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社科院大学将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 专家:应避免流于形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社科院大学将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 专家:应避免流于形式

储朝辉认为,本科导师制更强调的是导师一方的义务。要避免导师制“形式大于价值”,高校需对导师有所激励,还应设置完善相应考核管理与评价机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以新面目示人的中国社科院大学近日消息不断,在新出炉的招生计划中,中国社科院大学将对本科生实行学业导师制。

今年是中国社科院大学第一年本科生招生。近日,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召开的政策宣讲与咨询会上,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办负责人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全日制本科七个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已经制定。

负责人介绍,中国社科院大学已设置八个学院,今年首先在4个学院招收7个专业390名本科生,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经济学院的经济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关系学院的英语专业。

其中,招生计划中的“师徒制”培养模式,即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举措,被视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

中国社科院大学官网日前发布消息称,该校对本科生的培养将采用“师徒制”指导模式,即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中国社科大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副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及国内外知名教授、国家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内外知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作为学生的学业导师进行悉心指导。

关于导师制,界面新闻了解到,教育部在2004年曾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在此前后,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国内部分高校率先开始了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度的探索。但到目前,本科教育中采用学业导师制的高校并不多。在各高校的实施效果也多不一致。

“这是因为高校大学生的自主控制、自我管理能力不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并非易事。总体来看,采用导师制的高校中有不少都属于发展中出现了问题、为解决问题才采用,而基于提高教学品质、科研水平目的采用导师制进行探索的高校相对来说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辉对界面新闻表示。

在储朝辉看来,高校扩招以后,师生比不均衡,老师与学生间交往少。实施导师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接触及除课堂外的良性联络,让大学老师的责任链更趋弥合。

此外,当前高考选拔制度存在的一种局限是,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情况了解少,而学校对报考学生掌握的情况也很少,由此导致信息双向匮乏。“可以看到,进入大学后有约六成并学生不喜欢、不适应所选择的学校及专业,如何解决,根子上还在于制度改革,但实行本科导师制,加强师生间交流,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会学习与发展,无疑是有所裨益的”,储朝辉表示。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曾在接受财新网采访时指出,“目前有不少研究型大学推行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但在现实中,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运行很容易流于形式。”

储朝辉认为,本科导师制更强调的是导师一方的义务,要避免导师制“形式大于价值”,高校需对导师有所激励,还应设置完善相应考核管理与评价机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研究生导师制自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从未间断实施,制度建设相对成熟,而本科导师制则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二者的差别,在储朝辉看来,主要在于所面临的问题不同。“研究生导师的主要责任范围在于加强对学生专业水平与科研能力方面的指导,而对研究生的生活及个人规划上涉及少,而本科乃至高中阶段施行的导师制,则集中关注学生在校园生活、课程修读、言行规范、人生规划以及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他强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社科院大学将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 专家:应避免流于形式

储朝辉认为,本科导师制更强调的是导师一方的义务。要避免导师制“形式大于价值”,高校需对导师有所激励,还应设置完善相应考核管理与评价机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以新面目示人的中国社科院大学近日消息不断,在新出炉的招生计划中,中国社科院大学将对本科生实行学业导师制。

今年是中国社科院大学第一年本科生招生。近日,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召开的政策宣讲与咨询会上,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办负责人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全日制本科七个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已经制定。

负责人介绍,中国社科院大学已设置八个学院,今年首先在4个学院招收7个专业390名本科生,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经济学院的经济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关系学院的英语专业。

其中,招生计划中的“师徒制”培养模式,即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举措,被视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

中国社科院大学官网日前发布消息称,该校对本科生的培养将采用“师徒制”指导模式,即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中国社科大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副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及国内外知名教授、国家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内外知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作为学生的学业导师进行悉心指导。

关于导师制,界面新闻了解到,教育部在2004年曾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在此前后,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国内部分高校率先开始了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度的探索。但到目前,本科教育中采用学业导师制的高校并不多。在各高校的实施效果也多不一致。

“这是因为高校大学生的自主控制、自我管理能力不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并非易事。总体来看,采用导师制的高校中有不少都属于发展中出现了问题、为解决问题才采用,而基于提高教学品质、科研水平目的采用导师制进行探索的高校相对来说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辉对界面新闻表示。

在储朝辉看来,高校扩招以后,师生比不均衡,老师与学生间交往少。实施导师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接触及除课堂外的良性联络,让大学老师的责任链更趋弥合。

此外,当前高考选拔制度存在的一种局限是,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情况了解少,而学校对报考学生掌握的情况也很少,由此导致信息双向匮乏。“可以看到,进入大学后有约六成并学生不喜欢、不适应所选择的学校及专业,如何解决,根子上还在于制度改革,但实行本科导师制,加强师生间交流,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会学习与发展,无疑是有所裨益的”,储朝辉表示。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曾在接受财新网采访时指出,“目前有不少研究型大学推行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但在现实中,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运行很容易流于形式。”

储朝辉认为,本科导师制更强调的是导师一方的义务,要避免导师制“形式大于价值”,高校需对导师有所激励,还应设置完善相应考核管理与评价机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研究生导师制自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从未间断实施,制度建设相对成熟,而本科导师制则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二者的差别,在储朝辉看来,主要在于所面临的问题不同。“研究生导师的主要责任范围在于加强对学生专业水平与科研能力方面的指导,而对研究生的生活及个人规划上涉及少,而本科乃至高中阶段施行的导师制,则集中关注学生在校园生活、课程修读、言行规范、人生规划以及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他强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