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17年:一些直播公司死了,另一些则走向了产业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17年:一些直播公司死了,另一些则走向了产业化

如果直播平台到现在还将打赏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盈利模式和目标,那这个市场的红利其实早已吃完。

资深投资人吴云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直播起于秀场、闻名于明星、成于社交、正名于内容、赚钱于打赏、变现于上市、衰于放松监管、亡于下一代技术兴起。”

这短短45个字可谓道尽了“直播”这一2016最大风口在这一年间的发展轨迹。

短短一年时间,直播行业就经历了从资本宠儿到短视频陪衬的过山车。相比2016年千播大战的盛况,今年的直播行业却更多的是在聊洗牌。

行业格局未定,各式各样的声音都有出现,唱衰者有,吹捧者也有。6月19日,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投资合伙人魏武挥也在腾讯NOW直播的战略发布会上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在分享中,魏武挥通过大数据的辅助对直播产业进行了深度的分析,他表示,如果直播平台到现在还将打赏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盈利模式和目标,那这个市场的红利其实早已吃完。直播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这是未来一两年整个行业需要去共同探索的,而只有把这些道路都走通了,这个行业才可以真正称之为产业。

以下为魏武挥的分享实录:

各位下午好,感谢腾讯NOW直播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直播行业的观察。记得腾讯的一位伙伴跟我聊关于今天这场会我发言的主题,他说你的标题是什么?我说标题是《作为一门产业的直播》。大家好像有一点诧异,想问这个标题想说明什么?其实我想说,走到今天,直播不是一个产业,它是一个行业,或者说它离产业还有一段距离。我今天和大家分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直播走到现在,它有些什么特点?第二个部分是直播作为一个产业,需要做一些什么?

现阶段我们看一下直播有什么特点。这张图看上去比较复杂,但其实挺简单的,这边是中国互联网最强的互联网公司在直播端的投入,有一些是他们自己做的产品,有一些是他们投资的,或者是收购的。那边是目前按照下载用户量的数据进行的排名,这里面有非常有名的,比如映客,花椒,还有垂直类的,比如斗鱼等等,映客这种就是平台类的,还包括腾讯NOW直播。

第一波红利,也就是就是用户的红利已经结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几个直播平台加在一起,月活跃是890万,将近900万,这是月活的数量。所谓的市场规模,目前估计在190亿。890万,或者900万的用户数已经占了网络总体用户的一半,意思就是你再达到翻倍的用户增长一定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快速的用户增长阶段已经结束了。所谓的市场教育,指的是面向C端,面向用户端的市场教育已经完成了。完全不知道直播的人,应该是没有了,所以说整个市场红利已经结束了。

网络直播用户的时间段一点都不弱于几大应用当中所谓的即时通讯、社交、电商、内容等。网络直播作为一个红线,16点到18点的时候,它是五个应用当中最高峰的,用户在上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到了晚上的21点、22点,又是一个最高峰。

几个垂直类的直播,比如说体育、游戏、真人聊天秀、演唱会等。根据统计,截止于2016年12月底,这个分类基本上已经覆盖了我们今天所讲的所谓垂直的直播平台。

前面讲过市场规模,大致上讲指的是打赏,就是我们在观看直播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观众送一个礼物,送一个跑车。从2016年10月份到2017年3月份,这半年的时间里面,一个比较高峰的时间点是2016年的12月,是过年的时候。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是2017年以来的三个月,打赏的额度在缓慢的下降,有一点微微的下降,可能数据看上去差不多,但是实际打赏额度确实是往下走,这可能和过完年有关系。

在这个打赏统计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马太效应,总的样本包括4万名主播,在这个样品当中,大部分人的收入是在10万以上,处于塔尖部分万分之一的人可以做到1000万以上的收入,这就是所谓的主播当中的红人。但这个行业也有很多人都默默无名,花了很长时间直播,但是并没有收入。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前8000名主播占据的收入是这样的一个数字,差不多占了总收入的80%。

那么上面我用了很短的时间来跟大家回顾了一下,平台和主播都是具有马太效应的,如果把这个市场看成只有打赏才是直播平台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的话,那么这个市场已经结束了。我们看到马太效应的出现和用户增长的红利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认为直播的商业就是打赏的话,那么这个市场发展到现在也就这样了。

政策的严控,包括宣传体系和网信体系,都对直播行业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则,而且不仅仅是在书面上的规则,也落实到行动当中。有很多主播想获取眼球,做一些违背国家法律的事情,这是很容易被查处的,也会连带整个平台产生巨大的风险,这是政策上的控制。

第二是苹果公司的“苹果税”,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我刚才和腾讯的朋友聊天,这有可能造成直播行业整个打赏金额的量级的下降。关于打赏的金额坦率的讲,大家应该都知道这里面是有很大水分的,或者这么说,为了捧红直播,有一些公司会自己打赏,但现在有了苹果新规则之后,你的打赏,你的炒作,捧红自己的主播的成本是会上涨的,当然直播平台存在着一些私下的来往,可以直接充钱给平台,换成礼物进行打赏,在平台上进行自我炒作,自我营销,也会变得困难。无论是宏观的环境,还是作为App  Store这样的平台,直播平台都是会受到影响的。

