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咕咚求变:计划年内盈利 还要涉足企业运动市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咕咚求变:计划年内盈利 还要涉足企业运动市场

咕咚又增加了新的业务线:进军B端企业级运动市场。

在经过长达7年的创业期后,“善变”的咕咚又找到了新方向。 

5月4日,定位运动社交和赛事服务平台的咕咚正式对外推出了一项独立新产品——企业咕咚APP,由此宣布进军B端企业级运动市场。

据咕咚联合创始人、CTO司建铭介绍,企业咕咚是专门针对企业员工的运动社交产品,最早脱胎于咕咚APP中的“咕咚企业俱乐部”功能。由于企业用户不断增多,这项隐藏在主APP中的小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家公司决定,干脆把企业俱乐部独立成企业咕咚,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其他团体或组织提供运动社交服务。2016年,咕咚成立了企业咕咚事业部,希望利用全新的APP为企业员工提供健康管理,协助企业培养良好的运动健康习惯,并打造出健康、有运动特点的企业文化。

“B端企业级运动市场,是咕咚C端个人运动消费服务之外的第二条增长新跑道。”咕咚创始人兼CEO申波这样形容企业咕咚的重要性,他强调这是咕咚建设全民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对咕咚而言,这既是大机遇,也是大挑战。

机遇在于,目前在创业公司领域,少有公司大规模涉足企业运动市场,而那些做团建、拓展训练的公司多以比较分散的状态存在,且缺少有足够体量的移动平台支撑。

在国家政策层面,也有一些利好消息放出。去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着重强调要推进健康新生态,在企事业单位中推行工间健身制度,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

咕咚想要从这1小时当中,挖掘出更多的发展机会,探索出一条别人还没有走过的路。

这家公司的设想是,除了提供比较基础的运动监测服务,还通过更多有趣好玩的形式,提供给企业或团体组织运动激励的方法。具体通过运动数据、运动激励和硬件接入这三项核心服务来实现。

企业咕咚对其企业用户将开放接口,企业可把平台上的数据计入到自己的企业微信、公司APP以及内部系统中,这样即使不打开APP,也可以24小时收集员工或团队成员的运动数据,进而将运动与企业管理、移动办公以及员工福利紧密联系起来。

为了激励员工参加运动,咕咚会通过“悬赏”、“虚拟路线挑战”和“运动积分商城”等好玩的形式,帮助企业吸引员工参与。

硬件方面,则主要涉及提供可穿戴设备,为企业定制LOGO等服务。

除此之外,咕咚还计划将服务延伸到更广泛的运动服务领域,例如联合医疗、保险等公司,推出团队险种,或者为企业量身定制运动解决方案。国内目前的案例相对较少,但在美国一些保险公司将运动计划和员工保费绑定在一起,达到一定运动量级便可降低保险费用。

据司建铭透露,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100多家入驻企业咕咚,知名邮递和物流公司DHL便是第一批入驻企业之一。最近入驻的一家企业是中国国电,该公司用企业咕咚做员工运动健康达标管理,推出了运动达标每天可得100元的奖励,一个月下来则可额外拿到3000元的奖励。在奖励机制的刺激下,国电员工的健康达标率达到95%以上。

但不是每家企业都有DHL和中国国电这样雄厚的财力,即便舍得在员工健康管理方面进行投入,在咕咚所涉足的服务端,是否能实现规模化的营收,将是咕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毕竟,在咕咚之前,国内没有太多成功的案例可参考。

对于上述问题,司建铭倒表现的颇为自信,“预计2017年企业咕咚可以做到4000万元到5000元的营收规模。”他认为企业运动的产业规模很大,像咕咚服务的大型企事业单位都会有相应的工会组织,这些工会组织有固定的经费,如果投入在运动这种健康、绿色的项目上,国家也会给与支持。 

而在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不愿提及提及的盈利时间表方面,申波倒是给出了明确答案。 

