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电影节】大佬“炮轰”行业关键词:冯小刚怼偶像文化 曾茂军谈IP开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电影节】大佬“炮轰”行业关键词:冯小刚怼偶像文化 曾茂军谈IP开发

“经历了减速之后,我们一定要改变仅注意光鲜的数据,这个数据不能代表产业真正的东西。”

作者 | 黄云腾

上海电影节开幕第二天,接二连三的论坛除了持续贡献吸引眼球的话题,也让中国电影的行业面貌逐渐清晰。

尽管仍旧没有人对中国电影过去一年的成败盖棺定论,但数据开始尝试做出解答。用今天上午举行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暨中国电影发展论坛上,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的票房是492亿,其中35亿为电商平台服务费,同比增幅为11%。但过去11年平均增幅超过30%,这意味着总体增幅跌落接近20%。

与之对应的是,大佬们开始“炮轰”过去一年中行业的许多关键词。

在今天举行的几场论坛上,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认为目前IP的开发有很多误区,定位的模糊会造成电影人在IP开发中思维和逻辑的错误;《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主笔、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研究员刘藩泽说老一辈的IP已经被“玩残了”;冯小刚直接表示流量和小鲜肉是影视行业的“毒瘤”,演员们被集体弄成了“塑料花”,对影视行业也会造成巨大伤害。

相比冯小刚的不留情面,即将回归国内的于冬则在论坛上表示未来10年是“中国电影有机会超越好莱坞的唯一的十年机会”,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愿景离实现究竟有多远?

以下是《三声》对今天上海电影节论坛的部分言论整理。

1.曾茂军:IP是一个误区,不是所有IP都有价值

曾茂军

IP我们不能把它想得太美好,任何一个人手上有一首歌,有一个名字就可以做全系列的开发是一个误区。

我们现在有一种误区,定位的模糊会造成我们在IP开发中思维和逻辑的错误。要做全产业链开发的IP必须要有非常好的延展性,我们可能从一开始的规划当中就要清晰的知道,我们这个IP养成的路径是什么。

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清楚的知道,目标客户群体是谁,这个IP将来是给谁打造的,本来一个IP是针对一个年龄段的,如果精准的把这个年龄段打透就是好的IP,比如《熊出没》核心人群就是8到16岁的人,所有的动漫、电影、主题公园都紧紧围绕这群目标客户群,形成了非常强的标签,最终无论是票房还是主题公园都非常好,因为目标客户群体定位精准,所有的营销、推广、主题公园、衍生品延展都围绕客户群去,所以成功了。

很多人觉得我有了IP就可以做电视、网剧、电影、游戏、主题公园等等,但是IP的规划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未来万达电影,整个上市公司的板块规划里面,也是针对不同的IP,给它不同的定位和属性,有的IP比如我们最近跟阅文集团合作的《斗破苍穹》,这样的IP本身点击量非常高,绝对的超级IP,非常适合做电视剧、电影、游戏,这是我们第一块规划的。

有些IP非常适合做衍生品,衍生品做的好,可能未来还会更多的零售商品,迪士尼的很多IP就是这种模式。

我的规划我很难用一句话总结,总之我们不认为任何一个IP都是有价值的,任何一个IP在任何领域都是有价值的,我们认为IP有天然的属性,只有抓住了属性,后期要不断的去培育它,营销它、推广它,这个IP才有可能变成超级IP。

2.博纳影业总裁于冬:中国电影的未来十年是超越好莱坞的唯一机会

于冬

我认为中国电影未来十年,是中国电影有机会超越好莱坞的唯一的十年机会,这十年是中国电影应该形成更多合力打造众多的好电影的机会。

我说一下《摔跤吧,爸爸》这个电影,这么多年忽略了印度电影,但是这一部电影上映,来批判中国电影没有情怀或者是批评这十年来的中国电影,一部印度电影,摔出中国电影几条街的言论是不对的,或者是非常片面的,这可能是他们在营销手段上的一种策略,不能以一部电影唱衰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长足发展的时候,远远好过宝莱坞的产业规模,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的电影国,我们中国电影这十年当中的进步是世界瞩目的,远远超过宝莱坞,所以不要妄自菲薄,找各种理由批评中国电影。

这样的电影是拍的出来的,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的人,没有身边的故事,但是我们有《桃姐》,我觉得比《摔跤吧,爸爸》好看多了。

3.《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主笔、自身电影市场研究专家刘嘉:中国电影被高估,创新不足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暨中国电影发展论坛

