孔子欲恢复周礼而不能的幽愤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秋的历史,先是周室王权旁落,接着,诸侯起来造了天子的反。在战争与会盟并举的残酷撕杀和长期争斗中,一方面是大夫们起来造了诸侯的反,进而,又是大夫自家的陪臣造了大夫的反。

自下而上的不断反叛,自上而下的不断崩溃的时代趋势,象风雨欲来的天空,翻卷着混乱不堪的时代风云。

因此,忠义、淫乱,夹在一起。背叛、贞洁,混为一谈。《春秋》是我们东方的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我们今天的价值观甚至没有资格,对其进行评价。任何“以今推古”的做法,都可能远离粗狂瑰丽的历史真实。

重现2700年前的历史,有没有意义?春秋,我们华夏的模糊童年。尽管每个人的童年都不尽有趣,但追忆是一种情怀。

貂裘尘土忆东周,瓜陇风霜隐故侯。随着《大秦帝国》系列、《芈月传》等剧的热播,观众显然对“童年”越来越有兴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历史正剧回春了吗 起码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遗珠”

“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这句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话,现在仍然可能适用。

谁的童年没有高唱“向天再借五百年?”十年之前,诸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历史正剧热播之际,可以说:有电视处有帝王,满城尽聊前朝事。

但随着“扫皇打妃”的浪潮到来,大众或许看透“太平盛世,千秋功过”的刻板套路,转向更加轻松的戏说剧,或者直接沉迷宫斗玛丽苏无法自拔。一个最为华丽的拐点,可能就是2007年收视不堪的《大明王朝1566》。

当年编剧刘和平从《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1566》的剧本写作,整整花费了九年时间;所有演员提前数月进组磨剧本,进片场前已熟背台词。然而这部剧当年在湖南卫视播出时,收视还不到0.5%,可谓惨败,原定要续拍的《大明王朝1587》也再无下文。

《大明王朝1566》当年遭遇的困境,可能就是“让大伙都不高兴”。当一部电视剧不刻意取悦观众,而是展现真实的王朝与分裂的悲剧,那么它必然显得“曲高和寡”。

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正义中把事情推向绝境,然后从头来过。嘉靖是明朝最大的囚徒,海瑞则是道德清流的奴隶,一君一臣挣扎徘徊,始终无法避免悲剧的可能。

2017年,这部十年前播过并且收视惨败的剧,如今放到视频网站付费观看,甚至还要重登卫视黄金档。古装历史剧从未有过这种待遇,《大明王朝1566》开了行业先河。

曾经的收视滑铁卢,摇身一变成了观众的新宠,伴随着《大秦帝国》《于成龙》的热播,是否昭示着国产历史正剧的十年冰期是否已过,即将春暖花开?

贞观就该有贞观的样子

2006年2007年交替之际,先后播出了两部贞观剧。一部就是我们熟悉的唐国强主演的《贞观长歌》,另一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贞观之治》。两部剧在豆瓣上都有3000人次的评价,但《贞观之治》口碑更胜一筹,达到了9.1分。

除这两部口碑差异明显,令人傻傻分不清楚的兄弟剧外。2007年前后还有《无字悲歌》、《开创盛世》和《鉴真东渡》等剧登上荧屏。这一年,当时也被媒体戏称为“观唐年”。

“贞观就要有贞观的样子”,这是50 集电视连续剧《贞观之治》中的一句台词,也是其要追求的艺术境界。硬糖君认为它是国产唐代历史正剧的顶梁柱。

《贞观之治》和其他妖艳唐剧,最大的不同在于:淡定古朴、明朗神圣的初唐气息。

初唐崇尚俭朴,宫殿简单素雅,皇帝朝服以朱玄色为主;女装华服也是参考日本和服三翟精心重现,发髻发饰基本遵从出土陶俑;大臣议事坐而论道,衣色从紫到青严格区分官阶高低;从简明秀拔的宫网楼阁到矜持端庄的日用器具,简练典雅、含而不露,让人宛若身临其境。

马跃饰演的太宗李世民形神毕肖:青年时期干净锐进、中年时期沉稳阳刚、老年时期孤寂无助。

太宗去世一段,叙事手法堪称神来之笔,足可媲美金庸笔下对成吉思汗临死的描摹刻画。

在《射雕英雄传》的结尾,金庸如是写到:

成吉思汗淡淡一笑,一张脸全成蜡黄,叹道:“我左右之人,没一个如你这般大胆,敢跟我说几句真心话。”随即眉毛一扬,脸现傲色,朗声道:“我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依你说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话!”在马臀上猛抽一鞭,急驰而回。

当晚成吉思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里喃喃念着:“英雄,英雄……”想是心中一直琢磨着郭靖的那番言语。

而在《贞观之治》的末段:

李世民弥留之际,再想一想过往的金戈铁马,再看一眼苦心缔造的长安城,跨上白马,奔向云端。雪白的绩,如塞外飞雪,轻轻的盖过屏风,继而便是金盏御座、宝剑盔甲,空旷的大殿,只有李治声嘶力竭、几乎晕厥的啼哭,醒过神来,发现自己也早已泪流满面,茫然和虚空,随着治世之离去一点点的蔓延........

