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影节策展思路及影迷最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影节策展思路及影迷最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了

电影节,终究还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雅克·塔蒂《玩乐时间》

奇爱博士按:

第七届北影节还有2个小时就要开票了,小伙伴们肯定已经正在摩拳擦掌了吧。首先预祝大家抢票成功。

关于电影节的抢票技法,已经网络上有很多的帖子,葛格就不再赘述了。

这里谈一些个人的真实感受。

今年也是葛格个人第三次从事北影节策展工作。对于我来说,电影节策展和日常的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有相通之处,也有非常大的差异,更不是简单地把好看的电影一锅炖、大杂烩,获得过千万的票房就是成功。

电影节,终究还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正好,电影节的票务销售平台“微影时代”的支离疏同学,在昨天采访了我,所以也借此机会,和大家聊聊电影节的策展心路。

真诚地乐意倾听大家的批评和意见。

希望北影节越办越好。向电影节全体工作人员致敬,向热情的影迷们致敬。

采访丨支离疏

人物丨奇爱博士

支:今年策展团队是怎样的?邀片都是怎样的方式?

团队和去年差不多吧。电影节片子的话,自主报名的越来越少。这种方式投的电影质量参差不齐,但也有好的,比如《小大人》就是自己报名的。还有两种方式比较多,合作式邀片和自行邀片。

合作式邀片比如法国电影联盟这样的,大家一起商量来定,还有就是国家电影周,一些国家想借北影节的平台推介自己的佳片。

电影节是展现自己国家文化形象的机会,还有些国家电影节期间来洽谈合拍片,比如今年意大利就很支持,据说文化部部长会带领一个电影团来。国内引进英美和日本电影是主流,其他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的就很少,人家觉得这是机会,来谈谈合作。

还有一种最主流的就是,自行邀片。就是我们自己策展,一部分是新片,每年从重要电影节选择大家想看的,还有就是更深度地策展,再分为外片和国片,国片这块对策展能力的要求最高。

支:怎么说?

我个人觉得,从电影节的角度来说,吸引观众得靠外国电影。但策展意识得看国片。因为对于外国电影尤其欧美电影,目前的策展能力,整个亚洲区域都相对薄弱,比如北京、上海、香港、釜山,做一个特别外国式的专题,有鲜明的策展意识的,都是集中在亚洲区域。

还有很重要一点,北京国际电影节,有三位一体的要求。

电影生产来说,北京是亚洲电影生产中心,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城市历史的角度来说,北京一个有着深厚文化渊源的古都。

从城市到国族到亚洲的一个线索,这个线索是一个城市的点,从策划角度来说,要把这个线索贯穿起来,组织活动就是点线面三位一体的要求。这当中,又有两个三位一体。

《小城之春》

理论一点说,北京代表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亚洲,这个角度来说北京是特殊的。釜山、香港都不是首都,都是亚洲的电影城市,甚至香港渐渐已经不是重要的电影城市了,它之前很辉煌,但现在也不能说是电影生产集中地,已经被北京取代了,北京是华语电影区域当之无愧的第一城市。

其中还有地缘政治的元素,电影节不是简单地把资料馆这种学术放映放大一百倍,没这么简单,要结合各种元素和思路,还要考量国家文化政策。

宏观角度来说,从城市到国家到亚洲,三位一体的要求。有点像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就是东京国际电影节。

但东京电影节其实做得一般,虽然是A级,但现在影响力还不如釜山,只能说差强人意,有些不思进取。我们身边去东京看电影的就很少,但去釜山的就很多,釜山的宣传推广,服务意识,迷影特质都特别浓厚。

支:釜山有更多的青年元素吧。

对,釜山是今天亚洲电影节的标杆。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北京首先要学习的是釜山电影节,先达到这个水准然后再去和欧洲三大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这样的去比较。当然北影节的模式是比较类似于多伦多和釜山、香港、上海,属于公众型电影节和电影竞赛相结合的模式。

北京自己独特的地缘位置和电影生产中心的性质,决定了未来一定会向着釜山甚至超越釜山的方向发展,几乎可以说北京是亚洲电影条件最好的城市。集聚了这么多电影媒体和力量,又是国家首都,迷影人群众多的超级大都市,从各方面来说都符合去做电影节的要求。

重要的是,谁能找到一个有新意的思路,是我们第一个做出来的。两个维度,全新的电影与电影人,通过你的这个平台成长起来,包括创投项目、青年电影等。第二个思路就是从亚洲区域选择一些还不为大家所知的老电影。

《董夫人》

支:这个范围就放在亚洲吗?

我觉得主要是在亚洲,有话语权的就在亚洲。很重要一点,需要建立一种“电影亚洲”的意识。前提是整个亚洲区域的文化统合,国家间的电影合拍一定会是趋势,这是产业角度

文化角度说,东亚区域的中日韩,包括大华语区的内地、港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等,都是有很大合拍的潜力。

我们选片当中能看出来,比如说,新加坡电影《放映爱》,讲的是新加坡华文教育的主题,放映员放的都是华语片,新加坡独立前后有很长的放映华语片的历史,过去从邵氏、电懋包括左派电影公司长城、凤凰、新联等,都在南洋进行推广,就是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印尼、文莱,邵逸夫就是从那边起家的,所以有很多文化渊源在里面。

《放映爱》

电影亚洲概念的雏形在50年代有一点苗头,当时有亚洲影展,由于当时是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基本都是撕裂的。那个时候的所谓亚洲影展,也是卖片作为主要模式,主体是日本,还有香港的托拉斯公司比如邵氏、电懋等等。现在中国强势崛起,宣扬中国梦的理念,中国越发成为亚洲电影的文化中心。

支:就您的个人观察,是已经成为了中心还是一个趋势?

