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男编剧娶了英国跳水王子,同志题材美剧的崛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男编剧娶了英国跳水王子,同志题材美剧的崛起

世界知名阳光娃娃脸“英国跳水王子” TomDaley最近也结婚了!

美剧演员收入多年冠军的“谢耳朵”Jim Parsons上周结婚了!对象是他交往了14年的男友。甜不甜。

世界知名阳光娃娃脸“英国跳水王子” TomDaley最近也结婚了!对象是一位美国知名编剧&导演、凭借《米尔克》拿过奥斯卡的达斯汀·布莱克。没错,也是一位男子。

他们在英国举行了婚礼,对于媒体来说,这可以说是第一次名人操作的同志婚礼了,狗粮大片:

谢耳朵太有名且出柜多年就不再介绍了。大部分人大概也知道跳水王子戴利,却不知道布莱克,说不定会觉得戴利为了真爱“下嫁”了。NO,事实上,作为奥斯卡得主,布莱克可不是无名之辈。

无论是08年的电影《米尔克》,还是今年abc电视台播出的迷你剧《当我们崛起时》,布莱克的作品都是好莱坞同志题材的精品行列。而当同志题材越来越主流之时,它背后的创作者前途自然也水涨船高。

借着两波狗粮,我们来聊一聊同志题材影视(美剧为主)的大发展。

1. 2016,同志之年?至少有理由庆祝!

2016年对于同志影迷来说是胜利的一年,在多届奥斯卡只开花不结果之后,终于在这一年一举夺魁。

众所周知,2005年,李安的《断背山》以8项提名杀入奥斯卡,这是同志题材第一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断背山》最后获得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原创配乐三个奖项。但是并没有摘得最佳影片这颗皇冠上的明珠。

这颗明珠直到今年才第一次被《月光男孩》以同志题材影片身份拿下。无论过程多么闹剧,来自全世界最大影响力的电影奖项的认可,让LGBT观众也是感动不已。

这中间12年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不断积累。比如上面提到的08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主角奖得主电影《米尔克》,最近几年的《丹麦女孩》、《模仿游戏》、《卡罗尔》。可以看到的明显趋势是同志题材影片的数量越来越多,风格也越来越丰富,奥斯卡如此,欧洲三大就更加不用说了,三大都有各自的LGBT单元——戛纳电影节的酷儿棕榈奖(2010)、威尼斯电影节的断背狮奖(2007)、柏林电影节的泰迪熊奖(1987)。这些奖项通常由独立评审团进行评选。顺便说一句,当年《断背山》没得到最佳影片(拿奖的是《撞车》),可以说是促成戛纳和威尼斯相关奖项设立的一个契机。

戛纳电影节酷儿金棕榈单元,今年的海报,致敬了著名同志导演阿尔莫多瓦(正好也是今年戛纳评审团主席)。该单元始于2010,是获得戛纳主办方认可的非官方奖项。

如果说这些电影相对来说还处于庙堂之高,不足以影响广大观众,那么2016还有个最大众的票房金牌对LGBT投出来橄榄枝,那就是美国第一大IP——《星球大战》。在最新的《星战7》里头,两个男性角色之间的暧昧引起了广大观众群体的讨论,而导演之后大方回应,在之后的续集里,基情都是可以考虑发展的。

既有大众的又有学院的认可,2016年对于LGBT群体来说的确是收获不小,有理由开心一点。

但是且慢,更大的好消息还没说呢。LGBT题材真正的爆发,来自电视剧而非电影。

2. 2016年,LGBTQ人群在美剧中得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出镜率

相比美剧,好莱坞电影在LGBT呈现方面其实是个差生:根据GLAAD的统计(一个从05年起开始统计美国影视当中LGBTQ人群出镜率的机构),2015年美国主要几个制片厂一共制作了 126部电影,其中只有22部(17.5 %)包涵了LGBT 角色。这个数字和2014年年完全相同。

而美剧则在大踏步地前进。2016年,LGBTQ人群在美剧当中得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出镜率——在总共895个常驻角色当中,43个(4.8%)是LGBTQ角色。另外,还有28个循环角色是LGBTQ。(包括了公共台、收费台和流媒体3种平台;这里统计的是角色不是演员)对比一下,10年前的数据是1.1%。

非常重要的是,这些角色不再像从前那样,往往是悲剧担当、邪典担当等等边缘人物,而是有了丰富的类型,甚至可以成为领携高收视剧的主角。从前同志群体需要打着灯笼不放过蛛丝马迹来找片看,这几年却简直要看不过来了。

同志知名网站advocate编辑列出的“秋季档必看31部美剧”,平均3天看完一部的节奏...

