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太空旅行时代即便不是触手可及 也已经正在路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太空旅行时代即便不是触手可及 也已经正在路上

若认真考虑太空之旅,可能要先弄清楚你希望的“太空旅行”究竟是怎样的?

“Fly me to the moon…Ok”(带我飞向月球吧……好的)

硅谷“钢铁侠”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发出的这条推文,证实了航天公司Space X不久前宣布的消息:将在2018年年底之前,送两位自费的旅行者体验“环月之旅”,这两位已支付巨额定金的幸运儿,将搭乘这家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公司旗下著名的“龙2”号飞船,进入月球轨道并环绕月亮飞行,作为Space X的总裁,马斯克向《纽约时报》披露:“价格略高于向国际空间站发射载人飞船。”

Space X计划环月飞行的龙2飞船内部实况与效果图对比

马斯克所说的“向国际空间站发射载人飞船”,指的无疑是如今仅有实现、且可供参考的太空旅行案例:进入21世纪以来,只有Space Adventure公司,通过商业运作成功将7名旅行者带入太空。这份令人艳羡的名单包括“word之父”查尔斯·西蒙尼、富豪总裁雷戈里·奥尔森等。每人5000万美元的巨额花费并非这项旅程的唯一准入门槛,长达数月的身体训练、严苛的医学身体检查才是旅客们能否最终成行的关键因素。

不过,相比这7名均以国际空间站作为目的地的太空旅客,Space X的“环月之旅”显然更进了一步:将人类再度送往月球附近——这是人类自1972年的阿波罗17号之后、时隔45年第二次抵达月球附近,Space X对此抱持极大的期待,“就像阿波罗宇航员一样,探索精神驱使两名贵宾带着人类的希望与梦想前往太空。”

这样的激情令人振奋,然而,事情也许并不会如此顺利,针对Space X的争议声一直存在:美国政府问责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曾在今年2月份指出Space X在火箭设计方面的重大缺陷,暗示他们也许无法在2018年之前获得载人航天资格,甚至建议与其紧密合作载人航天项目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考虑其他备选方案;NASA却表态力挺Space X,转推马斯克的“奔月”推文并以商业合作伙伴的身份,希望Space X能够“reaching higher”……或许,就像俄罗斯航天专家Alexander Schelesnjakow的评论,“他们做出了承诺,但承诺并不等于结婚,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伊隆·马斯克在“龙2”飞船的发布会上

 

飞向太空的模式,你想选《地心引力》还是《火星救援》?

好莱坞向来是太空的忠实拥趸,他们已在电影中示范过几次看起来还挺像回事的太空飞行范本:例如《地心引力》开头处展示的令人难忘的空间站,当然是在被太空垃圾击中之前;或是《火星救援》里高潮处的剧情,杰西卡·查斯坦驾驶着飞船在近火星轨道“捞”到了马特·达蒙——如果用一种不太严谨的类比,我们几乎可以把前者想象成Space Adventure的国际空间站之旅,把后者想象成Space X的环月飞行。

电影《地心引力》中的中国空间站“天宫一号
电影《火星救援》里营救马特达蒙的飞行计划

不过,你相信吗?现实有时比电影更具想象力:在太空旅行这件事上,你还有更多的选择。

国际公认的大气层与太空之间的界线是距地面100千米高的“卡门线”,所以理论上,飞过卡门线就算正式进入太空,而这正是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早在多年前就提出并致力于商业化的另一个版本的“太空旅行”,准确来说,应称之为“亚轨道飞行”——飞船会被载机带至离地约15千米左右的高空,然后在空中点燃助推器、发射、脱离载机,在扛过3.5个重力加速度的一段升空之后,乘客将被带到“卡门线”往上约几公里的位置,惊喜地享受失重状态,但并不会很久——随着火箭助推器的关闭,飞船接下来只会保持5~6分钟的抛物线漂移轨迹,便会被引力重新拉回大气层,乘客也需再次将座椅放平来面对高达6个G的重力加速度,最后返回地面。

维珍银河模拟的飞船亚轨道飞行路线图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乘客不需要面对超高难度的身体训练,单人船票也从真正环轨道太空飞行的千万美元等级,大幅下降到30万美元。另一个好消息是:维珍银河旗下新一代“太空船2号”、由斯蒂芬·霍金为其命名的“太空船联合体(VSS Unity)”在2016年11月滑翔试飞成功,这也是该机型的首次自由飞行。