正在成为。这个过程中做区域文化整合不容易,即便有电影人之间的合作意向,里面还有很多的复杂情况,包括电影配额,还有区域文化当中的单边主义的作祟。很多不可知的问题,但是趋势是不可逆的。我们不是简单地想看是枝裕和,就弄过来,选择是枝裕和不是乱选的。

《比海更深》

支:正想问这个。

后面再回答,我继续说策展思路。所谓点线面,从北京作为一个城市、国家和亚洲区域的三位一体,策展思路的三位一体,我们做的影展是一个复杂的勾连。

这个思路是有个初衷,第一是文华公司成立70周年,1947年到1952年公私合营,文华公司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民营公司,我们会推出很多修复作品上映。这是一个面的问题,公司的电影发展史,跟香港电影节推出“泽东电影25周年”就很相似。

另外一个契机在于,梅峰拍了《不成问题的问题》,创作这部电影时候就受到文华公司的《小城之春》的影响,本片摄影师朱津京在和梅峰导演构思电影语言的时候,参考的构图是日本沦陷时期的电影画报,从中汲取了营养,不是苏联摄影师、吴印咸在红色根据地的那种图像,也不是受美国摄影风格影响的摄影师在《良友画报》上的那种甜腻的大头像特写,参考的是日本的,这就有电影亚洲的问题,有很多东方性的元素是相通的。

费穆所代表的文华时期的作者电影,不光是大家知道的《太太万岁》、《不了情》这样的,还有几乎没人看过的,李萍倩的《母与子》,洪谟的《好夫妻》,还有中国的影剧皇帝石挥导演的《母亲》,这也是秦怡老师留存的最早电影之一,过去叫《母亲万岁》。石挥开始从影剧皇帝变成杰出导演,就是这部《母亲》,非常之好,有民国精气神。

石挥指导拍《母亲》

按照重读电影史的思路,从面的角度来说,串起来“文人人电影重探”,做一些有层次的电影活动,整体国片是文华公司70周年纪念,另外线的角度,还有上世纪20年代的留洋派,长城画片公司《一串珍珠》这样的电影,会做默片配乐。还有相关的五六场讲座沙龙,梳理文人电影脉络,专家学者和电影人参与。

还有三十年代的费穆的电影《天伦》,特别棒的电影。文人电影是作者电影的雏形,是古典文脉在支撑的东方美学。而且文人电影有一种疏离的情绪,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敌侵略,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发生变化,还有这些知识分子感时忧国,作品很独立,和意识形态比较疏离。比如《小城之春》,明显感觉到费穆是关注自身的。所谓文人独善其身,这种电影有脉络的。

《天伦》

上世纪三十年代有《天伦》这样的电影,大家都在抗日,他讲很古典的伦理故事,和时局没什么关系。过去很少放映,郑君里的《枯木逢春》,孙瑜建国后拍的《鲁班的传说》,过去我们不注意,其实这些电影的电影语言和东方精神,非常出色,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可以拍出民族性电影美学,这也是我们策展思路的体现。

还有八十年代田壮壮的《鼓书艺人》,这是一部像第四代电影的第五代电影,非常有特点。我们关照整个华语区的文人电影脉络,还选择了4K最新修复的胡金铨的《山中传奇》,这片子版本很多,我看过四五个版,这次是完整版192分钟的,威尼斯电影节之后第一次放映。

还有香港影史上最杰出的一批作品,几乎从来没人在电影院看过的《董夫人》。卢燕主演的,唐书璇导演,中国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女导演之一,她一辈子也就拍了三四部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这部。

以及80年代初期青鸟公司出品,夏梦监制,严浩导演的《似水流年》,拿下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非常有《小城之春》的感觉。关照整个脉络,不在完全学习欧美电影,而是许多东方化表达,这批导演包括郑大圣、吴琦、王竞、徐浩峰,以及梅峰。

我们这次没选太多,选了梅峰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本想做郑大圣的《村戏》,但还没拿到龙标,有点遗憾。还有侯曜的《海角诗人》,哲学化的诗电影。上世纪20年代是中国电影商业片的高峰,武侠神怪浪潮,但也已经有哲学化电影了,本片残片在博洛尼亚,由于时间问题实在没法弄回来,不然放进去更好,脉络更清晰。

这是线索,还会做一些点。黄佐临的《夜店》和黑泽明的《地下层》,都是根据高尔基的剧本进行改编的,还有袁牧之《马路天使》80周年,最杰出的华语电影之一,和弗兰克·鲍沙其在好莱坞1928年拍摄的《马路天使》的比读,美国的是最新4K修复。

第一个模式是同一个欧洲剧本在亚洲不同国度进行不同的改编

黄佐临就是郑大圣的外公,他妈妈是黄蜀芹,这里面关联很深,郑大圣的作品在文人单元,他外公的作品在文华公司,妈妈出现在《不了情》,当时还很小,饰演很重要的角色。他们一家人跟文华公司很有关系。这样的思路,就是策展的思路。

袁牧之的《马路天使》受到好莱坞同名片的影响,但完全拍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水准,意大利现实主义摄影机到街头那一套,中国上世纪30年代就拍了,《天涯歌女》、《四季歌》都传唱到今天。今年正好80周年,这是国产片的策展思路。

文华公司从1947年到1952年的横截面,横跨新中国的成立,前后思路的转变,桑弧1950年导演的《太平春》,还是石挥和上官云珠拍的,但完全不同了,有很多时局的变化,知识分子的转变,这是复杂的学术问题,通过电影的策展形式展现。

特别希望媒体扩散这样的思路,外片这些比如大卫·林奇,用我策展吗?已经是大师了,人人都想看。国产片才是我们中国策展人发力的领域。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支:今年最有代表性的单元就是国片策展这块吧?