有付费台有公共台甚至还有网剧,而且远在中国都颇受追捧,可以说是全平台发展了

abc家庭台和Fox台在GLAAD报告中都得到了高分,让人略感惊讶,毕竟一来公共台一直在题材上相对保守(总有人会抱怨带坏了孩子,想想abc东家迪士尼今年电影《美女与野兽》当中安排了一个gay角色引起了多大的反响),二来Fox一直是鲜明的共和党支持方。然而观众既然喜欢看,谁要跟钱过不去呢。

Fox的《嘻哈帝国》,这几年的一大美剧流量担当,主角之一是gay。

3.同志题材崛起的最大原因——感谢网飞爸爸,感谢亚马逊爸爸,感谢hulu、youutube和全球订阅模式。

同志题材的崛起,最大原因是美剧势力结构变了,流媒体平台们入场,用争议题材作品来争取口碑和年轻人,用全球付费模式来解决小众题材压力。

同志题材从前如此边缘,出镜率如此之低,最根本原因当然是看的人少。(文化原因当然也是有的,但是这就是个鸡生蛋的问题了,还是在商言商吧。)公共台靠广告费赚钱,收视率低的广告商不买账那自然播不了,而且从前的商家也不怎么重视LGBT消费者。

付费台则一直都在耕耘相关题材内容。HBO, 毫不意外地,在这一方面是领跑者。 1993年就有了“And the Band Played On,” 2003年的“Angels in America”获得了11项艾美奖,成为了迷你剧的纪录,直到若干年后被另一部同志剧《烛台背后》追平。

广大中国观众的同志入门教材——Showtime的 “Queer as Folk”以及之后的 “The L Word,” 推出时并没有经过广泛推广,可是这两部剧却漂洋过海经年累月地吸引了全世界无数观众(而且大多数是异性恋女性),成为亚文化经典引领潮流。

然而,付费台的订阅模式导致观众数量上相对受限,毕竟你我都没有为Queer as Folk付过钱,因此尽管全世界有众多自来水,制作方却得不到多少经济利益。直到,流媒体的出现。

要感谢付费台对市场的试水,让美国的流媒体平台们多了不少底气。比如亚马逊爸爸的prime平台,将打头炮的任务交给了一部同志剧《透明家庭》。这部剧在艾美奖上连年得奖,也同时成就了prime名声的崛起。

流媒体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去年,根据FX Networks的数据,去年美国流媒体平台总共生产了92部原创剧,是2015年的两倍,比2009年多91部。相应的,2016年,在Amazon, Hulu和Netflix上,共有45个常驻角色和20个循环角色是LGBTQ 。对比传统公共台,比例高出一大截。

《透明家庭》以及Amazon新剧 《 I Love Dick》的编剧和制作人Sarah Gubbins的话非常能代表一类创作人的心声:“Netflix, Hulu and Amazon这样子的新平台的出现,允许了电视剧市场去尝试更多比较冒险的题材,从而给了LGBT更多的机会。”

“57部网飞上有超棒LGBT角色的剧”,下面的广告HERE TV更是你们想不到的——一家专门播放同志题材影视作品的美国电视台

利用新颖的题材吸引年轻人,塑造出了口碑和风格后,还要解决盈利问题。这一点上流媒体占尽新技术的便利,是当年的付费电视梦寐以求的。

派拉蒙电视和数字娱乐部门总裁艾米·鲍威尔同时也是Netflix数部作品的制片人,他说“随着在全球足迹的扩展和其观众数量的增加,Netflix有能力操刀更多样的节目类型”。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的小众群体不够用,全世界的同类加起来就够了——扩大范围放,分众营销。毕竟《女子监狱》又不是《权力的游戏》,花不了几个钱。

何况小众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广告商也嗅到了新的气息。这也给了传统电视台更大的自由度。布莱克的《当我们崛起》、要重启的《威尔和格瑞斯》,就都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出现的。

连tiffany都有同志广告了

备受好评的可乐基广告

最后还有一小点补充:2016年好莱坞的另一项变化,是拥抱了网络剧,这也同样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更多的点子、更妙的形式、更低的成本,如果成功,还能转移去流媒体和电视台做大。想想国内的《上瘾》吧。

从前我们一直觉得电视剧是中老年、合家欢的世界,然而同志题材作为一个切面提示我们,百花争鸣的年轻人观剧世界,已经准备好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男编剧娶了英国跳水王子,同志题材美剧的崛起

世界知名阳光娃娃脸“英国跳水王子” TomDaley最近也结婚了!