维珍银河的新飞船:VSS Unity在美国莫哈韦沙漠上空成功滑翔飞行约10分钟

同样致力于亚轨道载人飞行的,还有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创办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这家保密性极强、但势头更猛的公司凭借自家的火箭新谢巴德号(New Shepard),不仅把“老大哥”维珍银河甩在身后,甚至都让马斯克的Space X胆颤心惊:继在2015年首次实现成功回收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之后,又在2016年抢先于Space X实现了对主推进器的回收,虽然新谢帕德只是飞到距地面100千米左右的亚轨道——而非像Space X的龙飞船那样飞到300~400千米的国际空间站——但在一年的时间内5次升空、且全部回收成功的彪悍战绩,绝对不容小觑。因此,尽管在蓝色起源的计划表上,“船票”的价格还是未知数,但2017年底进行新谢巴德的载人试飞、2018年将实现亚轨道商业载人等计划,至少看上去比维珍银河要来得靠谱多了。

蓝色起源公司引以为傲的火箭与飞船回收示意图

此外,杰夫·贝索斯也正着手进军真正的太空飞行领域:已经发布的新格伦号(New Glenn)全新一代火箭,要比新谢巴德号具有更强劲的推力和更大的有效载荷,能将包括人在内的重型载荷送入环绕地球轨道——也即真正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试飞预计在2020年前后。

“看看我的火箭!”杰夫·贝索斯在新格伦号的发布会上

当然,30万美元的太空旅行仍注定属于极少部分人,就像英国《卫报》曾经预测的,当太空旅行的人均价格降到5万美元之时,全世界每年才能有50万人参与。听上去还是与现实相去甚远?并不一定,前提是,对“太空”的定义将会有本质的不同:总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城的World View公司,希望用巨大的“太空热气球”(space balloon)将可搭载6名乘客的特制加压吊舱,带上距地面32千米处的平流层,然后“漂”上2个小时,欣赏美丽的地球曲率、稀薄脆弱的大气层以及在黑暗中闪耀的阳光。

World View模拟热气球升空后看到的景观

虽然,你抵达的空间严格来说只算是“近太空”,载人飞上去的“胶囊”也不能被称之为飞船而是一种“浮空器”,但是,相比一片漆黑无明的太空,或者根本无法看到外界的“亚轨道飞行”,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在舱内悠闲地喝一杯、或是与窗外的地球自拍、再连上机载wifi发个朋友圈,像真正的“旅行”那样享受应有的休闲感,最关键的是,目前这样一趟飞行的人均报价,只有7.5万美元!

World View的载人浮空器:太空旅行胶囊(Voyager Capsule)

在今年7月,World View将对这个可爱的胶囊进行载人测试,运气好的话,也许到了年底,就可推出大众化、规模化的旅行产品。除了对太空而言已属无比平易的价格之外,这种平流层“近太空”观光的另一个特点是:尽管无缘享受诱人的失重状态,但也无需承受对身体有较强负荷的3~6个重力加速度,更不必身穿太空服,门槛低到几乎能“说走就走”的程度。至于这样究竟算是到过“太空”了吗?不妨听听被World View招募、担任“气球”操作员的前NASA宇航员Ron Garan的意见:“那里已经非常接近真空状态,而且同样需要严肃地考虑温度和压力的问题,它应属于太空级的运输工具。 ”

World View模拟“太空热气球”的飞行轨迹图

计划、跳票、重新计划

如果,看到这里的你,已经跃跃欲试地筹划自己的太空之旅了,那么,还是不妨先稍稍降低高涨的期待值,虽然已经有了如此之多的私人航空企业,虽然价格已经被一降再降,但,即便再有钱再狂热的“太空迷”,也不敢保证自己这辈子一定能去太空“飞一次”,道理很简单:飞向太空这事实在是太没谱了,原因只有一个字:难!