对于我个人而言,就是国片,还有特展和喜剧单元,特展去年做的科幻片,《银翼杀手》、《2001太空漫游》、《异形》都弄来,也有产业意义,去年有说法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我们是根据产业发展角度来说做了个策划,非常受大家欢迎,一票难求。今年观察,中国电影票房还是得靠喜剧,如果喜剧不行,票房很受影响,所以想做喜剧特展,也是点线面的思路。

点的话,当中有些重要的特别放映,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2》,庶民喜剧,全球首映,很了不起。还有很多作者,基本属于面向的,作者中选择代表性的,比如许氏兄弟的喜剧,现在看太棒了,选了5部,今年恰逢香港回归20周年,这方面回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创作。像《半斤八两》、《卖身契》、《天才与白痴》,都非常棒。

还有三谷幸喜的群像式喜剧,雅克·塔蒂的喜剧,那就是有声时期的无声片,喜剧大家最喜欢,民族性也很强,还有意大利式的喜剧,《意大利式的结婚》等等,美国是神经喜剧,《一夜风流》,是最重要的神经喜剧代表,此外还有霍华德·霍克斯的《二十世纪快车》,对比利·怀尔德的《热情如火》影响很大,火车戏是受《二十世纪快车》的影响,怀尔德最早是给霍克斯做剧本的,怀尔德最喜欢的就是刘别谦和霍华德·霍克斯。这就是面的问题。

《曼哈顿》

喜剧片当中,还有《窈窕奶爸》,《曼哈顿》的4K修复版,还有与北京有关的京味喜剧,陈强陈佩斯父子和葛优,《顽主》是葛优成名作,峨眉山电影制片厂的米家山不是北京导演,但《顽主》是京味儿片,之后是夏钢的《大撒把》,这是冯小刚第一次编剧,葛优拿下金鸡奖影帝,之后《不见不散》,冯小刚导演,还是葛优和徐帆。法国喜剧明星丹尼·伯恩的《天兵女特警》,也有电影活动,呈现点线面给大家看。

这些策展的细节不求所有影迷都知道,这是我们的思路,但让大家了解策展是如何思考,电影节不是一个电影大杂烩,想看啥看啥,里面有很多思路和心血,大家了解后会更明白。电影节不能只有票房意义的,策展就是这样的。

支:注意到有巴斯特·基顿的《将军号》最新修复。

对,是4K修复,基顿的片子都好看,他是冷面笑匠,许冠文又是华语影坛的冷面笑匠。有这么一个对比。这组是民族性喜剧和地域喜剧,按这样的思路做的。

支:为什么推出是枝裕和单元?也不是什么时间节点,怎么考虑的?

想突出亚洲意识,我们每年都找一个华语电影人,今年是张艾嘉,女性导演的代表,她的单元是自己亲自选的。外国导演来说,要选大家喜欢的,代表东方精神的,听说上海电影节今年要做铃木清顺,我们去年做了原节子单元,小津的电影和是枝裕和渊源很深,《步履不停》、《比海更深》这样的作品,看到东方导演勾连传统遗产和当下创作的能力。是枝裕和代表着强烈的东方性,总比选三池崇史更合理。所谓亚洲意识,没有这部分的话很难策出花样。

支:今年日影特别多,有特别倾向吗?

也没有,从策划角度来说,焦点影人是枝裕和,喜剧电影里有三谷幸喜,还有山田洋次,三位都是要到北京来的。客观来说,日影依然是今天亚洲电影里最强的一级。悠久的电影传统,真是非常厉害。看日影要去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能做出民族特色。

很可能,未来世界电影是美国、欧洲、东亚区域三级,亚洲里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作用是最强的,日影优秀作品那么多,受众也希望来中国。比如每年上影节,日影一票难求。

三谷幸喜

支:上海的日影迷确实很多。

对。但北影节不像上影节那样突出新作和明星,不光是面向观众,也是呼应一路一带的政策。还有呼应产业需求,有利于电影创作,看了人家电影对国内电影人有一定的帮助,那就很好了。

我去导演协会参加青葱计划,看到很多90后年轻导演参考的电影模本是亚洲导演,不再是好莱坞欧洲了,学习阿彼察邦、杨德昌、是枝裕和,这时候引进日影,是非常好的思路。

支:个人最喜欢是枝裕和哪部?

我最喜欢《步履不停》,还有《幻之光》、《下一站天国》,早期的他不是今天这样,电影有些冰冷,很多形式上的东西,到《海街日记》就比较温吞了,不过看着舒服。是枝裕和这次将参加2场电影见面活动和1场大师班。

支:大师班会是公开吗?

肯定是对公众开放的,北影节的学术活动。

支:聊聊安东尼奥尼回顾展吧,逝世十周年,邀片顺利吗?

