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针对近期有大量台湾商品列入质检总局不合格名单一事,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记者会上回应称,中国一视同仁的,与来自其他地区的产品一样,不符合大陆食品安全标准的,一律不得入境。
据国家质检总局数据显示,今年公布的一月份未予准入食品、化妆品的信息中,总共公布了403批次,其中有175批次来自台湾地区,包括167批食品和8批化妆品,占总数的43%,而2016年有722批来自台湾地区的食品和化妆品未予准入,约占全年总数的23.7%。
支树平表示,台湾的食品和化妆品不合格率或者未予准入比例确实比较高,从技术角度来说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台湾地区进入到大陆的食品、化妆品,特别是食品批次多、品种也多。因为离得近,每批次数额不是很大,但是总批次数量很多。去年输往大陆食品中,台湾地区的食品总额只占到1.3%,但是批次占到5.3%。去年总共从台湾地区进口8万多批,检出了700多批,检出率不到1%。应该说,99%以上是合格的。因为批次多,数量上也显得多一些。
第二,大陆和台湾地区有一些企业标准执行上有一定差异。我们发现,未准予入境的台湾食品中,在食品标准上有差异,大概有30%的食品添加剂或者新食品原料的使用和大陆的标准不太一样。
第三,现在台湾食品监管上还有薄弱和漏洞之处。每次发现一批不合格的,我们都给反馈回去了,但是看来有些整改还是不够到位。这些大概是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兄弟是兄弟,原则是原则,不能因为是兄弟,就放弃原则,安全该守住的还是要守住的。这一点相信都能够理解。”支树平称,大陆对台湾地区生产的食品农产品,都给予了很多优惠措施,包括通关便利化措施,但是在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一视同仁的,与来自其他地区的产品一样,不符合大陆食品安全标准的,一律不得入境。
支树平还指出,台湾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关系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严重影响了两岸质检协议、机制的正常运行。不管台湾政局如何变化,两岸同属一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感情不会变,我们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理念不会变,为台湾同胞办好事、办实事的政策也不会变。
近年来,对于中国的输非产品中存在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备受关注,也影响到并损害到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对此,支树平表示,输非商品总体还是可以的,但也确实出现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有国外进口商的原因,也有我们生产商的原因。
支树平称,质检总局对输非产品质量一直高度关注,2013年以来,口岸监管有很大的改革,就是大大减少出口商品法检目录,现在一般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法检都取消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质检总局把输非产品作为重点,安排了专门人力和物力专门盯着,就是为了维护中国制造的形象,维护中国和非洲人民的传统友谊。
支树平认为,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来控制假冒伪劣产品输非,首先是抓源头监管,先从我们自己生产厂家做起,加强口岸的把关,加强与非洲国家合作,在海外组织打假。质检总局一直在加严查验,2013年以来,在口岸上查验了输非商品26万多件,其中查出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品有13000多批次。
其次,是开展“清风行动”,这是加强口岸打假的专项行动,打击输非假冒伪劣产品。仅2016年,就查办了204起涉及非洲产品的假冒伪劣案件,查获66万多件产品。第三个是质检总局和非洲国家建立联系,建立海外打假维权网。现在合作的非洲国家已经达到14个,一起搞海外打假。另外,因为非洲国家的检验检疫能力有待提高。我们帮助非洲培养质量官员或者检验检疫人员,这么多年来为50多个非洲国家培育了1000多人。
“可喜的是,现在输非质量确实在提升,不合格率在下降。”支树平指出,从近三年来掌握的情况来说,输非不合格产品检出率2014年为7.52%,到2015年降到了4.6%,到去年已经降到了3.2%。
支树平强调,下一步要盯住不放,切实维护输非产品质量安全,维护中国制造的形象,维护中国和非洲人民的传统友谊,争取让非洲人民更加喜爱、更加信赖中国产品。
近年来,“塑胶跑道”、“酒店白床单”和“快递三轮车”等热点背后,常常引发对“标准缺失”和“标准滞后”的议论。
发布会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谈到标准化工作改革时指出,在生活中或者遇到的一些典型事件中,很多反映出标准缺失,甚至标准制定滞后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中国标准化“成长中的烦恼”,更是标准化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田世宏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标准化工作作出了深化改革的部署,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重构中国标准体系,重建标准化管理机制,提高标准化科学管理水平,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把过去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强制性地方标准整合为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已经完成了对13200多项强制性标准的清理评估,其中有超过50%的强制性标准需要废止或者转化为推荐性标准。
第二,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目前,对大约10万多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进行了集中复审,从复审结果来看,近30%的推荐性标准需要更新修订。
第三,大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的领域,特别是针对国内空白、国际上领先的一些重点项目,我们鼓励社会团体来制定团体标准。经过一年多的试点,目前有466家社会团体制定了737项团体标准。
第四,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全面推动实施企业标准的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过去的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原来企业备案1项标准平均需要14天,现在企业标准自我公开,只需要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应该说,简政、减负的效果十分明显。近一年多时间里,大约有7万多家企业公开了28万项标准,覆盖的产品达到了46万种,企业创新的活力得到了极大释放。
第五,改进和完善标准的制定方式。加快标准的立项频次,缩短标准的立项周期。从去年开始,国家标准立项频次由过去一年2批增加到现在的一年4批,立项周期由8个月缩短到3-4个月。
第六,不断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从2016年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交的国际标准提案达到160项,同比增长了113%。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注册的专家数已经接近5000名,同时中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首次突破了国际标准新增量的50%。再有,我们在很多领域处于国际领跑,比如中国标准在高铁、网络通信、民用核电等高技术领域,还有家用电器、中医药等传统优势领域,中国标准都处于国际领跑水平。
谈到标准缺失滞后问题,田世宏表示,将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要优化标准的供给结构。打破政府单一供给标准的格局,构建新型标准体系,使政府标准、市场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
二是要提升标准的供给水平。大力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发布一批企业标准排行榜,培育企业标准领跑者。大力实施标准提档升级工程,用先进的标准来支撑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新产业、新动能标准领航工程,用标准助力新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特别注意实施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接轨”工程,进一步提升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水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