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双生海妖——科幻战舰为何沦为然并卵的鸡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双生海妖——科幻战舰为何沦为然并卵的鸡肋?

多体船是代表着未来的最新科技,还是意味着一种然而并没有多大用处的发明呢?还有哪些科技发明走过这种道路呢?

大家好,我是本期《军武次位面》视频节目的编导瑞鹏,不知道大家在看完本期节目后,会不会有种“多体船看起来好厉害,但然并卵的感觉呀”的感觉呢。恩……我想说这种感觉其实也没错就是了。虽然多体船有着航速快,稳性高的特点,宽大的甲板面积似乎也让多体船很适合将其发展为航母。但这些优势目前看来还不足以让多体船掀起一场犹如当年单翼机代替双翼机那样的革命。反倒是一些缺陷经常被人诟病,如022与“独立”级为了减轻船体结构重量都采用了铝合金材料,但这一材料运用在作战舰只上就意味着抗损性不足,在马岛战争中沉没的“谢菲尔德”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虽然多体船的甲板面积十分宽大,但作为航空母舰的话,机库空间往往是比甲板面积更重要的一直指标,这可比汽车渡轮复杂多了。因此,多体航母这类的构想看看就可以了。要想在要未来看到更多造型更惊艳的多体船,还是期待哪家游轮公司或者民间土壕大建出奇迹吧。事实上,在漫长的人类工程科技史中,还有不少与“多体船”命运近似的概念与脑洞。

今天我便利用这个机会,向诸位看官简单盘点几款曾被炒得红极一时,却被打上然并卵标签的“科技概念股”吧。

磁流体推进器(Magnetohydrodynamic drive)

漫长的船舶发展史中,人类发明过各式各样的船舶推进装置,从手划桨,明轮,再到螺旋桨,无外乎是靠各种物理手段花式划水推进船舶前行。但一些科学家就是觉得这些方法统统TOO YOUNG了,于是乎开发了磁流体推进器(Magnetohydrodynamic drive),简称MHP,听着就很高大上对吧,在一些文献中,这种推进器被描述的神乎其神,大有在船舶推进领域掀起一股革命之势。

光说不练可不行,霓虹国在这一方面算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磁流体推进试验船YAMATO-1,没错,和我们熟悉的那个“大和”号是一个名字。但这艘“大和”号没有91式穿甲弹,也放不了波动炮,引以为傲的磁流体推进单元仅能令其跑出8节的航速。要怪就怪现在的人类科技不够力咯。如果您在其他地方看到什么“中国正在建造超导磁流体推进型潜艇,航速可超过100节,美国惊呼不可战胜”的文章,只要保持微笑就可以了。

▲曾经轰动一时的YAMATO-1,今日已成为日本某公园的一件展品

MHD推进系统的核心,其原理是利用海水的导电性通过强磁场产生一个推进船舶的作用力。

航空战列舰(hybrid carrier)

自飞机在一战崭露头角以来,稍有常识的海军人士都能看出这一新装备会对传统的海战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又是一名信仰坚定的大舰巨炮主义者,不愿向航母势力低头,航空战列舰绝对是您最好的选择。这种既有巨炮坚甲,又有小灰机护体的设计简直是所有海洋大国梦寐以求的“究极战舰”;可惜几十年的炒作下来,只有日本人在二战改造的日向,伊势两舰勉强符合这一标准。这还是由于缺钱缺时间情况下的应急产物。事实证明,靠这种“究极战舰”扫清六合,席卷八荒,走上海权巅峰的剧情,还是出现在动漫游戏里更好。

▲改造为航空战列舰的“伊势”号,大概谁都想不到这一应急产物竟成航空战列舰的“绝唱”

上世纪八十年代里根提出600舰海军的规划时,曾计划把封存的几艘衣阿华级改造为航空战列舰,后因费效比考量放弃了这一方案。

▲多体船+航空战列舰就问你怕不怕,游戏“钢铁的咆哮3” 出现的BOSS舰Muspellsheim

垂直起降水上飞机(Vertical Take-off Amphibious Aircraft)