让我们先面对一个已经发生过很多次的事实——说到太空旅行,现实永远追不上时间表,跳票本身就是计划的一部分,说好的“明年”极有可能要等个两、三年甚至更久之后才真正到来,那时再以此为基准拟定新的计划。

维珍银河是其中比较不幸的例子,在2014年10月,旗下的太空船2号试飞坠毁,造成驾驶员一死一伤,这次惨痛的事故让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原本势头不错的商业太空飞行计划几近陷于停滞,好在,这位英国的亿万富翁并未放弃,近两年后,借助斯蒂芬·霍金的力挺,全新的VSS Unity重回人们的视线,为了表示双方在太空梦上的志同道合,新船的喷绘图案甚至采用了霍金眼睛的照片。

维珍银河VSS Unity飞船船体上,采用了霍金眼睛合成的图案

相比维珍银河,Space X曾经的事故就显得没那么严重:它只是不巧炸毁了马克·扎克伯格的卫星,也就价值两亿多美元……不过,说到Space X刚刚宣布的载人奔月计划,时间表也不怎么乐观:毕竟,早在2014年,Space X就已着手建造载人“龙”飞船,伊隆·马斯克与飞船模型的合影一经发出便在社交网络传开,然而预定的载人计划却一延再延,如今虽信誓旦旦地说明年底要飞向月球,但搭载飞船的火箭——猎鹰重型运载火箭(Falcon Heavy rocket)预计要今年夏天才开始测试,龙飞船的无人试飞要等到今年底,而首次载人测试更是被安排在2018年中期……难怪有人甚至“不怀好意”地猜测,马斯克是否出于跟蓝色起源及杰夫·贝索斯的竞争心理,强行宣布一个尚不算成熟的计划。

Space X还没试飞过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

当然,还有更加不靠谱的“画大饼”公司,例如俄罗斯轨道科技公司(Orbital Technologies),他们在2011年就放出话来要建造史上第一家“太空酒店”,预计2016年开放,结果2017年第一季度都快过去了,该项目的动静屈指可数,少数小道消息称它已被推迟到了2020年……

不知何时才会被哪家靠谱的公司纳入日程的太空酒店效果图

总而言之,就像加拿大航天员埃里克·希德豪斯所说的,“在航空航天这样艰辛的行业中,实际通常比预期要花费的时间多得多。”不过,一个太空迷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放弃希望,不是吗?

太空旅行商业化:时代的推进器

虽然发展之路远非一帆风顺且不乏挫败,但以美国为主的太空旅行产业一直在稳步向前发展,真的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太空梦吗?也许有这样的因素存在,但,如果认真讨论这项日渐走红的产业背后真正的推进器,不妨反用《Price Tag》里的那句著名歌词:“It’s all about money, money, money…”

这里,终于要讲到大名鼎鼎的NASA了。美国的太空旅行之所以日趋进步,与其私人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而航天产业之所以会朝着私人化、商业化的方向一路高歌猛进,其根源要从2011年说起:自从当年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全部退役后,美国本土就暂时失去了载人航天前往近地轨道的发射(与返回)平台,即便自家的宇航员,也得借助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前往空间站——这当然不是免费的——一张俄罗斯“船票”的价格从2011年上半年的2800万美元飙到下半年的4300万美元、飙到2015年的6000万美元、再飙到2016年的7100万美元……进入2017年,价格又一次被抬升到8200万美元,虽说像美国那样批量“团购”5张船票可获得少许优惠,但这年年看涨的架势,加之时不时就会局势紧张的美、俄关系,都令NASA深感头疼。这也就是为何在2015年,NASA就与Space X和波音签下潜在总价值近70亿美元的协议,携手建造归民间拥有并经营的“太空出租车”,以便宇航员能够尽快地不依赖于俄国往返地面和国际空间站。可以说,近年来,美国民间对航天太空事业投入的爆发式增长,乃至Space X、蓝色起源等新兴太空企业的大放异彩,与NASA对私人企业参与太空开发的鼓励和推进密不可分。

无论如何,对于NASA来说,局面似乎比奥巴马时代已经好很多,现任总统特朗普甚至慷慨地送上大礼:3月21日,特朗普签署了为NASA增加拨款的法案,按照新法案,2018年NASA的预算将增加到195亿美元,曾在2010年被前总统奥巴马废止的“猎户座”太空船项目也被重新启动,更督促NASA加快深空探索的进程,例如在下个十五年内送人类上火星的可能性——如果这真的成为现实,那么,无论是抵达国际空间站或者是环月飞行,对于每个怀揣太空旅行梦想的普通人,也势必更加接近了。

NASA在2016年已发布了登陆火星的宏伟计划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太空旅行时代即便不是触手可及 也已经正在路上

若认真考虑太空之旅,可能要先弄清楚你希望的“太空旅行”究竟是怎样的?