美国媒体对2016年全球市场的票房教训有一个总结,他的总结有两个关键点,指的是我们中国市场。

第一是说在2016年的初期,高估了中国的市场。

第二点中国市场的放缓明显表现出来,中国电影的创新不足。

我们的产业由缺血到多血,大量的资本涌入之后,市场的乱象频频出现,当我们这个产业处于低潮的时候我们是缺钱的,但是从2015年开始资本乱象横生,而且过量的资本大量涌入绑架电影。而最初捅破这个节点的是3月份,《叶问3》是一个最大的信号,当时说要用资本来保驾护航,结果捅破了资本乱象的现象。

中国电影产业这十多年都是高速度。但是市场的容量大了,生产的产量高了,我们的效率却更低了,其中最突出的事例是单银幕产出降到了5年来最低。

很多人是不同意2016年是拐点之说,我认为,在过去连续10多年的发展当中,我们的产业依赖的是投资增量,用加速度来发展的这样一个模式。这个模式在2016年给我们提示它发生变化了,产业发展的高速度正在去泡沫。跟中国经济一样需要调结构,去泡沫调结构之后,这个拐点给我们预示的是我们产业发展应该回归常态,回归的常态是趋向循序渐进,健康、理性,而且是平稳的发展模式。

经历了减速之后,我们一定要改变仅注意光鲜的数据,这个数据不能代表产业真正的东西,好比我们中国电影市场大,不代表电影产业强,所以要深入多层面研究这个市场。我们未来研究市场的重点是市场的规律、观众的变化和产业的理性健康的发展。

4.《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主笔、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研究员 刘藩:好的老的IP都被玩残了

IP变成特别热的词,但是现在有点水落石出的感觉,尤其是小鲜肉+IP的模式之后,大家发现这个模式玩不转了,弄一些看似很多粉丝很多的IP,弄点小鲜肉就想忽悠消费者的票钱。

好莱坞一线项目50%以上有IP基础,比如漫威英雄那是几十年的IP,积累了大量的粉丝,是几十年的培育,才有《蜘蛛侠》拍六七部。我们还需要一些IP,但是小成本的不需要非要依赖IP,小成本做原创完全可以。

我们现在把《西游记》拍的太热了,有点玩残了,我希望大家慢慢的做,不要着急,不要把好的老IP玩残了。

5.冯小刚:偶像文化害了中国电影

冯小刚

我觉得电影是被什么给害了呢?就是偶像文化。这个偶像文化突然间就在中国的大地、在中国的观众里面就变成了一个全民疯狂的一件事。这些孩子被这些经纪人给安排的这样的节目、那样的节目,每天在飞机上不停地(飞)。我有一次看到张艺兴这孩子坐一会儿就睡着了,我说“你怎么了?”“太困了。”他们集体疲于奔命在各个舞台上、各个秀场上,演员实际上还是需要能够安静的有自己生活,他们被集体弄成了一把“塑料花”。

电影演员和电视剧演员和综艺,我觉得应该是三波演员。这三波演员各有各的专长和训练,拿的资质是不一样的。现在是三合一,三合一对综艺的伤害小,对电视剧应该说是有伤害的,对电影的伤害就太大了,而且它也不合理。你看好莱坞这个体系走了这么多年,它也很商业,但是你看好莱坞的电影演员、电影大腕谁去演电视剧?没有。如果观众可以不花钱免费的去在电视剧可以看你,我为什么要花钱去电影院看你?

年轻现在通通跨界,这就是被偶像文化给弄的,而且我有的时候看的挺难受的。比如说他们撕名牌跑来跑去的那个,其实是很有个性的演员比如说孙红雷,孙红雷我觉得是质感很好的演员,但是他也要穿上那种鲜艳的衣服、戴着帽子瓶子,然后一块去撕去、去奔跑去。

现在整体这些男孩让你感觉都有点腼腆、有点俊秀、俊美。现在这些经纪人起了极大的坏作用,一个孩子刚出道都要去拍照,公司要拿出多少预算来,小孩出道演戏的技术没学出来,修图的技术全学出来了。

你又不是开窑子的,你整这个干吗,搔首弄姿、欲盖弥彰那种,想脱又不敢脱然后又做成那个感觉。

我还提一个建议,包括电视台、制片人、电影行业的,这一个明星这一年拿出来“卖”一次,我们同意给高片酬,但是你拿出来“卖”4次,还每一次都要那么多钱,这叫打劫银行。

你的价值是5000万一年,就拍一部电影,我们给你。你说一年拍4个,每个都要这么多,这是不合适的,这盘菜不能让我们吃4次。

我建议行业共同制定这么一个规则,演员一年就演一部电影高片酬,演的好你一年365天全弄,每一个到这都打劫人家一次这是不合适的、不合理的。

 

 

来源:三声

原标题:“偶像文化是毒瘤,拐点之说不是假设”,上影节第二天他们说了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国电影

