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电影节】“一带一路”元素贯穿上影节 打通电影文化输出交流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电影节】“一带一路”元素贯穿上影节 打通电影文化输出交流线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是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

文/李霆钧 赵 丽

今年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之后的首个国际大型文化活动。相比于前两届,本届电影节上的“一带一路”元素相较前两届更加突出。

我们先来做下回顾:2015年,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办“丝绸之路”影展单元。

2016年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展映板块的常设单元,此举引起各国电影人关注。

2017年,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近5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申报1016部影片参赛参展,创历年新高。

除影片参赛参展外,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与14个国家的15个电影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电影节市场板块设立了“一带一路”国家主题馆,邀约了超过25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电影机构参与展示。

此外,“一带一路”国家电影机构代表国别文化推广、“一带一路”电影论坛等相关也都在电影节期间举行;成龙动作电影周、金爵盛典和颁奖典礼等活动也将呈现丰富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元素。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了电影节上的“一带一路”元素,他表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是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

张宏森表示,中国电影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文化胸怀,以更加积极的合作态度和世界各国优质电影资源进行合作,同时,也用中国的文化观点和立场来表述,这是中国电影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重要成果。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大事记

6月17日 中塞首部合拍片《萨瓦流淌的方向》启动

就在全行业的期待都集中在17日傍晚的“亚洲第一红毯”时,在红毯开始前的1个小时,中国与塞尔维亚首部合拍片《萨瓦流淌的方向》在沪正式宣布启动。如果说红毯和开幕式预示着中国电影正式进入“上海时间”,那么这部极具人文关怀的纪录片的启动,则推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中国与塞尔维亚首部合拍片《萨瓦流淌的方向》正式宣布启动.

张宏森在启动仪式上做了致辞,他表示,中塞虽远隔万里、文化迥异, 但电影为两国人民架起了内心共鸣、情感共通的桥梁,此次合作是中塞电影合作的友谊果实,也预示着更密切、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的开始。

纪录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由上海作家陈丹燕创作执导,通过一架德国旧钢琴的寻找过程和一家巴尔干地区最重要书店的生存两个纪实故事,展示出塞尔维亚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魅力。该片也试图透过一个中国作家的视角,表现出中国人民对当今世界和不同文化独到而友善的见解。

6月17日 上影节与14个国家15个电影节签署合作协议

一部纪录片不解渴?那就看看这幅近20人手拉手的合影吧。在《萨瓦流淌的方向》发布结束后,上海国际电影节宣布与14个国家的15个电影节(电影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来自埃及、希腊、匈牙利、印度、爱尔兰、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荷兰、菲律宾、印尼、爱沙尼亚、乌克兰等国家的电影界代表共同在充满中国特色的“卷轴”上签署了“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备忘录。

  “一带一路”14个国家签约。

据悉,这份备忘录的内容包括以电影节为载体,增进各国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增进各国之间对人文风俗的了解和传播;以电影节为平台,加强各国电影人之间的跨国交流和学习;推进举办各国电影在他国电影节或电影机构的展映等活动;加强各国之间电影制作和发行的交流与合作以加强各国之间电影教育和电影评论的跨国交流。

6月18日-19日 “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国别推介

两天时间内,来自匈牙利、印度、波兰、立陶宛、埃及、马来西亚、乌克兰等国家的电影人分时分段在上海展览中心圆厅进行了各自的推介,并和中国同行进行了一对一交流。而他们所在的位置,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在电影市场板块特别设置的“一带一路馆”,方便来自沿线国家的电影机构展示,电影人士交流。

  “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国别推介会。

每一场推介活动都吸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机构代表、中国电影人以及海内外媒体的关注,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电影人告诉记者,同时能够有10余个“一带一路”国家的电影人齐聚在一个平台,实属不易,大家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灵感。而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电影人则表示,前不久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中国电影展上,成龙的到来让当地观众惊喜不已,此次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除了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的交流合作之外,也希望亲身感受一下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观众的热情。

6月20日 沿线国家电影人圆桌论坛 “一带一路”战略让合作充满想象空间

使用小语种的国家,如何应对本国电影“走出去”?从展映、发行到观众培养,本国商业、艺术电影发展现状如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电影文化交流方面,有着怎样的愿景与计划?