“Fly me to the moon…Ok”(带我飞向月球吧……好的)

硅谷“钢铁侠”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发出的这条推文,证实了航天公司Space X不久前宣布的消息:将在2018年年底之前,送两位自费的旅行者体验“环月之旅”,这两位已支付巨额定金的幸运儿,将搭乘这家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公司旗下著名的“龙2”号飞船,进入月球轨道并环绕月亮飞行,作为Space X的总裁,马斯克向《纽约时报》披露:“价格略高于向国际空间站发射载人飞船。”

Space X计划环月飞行的龙2飞船内部实况与效果图对比

马斯克所说的“向国际空间站发射载人飞船”,指的无疑是如今仅有实现、且可供参考的太空旅行案例:进入21世纪以来,只有Space Adventure公司,通过商业运作成功将7名旅行者带入太空。这份令人艳羡的名单包括“word之父”查尔斯·西蒙尼、富豪总裁雷戈里·奥尔森等。每人5000万美元的巨额花费并非这项旅程的唯一准入门槛,长达数月的身体训练、严苛的医学身体检查才是旅客们能否最终成行的关键因素。

不过,相比这7名均以国际空间站作为目的地的太空旅客,Space X的“环月之旅”显然更进了一步:将人类再度送往月球附近——这是人类自1972年的阿波罗17号之后、时隔45年第二次抵达月球附近,Space X对此抱持极大的期待,“就像阿波罗宇航员一样,探索精神驱使两名贵宾带着人类的希望与梦想前往太空。”

这样的激情令人振奋,然而,事情也许并不会如此顺利,针对Space X的争议声一直存在:美国政府问责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曾在今年2月份指出Space X在火箭设计方面的重大缺陷,暗示他们也许无法在2018年之前获得载人航天资格,甚至建议与其紧密合作载人航天项目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考虑其他备选方案;NASA却表态力挺Space X,转推马斯克的“奔月”推文并以商业合作伙伴的身份,希望Space X能够“reaching higher”……或许,就像俄罗斯航天专家Alexander Schelesnjakow的评论,“他们做出了承诺,但承诺并不等于结婚,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伊隆·马斯克在“龙2”飞船的发布会上

 

飞向太空的模式,你想选《地心引力》还是《火星救援》?

好莱坞向来是太空的忠实拥趸,他们已在电影中示范过几次看起来还挺像回事的太空飞行范本:例如《地心引力》开头处展示的令人难忘的空间站,当然是在被太空垃圾击中之前;或是《火星救援》里高潮处的剧情,杰西卡·查斯坦驾驶着飞船在近火星轨道“捞”到了马特·达蒙——如果用一种不太严谨的类比,我们几乎可以把前者想象成Space Adventure的国际空间站之旅,把后者想象成Space X的环月飞行。

电影《地心引力》中的中国空间站“天宫一号
电影《火星救援》里营救马特达蒙的飞行计划

不过,你相信吗?现实有时比电影更具想象力:在太空旅行这件事上,你还有更多的选择。

国际公认的大气层与太空之间的界线是距地面100千米高的“卡门线”,所以理论上,飞过卡门线就算正式进入太空,而这正是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早在多年前就提出并致力于商业化的另一个版本的“太空旅行”,准确来说,应称之为“亚轨道飞行”——飞船会被载机带至离地约15千米左右的高空,然后在空中点燃助推器、发射、脱离载机,在扛过3.5个重力加速度的一段升空之后,乘客将被带到“卡门线”往上约几公里的位置,惊喜地享受失重状态,但并不会很久——随着火箭助推器的关闭,飞船接下来只会保持5~6分钟的抛物线漂移轨迹,便会被引力重新拉回大气层,乘客也需再次将座椅放平来面对高达6个G的重力加速度,最后返回地面。

维珍银河模拟的飞船亚轨道飞行路线图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乘客不需要面对超高难度的身体训练,单人船票也从真正环轨道太空飞行的千万美元等级,大幅下降到30万美元。另一个好消息是:维珍银河旗下新一代“太空船2号”、由斯蒂芬·霍金为其命名的“太空船联合体(VSS Unity)”在2016年11月滑翔试飞成功,这也是该机型的首次自由飞行。