我们也看到直播刚刚起步的时候,所谓的100家,甚至于1000家APP,到了今天,许多APP已经消失了。

消失的直播平台们

我是1999年入行做互联网,在我的记忆当中,互联网的细分产业没有什么是靠打赏来作为一个产业收入的,同样是做内容的,还有一批是内容创业者,他们以微信公共账号,或者企业号等作为原点来进行创业的。

这次苹果和腾讯之间的博弈,并没有造成所有内容创业者没有收入,同样是做内容的,如果你是靠打赏支撑的,我前面讲了,这个行业已经走到头了,它也不是一个产业,是没有打通产业链条的,其他行业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直播给他们带来的价值,最后会变成什么?变成了自娱自乐,自嗨。

从2016年开始,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行业的应用,比如直播+体育,这是试图打通体育这个细分产业链条的一种做法。但是直播+体育有两个门槛,第一个门槛对投入要求挺高,比如原来中央直播赛事的时候,有十几个机位,另外还有成本更高的是对于主播的要求,我们以前看电视直播的时候,解说员说错了或者怎么样,用户也没有办法跟他互动,今天的直播都配备着弹幕,如果主播的功力不够深厚,他会下不了台,因此对主播的要求很高。这个行业产生了门槛,就会产生了机会,我个人比较看好直播+体育,但是现在一个是机位,另外还有赛事版权的购买,小平台是玩不了的,这些有非常高的要求。

还有一个是直播+电商,主播和商品相比较,商品更重要,他们让主播帮他们购买,使消费者相信这确实是日本生产的。无论是把精品投放到内容上,还是投放到商品上,现在都没有太好的结果出来,在这个行业中还在探索阶段。

第三个能够探索出来的是直播链条,就是直播+教育,或者说直播+内容付费。做平台的项目,有一个腾讯投资1.2亿的创业项目叫“疯狂教师”,都是做教育的,目前也开始引入了直播,更好的完成知识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互动。我个人认为直播+教育比较符合我们上百年来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育,场景是比较容易迁移过去的。我们传统的教育,老师对学生有规则,而直播平台上怎么把这个规则体现出来?还需要更多探索。

我举的这三个例子都是代表着产业教育才刚刚开始,作为其他行业的公司是不是觉得直播不仅有很多流量,可以做广告,是否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加具体的精准应用?这是未来一年、两年需要探索的,只有把这些道路走通了,这个行业才可以称为真正的产业,谢谢各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17年:一些直播公司死了,另一些则走向了产业化

如果直播平台到现在还将打赏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盈利模式和目标,那这个市场的红利其实早已吃完。

资深投资人吴云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直播起于秀场、闻名于明星、成于社交、正名于内容、赚钱于打赏、变现于上市、衰于放松监管、亡于下一代技术兴起。”

这短短45个字可谓道尽了“直播”这一2016最大风口在这一年间的发展轨迹。

短短一年时间,直播行业就经历了从资本宠儿到短视频陪衬的过山车。相比2016年千播大战的盛况,今年的直播行业却更多的是在聊洗牌。

行业格局未定,各式各样的声音都有出现,唱衰者有,吹捧者也有。6月19日,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投资合伙人魏武挥也在腾讯NOW直播的战略发布会上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在分享中,魏武挥通过大数据的辅助对直播产业进行了深度的分析,他表示,如果直播平台到现在还将打赏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盈利模式和目标,那这个市场的红利其实早已吃完。直播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这是未来一两年整个行业需要去共同探索的,而只有把这些道路都走通了,这个行业才可以真正称之为产业。

以下为魏武挥的分享实录:

各位下午好,感谢腾讯NOW直播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直播行业的观察。记得腾讯的一位伙伴跟我聊关于今天这场会我发言的主题,他说你的标题是什么?我说标题是《作为一门产业的直播》。大家好像有一点诧异,想问这个标题想说明什么?其实我想说,走到今天,直播不是一个产业,它是一个行业,或者说它离产业还有一段距离。我今天和大家分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直播走到现在,它有些什么特点?第二个部分是直播作为一个产业,需要做一些什么?

现阶段我们看一下直播有什么特点。这张图看上去比较复杂,但其实挺简单的,这边是中国互联网最强的互联网公司在直播端的投入,有一些是他们自己做的产品,有一些是他们投资的,或者是收购的。那边是目前按照下载用户量的数据进行的排名,这里面有非常有名的,比如映客,花椒,还有垂直类的,比如斗鱼等等,映客这种就是平台类的,还包括腾讯NOW直播。

第一波红利,也就是就是用户的红利已经结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几个直播平台加在一起,月活跃是890万,将近900万,这是月活的数量。所谓的市场规模,目前估计在190亿。890万,或者900万的用户数已经占了网络总体用户的一半,意思就是你再达到翻倍的用户增长一定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快速的用户增长阶段已经结束了。所谓的市场教育,指的是面向C端,面向用户端的市场教育已经完成了。完全不知道直播的人,应该是没有了,所以说整个市场红利已经结束了。