  • 中国电影(600977.SH):2023年全年净利润为2.63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 主投电影《第二十条》带来“开门红”,光线传媒预计分得超4亿元营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电影节】大佬“炮轰”行业关键词:冯小刚怼偶像文化 曾茂军谈IP开发

“经历了减速之后,我们一定要改变仅注意光鲜的数据,这个数据不能代表产业真正的东西。”

作者 | 黄云腾

上海电影节开幕第二天,接二连三的论坛除了持续贡献吸引眼球的话题,也让中国电影的行业面貌逐渐清晰。

尽管仍旧没有人对中国电影过去一年的成败盖棺定论,但数据开始尝试做出解答。用今天上午举行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暨中国电影发展论坛上,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的票房是492亿,其中35亿为电商平台服务费,同比增幅为11%。但过去11年平均增幅超过30%,这意味着总体增幅跌落接近20%。

与之对应的是,大佬们开始“炮轰”过去一年中行业的许多关键词。

在今天举行的几场论坛上,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认为目前IP的开发有很多误区,定位的模糊会造成电影人在IP开发中思维和逻辑的错误;《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主笔、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研究员刘藩泽说老一辈的IP已经被“玩残了”;冯小刚直接表示流量和小鲜肉是影视行业的“毒瘤”,演员们被集体弄成了“塑料花”,对影视行业也会造成巨大伤害。

相比冯小刚的不留情面,即将回归国内的于冬则在论坛上表示未来10年是“中国电影有机会超越好莱坞的唯一的十年机会”,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愿景离实现究竟有多远?

以下是《三声》对今天上海电影节论坛的部分言论整理。

1.曾茂军:IP是一个误区,不是所有IP都有价值

曾茂军

IP我们不能把它想得太美好,任何一个人手上有一首歌,有一个名字就可以做全系列的开发是一个误区。

我们现在有一种误区,定位的模糊会造成我们在IP开发中思维和逻辑的错误。要做全产业链开发的IP必须要有非常好的延展性,我们可能从一开始的规划当中就要清晰的知道,我们这个IP养成的路径是什么。

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清楚的知道,目标客户群体是谁,这个IP将来是给谁打造的,本来一个IP是针对一个年龄段的,如果精准的把这个年龄段打透就是好的IP,比如《熊出没》核心人群就是8到16岁的人,所有的动漫、电影、主题公园都紧紧围绕这群目标客户群,形成了非常强的标签,最终无论是票房还是主题公园都非常好,因为目标客户群体定位精准,所有的营销、推广、主题公园、衍生品延展都围绕客户群去,所以成功了。

很多人觉得我有了IP就可以做电视、网剧、电影、游戏、主题公园等等,但是IP的规划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未来万达电影,整个上市公司的板块规划里面,也是针对不同的IP,给它不同的定位和属性,有的IP比如我们最近跟阅文集团合作的《斗破苍穹》,这样的IP本身点击量非常高,绝对的超级IP,非常适合做电视剧、电影、游戏,这是我们第一块规划的。

有些IP非常适合做衍生品,衍生品做的好,可能未来还会更多的零售商品,迪士尼的很多IP就是这种模式。

我的规划我很难用一句话总结,总之我们不认为任何一个IP都是有价值的,任何一个IP在任何领域都是有价值的,我们认为IP有天然的属性,只有抓住了属性,后期要不断的去培育它,营销它、推广它,这个IP才有可能变成超级IP。

2.博纳影业总裁于冬:中国电影的未来十年是超越好莱坞的唯一机会

于冬

我认为中国电影未来十年,是中国电影有机会超越好莱坞的唯一的十年机会,这十年是中国电影应该形成更多合力打造众多的好电影的机会。

我说一下《摔跤吧,爸爸》这个电影,这么多年忽略了印度电影,但是这一部电影上映,来批判中国电影没有情怀或者是批评这十年来的中国电影,一部印度电影,摔出中国电影几条街的言论是不对的,或者是非常片面的,这可能是他们在营销手段上的一种策略,不能以一部电影唱衰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长足发展的时候,远远好过宝莱坞的产业规模,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的电影国,我们中国电影这十年当中的进步是世界瞩目的,远远超过宝莱坞,所以不要妄自菲薄,找各种理由批评中国电影。

这样的电影是拍的出来的,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的人,没有身边的故事,但是我们有《桃姐》,我觉得比《摔跤吧,爸爸》好看多了。

3.《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主笔、自身电影市场研究专家刘嘉:中国电影被高估,创新不足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暨中国电影发展论坛