美剧演员收入多年冠军的“谢耳朵”Jim Parsons上周结婚了!对象是他交往了14年的男友。甜不甜。

世界知名阳光娃娃脸“英国跳水王子” TomDaley最近也结婚了!对象是一位美国知名编剧&导演、凭借《米尔克》拿过奥斯卡的达斯汀·布莱克。没错,也是一位男子。

他们在英国举行了婚礼,对于媒体来说,这可以说是第一次名人操作的同志婚礼了,狗粮大片:

谢耳朵太有名且出柜多年就不再介绍了。大部分人大概也知道跳水王子戴利,却不知道布莱克,说不定会觉得戴利为了真爱“下嫁”了。NO,事实上,作为奥斯卡得主,布莱克可不是无名之辈。

无论是08年的电影《米尔克》,还是今年abc电视台播出的迷你剧《当我们崛起时》,布莱克的作品都是好莱坞同志题材的精品行列。而当同志题材越来越主流之时,它背后的创作者前途自然也水涨船高。

借着两波狗粮,我们来聊一聊同志题材影视(美剧为主)的大发展。

1. 2016,同志之年?至少有理由庆祝!

2016年对于同志影迷来说是胜利的一年,在多届奥斯卡只开花不结果之后,终于在这一年一举夺魁。

众所周知,2005年,李安的《断背山》以8项提名杀入奥斯卡,这是同志题材第一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断背山》最后获得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原创配乐三个奖项。但是并没有摘得最佳影片这颗皇冠上的明珠。

这颗明珠直到今年才第一次被《月光男孩》以同志题材影片身份拿下。无论过程多么闹剧,来自全世界最大影响力的电影奖项的认可,让LGBT观众也是感动不已。

这中间12年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不断积累。比如上面提到的08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主角奖得主电影《米尔克》,最近几年的《丹麦女孩》、《模仿游戏》、《卡罗尔》。可以看到的明显趋势是同志题材影片的数量越来越多,风格也越来越丰富,奥斯卡如此,欧洲三大就更加不用说了,三大都有各自的LGBT单元——戛纳电影节的酷儿棕榈奖(2010)、威尼斯电影节的断背狮奖(2007)、柏林电影节的泰迪熊奖(1987)。这些奖项通常由独立评审团进行评选。顺便说一句,当年《断背山》没得到最佳影片(拿奖的是《撞车》),可以说是促成戛纳和威尼斯相关奖项设立的一个契机。

戛纳电影节酷儿金棕榈单元,今年的海报,致敬了著名同志导演阿尔莫多瓦(正好也是今年戛纳评审团主席)。该单元始于2010,是获得戛纳主办方认可的非官方奖项。

如果说这些电影相对来说还处于庙堂之高,不足以影响广大观众,那么2016还有个最大众的票房金牌对LGBT投出来橄榄枝,那就是美国第一大IP——《星球大战》。在最新的《星战7》里头,两个男性角色之间的暧昧引起了广大观众群体的讨论,而导演之后大方回应,在之后的续集里,基情都是可以考虑发展的。

既有大众的又有学院的认可,2016年对于LGBT群体来说的确是收获不小,有理由开心一点。

但是且慢,更大的好消息还没说呢。LGBT题材真正的爆发,来自电视剧而非电影。

2. 2016年,LGBTQ人群在美剧中得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出镜率

相比美剧,好莱坞电影在LGBT呈现方面其实是个差生:根据GLAAD的统计(一个从05年起开始统计美国影视当中LGBTQ人群出镜率的机构),2015年美国主要几个制片厂一共制作了 126部电影,其中只有22部(17.5 %)包涵了LGBT 角色。这个数字和2014年年完全相同。

而美剧则在大踏步地前进。2016年,LGBTQ人群在美剧当中得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出镜率——在总共895个常驻角色当中,43个(4.8%)是LGBTQ角色。另外,还有28个循环角色是LGBTQ。(包括了公共台、收费台和流媒体3种平台;这里统计的是角色不是演员)对比一下,10年前的数据是1.1%。

非常重要的是,这些角色不再像从前那样,往往是悲剧担当、邪典担当等等边缘人物,而是有了丰富的类型,甚至可以成为领携高收视剧的主角。从前同志群体需要打着灯笼不放过蛛丝马迹来找片看,这几年却简直要看不过来了。

同志知名网站advocate编辑列出的“秋季档必看31部美剧”,平均3天看完一部的节奏...