网络直播用户的时间段一点都不弱于几大应用当中所谓的即时通讯、社交、电商、内容等。网络直播作为一个红线,16点到18点的时候,它是五个应用当中最高峰的,用户在上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到了晚上的21点、22点,又是一个最高峰。

几个垂直类的直播,比如说体育、游戏、真人聊天秀、演唱会等。根据统计,截止于2016年12月底,这个分类基本上已经覆盖了我们今天所讲的所谓垂直的直播平台。

前面讲过市场规模,大致上讲指的是打赏,就是我们在观看直播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观众送一个礼物,送一个跑车。从2016年10月份到2017年3月份,这半年的时间里面,一个比较高峰的时间点是2016年的12月,是过年的时候。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是2017年以来的三个月,打赏的额度在缓慢的下降,有一点微微的下降,可能数据看上去差不多,但是实际打赏额度确实是往下走,这可能和过完年有关系。

在这个打赏统计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马太效应,总的样本包括4万名主播,在这个样品当中,大部分人的收入是在10万以上,处于塔尖部分万分之一的人可以做到1000万以上的收入,这就是所谓的主播当中的红人。但这个行业也有很多人都默默无名,花了很长时间直播,但是并没有收入。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前8000名主播占据的收入是这样的一个数字,差不多占了总收入的80%。

那么上面我用了很短的时间来跟大家回顾了一下,平台和主播都是具有马太效应的,如果把这个市场看成只有打赏才是直播平台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的话,那么这个市场已经结束了。我们看到马太效应的出现和用户增长的红利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认为直播的商业就是打赏的话,那么这个市场发展到现在也就这样了。

政策的严控,包括宣传体系和网信体系,都对直播行业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则,而且不仅仅是在书面上的规则,也落实到行动当中。有很多主播想获取眼球,做一些违背国家法律的事情,这是很容易被查处的,也会连带整个平台产生巨大的风险,这是政策上的控制。

第二是苹果公司的“苹果税”,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我刚才和腾讯的朋友聊天,这有可能造成直播行业整个打赏金额的量级的下降。关于打赏的金额坦率的讲,大家应该都知道这里面是有很大水分的,或者这么说,为了捧红直播,有一些公司会自己打赏,但现在有了苹果新规则之后,你的打赏,你的炒作,捧红自己的主播的成本是会上涨的,当然直播平台存在着一些私下的来往,可以直接充钱给平台,换成礼物进行打赏,在平台上进行自我炒作,自我营销,也会变得困难。无论是宏观的环境,还是作为App  Store这样的平台,直播平台都是会受到影响的。

我们也看到直播刚刚起步的时候,所谓的100家,甚至于1000家APP,到了今天,许多APP已经消失了。

消失的直播平台们

我是1999年入行做互联网,在我的记忆当中,互联网的细分产业没有什么是靠打赏来作为一个产业收入的,同样是做内容的,还有一批是内容创业者,他们以微信公共账号,或者企业号等作为原点来进行创业的。

这次苹果和腾讯之间的博弈,并没有造成所有内容创业者没有收入,同样是做内容的,如果你是靠打赏支撑的,我前面讲了,这个行业已经走到头了,它也不是一个产业,是没有打通产业链条的,其他行业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直播给他们带来的价值,最后会变成什么?变成了自娱自乐,自嗨。

从2016年开始,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行业的应用,比如直播+体育,这是试图打通体育这个细分产业链条的一种做法。但是直播+体育有两个门槛,第一个门槛对投入要求挺高,比如原来中央直播赛事的时候,有十几个机位,另外还有成本更高的是对于主播的要求,我们以前看电视直播的时候,解说员说错了或者怎么样,用户也没有办法跟他互动,今天的直播都配备着弹幕,如果主播的功力不够深厚,他会下不了台,因此对主播的要求很高。这个行业产生了门槛,就会产生了机会,我个人比较看好直播+体育,但是现在一个是机位,另外还有赛事版权的购买,小平台是玩不了的,这些有非常高的要求。

还有一个是直播+电商,主播和商品相比较,商品更重要,他们让主播帮他们购买,使消费者相信这确实是日本生产的。无论是把精品投放到内容上,还是投放到商品上,现在都没有太好的结果出来,在这个行业中还在探索阶段。

第三个能够探索出来的是直播链条,就是直播+教育,或者说直播+内容付费。做平台的项目,有一个腾讯投资1.2亿的创业项目叫“疯狂教师”,都是做教育的,目前也开始引入了直播,更好的完成知识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互动。我个人认为直播+教育比较符合我们上百年来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育,场景是比较容易迁移过去的。我们传统的教育,老师对学生有规则,而直播平台上怎么把这个规则体现出来?还需要更多探索。

我举的这三个例子都是代表着产业教育才刚刚开始,作为其他行业的公司是不是觉得直播不仅有很多流量,可以做广告,是否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加具体的精准应用?这是未来一年、两年需要探索的,只有把这些道路走通了,这个行业才可以称为真正的产业,谢谢各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