自人类发明飞机以来,开发一种能像鸟儿一样自由地起降的飞行器一直以来是所有飞机设计师心中的“圣杯”。另一方面,鉴于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表面积都是水,水上飞机长期以来也是个长期热门的概念,如果把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岂不美哉?一位天赋异禀骨骼惊奇的苏联飞机设计师巴尔蒂尼就发了这么一型神奇的飞机VVA-14,计划作为对资本主义阵营的潜艇杀手用。但事实证明,这种两全其美的想法因结构复杂(需要12台独立的垂直起降用引擎),可靠性差,与预期性能相去甚远。

艺术家笔下的VVA-14设想图,十足毛味暴力美学范

目前被仍在莫尼诺航空博物馆的VVA-14,这架可怜的原型机机翼已经不知所踪

连体飞机(Twin-fuselage aircraft)

想把心爱的宝贝举高高,可飞机不够大不给力,怎么办?像双体船那样把两架飞机拼起来不就行了吗。历史上确实有那么一些飞机采用了这样的设计,如二战德国的He.111Z,美国的P-82,但事实证明,除了能立足现有资源尽快拿出成品外,这类飞机的性能都不如专门设计的传统飞机。

不过即使在今天,依然有人看好这一概念便于实现的优势。如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牵头发起的“同温层发射系统”(Stratolaunch Systems)项目,其核心工程便是制造一架翼展达117米的庞然大物,能在空中将6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低轨道(LEO)。目前第一架原型机已在加利佛尼亚州进行组装。期待未来能给我们带来好消息吧。

由两架He.111拼接而成的He.111Z,曾作为重型滑翔机Me.321的牵引飞机使用

同温层发射系统(Stratolaunch Systems)示意图,这一设计到底能否引发一场卫星发射的革命

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飞碟型飞行器(Fying saucer style aircraft)

如果觉得上面的连体飞机脑洞还不够大,接下来要介绍东西可能真要让人惊呼“卧槽”了。虽然长着一副外星飞船的嘴脸,但这确实是人类工程师脑洞的产物。美国与加拿大在冷战期间就开发过一系列飞碟造型的飞行器,比较有名的有阿波罗飞车(VZ-9 Avrocar),Project 1794等等。但试飞结果表明,在把飞机整利索前还是不要想这些有的没的了。

至于,第三帝国有没有靠某些不可名状的黑科技造出过类似的装备,并于二战结束前逃往月球建造秘密基地,并制定了反攻地球的计划……我只能表示无可奉告了……

美国与加拿大联合研制的“阿佛罗飞车”(Avrocar),按计划将为后续一大堆飞碟式飞行器收集数据。

▲美军当年构想的“飞行吉普”秒天秒地秒空气

▲如果说阿波罗飞车还有点人类造物的影子的话,Project 1794工程就真的是满满的UFO气息了

▲后人脑补的第三帝国飞碟,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

空天飞机( Spaceplane)

飞碟的路子短期内看来是行不通了,但是对飞上太空的梦想还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二少年为各种新概念航天器绞尽脑汁,毕竟只能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怎么看都难以实现星辰大海的伟大理想。研制一种既能在大气层内飞行,空天飞机的概念由此孕育而生。但概念换了一波又一波;大概是认真核算了研制这样。我们只能期待着未来能有某位真·土壕,把这些寄托着人类梦想的飞天之舟从图纸带入现实吧。

空天飞机的始祖:由桑格尔博士提出的银鸟(Silbervogel)轨道空炸机,第三帝国的末日黑科技之一。

上世纪80年代西德提出的一种空天飞机方案,为纪念桑格尔博士对空天飞机的贡献将其命名为“桑格尔II”型。

近年由英国REL公司设计的Skylon型空天飞机,目前该项目已欧洲航天局(ESA)的支持,但要真的能让原型机上天,起码得再砸个几百亿欧元。

279工程核战坦克

1956年苏联国防部提交了新的重型坦克计划,为的是50年代所提出的核战争战术。技术要求超越当时的实验坦克T-50和T-60。最终279工程核战坦克是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设计师托洛亚诺夫,在1957年研发出原型坦克。279坦克第一个特征是使用整圈较薄的椭圆形防盾包围住车体,一方面用来对抗成型装药弹头。让弹头的金属喷流在穿透防盾后不会直接对车体造成损坏。