维珍银河的新飞船:VSS Unity在美国莫哈韦沙漠上空成功滑翔飞行约10分钟

同样致力于亚轨道载人飞行的,还有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创办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这家保密性极强、但势头更猛的公司凭借自家的火箭新谢巴德号(New Shepard),不仅把“老大哥”维珍银河甩在身后,甚至都让马斯克的Space X胆颤心惊:继在2015年首次实现成功回收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之后,又在2016年抢先于Space X实现了对主推进器的回收,虽然新谢帕德只是飞到距地面100千米左右的亚轨道——而非像Space X的龙飞船那样飞到300~400千米的国际空间站——但在一年的时间内5次升空、且全部回收成功的彪悍战绩,绝对不容小觑。因此,尽管在蓝色起源的计划表上,“船票”的价格还是未知数,但2017年底进行新谢巴德的载人试飞、2018年将实现亚轨道商业载人等计划,至少看上去比维珍银河要来得靠谱多了。

蓝色起源公司引以为傲的火箭与飞船回收示意图

此外,杰夫·贝索斯也正着手进军真正的太空飞行领域:已经发布的新格伦号(New Glenn)全新一代火箭,要比新谢巴德号具有更强劲的推力和更大的有效载荷,能将包括人在内的重型载荷送入环绕地球轨道——也即真正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试飞预计在2020年前后。

“看看我的火箭!”杰夫·贝索斯在新格伦号的发布会上

当然,30万美元的太空旅行仍注定属于极少部分人,就像英国《卫报》曾经预测的,当太空旅行的人均价格降到5万美元之时,全世界每年才能有50万人参与。听上去还是与现实相去甚远?并不一定,前提是,对“太空”的定义将会有本质的不同:总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城的World View公司,希望用巨大的“太空热气球”(space balloon)将可搭载6名乘客的特制加压吊舱,带上距地面32千米处的平流层,然后“漂”上2个小时,欣赏美丽的地球曲率、稀薄脆弱的大气层以及在黑暗中闪耀的阳光。

World View模拟热气球升空后看到的景观

虽然,你抵达的空间严格来说只算是“近太空”,载人飞上去的“胶囊”也不能被称之为飞船而是一种“浮空器”,但是,相比一片漆黑无明的太空,或者根本无法看到外界的“亚轨道飞行”,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在舱内悠闲地喝一杯、或是与窗外的地球自拍、再连上机载wifi发个朋友圈,像真正的“旅行”那样享受应有的休闲感,最关键的是,目前这样一趟飞行的人均报价,只有7.5万美元!

World View的载人浮空器:太空旅行胶囊(Voyager Capsule)

在今年7月,World View将对这个可爱的胶囊进行载人测试,运气好的话,也许到了年底,就可推出大众化、规模化的旅行产品。除了对太空而言已属无比平易的价格之外,这种平流层“近太空”观光的另一个特点是:尽管无缘享受诱人的失重状态,但也无需承受对身体有较强负荷的3~6个重力加速度,更不必身穿太空服,门槛低到几乎能“说走就走”的程度。至于这样究竟算是到过“太空”了吗?不妨听听被World View招募、担任“气球”操作员的前NASA宇航员Ron Garan的意见:“那里已经非常接近真空状态,而且同样需要严肃地考虑温度和压力的问题,它应属于太空级的运输工具。 ”

World View模拟“太空热气球”的飞行轨迹图

计划、跳票、重新计划

如果,看到这里的你,已经跃跃欲试地筹划自己的太空之旅了,那么,还是不妨先稍稍降低高涨的期待值,虽然已经有了如此之多的私人航空企业,虽然价格已经被一降再降,但,即便再有钱再狂热的“太空迷”,也不敢保证自己这辈子一定能去太空“飞一次”,道理很简单:飞向太空这事实在是太没谱了,原因只有一个字:难!