其实今年也是伯格曼逝世十周年,但明年伯格曼诞生100周年,那时候各种修复经典出来,已经和瑞典大使馆沟通好了,明年会做伯格曼,这属于常规策展项目,明年全世界都将是伯格曼。

安东尼奥尼比较顺利,作品都做了修复,我审片时又看了遍《蚀》,真是棒,很多影迷抢票,抢了到电影院去睡,还是希望大家看看,讲两性关系的,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故事不是那么难,电影技法是极其高超的,这些技法通过电影语言的形式,不是通过对白的方式,很微妙。

早期的《不带茶花的茶花女》,最关键的《奇遇》、《夜》、《蚀》、《放大》、《红色沙漠》这批,再到《扎布里斯基角》,还有维姆·文德斯执行导演的《云上的日子》。安东尼奥尼电影里的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冰冷情感,构图模式对王家卫影响至深。把《蚀》和《花样年华》对比看,很有意思。

《蚀》

王家卫最喜欢的就是安东尼奥尼,能看出来的。这是策展他的思路,经典要追,早期受到现实主义影响的要看看,和后来现代主义时期的对比看,还有神秘主义的《放大》这样的,也会介入政治,《扎布里斯基角》就是这样的。

支:今天和去年最大的区别是?

好片更多了,策划思路更加清晰和明确了,影人交流也多了,电影节工作者和城市以及影迷共同创造了这样一个局面,和当下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不可分离。从电影票房角度来说,北影节远超台湾金马、香港电影节。北京整个城市的魅力,是由电影节工作者和影迷共同创造的,迷影文化的兴起,和北京作为亚洲电影生产中心的趋势不可分割。

关于排片和交通的问题,有影迷吐槽去年的老塔排片,套票分布很散,从MOMA到红星太平洋到资料馆等等,很不方便,而且好多电影都是晚上八点多的场,看完十一点,打车费都是个现实的问题。

这真没法儿避免。老塔还不算长,今年还有《绝代佳人》,《盗火线》190分钟,《勇敢的心》4K最新修复,170分钟,《山中传奇》、《泰坦尼克号》192分钟,《日瓦戈医生》也是三小时。就放纵一次吧,打个车,一年就这一次。平时我们资料馆不会这么晚放的,但北影节排片就是这样,真没办法。

《日瓦戈医生》

支:至于排片的话,是怎样的频率?

排片的话,一部电影一般3到5场,统共大概30家电影院,分为五六个区域,去年还有南城,今年都是南二环往北,以北边和东边的电影院为主,消费区域也是这样,基本这样的模式。西边主要就是五棵松和中间影院,重要的单元作品,这几个区域尽量保证雨露均沾。

这么几个区域:电影资料馆,往北天幕新彩云,往东红星太平洋,往西华星,今年还增加了中关村美嘉,一个重要区域,丁字形。西部,五棵松、华星、中关村美嘉,第三块,三里屯,周边辐射蓝港,MOMA,芳草地卢米埃。第四块,6号线和14号线,金逸大悦城,长楹天街卢米埃,CBD万达,蓝港,颐堤港。第五块,十字往下有另一个十字,10号线上的双井UME,国瑞城百老汇,从西单到王府井,还有东方新天地百老汇,这是一个十字。主要是这五个区域。零散的也有,科技馆什么的。还有新加入的,奥体、安贞、中关村美嘉等。

支:今年和影院合作顺利吗,他们热情大吗?

还行。我们来分配,要跟电影院气质相匹配,比如资料馆看新大片也不合适,硬件条件也不如人家大影院好,跟成本也有关系。加上人民币贬值,买断式放映,每一场授权费非常贵,根据电影的成本进行安排,成本一场上万,那就放大厅。

平均一场5000到7000块,电影节的票价是买断式的,通关、字幕、运输、水电、人力,一场电影还有组委会补贴,人力敲字幕,都需要钱,通关费一票费600美元。各种成本算下来,一张票基本来说成本50左右,去年均价48,别忘了人民币贬值,关系大了,一千多场电影,都用美元结算,对美元贬值,买电影就贵,都增加了成本。

我个人觉得票价应该拉开档次,冷门的片子就便宜点,毕竟热门都不愁卖。大卫·林奇的片子就3场,是枝裕和,套票60块,散的单张70块,因为有大量胶片,只能在资料馆和MOMA和中间影院,三个影院五个厅能放。

资料馆2号厅85个座,中间影院105个座,百老汇最大厅198个座,70块钱都亏本。北京和上海不一样,上海影院没补贴,北京的电影院要补贴,不补贴可以,那人家就放《速度与激情8》,你能怎么办。

有些影院还是眼光短浅,不知道电影节的魅力,就电影院的软实力来说,北影节的片子肯定有帮助。全国都放映速8,但你可以吸引别的受众。比如MOMA,出了东直门地铁站还得走20分钟,但就是有人要去MOMA看电影,这就是观众黏性。

资料馆硬件也一般,但看安东尼奥尼就首选资料馆,这是习惯。有些观众吐槽资料馆音响不好,其实那是因为,我们平时放映的时候,有些转DCP的素材本身不好,正规DCP没问题的,自制的DCP有些问题,但电影节不会这样,会连夜不停地滚一遍试映,大家放心吧。

支:马上开票了,您作为老司机中的老司机,给影迷的建议?

三点建议,第一:做好预案,盯紧片单。不要非理性地抢完票之后再理性地转票。第二,购票平台预先充值。第三,热门场次首选不热门座位,先买到再说。

给影迷的话。

希望电影节不光是看经典电影,还希望大家开拓思路,不要光追热门片,也要学会发现冷门佳作,像去年《蛇之拥抱》多厉害。如果要在电影院睡,那就睡吧。尽量要睡得很艺术,要睡出逼格!