另外就是当核子武器引爆后所形成的震波与暴风侵袭而来的时候,由于浑圆的外观以致于震波与暴风在279坦克的表面无法获得有效的施力面积,因此降低一般坦克会因为无法抵抗阵波与暴风而翻转失事的机率。另外它还有四条履带用来减轻车体对地面的压力,279坦克似乎一时之间是全世界最优良坦克之一。

▲如今停在博物馆吃土的279工程

但事实不是这样,1959年279工程在库宾卡全面试验。在试验中,279缺点暴露无缺:战斗全重达60吨;动力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可靠性不能让人满意;行走装置过于复杂,零件是其他坦克2倍,乘员保障工作负担太大;维护更换内侧负重轮和履带非常麻烦;以至于最后没有正式的批量生产。而且核战争也并没有爆发。

小型火箭助推枪

小型火箭枪能够穿甲,因其有火箭助推子弹。当时只制造了两种这类枪支(一款手枪和一款卡宾枪),尽管发明者当初计划制造六十余种不同枪型,包括55毫米导弹拦截武器。结果在仅制造了几种型号的枪支后,公司就因销量不佳而破产了。

小型火箭式助推的独特功用让这支枪算得上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原因只有一个,子弹离开枪膛时速度很慢,随着距离的增加速度才会加快。这样就会使它近程射击不占优势。比如说,像常规枪械一样,手枪则能够在近距离将人射杀。但远程射击也不会好到哪儿去,因为它还缺少光学瞄准。

不知看到这里,大家对上述天马行空的构思都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难道,这些想法真的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真的如此不堪吗?目前看来或许是对的,但若从更长远的视野来看,任何一种“然并卵”的脑洞都凝结着其设计者无数的心血,或许是过于理想主义,或许是过于高估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但世事无绝对,正如多体船在沉寂了千年之后在今天又重获新生一样。或许某一个今天看似“然并卵”的想法,在未来某一天会随着其他技术的发展,突然之间获得新生,甚至掀起一场真正意义的革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双生海妖——科幻战舰为何沦为然并卵的鸡肋?

多体船是代表着未来的最新科技,还是意味着一种然而并没有多大用处的发明呢?还有哪些科技发明走过这种道路呢?

大家好,我是本期《军武次位面》视频节目的编导瑞鹏,不知道大家在看完本期节目后,会不会有种“多体船看起来好厉害,但然并卵的感觉呀”的感觉呢。恩……我想说这种感觉其实也没错就是了。虽然多体船有着航速快,稳性高的特点,宽大的甲板面积似乎也让多体船很适合将其发展为航母。但这些优势目前看来还不足以让多体船掀起一场犹如当年单翼机代替双翼机那样的革命。反倒是一些缺陷经常被人诟病,如022与“独立”级为了减轻船体结构重量都采用了铝合金材料,但这一材料运用在作战舰只上就意味着抗损性不足,在马岛战争中沉没的“谢菲尔德”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虽然多体船的甲板面积十分宽大,但作为航空母舰的话,机库空间往往是比甲板面积更重要的一直指标,这可比汽车渡轮复杂多了。因此,多体航母这类的构想看看就可以了。要想在要未来看到更多造型更惊艳的多体船,还是期待哪家游轮公司或者民间土壕大建出奇迹吧。事实上,在漫长的人类工程科技史中,还有不少与“多体船”命运近似的概念与脑洞。

今天我便利用这个机会,向诸位看官简单盘点几款曾被炒得红极一时,却被打上然并卵标签的“科技概念股”吧。

磁流体推进器(Magnetohydrodynamic drive)

漫长的船舶发展史中,人类发明过各式各样的船舶推进装置,从手划桨,明轮,再到螺旋桨,无外乎是靠各种物理手段花式划水推进船舶前行。但一些科学家就是觉得这些方法统统TOO YOUNG了,于是乎开发了磁流体推进器(Magnetohydrodynamic drive),简称MHP,听着就很高大上对吧,在一些文献中,这种推进器被描述的神乎其神,大有在船舶推进领域掀起一股革命之势。

