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漠视风险让顶级投行滑向深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漠视风险让顶级投行滑向深渊

2007年,贝尔斯登管理问题在其旗下两只高等级对冲基金的崩盘上显露无疑,引发债权人的警觉,而华尔街其他投行也因此将之视为不可信任的对象。2008年1月,凯恩被赶下CEO的宝座。但很显然的是,其继任者艾伦·施瓦茨所面临的局势,已经不再是通过技术手段、操盘手腕所能扭转的了。

所评图书:

书名:《华尔街之战:贝尔斯登72小时覆灭记》

作者:(美)凯特·凯利

译者:史雷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对于而今的年轻投资者来说,贝尔斯登公司的名字很可能显得有些陌生。这家华尔街投行在2008年3月16日被摩根大通收购,两年后,后者宣布不再使用“贝尔斯登”的名号。而对于完整经历过或熟悉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全过程的投资者、研究者来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也仅仅是过去故事中黯然退场的配角而已。

问题没有这么简单。成立于1923年的贝尔斯登不仅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是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行、交易员眼中最理想的雇主,并且还历来被认为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水准的资产、理财等金融业务服务,备受美国等国家富豪阶层青睐。现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也曾经是这家投行的长期客户。

但这家公司却在极短的时间内走向了倾覆,如果不是摩根大通接手,相信其必然将顶替雷曼兄弟而成为金融危机来袭倒闭的第一家华尔街顶级投行。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9年,贝尔斯登的失败教训很多时候会被简单化的表述为建立高杠杆的业务投资模式,以及鲁莽行事的交易风格。事实真的如此吗?

《华尔街日报》金融记者凯特·凯利2008年5月曾在《华尔街日报》头版刊登叙述贝尔斯登兴衰的三部曲报道,并因此享誉全球。贝尔斯登在滑向倒闭前的最后一刻而被摩根大通收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华尔街之战:贝尔斯登72小时覆灭记》,就选取了在那个关键时刻点之前的三天(2008年3月14日-16日),深入介绍了贝尔斯登公司在巨大危机面前陷入混乱,与债权人、交易对手方、投资者之间博弈的过程,并穿插叙述了对于贝尔斯登覆灭负有关键责任的多位投资银行家的介绍。整本书节奏明快,凯特·凯利以简练手法搭设出了一个个逼真的场景,让读者能够深入其境甚至以贝尔斯登高管、员工的视角去感受危机来袭的重重压力。《华尔街之战:贝尔斯登72小时覆灭记》是一本高质量的金融危机分析作品,对于读者认识、思考金融创新与稳健经营、平衡监管如何达成平衡,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鲜为人知的是,贝尔斯登也曾是一家秉持保守投资理念的公司。书中介绍说,在被称为“王牌”的艾伦·格林伯格掌舵期间,贝尔斯登公司会每周举行会议,评估业务交易风险,由专门的风险评估团队提交对交易平台的一周跟踪评估报告,交易员的交易情况就将以这种方式一览无余的展现在全公司,不诚实行为和问题交易难逃踪影。格林伯格为此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夸耀自己在风险控制方面简直做到了天衣无缝。不仅如此,格林伯格还着力削减贝尔斯登的成本支出,甚至连信封和曲别针的使用不允许任何浪费。

但格林伯格领导贝尔斯登期间,也为这家投行的倾覆埋下了隐患。贝尔斯登是华尔街投行中的异类,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其并不关注交易员应聘者的学历、资历,而是强调需要符合出身贫穷、勤奋好学、渴望追逐财富三点特征。这种情况下,一些曾经在其他投行造成过严重损失、被卷入严重交易亏损丑闻而深具才华的精英,也获得了贝尔斯登的邀约。

格林伯格1993年卸任贝尔斯登CEO,吉米·凯恩接任。吉米·凯恩是个穷小子出身,以初级证券经纪人身份加入贝尔斯登,凭借过人的才华特别是善于为大客户量身定做金融咨询服务而不断获得提升。相比格林伯格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审慎,凯恩对于风险毫无敬畏之心,认为前者在业务方面的谨慎态度完全过时。凯恩接任CEO后,恰逢金融衍生品业务扑向市场,贝尔斯登积极拥抱了这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大肆扩张业务和交易员队伍,业绩也连续多年大幅增长。到了2006年,凯恩甚至成为了华尔街年薪最高的CEO。