 

 

来源:文慧园路三号

原标题:北影节策展思路及影迷最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影节策展思路及影迷最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了

电影节,终究还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雅克·塔蒂《玩乐时间》

奇爱博士按:

第七届北影节还有2个小时就要开票了,小伙伴们肯定已经正在摩拳擦掌了吧。首先预祝大家抢票成功。

关于电影节的抢票技法,已经网络上有很多的帖子,葛格就不再赘述了。

这里谈一些个人的真实感受。

今年也是葛格个人第三次从事北影节策展工作。对于我来说,电影节策展和日常的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有相通之处,也有非常大的差异,更不是简单地把好看的电影一锅炖、大杂烩,获得过千万的票房就是成功。

电影节,终究还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正好,电影节的票务销售平台“微影时代”的支离疏同学,在昨天采访了我,所以也借此机会,和大家聊聊电影节的策展心路。

真诚地乐意倾听大家的批评和意见。

希望北影节越办越好。向电影节全体工作人员致敬,向热情的影迷们致敬。

采访丨支离疏

人物丨奇爱博士

支:今年策展团队是怎样的?邀片都是怎样的方式?

团队和去年差不多吧。电影节片子的话,自主报名的越来越少。这种方式投的电影质量参差不齐,但也有好的,比如《小大人》就是自己报名的。还有两种方式比较多,合作式邀片和自行邀片。

合作式邀片比如法国电影联盟这样的,大家一起商量来定,还有就是国家电影周,一些国家想借北影节的平台推介自己的佳片。

电影节是展现自己国家文化形象的机会,还有些国家电影节期间来洽谈合拍片,比如今年意大利就很支持,据说文化部部长会带领一个电影团来。国内引进英美和日本电影是主流,其他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的就很少,人家觉得这是机会,来谈谈合作。

还有一种最主流的就是,自行邀片。就是我们自己策展,一部分是新片,每年从重要电影节选择大家想看的,还有就是更深度地策展,再分为外片和国片,国片这块对策展能力的要求最高。

支:怎么说?

我个人觉得,从电影节的角度来说,吸引观众得靠外国电影。但策展意识得看国片。因为对于外国电影尤其欧美电影,目前的策展能力,整个亚洲区域都相对薄弱,比如北京、上海、香港、釜山,做一个特别外国式的专题,有鲜明的策展意识的,都是集中在亚洲区域。

还有很重要一点,北京国际电影节,有三位一体的要求。

电影生产来说,北京是亚洲电影生产中心,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城市历史的角度来说,北京一个有着深厚文化渊源的古都。

从城市到国族到亚洲的一个线索,这个线索是一个城市的点,从策划角度来说,要把这个线索贯穿起来,组织活动就是点线面三位一体的要求。这当中,又有两个三位一体。

《小城之春》

理论一点说,北京代表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亚洲,这个角度来说北京是特殊的。釜山、香港都不是首都,都是亚洲的电影城市,甚至香港渐渐已经不是重要的电影城市了,它之前很辉煌,但现在也不能说是电影生产集中地,已经被北京取代了,北京是华语电影区域当之无愧的第一城市。

其中还有地缘政治的元素,电影节不是简单地把资料馆这种学术放映放大一百倍,没这么简单,要结合各种元素和思路,还要考量国家文化政策。

宏观角度来说,从城市到国家到亚洲,三位一体的要求。有点像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就是东京国际电影节。

但东京电影节其实做得一般,虽然是A级,但现在影响力还不如釜山,只能说差强人意,有些不思进取。我们身边去东京看电影的就很少,但去釜山的就很多,釜山的宣传推广,服务意识,迷影特质都特别浓厚。

支:釜山有更多的青年元素吧。

对,釜山是今天亚洲电影节的标杆。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北京首先要学习的是釜山电影节,先达到这个水准然后再去和欧洲三大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这样的去比较。当然北影节的模式是比较类似于多伦多和釜山、香港、上海,属于公众型电影节和电影竞赛相结合的模式。

北京自己独特的地缘位置和电影生产中心的性质,决定了未来一定会向着釜山甚至超越釜山的方向发展,几乎可以说北京是亚洲电影条件最好的城市。集聚了这么多电影媒体和力量,又是国家首都,迷影人群众多的超级大都市,从各方面来说都符合去做电影节的要求。

重要的是,谁能找到一个有新意的思路,是我们第一个做出来的。两个维度,全新的电影与电影人,通过你的这个平台成长起来,包括创投项目、青年电影等。第二个思路就是从亚洲区域选择一些还不为大家所知的老电影。

《董夫人》

支:这个范围就放在亚洲吗?

我觉得主要是在亚洲,有话语权的就在亚洲。很重要一点,需要建立一种“电影亚洲”的意识。前提是整个亚洲区域的文化统合,国家间的电影合拍一定会是趋势,这是产业角度

文化角度说,东亚区域的中日韩,包括大华语区的内地、港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等,都是有很大合拍的潜力。

我们选片当中能看出来,比如说,新加坡电影《放映爱》,讲的是新加坡华文教育的主题,放映员放的都是华语片,新加坡独立前后有很长的放映华语片的历史,过去从邵氏、电懋包括左派电影公司长城、凤凰、新联等,都在南洋进行推广,就是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印尼、文莱,邵逸夫就是从那边起家的,所以有很多文化渊源在里面。

《放映爱》

电影亚洲概念的雏形在50年代有一点苗头,当时有亚洲影展,由于当时是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基本都是撕裂的。那个时候的所谓亚洲影展,也是卖片作为主要模式,主体是日本,还有香港的托拉斯公司比如邵氏、电懋等等。现在中国强势崛起,宣扬中国梦的理念,中国越发成为亚洲电影的文化中心。

支:就您的个人观察,是已经成为了中心还是一个趋势?