让我们先面对一个已经发生过很多次的事实——说到太空旅行,现实永远追不上时间表,跳票本身就是计划的一部分,说好的“明年”极有可能要等个两、三年甚至更久之后才真正到来,那时再以此为基准拟定新的计划。

维珍银河是其中比较不幸的例子,在2014年10月,旗下的太空船2号试飞坠毁,造成驾驶员一死一伤,这次惨痛的事故让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原本势头不错的商业太空飞行计划几近陷于停滞,好在,这位英国的亿万富翁并未放弃,近两年后,借助斯蒂芬·霍金的力挺,全新的VSS Unity重回人们的视线,为了表示双方在太空梦上的志同道合,新船的喷绘图案甚至采用了霍金眼睛的照片。

维珍银河VSS Unity飞船船体上,采用了霍金眼睛合成的图案

相比维珍银河,Space X曾经的事故就显得没那么严重:它只是不巧炸毁了马克·扎克伯格的卫星,也就价值两亿多美元……不过,说到Space X刚刚宣布的载人奔月计划,时间表也不怎么乐观:毕竟,早在2014年,Space X就已着手建造载人“龙”飞船,伊隆·马斯克与飞船模型的合影一经发出便在社交网络传开,然而预定的载人计划却一延再延,如今虽信誓旦旦地说明年底要飞向月球,但搭载飞船的火箭——猎鹰重型运载火箭(Falcon Heavy rocket)预计要今年夏天才开始测试,龙飞船的无人试飞要等到今年底,而首次载人测试更是被安排在2018年中期……难怪有人甚至“不怀好意”地猜测,马斯克是否出于跟蓝色起源及杰夫·贝索斯的竞争心理,强行宣布一个尚不算成熟的计划。

Space X还没试飞过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

当然,还有更加不靠谱的“画大饼”公司,例如俄罗斯轨道科技公司(Orbital Technologies),他们在2011年就放出话来要建造史上第一家“太空酒店”,预计2016年开放,结果2017年第一季度都快过去了,该项目的动静屈指可数,少数小道消息称它已被推迟到了2020年……

不知何时才会被哪家靠谱的公司纳入日程的太空酒店效果图

总而言之,就像加拿大航天员埃里克·希德豪斯所说的,“在航空航天这样艰辛的行业中,实际通常比预期要花费的时间多得多。”不过,一个太空迷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放弃希望,不是吗?

太空旅行商业化:时代的推进器

虽然发展之路远非一帆风顺且不乏挫败,但以美国为主的太空旅行产业一直在稳步向前发展,真的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太空梦吗?也许有这样的因素存在,但,如果认真讨论这项日渐走红的产业背后真正的推进器,不妨反用《Price Tag》里的那句著名歌词:“It’s all about money, money, money…”

这里,终于要讲到大名鼎鼎的NASA了。美国的太空旅行之所以日趋进步,与其私人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而航天产业之所以会朝着私人化、商业化的方向一路高歌猛进,其根源要从2011年说起:自从当年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全部退役后,美国本土就暂时失去了载人航天前往近地轨道的发射(与返回)平台,即便自家的宇航员,也得借助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前往空间站——这当然不是免费的——一张俄罗斯“船票”的价格从2011年上半年的2800万美元飙到下半年的4300万美元、飙到2015年的6000万美元、再飙到2016年的7100万美元……进入2017年,价格又一次被抬升到8200万美元,虽说像美国那样批量“团购”5张船票可获得少许优惠,但这年年看涨的架势,加之时不时就会局势紧张的美、俄关系,都令NASA深感头疼。这也就是为何在2015年,NASA就与Space X和波音签下潜在总价值近70亿美元的协议,携手建造归民间拥有并经营的“太空出租车”,以便宇航员能够尽快地不依赖于俄国往返地面和国际空间站。可以说,近年来,美国民间对航天太空事业投入的爆发式增长,乃至Space X、蓝色起源等新兴太空企业的大放异彩,与NASA对私人企业参与太空开发的鼓励和推进密不可分。

无论如何,对于NASA来说,局面似乎比奥巴马时代已经好很多,现任总统特朗普甚至慷慨地送上大礼:3月21日,特朗普签署了为NASA增加拨款的法案,按照新法案,2018年NASA的预算将增加到195亿美元,曾在2010年被前总统奥巴马废止的“猎户座”太空船项目也被重新启动,更督促NASA加快深空探索的进程,例如在下个十五年内送人类上火星的可能性——如果这真的成为现实,那么,无论是抵达国际空间站或者是环月飞行,对于每个怀揣太空旅行梦想的普通人,也势必更加接近了。

NASA在2016年已发布了登陆火星的宏伟计划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