有付费台有公共台甚至还有网剧,而且远在中国都颇受追捧,可以说是全平台发展了

abc家庭台和Fox台在GLAAD报告中都得到了高分,让人略感惊讶,毕竟一来公共台一直在题材上相对保守(总有人会抱怨带坏了孩子,想想abc东家迪士尼今年电影《美女与野兽》当中安排了一个gay角色引起了多大的反响),二来Fox一直是鲜明的共和党支持方。然而观众既然喜欢看,谁要跟钱过不去呢。

Fox的《嘻哈帝国》,这几年的一大美剧流量担当,主角之一是gay。

3.同志题材崛起的最大原因——感谢网飞爸爸,感谢亚马逊爸爸,感谢hulu、youutube和全球订阅模式。

同志题材的崛起,最大原因是美剧势力结构变了,流媒体平台们入场,用争议题材作品来争取口碑和年轻人,用全球付费模式来解决小众题材压力。

同志题材从前如此边缘,出镜率如此之低,最根本原因当然是看的人少。(文化原因当然也是有的,但是这就是个鸡生蛋的问题了,还是在商言商吧。)公共台靠广告费赚钱,收视率低的广告商不买账那自然播不了,而且从前的商家也不怎么重视LGBT消费者。

付费台则一直都在耕耘相关题材内容。HBO, 毫不意外地,在这一方面是领跑者。 1993年就有了“And the Band Played On,” 2003年的“Angels in America”获得了11项艾美奖,成为了迷你剧的纪录,直到若干年后被另一部同志剧《烛台背后》追平。

广大中国观众的同志入门教材——Showtime的 “Queer as Folk”以及之后的 “The L Word,” 推出时并没有经过广泛推广,可是这两部剧却漂洋过海经年累月地吸引了全世界无数观众(而且大多数是异性恋女性),成为亚文化经典引领潮流。

然而,付费台的订阅模式导致观众数量上相对受限,毕竟你我都没有为Queer as Folk付过钱,因此尽管全世界有众多自来水,制作方却得不到多少经济利益。直到,流媒体的出现。

要感谢付费台对市场的试水,让美国的流媒体平台们多了不少底气。比如亚马逊爸爸的prime平台,将打头炮的任务交给了一部同志剧《透明家庭》。这部剧在艾美奖上连年得奖,也同时成就了prime名声的崛起。

流媒体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去年,根据FX Networks的数据,去年美国流媒体平台总共生产了92部原创剧,是2015年的两倍,比2009年多91部。相应的,2016年,在Amazon, Hulu和Netflix上,共有45个常驻角色和20个循环角色是LGBTQ 。对比传统公共台,比例高出一大截。

《透明家庭》以及Amazon新剧 《 I Love Dick》的编剧和制作人Sarah Gubbins的话非常能代表一类创作人的心声:“Netflix, Hulu and Amazon这样子的新平台的出现,允许了电视剧市场去尝试更多比较冒险的题材,从而给了LGBT更多的机会。”

“57部网飞上有超棒LGBT角色的剧”,下面的广告HERE TV更是你们想不到的——一家专门播放同志题材影视作品的美国电视台

利用新颖的题材吸引年轻人,塑造出了口碑和风格后,还要解决盈利问题。这一点上流媒体占尽新技术的便利,是当年的付费电视梦寐以求的。

派拉蒙电视和数字娱乐部门总裁艾米·鲍威尔同时也是Netflix数部作品的制片人,他说“随着在全球足迹的扩展和其观众数量的增加,Netflix有能力操刀更多样的节目类型”。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的小众群体不够用,全世界的同类加起来就够了——扩大范围放,分众营销。毕竟《女子监狱》又不是《权力的游戏》,花不了几个钱。

何况小众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广告商也嗅到了新的气息。这也给了传统电视台更大的自由度。布莱克的《当我们崛起》、要重启的《威尔和格瑞斯》,就都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出现的。

连tiffany都有同志广告了

备受好评的可乐基广告

最后还有一小点补充:2016年好莱坞的另一项变化,是拥抱了网络剧,这也同样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更多的点子、更妙的形式、更低的成本,如果成功,还能转移去流媒体和电视台做大。想想国内的《上瘾》吧。

从前我们一直觉得电视剧是中老年、合家欢的世界,然而同志题材作为一个切面提示我们,百花争鸣的年轻人观剧世界,已经准备好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