“我们今年会实现盈利。”申波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咕咚已有的变现模式包括广告、电商等,而在未来,与赛事相关的运动装备和企业服务也会是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咕咚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靠卖智能手环打响名号的咕咚。为了紧跟市场变化,在过去7年,咕咚一直在不断的改变产品形态,从最初的硬件+传统社区入手,到后来的“智能手环+咕咚APP”,再到现在的“互联网全民运动社交平台。”

但有一点没有改变过,即定位运动健康,解决人们不爱运动及亚健康问题。这家公司在起步之初曾对中国和美国的运动市场进行分析,他们发现欧美发达国家80%-90%已经是运动人口,所追求的是如何让运动更专业。而在国内,这一数值仅为15%-20%。 

“在此背景下,我们的核心任务是让大家先动起来,而不是一味追求专业化。”申波曾表示,运动本身是违反人类天性的,要坚持就必须好玩、有趣,在快乐中建立自己的运动行为和习惯。当参与运动的人群越来越多时,才能形成真正的运动生活方式。

咕咚策划了很多种让运动变好玩的方式,最核心的便是社交,让用户在线上结识更多人,线下建立自己的跑团、骑行团等,并通过分享内容来吸引更多人持续运动。这家公司还推出了视频直播、自有赛事运营,如“线上马拉松”、“线上自行车赛”等。申波说,下一步还将不断扩大在线赛事服务种类,如健走、滑冰、滑雪、越野、登高等。

但大众体育具有天然的分散性。以2016年的奥运会为例,整个赛事包含28个大项,42个分项,306个小项运动。申波很清楚,仅靠一个咕咚APP完全无法覆盖所有运动种类,他给团队的应对方式是,建立APP矩阵。

截至目前,这家公司已推出四个APP,分别是咕咚、面向海外市场的RUNTOPIA、咕咚冰雪,以及最新推出的企业咕咚,拥有用户8000万左右。咕咚主要聚焦跑步、骑行、健走三项运动,是主APP,滑雪、滑冰和冰球则放在了独立的冰雪咕咚上。

在拥有用户、社区、内容和数据之后,申波开始思考咕咚还缺少什么。他找到的答案是运动装备。“尽管中国体育产业78%集中在运动装备项目,20%是赛事服务,但目前的装备行业还非常初级。”

他认为现有运动装备很难做到根据个人的运动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实时的指导方案。基于这种认识,咕咚最近推出了智能跑鞋,除了记录一些基础运动数据外,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实时语音提醒人们的跑步姿势是否正确,很像一个虚拟陪跑工具。跑鞋里的芯片可以独立记录运动数据,在WiFi环境下自动上传到咕咚APP。

不仅如此,这款跑鞋还兼具社交属性,可以发现和邀请周边正在运动的人群共同运动。

5月4日当天,咕咚刚刚结束了智能跑鞋在京东平台的众筹,共筹集资金626万元,超过众筹目标的31倍。“这超过了我们的预期,甚至也超过京东的预期。”申波透露,后续还会针对不同运动类型推出更多型号的智能跑鞋,今年的销售目标有望达到几十万双。

放眼整个互联网运动APP市场,咕咚的确是较早涉足体育产业,且转型较为成功的创业公司之一,算是运动APP的典型样本。创业7年,这家公司一直保持着稳健,或者说有些保守的融资步伐。直到去年5月才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领投放为分众传媒与方源资本携手成立的体育基金。而像KEEP、悦动圈等运动APP成立三年多便拿到了C轮。

现在的市场竞争情况和咕咚成立初期相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涉足互联网运动APP的公司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想要保持显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要领先同行变得越来越难。咕咚在做的,其他竞品也可能去模仿着做。

对此,申波认为即使大家都做赛事,具体的形式也会有所差别。而对用户数据的精准分析和背后的服务,以及对智能装备的投入,会是咕咚最主要的差异化优势。

不过,在申波眼里,这些还不是最大的挑战。“体育产业是一个慢热的过程,需要逐步培养大家的运动习惯。在产业真正形成之后,才会有生活方式和消费的升级,到那时可能会持久的存在。”

