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卫计委:十年间医疗服务结构巨变 公立、民营医院此消彼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卫计委:十年间医疗服务结构巨变 公立、民营医院此消彼长

2005年以来,中国医疗服务结构发生巨变,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数量此消彼长,公立医院占比从82.78%下降到42.86%,民营医院从17.22%上升到57.14%。医疗服务结构的巨变对管理部门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2005年以来,中国医疗服务结构发生巨变,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数量此消彼长,公立医院占比从82.78%下降到42.86%,民营医院从17.22%上升到57.14%。

6月16日,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健康界传媒、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主办的健康界峰会上,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助理马丽平做了上述陈述。

据马丽平介绍,自2005年以来,中国医疗服务在资源、结构、服务量等都发生了变化。

马丽平称,在医疗服务资源方面,自2009年以来,我国每千人口床位数从3.32上升到5.11;每千人口的医师数从1.75上升到2.21,上升缓慢;而与之相比较,护士数量上升迅速,从1.39上升到了2.36,并在2014年,中国每千人口的护士数首次超过了医师数。而自2005年以来的十年间,我国医院数量从18703家上升到27587家。

在医疗服务结构上,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占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自2005年以来,民营医院从3220家上升到了16807家,占比从17.22%上升到57.14%;公立医院的数量从15483家下降到12608家,占比从82.78%下降到42.86%。2015年,民营医院的数量首次超过了公立医院的数量。

服务量的变化则体现在诊疗人数和入院人次上。马丽平介绍,在10年间,我国医疗服务量大幅攀升,从2005年的13.87亿诊疗人次上升到2015年的30.8亿诊疗人次,入院人数从2005年的5108万人到2015年的16087万人。其中,三级医院上升最为迅速,诊疗人次从3.97亿上升到14.93亿诊疗人次,占比从28.6%上升到48.5%,基本接近总数的一半;在入院人数方面,三级医院的入院人数从2297万人上升到6829万人。

在医院服务效率方面,马丽平称,从2006年到2015年,医生的日均负担诊疗人数从5.5到7.3;医师日均负担的住院床数从1.7床到2.6床位数。不同级别的医院的日均负担人次和效率存在显著差别。

马丽平总结了十年来中国医疗服务变迁的四个特点:“十年间,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数量此消彼长,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疗服务大幅攀升,对医院带来很大的压力;医疗服务的需求方有向三级医院的集中趋势;医疗服务整体效率缓慢上升,不同级别医院之间效率有差异。”

与医疗服务变化相对应的则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变化。

马丽平介绍道,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卫生组织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日趋完善。

从1996年到2005年,中国建立了卫生监督体系。与此同时,在国家卫生标委会下面又陆续地建立了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标准专业委员会和护理标准专业委员会,这“意味着我们的行业管理要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随后,医疗机构的消防安全管理以及医疗机构的标志等都对医疗服务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07年,卫生行政部门又在全国陆续建立了各级各专业的疾控中心,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国家级的疾控中心20个,区域层面的医疗疾控中心幼1100多家。总体而言,马丽平表示,“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除了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还有卫生监管部门以外,各疾控中心以及卫生相关标准委员会的成立,都标志着我们的组织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此外,据介绍,从1978年到2016年,国家颁布了近1600部涉及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设施以及医疗技术都作了全方位的规定,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基础”。马丽平强调,尤其是去年的10月国家卫计委颁布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第一次在系统层面上对我们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责进行了明确,明确了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医疗服务结构的巨变对管理部门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基于前述,马丽平指出:“由于医院的数量的急剧上升,医疗服务量的快速增长,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此消彼长,结构占比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为管理部门增加了管理难度。”

马丽平表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在所有制上的差异,使得管理部门不能用管理公立医院的方法去管理民营医院。“公立医院的所有权在国家,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管理公立医院的人、财、物来管理公立医院。但是民营医院的所有权在自己手上,管理部门就很难通过管理它的人、财、物来管理。所以这就意味着管理部门更多地需要在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上进行转变。要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入手,注重日常的管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卫计委:十年间医疗服务结构巨变 公立、民营医院此消彼长