正在成为。这个过程中做区域文化整合不容易,即便有电影人之间的合作意向,里面还有很多的复杂情况,包括电影配额,还有区域文化当中的单边主义的作祟。很多不可知的问题,但是趋势是不可逆的。我们不是简单地想看是枝裕和,就弄过来,选择是枝裕和不是乱选的。

《比海更深》

支:正想问这个。

后面再回答,我继续说策展思路。所谓点线面,从北京作为一个城市、国家和亚洲区域的三位一体,策展思路的三位一体,我们做的影展是一个复杂的勾连。

这个思路是有个初衷,第一是文华公司成立70周年,1947年到1952年公私合营,文华公司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民营公司,我们会推出很多修复作品上映。这是一个面的问题,公司的电影发展史,跟香港电影节推出“泽东电影25周年”就很相似。

另外一个契机在于,梅峰拍了《不成问题的问题》,创作这部电影时候就受到文华公司的《小城之春》的影响,本片摄影师朱津京在和梅峰导演构思电影语言的时候,参考的构图是日本沦陷时期的电影画报,从中汲取了营养,不是苏联摄影师、吴印咸在红色根据地的那种图像,也不是受美国摄影风格影响的摄影师在《良友画报》上的那种甜腻的大头像特写,参考的是日本的,这就有电影亚洲的问题,有很多东方性的元素是相通的。

费穆所代表的文华时期的作者电影,不光是大家知道的《太太万岁》、《不了情》这样的,还有几乎没人看过的,李萍倩的《母与子》,洪谟的《好夫妻》,还有中国的影剧皇帝石挥导演的《母亲》,这也是秦怡老师留存的最早电影之一,过去叫《母亲万岁》。石挥开始从影剧皇帝变成杰出导演,就是这部《母亲》,非常之好,有民国精气神。

石挥指导拍《母亲》

按照重读电影史的思路,从面的角度来说,串起来“文人人电影重探”,做一些有层次的电影活动,整体国片是文华公司70周年纪念,另外线的角度,还有上世纪20年代的留洋派,长城画片公司《一串珍珠》这样的电影,会做默片配乐。还有相关的五六场讲座沙龙,梳理文人电影脉络,专家学者和电影人参与。

还有三十年代的费穆的电影《天伦》,特别棒的电影。文人电影是作者电影的雏形,是古典文脉在支撑的东方美学。而且文人电影有一种疏离的情绪,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敌侵略,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发生变化,还有这些知识分子感时忧国,作品很独立,和意识形态比较疏离。比如《小城之春》,明显感觉到费穆是关注自身的。所谓文人独善其身,这种电影有脉络的。

《天伦》

上世纪三十年代有《天伦》这样的电影,大家都在抗日,他讲很古典的伦理故事,和时局没什么关系。过去很少放映,郑君里的《枯木逢春》,孙瑜建国后拍的《鲁班的传说》,过去我们不注意,其实这些电影的电影语言和东方精神,非常出色,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可以拍出民族性电影美学,这也是我们策展思路的体现。

还有八十年代田壮壮的《鼓书艺人》,这是一部像第四代电影的第五代电影,非常有特点。我们关照整个华语区的文人电影脉络,还选择了4K最新修复的胡金铨的《山中传奇》,这片子版本很多,我看过四五个版,这次是完整版192分钟的,威尼斯电影节之后第一次放映。

还有香港影史上最杰出的一批作品,几乎从来没人在电影院看过的《董夫人》。卢燕主演的,唐书璇导演,中国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女导演之一,她一辈子也就拍了三四部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这部。

以及80年代初期青鸟公司出品,夏梦监制,严浩导演的《似水流年》,拿下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非常有《小城之春》的感觉。关照整个脉络,不在完全学习欧美电影,而是许多东方化表达,这批导演包括郑大圣、吴琦、王竞、徐浩峰,以及梅峰。

我们这次没选太多,选了梅峰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本想做郑大圣的《村戏》,但还没拿到龙标,有点遗憾。还有侯曜的《海角诗人》,哲学化的诗电影。上世纪20年代是中国电影商业片的高峰,武侠神怪浪潮,但也已经有哲学化电影了,本片残片在博洛尼亚,由于时间问题实在没法弄回来,不然放进去更好,脉络更清晰。

这是线索,还会做一些点。黄佐临的《夜店》和黑泽明的《地下层》,都是根据高尔基的剧本进行改编的,还有袁牧之《马路天使》80周年,最杰出的华语电影之一,和弗兰克·鲍沙其在好莱坞1928年拍摄的《马路天使》的比读,美国的是最新4K修复。

第一个模式是同一个欧洲剧本在亚洲不同国度进行不同的改编

黄佐临就是郑大圣的外公,他妈妈是黄蜀芹,这里面关联很深,郑大圣的作品在文人单元,他外公的作品在文华公司,妈妈出现在《不了情》,当时还很小,饰演很重要的角色。他们一家人跟文华公司很有关系。这样的思路,就是策展的思路。

袁牧之的《马路天使》受到好莱坞同名片的影响,但完全拍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水准,意大利现实主义摄影机到街头那一套,中国上世纪30年代就拍了,《天涯歌女》、《四季歌》都传唱到今天。今年正好80周年,这是国产片的策展思路。

文华公司从1947年到1952年的横截面,横跨新中国的成立,前后思路的转变,桑弧1950年导演的《太平春》,还是石挥和上官云珠拍的,但完全不同了,有很多时局的变化,知识分子的转变,这是复杂的学术问题,通过电影的策展形式展现。

特别希望媒体扩散这样的思路,外片这些比如大卫·林奇,用我策展吗?已经是大师了,人人都想看。国产片才是我们中国策展人发力的领域。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支:今年最有代表性的单元就是国片策展这块吧?

