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电影节】众影人回首上影节20届发展史:当梦想照进现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电影节】众影人回首上影节20届发展史:当梦想照进现实

创办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实现了中国影人的梦想,从1993年至今,上海电影节推动了全亚洲的电影产业发展。

1993年正值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开局之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在这一年正式创办。到了199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国际电影制片协会认可的国际A类电影节,如今经过20届的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以其辉煌的艺术成就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创办电影节,实现中国影人的梦想

上海电影节的创始人是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导演吴贻弓。他是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1980年处女作《巴山夜雨》获得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83年的《城南旧事》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中国影片。当吴贻弓回忆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时,他说:“那时我们中国电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等方面来说都已经到了一定规模。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电影节的创办是实现了一个梦想。”

《光影筑梦》纪录片中吴贻弓回忆创办上海电影节往事

然而这个“梦想”显得实在太遥远,吴贻弓面临着没钱、没人、没经验等一系列难题,几乎就是白手起家。“电影节怎么搞?不知道呀,连有什么内容都不知道”。一个共识就是最要紧的就是评委会,要请来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评委。吴贻弓当时给认识的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反复发邮件,邀请对方来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首届评委,“最开始,奥利弗·斯通说自己没空,我说无论如何你也要挤时间出来。他说你既然这么说了,那我挤时间也要来。”

第一届上海电影节评委之一奥利弗·斯通,他于2013年获得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终身成就奖。

其中的辛苦与疲累自不言说,但是到了第三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终于被国际电影制片协会认可为国际A类电影节时,吴贻弓表示自己“开心的要死”,“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A类电影节”。

发展电影节,文化交流是核心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是从第一届就奠定下来了基础。1993年,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由中国导演谢晋担任。2006年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是首位担当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的外国导演,他回忆道:“在同一年,王家卫导演担当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我觉得这是很好的现象,两个国家在各自的电影节互换导演担任对方的评委会主席”。

吕克·贝松

上海电影节一年一年的举行,成了中国电影届的年度盛事。这二十几年,也是中国电影事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到了2016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超过457亿,而上海一地总票房首次超过30亿,占全国总票房的6.64%,位列全国城市之首,观影人次达7300万。全国全年票房过亿的电影43部,上海出品的12部,占全国27.9%;中国银幕数达40917块,上海共有影院253家,银幕数1416块,既是创意产地,也是票房大仓。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繁荣,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2016年国际影视市场共吸引243家国内外展商,海外展台比例超过40%,吸引全球专业人士16000人次。正如陈凯歌所说:“上海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因为它自身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有密集的人口和不同的文化需求,所以把国际电影节放在上海是机器明智的。”

导演陈凯歌在《光影筑梦》中接受采访

近年来,除了有来自全球各地的热门新片,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推出主题丰富的展映单元,打造影迷嘉年华。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选片人代表安可·勒维克说:“电影是另一个世界的窗口,因此一部电影的上映也打开了一扇窗,向外面的人展示另一种生活,另一种文化。”

延续电影节,助力电影产业是关键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每年颁发的金爵奖也是在亚洲地区极具权威性和号召力的奖项。每年由来自全球电影行业各个领域的评委组成的评审团秘密合议产生。圆梦金爵奖,既是对全球电影人的一种肯定,也给了他们“再出发”的动力。去年,青年男演员刘烨凭借《追凶者也》获得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他说:“上海国际电影节给我这样一个奖,在自己开始步入中年的时候像个强心剂一样,让自己今后的重新开始有了基石。”

刘烨在《追凶者也》中剧照

除金爵奖外,设立于2004年的亚洲新人奖始终致力于发现、推出电影新人,激发亚洲电影创作活力。亚新奖为中国电影输出了多位极具天赋的青年导演,凭借《烈日灼心》助力三位青年演员分享金爵影帝的导演曹保平就是其中之一,他凭《光荣的愤怒》获得亚新奖提名而出道,《烈日灼心》获金爵最佳导演,如今已经成为国内票房与口碑双高的青年导演代表。曹保平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从自身经验出发,认为亚洲新人奖对于年轻人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品牌,在一定意义上帮助新人在电影之路迈出了第一步。

曹保平

2015年,手机电影节升级为互联网电影节,促进互联网企业与影视机构进一步融合,从内容、触达、宣传、商业的增值各个层面进行一次升级。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董事长兼CEO俞永福认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既在精神层面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好的内容,看到了精神世界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

为了鼓励更多艺术家在上海创作,把更多作品留在上海,写上海、拍上海,上海推出了系列名家工作室落户的举措。导演陈凯歌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的身份带领导演田壮壮、演员奚美娟、摄影师赵晓时等电影工作者打造一个层次完整的学科体系,并逐步建成覆盖电影全产业链的专业建制。导演贾樟柯则担任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并发起“暖流计划”。而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每一阶段都部署了论坛、创制和见面会,2006年-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成功孵化46项电影项目。