光说不练可不行,霓虹国在这一方面算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磁流体推进试验船YAMATO-1,没错,和我们熟悉的那个“大和”号是一个名字。但这艘“大和”号没有91式穿甲弹,也放不了波动炮,引以为傲的磁流体推进单元仅能令其跑出8节的航速。要怪就怪现在的人类科技不够力咯。如果您在其他地方看到什么“中国正在建造超导磁流体推进型潜艇,航速可超过100节,美国惊呼不可战胜”的文章,只要保持微笑就可以了。

▲曾经轰动一时的YAMATO-1,今日已成为日本某公园的一件展品

MHD推进系统的核心,其原理是利用海水的导电性通过强磁场产生一个推进船舶的作用力。

航空战列舰(hybrid carrier)

自飞机在一战崭露头角以来,稍有常识的海军人士都能看出这一新装备会对传统的海战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又是一名信仰坚定的大舰巨炮主义者,不愿向航母势力低头,航空战列舰绝对是您最好的选择。这种既有巨炮坚甲,又有小灰机护体的设计简直是所有海洋大国梦寐以求的“究极战舰”;可惜几十年的炒作下来,只有日本人在二战改造的日向,伊势两舰勉强符合这一标准。这还是由于缺钱缺时间情况下的应急产物。事实证明,靠这种“究极战舰”扫清六合,席卷八荒,走上海权巅峰的剧情,还是出现在动漫游戏里更好。

▲改造为航空战列舰的“伊势”号,大概谁都想不到这一应急产物竟成航空战列舰的“绝唱”

上世纪八十年代里根提出600舰海军的规划时,曾计划把封存的几艘衣阿华级改造为航空战列舰,后因费效比考量放弃了这一方案。

▲多体船+航空战列舰就问你怕不怕,游戏“钢铁的咆哮3” 出现的BOSS舰Muspellsheim

垂直起降水上飞机(Vertical Take-off Amphibious Aircraft)

自人类发明飞机以来,开发一种能像鸟儿一样自由地起降的飞行器一直以来是所有飞机设计师心中的“圣杯”。另一方面,鉴于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表面积都是水,水上飞机长期以来也是个长期热门的概念,如果把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岂不美哉?一位天赋异禀骨骼惊奇的苏联飞机设计师巴尔蒂尼就发了这么一型神奇的飞机VVA-14,计划作为对资本主义阵营的潜艇杀手用。但事实证明,这种两全其美的想法因结构复杂(需要12台独立的垂直起降用引擎),可靠性差,与预期性能相去甚远。

艺术家笔下的VVA-14设想图,十足毛味暴力美学范

目前被仍在莫尼诺航空博物馆的VVA-14,这架可怜的原型机机翼已经不知所踪

连体飞机(Twin-fuselage aircraft)

想把心爱的宝贝举高高,可飞机不够大不给力,怎么办?像双体船那样把两架飞机拼起来不就行了吗。历史上确实有那么一些飞机采用了这样的设计,如二战德国的He.111Z,美国的P-82,但事实证明,除了能立足现有资源尽快拿出成品外,这类飞机的性能都不如专门设计的传统飞机。

不过即使在今天,依然有人看好这一概念便于实现的优势。如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牵头发起的“同温层发射系统”(Stratolaunch Systems)项目,其核心工程便是制造一架翼展达117米的庞然大物,能在空中将6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低轨道(LEO)。目前第一架原型机已在加利佛尼亚州进行组装。期待未来能给我们带来好消息吧。

由两架He.111拼接而成的He.111Z,曾作为重型滑翔机Me.321的牵引飞机使用

同温层发射系统(Stratolaunch Systems)示意图,这一设计到底能否引发一场卫星发射的革命

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飞碟型飞行器(Fying saucer style aircraft)

如果觉得上面的连体飞机脑洞还不够大,接下来要介绍东西可能真要让人惊呼“卧槽”了。虽然长着一副外星飞船的嘴脸,但这确实是人类工程师脑洞的产物。美国与加拿大在冷战期间就开发过一系列飞碟造型的飞行器,比较有名的有阿波罗飞车(VZ-9 Avrocar),Project 1794等等。但试飞结果表明,在把飞机整利索前还是不要想这些有的没的了。