对于我个人而言,就是国片,还有特展和喜剧单元,特展去年做的科幻片,《银翼杀手》、《2001太空漫游》、《异形》都弄来,也有产业意义,去年有说法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我们是根据产业发展角度来说做了个策划,非常受大家欢迎,一票难求。今年观察,中国电影票房还是得靠喜剧,如果喜剧不行,票房很受影响,所以想做喜剧特展,也是点线面的思路。

点的话,当中有些重要的特别放映,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2》,庶民喜剧,全球首映,很了不起。还有很多作者,基本属于面向的,作者中选择代表性的,比如许氏兄弟的喜剧,现在看太棒了,选了5部,今年恰逢香港回归20周年,这方面回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创作。像《半斤八两》、《卖身契》、《天才与白痴》,都非常棒。

还有三谷幸喜的群像式喜剧,雅克·塔蒂的喜剧,那就是有声时期的无声片,喜剧大家最喜欢,民族性也很强,还有意大利式的喜剧,《意大利式的结婚》等等,美国是神经喜剧,《一夜风流》,是最重要的神经喜剧代表,此外还有霍华德·霍克斯的《二十世纪快车》,对比利·怀尔德的《热情如火》影响很大,火车戏是受《二十世纪快车》的影响,怀尔德最早是给霍克斯做剧本的,怀尔德最喜欢的就是刘别谦和霍华德·霍克斯。这就是面的问题。

《曼哈顿》

喜剧片当中,还有《窈窕奶爸》,《曼哈顿》的4K修复版,还有与北京有关的京味喜剧,陈强陈佩斯父子和葛优,《顽主》是葛优成名作,峨眉山电影制片厂的米家山不是北京导演,但《顽主》是京味儿片,之后是夏钢的《大撒把》,这是冯小刚第一次编剧,葛优拿下金鸡奖影帝,之后《不见不散》,冯小刚导演,还是葛优和徐帆。法国喜剧明星丹尼·伯恩的《天兵女特警》,也有电影活动,呈现点线面给大家看。

这些策展的细节不求所有影迷都知道,这是我们的思路,但让大家了解策展是如何思考,电影节不是一个电影大杂烩,想看啥看啥,里面有很多思路和心血,大家了解后会更明白。电影节不能只有票房意义的,策展就是这样的。

支:注意到有巴斯特·基顿的《将军号》最新修复。

对,是4K修复,基顿的片子都好看,他是冷面笑匠,许冠文又是华语影坛的冷面笑匠。有这么一个对比。这组是民族性喜剧和地域喜剧,按这样的思路做的。

支:为什么推出是枝裕和单元?也不是什么时间节点,怎么考虑的?

想突出亚洲意识,我们每年都找一个华语电影人,今年是张艾嘉,女性导演的代表,她的单元是自己亲自选的。外国导演来说,要选大家喜欢的,代表东方精神的,听说上海电影节今年要做铃木清顺,我们去年做了原节子单元,小津的电影和是枝裕和渊源很深,《步履不停》、《比海更深》这样的作品,看到东方导演勾连传统遗产和当下创作的能力。是枝裕和代表着强烈的东方性,总比选三池崇史更合理。所谓亚洲意识,没有这部分的话很难策出花样。

支:今年日影特别多,有特别倾向吗?

也没有,从策划角度来说,焦点影人是枝裕和,喜剧电影里有三谷幸喜,还有山田洋次,三位都是要到北京来的。客观来说,日影依然是今天亚洲电影里最强的一级。悠久的电影传统,真是非常厉害。看日影要去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能做出民族特色。

很可能,未来世界电影是美国、欧洲、东亚区域三级,亚洲里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作用是最强的,日影优秀作品那么多,受众也希望来中国。比如每年上影节,日影一票难求。

三谷幸喜

支:上海的日影迷确实很多。

对。但北影节不像上影节那样突出新作和明星,不光是面向观众,也是呼应一路一带的政策。还有呼应产业需求,有利于电影创作,看了人家电影对国内电影人有一定的帮助,那就很好了。

我去导演协会参加青葱计划,看到很多90后年轻导演参考的电影模本是亚洲导演,不再是好莱坞欧洲了,学习阿彼察邦、杨德昌、是枝裕和,这时候引进日影,是非常好的思路。

支:个人最喜欢是枝裕和哪部?

我最喜欢《步履不停》,还有《幻之光》、《下一站天国》,早期的他不是今天这样,电影有些冰冷,很多形式上的东西,到《海街日记》就比较温吞了,不过看着舒服。是枝裕和这次将参加2场电影见面活动和1场大师班。

支:大师班会是公开吗?

肯定是对公众开放的,北影节的学术活动。

支:聊聊安东尼奥尼回顾展吧,逝世十周年,邀片顺利吗?