根据上海国际电影节资料及采访素材整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电影节】众影人回首上影节20届发展史:当梦想照进现实

创办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实现了中国影人的梦想,从1993年至今,上海电影节推动了全亚洲的电影产业发展。

1993年正值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开局之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在这一年正式创办。到了199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国际电影制片协会认可的国际A类电影节,如今经过20届的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以其辉煌的艺术成就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创办电影节,实现中国影人的梦想

上海电影节的创始人是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导演吴贻弓。他是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1980年处女作《巴山夜雨》获得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83年的《城南旧事》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中国影片。当吴贻弓回忆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时,他说:“那时我们中国电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等方面来说都已经到了一定规模。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电影节的创办是实现了一个梦想。”

《光影筑梦》纪录片中吴贻弓回忆创办上海电影节往事

然而这个“梦想”显得实在太遥远,吴贻弓面临着没钱、没人、没经验等一系列难题,几乎就是白手起家。“电影节怎么搞?不知道呀,连有什么内容都不知道”。一个共识就是最要紧的就是评委会,要请来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评委。吴贻弓当时给认识的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反复发邮件,邀请对方来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首届评委,“最开始,奥利弗·斯通说自己没空,我说无论如何你也要挤时间出来。他说你既然这么说了,那我挤时间也要来。”

第一届上海电影节评委之一奥利弗·斯通,他于2013年获得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终身成就奖。

其中的辛苦与疲累自不言说,但是到了第三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终于被国际电影制片协会认可为国际A类电影节时,吴贻弓表示自己“开心的要死”,“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A类电影节”。

发展电影节,文化交流是核心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是从第一届就奠定下来了基础。1993年,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由中国导演谢晋担任。2006年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是首位担当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的外国导演,他回忆道:“在同一年,王家卫导演担当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我觉得这是很好的现象,两个国家在各自的电影节互换导演担任对方的评委会主席”。

吕克·贝松

上海电影节一年一年的举行,成了中国电影届的年度盛事。这二十几年,也是中国电影事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到了2016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超过457亿,而上海一地总票房首次超过30亿,占全国总票房的6.64%,位列全国城市之首,观影人次达7300万。全国全年票房过亿的电影43部,上海出品的12部,占全国27.9%;中国银幕数达40917块,上海共有影院253家,银幕数1416块,既是创意产地,也是票房大仓。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繁荣,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2016年国际影视市场共吸引243家国内外展商,海外展台比例超过40%,吸引全球专业人士16000人次。正如陈凯歌所说:“上海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因为它自身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有密集的人口和不同的文化需求,所以把国际电影节放在上海是机器明智的。”

导演陈凯歌在《光影筑梦》中接受采访

近年来,除了有来自全球各地的热门新片,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推出主题丰富的展映单元,打造影迷嘉年华。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选片人代表安可·勒维克说:“电影是另一个世界的窗口,因此一部电影的上映也打开了一扇窗,向外面的人展示另一种生活,另一种文化。”

延续电影节,助力电影产业是关键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每年颁发的金爵奖也是在亚洲地区极具权威性和号召力的奖项。每年由来自全球电影行业各个领域的评委组成的评审团秘密合议产生。圆梦金爵奖,既是对全球电影人的一种肯定,也给了他们“再出发”的动力。去年,青年男演员刘烨凭借《追凶者也》获得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他说:“上海国际电影节给我这样一个奖,在自己开始步入中年的时候像个强心剂一样,让自己今后的重新开始有了基石。”

刘烨在《追凶者也》中剧照

除金爵奖外,设立于2004年的亚洲新人奖始终致力于发现、推出电影新人,激发亚洲电影创作活力。亚新奖为中国电影输出了多位极具天赋的青年导演,凭借《烈日灼心》助力三位青年演员分享金爵影帝的导演曹保平就是其中之一,他凭《光荣的愤怒》获得亚新奖提名而出道,《烈日灼心》获金爵最佳导演,如今已经成为国内票房与口碑双高的青年导演代表。曹保平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从自身经验出发,认为亚洲新人奖对于年轻人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品牌,在一定意义上帮助新人在电影之路迈出了第一步。

曹保平

2015年,手机电影节升级为互联网电影节,促进互联网企业与影视机构进一步融合,从内容、触达、宣传、商业的增值各个层面进行一次升级。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董事长兼CEO俞永福认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既在精神层面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好的内容,看到了精神世界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

为了鼓励更多艺术家在上海创作,把更多作品留在上海,写上海、拍上海,上海推出了系列名家工作室落户的举措。导演陈凯歌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的身份带领导演田壮壮、演员奚美娟、摄影师赵晓时等电影工作者打造一个层次完整的学科体系,并逐步建成覆盖电影全产业链的专业建制。导演贾樟柯则担任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并发起“暖流计划”。而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每一阶段都部署了论坛、创制和见面会,2006年-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成功孵化46项电影项目。

根据上海国际电影节资料及采访素材整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