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镜像神经元理论真的靠谱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镜像神经元理论真的靠谱吗?

人类语言、心理理论和共情的真正基础,在于模仿。

所评图书:

书名:《神秘的镜像神经元》

作者:(美)格雷戈里·希科克

译者:李婷燕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月

1988年,意大利神经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带领的团队,在意大利帕尔马开展了一项后来被证明影响深远的实验。这项实验试图了解恒河猴前运动皮层的如何控制抓握动作的,插入电脑的微电极探针测量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

这项实验采集的数据显示,在抓握过程中,猴子大脑中的神经元所偏好的抓握类型(放电最强的抓握类型),与观察过程中神经元所偏好的物体类型,两者往往是匹配的。这意味着猴子是很清楚自己的行为。从猴子偏好的物体形成视觉刺激,到产生并完成动作,动作观察与动作执行所偏好的动作类型高度对应12个细胞。1992年,帕尔马团队发表的论文指出,在以人类为对象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观察-执行对应现象,包括肢体失用症和语言表达障碍。

1996年,里佐拉蒂的团队开始将新发现的细胞称为“镜像神经元”。该团队宣称,运用经颅磁刺激技术,经重复实验证明,猴子和人类的大脑在接收刺激的区域,磁场会影响神经元的电特性;而运用不同的刺激方案,经颅磁刺激技术可以抑制或干扰其活动。按照实验团队的描述,镜像神经元不仅会在猴子或人类做出动作时产生兴奋,而且在看到别的猴子或人做类似的动作时也会兴奋。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被普遍认为DNA之后的又一重大科学成果。由此产生的镜像神经元理论受到追捧并不令人奇怪,因为这一理论得以成立,就意味着人类等高等动物的行为、语言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得以确立,可以非常简单的解释人是如何通过模仿、联系然后发展出更为复杂的行为和语言,从而实现进步或学习。镜像神经元发现和理论如果是正确的,将让心理学摆脱长期以来的臆测、间接分析与观察,真正推进科学基础上的实验化。

遗憾的是,上述发现和解读,有可能都是错误的。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认知科学教授格雷戈里·希科克所著的《神秘的镜像神经元》一书近日引进到国内出版。这本书强力的批驳了根据镜像神经元发现得出的理论,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质疑,例如,缺乏直接证据证明猴子的镜像神经元能够解释动作理解;镜像神经元对动作理解并不是必要的;猴子与人类中的相关系统的反应存在很大差别;人类的动作执行和动作理解是分离的,等等。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理论,很快就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领域流行开来。格雷戈里·希科克认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相关研究的科学价值,但不赞同由相关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他在进行对里佐拉蒂团队实验的重复性实验后指出,人脑中的镜像系统与猴子有着差别,并且,里佐拉蒂团队的解读观点也无力解释一些异常现象,比如,布洛卡失语症(说不出,但能听懂),做不出但能理解,肢体失用症(无法执行动作但能识别动作),面瘫(没有表情,但能理解情绪),等等。格雷戈里·希科克在书中解析指出,如果人类能够改变运动反映但不影响直觉,那么这种运动反应就不可能是知觉的基础,这意味着动作执行与动作理解的分离。

更强有力的证明在于,分别进行对人的视觉和听觉的研究测试,可以发现,“内容”功能和“方式”功能的神经回路位于不同的网络,这些网络在大脑解剖中能够进行区分。人脑中事实上还存在两种视觉系统,一是负责直觉识别的腹侧系统,另一种则是负责动作的背侧系统。这就像是智能手机中的照相机应用程序,以及二维码读取程序,虽然都是启动光电传感器,但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得到的结果当然也就不一样。在特定的人、事物出现在我们的视网膜前的时候,尽管看似相同的信息,但在我们的大脑皮层所涉及的回路(计算)完全依赖于当下任务需调用的神经系统应用程序。镜像神经元所假定的动作理解功能并不符合背侧-腹侧原理。

书中详细解析了大脑听懂其他人的发言的原理,即言语直觉的神经基础。语言是镜像神经元理论的核心,书作者即通过语言的验证来推翻该理论的假设基础。在言语知觉过程中,人所直觉的对象其实不是声音,而是发音动作。书作者引述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观点指出,语言如此复杂,并不能通过类似于镜像神经元理论那样简单的刺激-反应心理学来加以解释,并且,用简单词汇去命名复杂的心理功能,实际上并不能消除复杂性。

躯体感觉反馈对于运动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了感觉信息,运动系统会变得盲目。人的运动系统还可以存储相关的技能和知识信息,通过练习,人的运动技能可以提升到极其高超的水平。格雷戈里·希科克认为,镜像神经元理论歪曲了知觉和动作的联结关系,其解释动作理解的观点不过是感觉理论伪装而成的。人的认知同时包括知觉和动作,但心智最终超越了知觉和动作,通过“内容”和“方式”的双重加工回路,再进入高级皮层系统,最终达成抽象理解。

不仅如此,人类语言、心理理论和共情的真正基础,在于模仿。人类的镜像神经元虽然可以匹配观察到的动作和自身转型的动作,但要实现模仿,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进化。尽管猴子也可以完成模仿,却不能像人类那样高频大量地模仿,就在于其镜像神经元没有实现进一步的进化。此外,还需注意的是,人类的模仿并不总是智能的,比如社会情境之中。

格雷戈里·希科克指出,镜像神经元理论广受欢迎,根本原因在于,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简化的理解和解释人的心理、人类进化,但这种简化却是危险的,正如过去的行为主义理论将人的行为简化为联结和强化而导致诸多谬误一样,我们需要摒弃过度简化的懒惰思维,重新将镜像神经元放到更加平衡和复杂的体系中,进行更负责任而更为全面的反复考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镜像神经元理论真的靠谱吗?