《华尔街之战:贝尔斯登72小时覆灭记》书中不无讽刺的指出,成为CEO及董事长的凯恩,已经失去了当初白手起家、勤奋打拼的锐气和洞察力,而是高度自恋及倨傲,甚至口出狂言,拒绝跟美国总统讨论经济问题,除非后者亲自到他办公室来讨教。凯恩将一众亲信提拔到贝尔斯登的要害岗位之上,将自己的主要时间花在桥牌爱好之上,凭借电话遥控指挥工作。也就是说,贝尔斯登在高风险金融衍生品业务方面的狂飙式扩张,整个过程事实上并不在公司领导者的知情和掌控范围,凯恩甚至还将向自己发出业务风险警示的其他高层和独立董事赶出公司。

2007年,贝尔斯登管理问题在其旗下两只高等级对冲基金的崩盘上显露无疑,引发债权人的警觉,而华尔街其他投行也因此将之视为不可信任的对象。2008年1月,凯恩被赶下CEO的宝座。但很显然的是,其继任者艾伦·施瓦茨所面临的局势,已经不再是通过技术手段、操盘手腕所能扭转的了。

《华尔街之战:贝尔斯登72小时覆灭记》全书的一大看点,就是贝尔斯登公司末任CEO艾伦·施瓦茨带领的领导团队在危机来袭的重重压力下进退失据,不断作出让人大跌眼镜的错误选择。贝尔斯登最终得以由摩根大通收入囊中,避免了破产清盘的最悲惨命运,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美国金融监管当局为避免引发系统性危机采取的救援行动,而这项行动也招致了投行“大而不倒”、监管部门放任金融冒险道德风险的指责——为澄清这种指责,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在几个月之后对于另一家面临倒闭的投行雷曼兄弟就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应对态度,并由此彻底引发了2008年金融危机。

这本书还描绘了后来被称为“救市三人组”的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时任美国财长保尔森、时任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在贝尔斯登事件中尤其是最为关键的三天,在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在投行倒闭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可怕后果的压力下,摒弃意识形态观念束缚,选择恰当的政府干预和援助方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漠视风险让顶级投行滑向深渊

2007年,贝尔斯登管理问题在其旗下两只高等级对冲基金的崩盘上显露无疑,引发债权人的警觉,而华尔街其他投行也因此将之视为不可信任的对象。2008年1月,凯恩被赶下CEO的宝座。但很显然的是,其继任者艾伦·施瓦茨所面临的局势,已经不再是通过技术手段、操盘手腕所能扭转的了。

所评图书:

书名:《华尔街之战:贝尔斯登72小时覆灭记》

作者:(美)凯特·凯利

译者:史雷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对于而今的年轻投资者来说,贝尔斯登公司的名字很可能显得有些陌生。这家华尔街投行在2008年3月16日被摩根大通收购,两年后,后者宣布不再使用“贝尔斯登”的名号。而对于完整经历过或熟悉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全过程的投资者、研究者来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也仅仅是过去故事中黯然退场的配角而已。

问题没有这么简单。成立于1923年的贝尔斯登不仅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是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行、交易员眼中最理想的雇主,并且还历来被认为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水准的资产、理财等金融业务服务,备受美国等国家富豪阶层青睐。现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也曾经是这家投行的长期客户。

但这家公司却在极短的时间内走向了倾覆,如果不是摩根大通接手,相信其必然将顶替雷曼兄弟而成为金融危机来袭倒闭的第一家华尔街顶级投行。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9年,贝尔斯登的失败教训很多时候会被简单化的表述为建立高杠杆的业务投资模式,以及鲁莽行事的交易风格。事实真的如此吗?