美国媒体对2016年全球市场的票房教训有一个总结,他的总结有两个关键点,指的是我们中国市场。

第一是说在2016年的初期,高估了中国的市场。

第二点中国市场的放缓明显表现出来,中国电影的创新不足。

我们的产业由缺血到多血,大量的资本涌入之后,市场的乱象频频出现,当我们这个产业处于低潮的时候我们是缺钱的,但是从2015年开始资本乱象横生,而且过量的资本大量涌入绑架电影。而最初捅破这个节点的是3月份,《叶问3》是一个最大的信号,当时说要用资本来保驾护航,结果捅破了资本乱象的现象。

中国电影产业这十多年都是高速度。但是市场的容量大了,生产的产量高了,我们的效率却更低了,其中最突出的事例是单银幕产出降到了5年来最低。

很多人是不同意2016年是拐点之说,我认为,在过去连续10多年的发展当中,我们的产业依赖的是投资增量,用加速度来发展的这样一个模式。这个模式在2016年给我们提示它发生变化了,产业发展的高速度正在去泡沫。跟中国经济一样需要调结构,去泡沫调结构之后,这个拐点给我们预示的是我们产业发展应该回归常态,回归的常态是趋向循序渐进,健康、理性,而且是平稳的发展模式。

经历了减速之后,我们一定要改变仅注意光鲜的数据,这个数据不能代表产业真正的东西,好比我们中国电影市场大,不代表电影产业强,所以要深入多层面研究这个市场。我们未来研究市场的重点是市场的规律、观众的变化和产业的理性健康的发展。

4.《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主笔、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研究员 刘藩:好的老的IP都被玩残了

IP变成特别热的词,但是现在有点水落石出的感觉,尤其是小鲜肉+IP的模式之后,大家发现这个模式玩不转了,弄一些看似很多粉丝很多的IP,弄点小鲜肉就想忽悠消费者的票钱。

好莱坞一线项目50%以上有IP基础,比如漫威英雄那是几十年的IP,积累了大量的粉丝,是几十年的培育,才有《蜘蛛侠》拍六七部。我们还需要一些IP,但是小成本的不需要非要依赖IP,小成本做原创完全可以。

我们现在把《西游记》拍的太热了,有点玩残了,我希望大家慢慢的做,不要着急,不要把好的老IP玩残了。

5.冯小刚:偶像文化害了中国电影

冯小刚

我觉得电影是被什么给害了呢?就是偶像文化。这个偶像文化突然间就在中国的大地、在中国的观众里面就变成了一个全民疯狂的一件事。这些孩子被这些经纪人给安排的这样的节目、那样的节目,每天在飞机上不停地(飞)。我有一次看到张艺兴这孩子坐一会儿就睡着了,我说“你怎么了?”“太困了。”他们集体疲于奔命在各个舞台上、各个秀场上,演员实际上还是需要能够安静的有自己生活,他们被集体弄成了一把“塑料花”。

电影演员和电视剧演员和综艺,我觉得应该是三波演员。这三波演员各有各的专长和训练,拿的资质是不一样的。现在是三合一,三合一对综艺的伤害小,对电视剧应该说是有伤害的,对电影的伤害就太大了,而且它也不合理。你看好莱坞这个体系走了这么多年,它也很商业,但是你看好莱坞的电影演员、电影大腕谁去演电视剧?没有。如果观众可以不花钱免费的去在电视剧可以看你,我为什么要花钱去电影院看你?

年轻现在通通跨界,这就是被偶像文化给弄的,而且我有的时候看的挺难受的。比如说他们撕名牌跑来跑去的那个,其实是很有个性的演员比如说孙红雷,孙红雷我觉得是质感很好的演员,但是他也要穿上那种鲜艳的衣服、戴着帽子瓶子,然后一块去撕去、去奔跑去。

现在整体这些男孩让你感觉都有点腼腆、有点俊秀、俊美。现在这些经纪人起了极大的坏作用,一个孩子刚出道都要去拍照,公司要拿出多少预算来,小孩出道演戏的技术没学出来,修图的技术全学出来了。

你又不是开窑子的,你整这个干吗,搔首弄姿、欲盖弥彰那种,想脱又不敢脱然后又做成那个感觉。

我还提一个建议,包括电视台、制片人、电影行业的,这一个明星这一年拿出来“卖”一次,我们同意给高片酬,但是你拿出来“卖”4次,还每一次都要那么多钱,这叫打劫银行。

你的价值是5000万一年,就拍一部电影,我们给你。你说一年拍4个,每个都要这么多,这是不合适的,这盘菜不能让我们吃4次。

我建议行业共同制定这么一个规则,演员一年就演一部电影高片酬,演的好你一年365天全弄,每一个到这都打劫人家一次这是不合适的、不合理的。

 

 

来源:三声

原标题:“偶像文化是毒瘤,拐点之说不是假设”,上影节第二天他们说了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