至于,第三帝国有没有靠某些不可名状的黑科技造出过类似的装备,并于二战结束前逃往月球建造秘密基地,并制定了反攻地球的计划……我只能表示无可奉告了……

美国与加拿大联合研制的“阿佛罗飞车”(Avrocar),按计划将为后续一大堆飞碟式飞行器收集数据。

▲美军当年构想的“飞行吉普”秒天秒地秒空气

▲如果说阿波罗飞车还有点人类造物的影子的话,Project 1794工程就真的是满满的UFO气息了

▲后人脑补的第三帝国飞碟,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

空天飞机( Spaceplane)

飞碟的路子短期内看来是行不通了,但是对飞上太空的梦想还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二少年为各种新概念航天器绞尽脑汁,毕竟只能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怎么看都难以实现星辰大海的伟大理想。研制一种既能在大气层内飞行,空天飞机的概念由此孕育而生。但概念换了一波又一波;大概是认真核算了研制这样。我们只能期待着未来能有某位真·土壕,把这些寄托着人类梦想的飞天之舟从图纸带入现实吧。

空天飞机的始祖:由桑格尔博士提出的银鸟(Silbervogel)轨道空炸机,第三帝国的末日黑科技之一。

上世纪80年代西德提出的一种空天飞机方案,为纪念桑格尔博士对空天飞机的贡献将其命名为“桑格尔II”型。

近年由英国REL公司设计的Skylon型空天飞机,目前该项目已欧洲航天局(ESA)的支持,但要真的能让原型机上天,起码得再砸个几百亿欧元。

279工程核战坦克

1956年苏联国防部提交了新的重型坦克计划,为的是50年代所提出的核战争战术。技术要求超越当时的实验坦克T-50和T-60。最终279工程核战坦克是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设计师托洛亚诺夫,在1957年研发出原型坦克。279坦克第一个特征是使用整圈较薄的椭圆形防盾包围住车体,一方面用来对抗成型装药弹头。让弹头的金属喷流在穿透防盾后不会直接对车体造成损坏。

另外就是当核子武器引爆后所形成的震波与暴风侵袭而来的时候,由于浑圆的外观以致于震波与暴风在279坦克的表面无法获得有效的施力面积,因此降低一般坦克会因为无法抵抗阵波与暴风而翻转失事的机率。另外它还有四条履带用来减轻车体对地面的压力,279坦克似乎一时之间是全世界最优良坦克之一。

▲如今停在博物馆吃土的279工程

但事实不是这样,1959年279工程在库宾卡全面试验。在试验中,279缺点暴露无缺:战斗全重达60吨;动力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可靠性不能让人满意;行走装置过于复杂,零件是其他坦克2倍,乘员保障工作负担太大;维护更换内侧负重轮和履带非常麻烦;以至于最后没有正式的批量生产。而且核战争也并没有爆发。

小型火箭助推枪

小型火箭枪能够穿甲,因其有火箭助推子弹。当时只制造了两种这类枪支(一款手枪和一款卡宾枪),尽管发明者当初计划制造六十余种不同枪型,包括55毫米导弹拦截武器。结果在仅制造了几种型号的枪支后,公司就因销量不佳而破产了。

小型火箭式助推的独特功用让这支枪算得上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原因只有一个,子弹离开枪膛时速度很慢,随着距离的增加速度才会加快。这样就会使它近程射击不占优势。比如说,像常规枪械一样,手枪则能够在近距离将人射杀。但远程射击也不会好到哪儿去,因为它还缺少光学瞄准。

不知看到这里,大家对上述天马行空的构思都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难道,这些想法真的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真的如此不堪吗?目前看来或许是对的,但若从更长远的视野来看,任何一种“然并卵”的脑洞都凝结着其设计者无数的心血,或许是过于理想主义,或许是过于高估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但世事无绝对,正如多体船在沉寂了千年之后在今天又重获新生一样。或许某一个今天看似“然并卵”的想法,在未来某一天会随着其他技术的发展,突然之间获得新生,甚至掀起一场真正意义的革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