其实今年也是伯格曼逝世十周年,但明年伯格曼诞生100周年,那时候各种修复经典出来,已经和瑞典大使馆沟通好了,明年会做伯格曼,这属于常规策展项目,明年全世界都将是伯格曼。

安东尼奥尼比较顺利,作品都做了修复,我审片时又看了遍《蚀》,真是棒,很多影迷抢票,抢了到电影院去睡,还是希望大家看看,讲两性关系的,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故事不是那么难,电影技法是极其高超的,这些技法通过电影语言的形式,不是通过对白的方式,很微妙。

早期的《不带茶花的茶花女》,最关键的《奇遇》、《夜》、《蚀》、《放大》、《红色沙漠》这批,再到《扎布里斯基角》,还有维姆·文德斯执行导演的《云上的日子》。安东尼奥尼电影里的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冰冷情感,构图模式对王家卫影响至深。把《蚀》和《花样年华》对比看,很有意思。

《蚀》

王家卫最喜欢的就是安东尼奥尼,能看出来的。这是策展他的思路,经典要追,早期受到现实主义影响的要看看,和后来现代主义时期的对比看,还有神秘主义的《放大》这样的,也会介入政治,《扎布里斯基角》就是这样的。

支:今天和去年最大的区别是?

好片更多了,策划思路更加清晰和明确了,影人交流也多了,电影节工作者和城市以及影迷共同创造了这样一个局面,和当下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不可分离。从电影票房角度来说,北影节远超台湾金马、香港电影节。北京整个城市的魅力,是由电影节工作者和影迷共同创造的,迷影文化的兴起,和北京作为亚洲电影生产中心的趋势不可分割。

关于排片和交通的问题,有影迷吐槽去年的老塔排片,套票分布很散,从MOMA到红星太平洋到资料馆等等,很不方便,而且好多电影都是晚上八点多的场,看完十一点,打车费都是个现实的问题。

这真没法儿避免。老塔还不算长,今年还有《绝代佳人》,《盗火线》190分钟,《勇敢的心》4K最新修复,170分钟,《山中传奇》、《泰坦尼克号》192分钟,《日瓦戈医生》也是三小时。就放纵一次吧,打个车,一年就这一次。平时我们资料馆不会这么晚放的,但北影节排片就是这样,真没办法。

《日瓦戈医生》

支:至于排片的话,是怎样的频率?

排片的话,一部电影一般3到5场,统共大概30家电影院,分为五六个区域,去年还有南城,今年都是南二环往北,以北边和东边的电影院为主,消费区域也是这样,基本这样的模式。西边主要就是五棵松和中间影院,重要的单元作品,这几个区域尽量保证雨露均沾。

这么几个区域:电影资料馆,往北天幕新彩云,往东红星太平洋,往西华星,今年还增加了中关村美嘉,一个重要区域,丁字形。西部,五棵松、华星、中关村美嘉,第三块,三里屯,周边辐射蓝港,MOMA,芳草地卢米埃。第四块,6号线和14号线,金逸大悦城,长楹天街卢米埃,CBD万达,蓝港,颐堤港。第五块,十字往下有另一个十字,10号线上的双井UME,国瑞城百老汇,从西单到王府井,还有东方新天地百老汇,这是一个十字。主要是这五个区域。零散的也有,科技馆什么的。还有新加入的,奥体、安贞、中关村美嘉等。

支:今年和影院合作顺利吗,他们热情大吗?

还行。我们来分配,要跟电影院气质相匹配,比如资料馆看新大片也不合适,硬件条件也不如人家大影院好,跟成本也有关系。加上人民币贬值,买断式放映,每一场授权费非常贵,根据电影的成本进行安排,成本一场上万,那就放大厅。

平均一场5000到7000块,电影节的票价是买断式的,通关、字幕、运输、水电、人力,一场电影还有组委会补贴,人力敲字幕,都需要钱,通关费一票费600美元。各种成本算下来,一张票基本来说成本50左右,去年均价48,别忘了人民币贬值,关系大了,一千多场电影,都用美元结算,对美元贬值,买电影就贵,都增加了成本。

我个人觉得票价应该拉开档次,冷门的片子就便宜点,毕竟热门都不愁卖。大卫·林奇的片子就3场,是枝裕和,套票60块,散的单张70块,因为有大量胶片,只能在资料馆和MOMA和中间影院,三个影院五个厅能放。

资料馆2号厅85个座,中间影院105个座,百老汇最大厅198个座,70块钱都亏本。北京和上海不一样,上海影院没补贴,北京的电影院要补贴,不补贴可以,那人家就放《速度与激情8》,你能怎么办。

有些影院还是眼光短浅,不知道电影节的魅力,就电影院的软实力来说,北影节的片子肯定有帮助。全国都放映速8,但你可以吸引别的受众。比如MOMA,出了东直门地铁站还得走20分钟,但就是有人要去MOMA看电影,这就是观众黏性。

资料馆硬件也一般,但看安东尼奥尼就首选资料馆,这是习惯。有些观众吐槽资料馆音响不好,其实那是因为,我们平时放映的时候,有些转DCP的素材本身不好,正规DCP没问题的,自制的DCP有些问题,但电影节不会这样,会连夜不停地滚一遍试映,大家放心吧。

支:马上开票了,您作为老司机中的老司机,给影迷的建议?

三点建议,第一:做好预案,盯紧片单。不要非理性地抢完票之后再理性地转票。第二,购票平台预先充值。第三,热门场次首选不热门座位,先买到再说。

给影迷的话。

希望电影节不光是看经典电影,还希望大家开拓思路,不要光追热门片,也要学会发现冷门佳作,像去年《蛇之拥抱》多厉害。如果要在电影院睡,那就睡吧。尽量要睡得很艺术,要睡出逼格!

 

 

来源:文慧园路三号

原标题:北影节策展思路及影迷最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