如果想要最终打赢这场“持久战”,耐心和不断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至少现在,咕咚仍然在积极的“备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咕咚求变:计划年内盈利 还要涉足企业运动市场

咕咚又增加了新的业务线:进军B端企业级运动市场。

在经过长达7年的创业期后,“善变”的咕咚又找到了新方向。 

5月4日,定位运动社交和赛事服务平台的咕咚正式对外推出了一项独立新产品——企业咕咚APP,由此宣布进军B端企业级运动市场。

据咕咚联合创始人、CTO司建铭介绍,企业咕咚是专门针对企业员工的运动社交产品,最早脱胎于咕咚APP中的“咕咚企业俱乐部”功能。由于企业用户不断增多,这项隐藏在主APP中的小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家公司决定,干脆把企业俱乐部独立成企业咕咚,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其他团体或组织提供运动社交服务。2016年,咕咚成立了企业咕咚事业部,希望利用全新的APP为企业员工提供健康管理,协助企业培养良好的运动健康习惯,并打造出健康、有运动特点的企业文化。

“B端企业级运动市场,是咕咚C端个人运动消费服务之外的第二条增长新跑道。”咕咚创始人兼CEO申波这样形容企业咕咚的重要性,他强调这是咕咚建设全民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对咕咚而言,这既是大机遇,也是大挑战。

机遇在于,目前在创业公司领域,少有公司大规模涉足企业运动市场,而那些做团建、拓展训练的公司多以比较分散的状态存在,且缺少有足够体量的移动平台支撑。

在国家政策层面,也有一些利好消息放出。去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着重强调要推进健康新生态,在企事业单位中推行工间健身制度,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

咕咚想要从这1小时当中,挖掘出更多的发展机会,探索出一条别人还没有走过的路。

这家公司的设想是,除了提供比较基础的运动监测服务,还通过更多有趣好玩的形式,提供给企业或团体组织运动激励的方法。具体通过运动数据、运动激励和硬件接入这三项核心服务来实现。

企业咕咚对其企业用户将开放接口,企业可把平台上的数据计入到自己的企业微信、公司APP以及内部系统中,这样即使不打开APP,也可以24小时收集员工或团队成员的运动数据,进而将运动与企业管理、移动办公以及员工福利紧密联系起来。

为了激励员工参加运动,咕咚会通过“悬赏”、“虚拟路线挑战”和“运动积分商城”等好玩的形式,帮助企业吸引员工参与。

硬件方面,则主要涉及提供可穿戴设备,为企业定制LOGO等服务。

除此之外,咕咚还计划将服务延伸到更广泛的运动服务领域,例如联合医疗、保险等公司,推出团队险种,或者为企业量身定制运动解决方案。国内目前的案例相对较少,但在美国一些保险公司将运动计划和员工保费绑定在一起,达到一定运动量级便可降低保险费用。

据司建铭透露,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100多家入驻企业咕咚,知名邮递和物流公司DHL便是第一批入驻企业之一。最近入驻的一家企业是中国国电,该公司用企业咕咚做员工运动健康达标管理,推出了运动达标每天可得100元的奖励,一个月下来则可额外拿到3000元的奖励。在奖励机制的刺激下,国电员工的健康达标率达到95%以上。

但不是每家企业都有DHL和中国国电这样雄厚的财力,即便舍得在员工健康管理方面进行投入,在咕咚所涉足的服务端,是否能实现规模化的营收,将是咕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毕竟,在咕咚之前,国内没有太多成功的案例可参考。

对于上述问题,司建铭倒表现的颇为自信,“预计2017年企业咕咚可以做到4000万元到5000元的营收规模。”他认为企业运动的产业规模很大,像咕咚服务的大型企事业单位都会有相应的工会组织,这些工会组织有固定的经费,如果投入在运动这种健康、绿色的项目上,国家也会给与支持。 

而在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不愿提及提及的盈利时间表方面,申波倒是给出了明确答案。 