人类语言、心理理论和共情的真正基础,在于模仿。

所评图书:

书名:《神秘的镜像神经元》

作者:(美)格雷戈里·希科克

译者:李婷燕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月

1988年,意大利神经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带领的团队,在意大利帕尔马开展了一项后来被证明影响深远的实验。这项实验试图了解恒河猴前运动皮层的如何控制抓握动作的,插入电脑的微电极探针测量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

这项实验采集的数据显示,在抓握过程中,猴子大脑中的神经元所偏好的抓握类型(放电最强的抓握类型),与观察过程中神经元所偏好的物体类型,两者往往是匹配的。这意味着猴子是很清楚自己的行为。从猴子偏好的物体形成视觉刺激,到产生并完成动作,动作观察与动作执行所偏好的动作类型高度对应12个细胞。1992年,帕尔马团队发表的论文指出,在以人类为对象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观察-执行对应现象,包括肢体失用症和语言表达障碍。

1996年,里佐拉蒂的团队开始将新发现的细胞称为“镜像神经元”。该团队宣称,运用经颅磁刺激技术,经重复实验证明,猴子和人类的大脑在接收刺激的区域,磁场会影响神经元的电特性;而运用不同的刺激方案,经颅磁刺激技术可以抑制或干扰其活动。按照实验团队的描述,镜像神经元不仅会在猴子或人类做出动作时产生兴奋,而且在看到别的猴子或人做类似的动作时也会兴奋。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被普遍认为DNA之后的又一重大科学成果。由此产生的镜像神经元理论受到追捧并不令人奇怪,因为这一理论得以成立,就意味着人类等高等动物的行为、语言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得以确立,可以非常简单的解释人是如何通过模仿、联系然后发展出更为复杂的行为和语言,从而实现进步或学习。镜像神经元发现和理论如果是正确的,将让心理学摆脱长期以来的臆测、间接分析与观察,真正推进科学基础上的实验化。

遗憾的是,上述发现和解读,有可能都是错误的。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认知科学教授格雷戈里·希科克所著的《神秘的镜像神经元》一书近日引进到国内出版。这本书强力的批驳了根据镜像神经元发现得出的理论,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质疑,例如,缺乏直接证据证明猴子的镜像神经元能够解释动作理解;镜像神经元对动作理解并不是必要的;猴子与人类中的相关系统的反应存在很大差别;人类的动作执行和动作理解是分离的,等等。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理论,很快就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领域流行开来。格雷戈里·希科克认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相关研究的科学价值,但不赞同由相关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他在进行对里佐拉蒂团队实验的重复性实验后指出,人脑中的镜像系统与猴子有着差别,并且,里佐拉蒂团队的解读观点也无力解释一些异常现象,比如,布洛卡失语症(说不出,但能听懂),做不出但能理解,肢体失用症(无法执行动作但能识别动作),面瘫(没有表情,但能理解情绪),等等。格雷戈里·希科克在书中解析指出,如果人类能够改变运动反映但不影响直觉,那么这种运动反应就不可能是知觉的基础,这意味着动作执行与动作理解的分离。

更强有力的证明在于,分别进行对人的视觉和听觉的研究测试,可以发现,“内容”功能和“方式”功能的神经回路位于不同的网络,这些网络在大脑解剖中能够进行区分。人脑中事实上还存在两种视觉系统,一是负责直觉识别的腹侧系统,另一种则是负责动作的背侧系统。这就像是智能手机中的照相机应用程序,以及二维码读取程序,虽然都是启动光电传感器,但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得到的结果当然也就不一样。在特定的人、事物出现在我们的视网膜前的时候,尽管看似相同的信息,但在我们的大脑皮层所涉及的回路(计算)完全依赖于当下任务需调用的神经系统应用程序。镜像神经元所假定的动作理解功能并不符合背侧-腹侧原理。

书中详细解析了大脑听懂其他人的发言的原理,即言语直觉的神经基础。语言是镜像神经元理论的核心,书作者即通过语言的验证来推翻该理论的假设基础。在言语知觉过程中,人所直觉的对象其实不是声音,而是发音动作。书作者引述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观点指出,语言如此复杂,并不能通过类似于镜像神经元理论那样简单的刺激-反应心理学来加以解释,并且,用简单词汇去命名复杂的心理功能,实际上并不能消除复杂性。

躯体感觉反馈对于运动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了感觉信息,运动系统会变得盲目。人的运动系统还可以存储相关的技能和知识信息,通过练习,人的运动技能可以提升到极其高超的水平。格雷戈里·希科克认为,镜像神经元理论歪曲了知觉和动作的联结关系,其解释动作理解的观点不过是感觉理论伪装而成的。人的认知同时包括知觉和动作,但心智最终超越了知觉和动作,通过“内容”和“方式”的双重加工回路,再进入高级皮层系统,最终达成抽象理解。

不仅如此,人类语言、心理理论和共情的真正基础,在于模仿。人类的镜像神经元虽然可以匹配观察到的动作和自身转型的动作,但要实现模仿,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进化。尽管猴子也可以完成模仿,却不能像人类那样高频大量地模仿,就在于其镜像神经元没有实现进一步的进化。此外,还需注意的是,人类的模仿并不总是智能的,比如社会情境之中。

格雷戈里·希科克指出,镜像神经元理论广受欢迎,根本原因在于,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简化的理解和解释人的心理、人类进化,但这种简化却是危险的,正如过去的行为主义理论将人的行为简化为联结和强化而导致诸多谬误一样,我们需要摒弃过度简化的懒惰思维,重新将镜像神经元放到更加平衡和复杂的体系中,进行更负责任而更为全面的反复考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