《贞观之治》歌颂了封建时代“人治”的荣耀与悲哀。即便那些贞观名臣还健在,即便后继者李治有心效法,可只要李世民撒手人寰,以他的年号命名的盛世,必将烫下句点。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穷极一生建立的政体,与君王的陵寝一起长眠。推倒重建,朝代更迭,周期律下的悲剧,让人们哀叹裹足不前,唯有被迫怀念。

没能复制的东方舞台奇迹

 

《茶馆》作为老舍的代表作,被称为东方舞台的奇迹。很大的原因之一在于其艺术自由的追求,虽创作于1956年,却摆脱了当时文学作品的范式:无论前面旧社会多么黑暗,最后都引入一根红线。

但《茶馆》偏不,它的最后一幕定格在国民党统治崩溃的前夕,可以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1983年,59岁的画家黄永玉写信给 73岁的剧协主席曹禺说: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为势位所误!而曹禺竟回信说:你射中了我的要害。

《茶馆》是不为势位所误的作品,因此我们看到两部诚意之作在豆瓣都上了9分:一部是1982年于是之主演的电影《茶馆》,一部是2010年陈宝国主演的电视剧《茶馆》。

为了将电视剧《茶馆》拍摄成为真正的精品,剧中心进行了多年的准备,采用了全北京人的班底。为求十足京味儿,剧中演员 80% 都是京籍演员,主要演员则 100% 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演员,同时剧组还斥巨资在涿州影视基地搭建了“老北京一条街”。

三幕话剧改变为39集的电视剧,情节是否注水,艺术感染力是否会被冲淡?《茶馆》用精巧的编剧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顺情入理,在经典原著的字里行间寻找故事发展的脉络,是电视剧版《茶馆》主创者们的用心之处。

比如老舍先生原著中第一幕常四爷和松二爷在茶馆里因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了”而深陷囹圄。

电视剧正是看准了这个“气口儿”,编剧找到了合理的发挥空间,将叙述剧情的地点由茶馆转向监狱,转向了常四爷、松二爷的家,继而引出了后来王利发四处求人,常四爷出狱后因女儿被洋人杀害,转而参加义和团的一系列故事。

其次,在改编经典的过程中,加“肉”不“注水”。在经典的框架内加入复杂的戏剧冲突,同样也是电视剧版《茶馆》的成功之处。

在电视剧里,我们看到尽管加入了茶馆掌柜王利发和后院寡妇张秀英一段无果而终的感情戏,却并不显得生硬突兀。

相反,这段戏和原著中原有的唐铁嘴、刘麻子、马五爷等诸多角色发生了有机地勾连,从而更加强化了《茶馆》的悲剧色彩。当张秀英最终被马五爷逼得投河自尽,我们从王利发扮演者陈宝国的眼中,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无限悲凉。

以往的众多历史剧告诉我们, 打着艺术的幌子登台,唱的却是一场资本圈利的大戏。电视剧《茶馆》这一遗珠告诉我们,能不能拍出一部好戏, 关键看态度。

或者我们可以套用《茶馆》原著中老李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这或许可以作为对翻拍影视剧后来人的一个警示。

一壶开水泡尽人间冷暖,两片香茗尝尽世态炎凉。有网友感叹:剧版《茶馆》作为一部佳作,最终谄媚地在结尾加入一条红线,引为唏嘘。它没能坚持原著在艺术创作上的自由,也就更无法复制“东方舞台的奇迹”。

茶馆里的四柱上改朝换代也没换下去的“莫谈国事”到现在还能在剧版《茶馆》里透出影子。它太直击心灵了,因此被遗忘在角落未尝不是某些人的“小幸运”。

貂裘尘土忆东周

今天硬糖君推荐的第三部历史剧《东周列国.春秋篇》,可以说是最抱憾的。

原本王培公、郭启宏、欧阳逸冰三位剧作家精心写出的《春秋篇》是60集,可后又被缩成了30集,据说目的是“为刹刹当年电视的长风而作出一个榜样”。60集缩减成30集,活脱脱的腰斩!

可就算被腰斩,以至出现了一些剧情衔接上的瑕疵,在豆瓣上仍雄踞8.9分。虽然评价人数不足两千,考虑到是1996年的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春秋242年间有多少君王,多少个国家都很难说清,要把这段漫长而又凌乱的历史用现代声画语言表达出来,其道之艰,其路之险可想而知。

编剧在结构线索上采用以争霸为主线,用19集的篇幅从不同层次,全方位地展示“变”与“乱”的历史重心;以人物为珠,真实再现各霸主的内心世界;再间或钩沉出春秋时代那浓郁幽深的文化成就。

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剧流露出的历史浪漫主义:

在“千金一笑”一集末尾,周王朝分崩离析了,带来殃祸的褒拟在荒野中狂奔,伏地仰天而笑,背影仿若那匹在片头从活葬的土坑中逃出的白马。果真是这匹马化为褒似为周王朝带来殃祸?

在“高山仰止”一集的末尾,年迈的孔子将书简抛落于瀑布的湍流之中,孔子欲恢复周礼而不能的幽愤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秋的历史,先是周室王权旁落,接着,诸侯起来造了天子的反。在战争与会盟并举的残酷撕杀和长期争斗中,一方面是大夫们起来造了诸侯的反,进而,又是大夫自家的陪臣造了大夫的反。

自下而上的不断反叛,自上而下的不断崩溃的时代趋势,象风雨欲来的天空,翻卷着混乱不堪的时代风云。

因此,忠义、淫乱,夹在一起。背叛、贞洁,混为一谈。《春秋》是我们东方的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我们今天的价值观甚至没有资格,对其进行评价。任何“以今推古”的做法,都可能远离粗狂瑰丽的历史真实。

重现2700年前的历史,有没有意义?春秋,我们华夏的模糊童年。尽管每个人的童年都不尽有趣,但追忆是一种情怀。

貂裘尘土忆东周,瓜陇风霜隐故侯。随着《大秦帝国》系列、《芈月传》等剧的热播,观众显然对“童年”越来越有兴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