“我们今年会实现盈利。”申波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咕咚已有的变现模式包括广告、电商等,而在未来,与赛事相关的运动装备和企业服务也会是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咕咚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靠卖智能手环打响名号的咕咚。为了紧跟市场变化,在过去7年,咕咚一直在不断的改变产品形态,从最初的硬件+传统社区入手,到后来的“智能手环+咕咚APP”,再到现在的“互联网全民运动社交平台。”

但有一点没有改变过,即定位运动健康,解决人们不爱运动及亚健康问题。这家公司在起步之初曾对中国和美国的运动市场进行分析,他们发现欧美发达国家80%-90%已经是运动人口,所追求的是如何让运动更专业。而在国内,这一数值仅为15%-20%。 

“在此背景下,我们的核心任务是让大家先动起来,而不是一味追求专业化。”申波曾表示,运动本身是违反人类天性的,要坚持就必须好玩、有趣,在快乐中建立自己的运动行为和习惯。当参与运动的人群越来越多时,才能形成真正的运动生活方式。

咕咚策划了很多种让运动变好玩的方式,最核心的便是社交,让用户在线上结识更多人,线下建立自己的跑团、骑行团等,并通过分享内容来吸引更多人持续运动。这家公司还推出了视频直播、自有赛事运营,如“线上马拉松”、“线上自行车赛”等。申波说,下一步还将不断扩大在线赛事服务种类,如健走、滑冰、滑雪、越野、登高等。

但大众体育具有天然的分散性。以2016年的奥运会为例,整个赛事包含28个大项,42个分项,306个小项运动。申波很清楚,仅靠一个咕咚APP完全无法覆盖所有运动种类,他给团队的应对方式是,建立APP矩阵。

截至目前,这家公司已推出四个APP,分别是咕咚、面向海外市场的RUNTOPIA、咕咚冰雪,以及最新推出的企业咕咚,拥有用户8000万左右。咕咚主要聚焦跑步、骑行、健走三项运动,是主APP,滑雪、滑冰和冰球则放在了独立的冰雪咕咚上。

在拥有用户、社区、内容和数据之后,申波开始思考咕咚还缺少什么。他找到的答案是运动装备。“尽管中国体育产业78%集中在运动装备项目,20%是赛事服务,但目前的装备行业还非常初级。”

他认为现有运动装备很难做到根据个人的运动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实时的指导方案。基于这种认识,咕咚最近推出了智能跑鞋,除了记录一些基础运动数据外,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实时语音提醒人们的跑步姿势是否正确,很像一个虚拟陪跑工具。跑鞋里的芯片可以独立记录运动数据,在WiFi环境下自动上传到咕咚APP。

不仅如此,这款跑鞋还兼具社交属性,可以发现和邀请周边正在运动的人群共同运动。

5月4日当天,咕咚刚刚结束了智能跑鞋在京东平台的众筹,共筹集资金626万元,超过众筹目标的31倍。“这超过了我们的预期,甚至也超过京东的预期。”申波透露,后续还会针对不同运动类型推出更多型号的智能跑鞋,今年的销售目标有望达到几十万双。

放眼整个互联网运动APP市场,咕咚的确是较早涉足体育产业,且转型较为成功的创业公司之一,算是运动APP的典型样本。创业7年,这家公司一直保持着稳健,或者说有些保守的融资步伐。直到去年5月才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领投放为分众传媒与方源资本携手成立的体育基金。而像KEEP、悦动圈等运动APP成立三年多便拿到了C轮。

现在的市场竞争情况和咕咚成立初期相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涉足互联网运动APP的公司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想要保持显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要领先同行变得越来越难。咕咚在做的,其他竞品也可能去模仿着做。

对此,申波认为即使大家都做赛事,具体的形式也会有所差别。而对用户数据的精准分析和背后的服务,以及对智能装备的投入,会是咕咚最主要的差异化优势。

不过,在申波眼里,这些还不是最大的挑战。“体育产业是一个慢热的过程,需要逐步培养大家的运动习惯。在产业真正形成之后,才会有生活方式和消费的升级,到那时可能会持久的存在。”

如果想要最终打赢这场“持久战”,耐心和不断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至少现在,咕咚仍然在积极的“备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