2005年以来,中国医疗服务结构发生巨变,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数量此消彼长,公立医院占比从82.78%下降到42.86%,民营医院从17.22%上升到57.14%。医疗服务结构的巨变对管理部门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2005年以来,中国医疗服务结构发生巨变,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数量此消彼长,公立医院占比从82.78%下降到42.86%,民营医院从17.22%上升到57.14%。

6月16日,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健康界传媒、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主办的健康界峰会上,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助理马丽平做了上述陈述。

据马丽平介绍,自2005年以来,中国医疗服务在资源、结构、服务量等都发生了变化。

马丽平称,在医疗服务资源方面,自2009年以来,我国每千人口床位数从3.32上升到5.11;每千人口的医师数从1.75上升到2.21,上升缓慢;而与之相比较,护士数量上升迅速,从1.39上升到了2.36,并在2014年,中国每千人口的护士数首次超过了医师数。而自2005年以来的十年间,我国医院数量从18703家上升到27587家。

在医疗服务结构上,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占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自2005年以来,民营医院从3220家上升到了16807家,占比从17.22%上升到57.14%;公立医院的数量从15483家下降到12608家,占比从82.78%下降到42.86%。2015年,民营医院的数量首次超过了公立医院的数量。

服务量的变化则体现在诊疗人数和入院人次上。马丽平介绍,在10年间,我国医疗服务量大幅攀升,从2005年的13.87亿诊疗人次上升到2015年的30.8亿诊疗人次,入院人数从2005年的5108万人到2015年的16087万人。其中,三级医院上升最为迅速,诊疗人次从3.97亿上升到14.93亿诊疗人次,占比从28.6%上升到48.5%,基本接近总数的一半;在入院人数方面,三级医院的入院人数从2297万人上升到6829万人。

在医院服务效率方面,马丽平称,从2006年到2015年,医生的日均负担诊疗人数从5.5到7.3;医师日均负担的住院床数从1.7床到2.6床位数。不同级别的医院的日均负担人次和效率存在显著差别。

马丽平总结了十年来中国医疗服务变迁的四个特点:“十年间,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数量此消彼长,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疗服务大幅攀升,对医院带来很大的压力;医疗服务的需求方有向三级医院的集中趋势;医疗服务整体效率缓慢上升,不同级别医院之间效率有差异。”

与医疗服务变化相对应的则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变化。

马丽平介绍道,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卫生组织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日趋完善。

从1996年到2005年,中国建立了卫生监督体系。与此同时,在国家卫生标委会下面又陆续地建立了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临床检验标准专业委员会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标准专业委员会和护理标准专业委员会,这“意味着我们的行业管理要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随后,医疗机构的消防安全管理以及医疗机构的标志等都对医疗服务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07年,卫生行政部门又在全国陆续建立了各级各专业的疾控中心,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国家级的疾控中心20个,区域层面的医疗疾控中心幼1100多家。总体而言,马丽平表示,“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除了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还有卫生监管部门以外,各疾控中心以及卫生相关标准委员会的成立,都标志着我们的组织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此外,据介绍,从1978年到2016年,国家颁布了近1600部涉及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设施以及医疗技术都作了全方位的规定,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基础”。马丽平强调,尤其是去年的10月国家卫计委颁布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第一次在系统层面上对我们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责进行了明确,明确了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医疗服务结构的巨变对管理部门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基于前述,马丽平指出:“由于医院的数量的急剧上升,医疗服务量的快速增长,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此消彼长,结构占比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为管理部门增加了管理难度。”

马丽平表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在所有制上的差异,使得管理部门不能用管理公立医院的方法去管理民营医院。“公立医院的所有权在国家,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管理公立医院的人、财、物来管理公立医院。但是民营医院的所有权在自己手上,管理部门就很难通过管理它的人、财、物来管理。所以这就意味着管理部门更多地需要在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上进行转变。要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入手,注重日常的管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