《华尔街日报》金融记者凯特·凯利2008年5月曾在《华尔街日报》头版刊登叙述贝尔斯登兴衰的三部曲报道,并因此享誉全球。贝尔斯登在滑向倒闭前的最后一刻而被摩根大通收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华尔街之战:贝尔斯登72小时覆灭记》,就选取了在那个关键时刻点之前的三天(2008年3月14日-16日),深入介绍了贝尔斯登公司在巨大危机面前陷入混乱,与债权人、交易对手方、投资者之间博弈的过程,并穿插叙述了对于贝尔斯登覆灭负有关键责任的多位投资银行家的介绍。整本书节奏明快,凯特·凯利以简练手法搭设出了一个个逼真的场景,让读者能够深入其境甚至以贝尔斯登高管、员工的视角去感受危机来袭的重重压力。《华尔街之战:贝尔斯登72小时覆灭记》是一本高质量的金融危机分析作品,对于读者认识、思考金融创新与稳健经营、平衡监管如何达成平衡,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鲜为人知的是,贝尔斯登也曾是一家秉持保守投资理念的公司。书中介绍说,在被称为“王牌”的艾伦·格林伯格掌舵期间,贝尔斯登公司会每周举行会议,评估业务交易风险,由专门的风险评估团队提交对交易平台的一周跟踪评估报告,交易员的交易情况就将以这种方式一览无余的展现在全公司,不诚实行为和问题交易难逃踪影。格林伯格为此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夸耀自己在风险控制方面简直做到了天衣无缝。不仅如此,格林伯格还着力削减贝尔斯登的成本支出,甚至连信封和曲别针的使用不允许任何浪费。

但格林伯格领导贝尔斯登期间,也为这家投行的倾覆埋下了隐患。贝尔斯登是华尔街投行中的异类,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其并不关注交易员应聘者的学历、资历,而是强调需要符合出身贫穷、勤奋好学、渴望追逐财富三点特征。这种情况下,一些曾经在其他投行造成过严重损失、被卷入严重交易亏损丑闻而深具才华的精英,也获得了贝尔斯登的邀约。

格林伯格1993年卸任贝尔斯登CEO,吉米·凯恩接任。吉米·凯恩是个穷小子出身,以初级证券经纪人身份加入贝尔斯登,凭借过人的才华特别是善于为大客户量身定做金融咨询服务而不断获得提升。相比格林伯格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审慎,凯恩对于风险毫无敬畏之心,认为前者在业务方面的谨慎态度完全过时。凯恩接任CEO后,恰逢金融衍生品业务扑向市场,贝尔斯登积极拥抱了这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大肆扩张业务和交易员队伍,业绩也连续多年大幅增长。到了2006年,凯恩甚至成为了华尔街年薪最高的CEO。

《华尔街之战:贝尔斯登72小时覆灭记》书中不无讽刺的指出,成为CEO及董事长的凯恩,已经失去了当初白手起家、勤奋打拼的锐气和洞察力,而是高度自恋及倨傲,甚至口出狂言,拒绝跟美国总统讨论经济问题,除非后者亲自到他办公室来讨教。凯恩将一众亲信提拔到贝尔斯登的要害岗位之上,将自己的主要时间花在桥牌爱好之上,凭借电话遥控指挥工作。也就是说,贝尔斯登在高风险金融衍生品业务方面的狂飙式扩张,整个过程事实上并不在公司领导者的知情和掌控范围,凯恩甚至还将向自己发出业务风险警示的其他高层和独立董事赶出公司。

2007年,贝尔斯登管理问题在其旗下两只高等级对冲基金的崩盘上显露无疑,引发债权人的警觉,而华尔街其他投行也因此将之视为不可信任的对象。2008年1月,凯恩被赶下CEO的宝座。但很显然的是,其继任者艾伦·施瓦茨所面临的局势,已经不再是通过技术手段、操盘手腕所能扭转的了。

《华尔街之战:贝尔斯登72小时覆灭记》全书的一大看点,就是贝尔斯登公司末任CEO艾伦·施瓦茨带领的领导团队在危机来袭的重重压力下进退失据,不断作出让人大跌眼镜的错误选择。贝尔斯登最终得以由摩根大通收入囊中,避免了破产清盘的最悲惨命运,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美国金融监管当局为避免引发系统性危机采取的救援行动,而这项行动也招致了投行“大而不倒”、监管部门放任金融冒险道德风险的指责——为澄清这种指责,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在几个月之后对于另一家面临倒闭的投行雷曼兄弟就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应对态度,并由此彻底引发了2008年金融危机。

这本书还描绘了后来被称为“救市三人组”的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时任美国财长保尔森、时任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在贝尔斯登事件中尤其是最为关键的三天,在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在投行倒闭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可怕后果的压力下,摒弃意识形态观念束缚,选择恰当的政府干预和援助方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