6月20日,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的重要组成,“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如期举行。与此前国内电影“大佬”的唇枪舌战不同,此次论坛融汇了来自匈牙利、希腊、拉脱维亚、埃及、立陶宛、哈萨克斯坦、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的电影节、电影机构负责人,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电影层面的交流 、合作、发展展开了讨论。

论坛第一组嘉宾分别来自波兰、希腊、匈牙利以及拉脱维亚,这几个国家的电影市场规模并不大,例如拥有4800万人口的波兰,2016年观影人次为5000万,但本土电影票房占比约为20%,本土电影生存压力较大。波兰电影委员会项目经理安娜·狄杰德斯克表示,目前波兰大银幕上基本以好莱坞电影为主,日韩等亚洲国家电影占的比例很小。

希腊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总监艾丽斯·贾拉杜更是坦言,曾有一段时间,市场的不景气让希腊电影制作人遇到了很大的资金问题。嘉宾认为,导致欧洲小国本土电影创作无法崛起的原因之一是电影产量较大,不是所有电影都能够触达观众。

  “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

为了走出这样的困境,这些欧洲国家自有的电影节开始搭建对外合作的平台,在文化交流、版权交易等方面做出了探索。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国际电影节总监狄博尔·毕罗表示,这个电影节已经举办了14届,虽然不是具有领导性的国家电影节,但电影节上放映的电影都经过了前期调研,能够准确触达观众,经过几年的培育,越来越多的观众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匈牙利的票房在过去五年时间里翻了一番。

新兴事物对欧洲国家电影的发展,同样起到了助推作用。拉脱维亚国家电影中心总监蒂塔·瑞埃图玛表示,互联网等新鲜事物的涌现是欧洲电影发展的机遇,电影人应该拥抱新事物。她表示,电影院不会因为新事物的出现而消失,到电影院观影是独特的体验,只是现在的人们需要更多的娱乐方式。

狄博尔·毕罗同样认为到电影院看电影具有“仪式感”,但互联网能够为短片、纪录片提供更多的播放渠道,尤其是一些艺术电影,它们不是“生意”,而是能够为观众带来思考的艺术品,互联网更有利于这些电影的长线传播。

安娜·狄杰德斯克表示,不能说服年轻人走进影院,他们正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

因此,电影人应该更加关注故事,如果电影创作植根于本土环境,并以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可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她还建议可以通过更多的跨国合作,扩大能够触达的观众群体。

谈到跨国合作,蒂塔·瑞埃图玛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通过线上虚拟电影节,来推动各国间的文化交流。狄博尔·毕罗回忆称,20年前在匈牙利没办法看到中国电影,能够参与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一个开端,接下来,匈牙利会积极推动中国与匈牙利两国间的电影互动,希望匈牙利的动画片、短片都能够进入电影节展映。他同时建议,在各国本土的电影节上,可以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节一起参与,以便让彼此得到更多的知晓度。

相比中西方文化的明显差异,亚洲范围内“一带一路”国家的电影交流合作更加深入。例如前不久,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并在阿斯塔纳举办了中国电影展;而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更是在中国市场取得12.7亿人民币票房的佳绩。

哈萨克斯坦国家电影集团销售总监戴安娜·阿什莫娃表示,两国间的电影交流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哈萨克斯坦曾派出代表团参观了北京电影学院,双方还签署了学生交流的合作协议。去年丝绸之路电影节上,两国电影人也有深入交流。如今,首部合拍片《音乐家》已经正式启动。

印度是电影生产大国,2016年生产量达到1500部,但单从市场的角度说,还是“宝莱坞”的作品占据着主体地位。印度孟买电影节艺术总监斯姆里提·基兰表示,实际上,印度拥有不同语言的地区,也有不同的文化,“宝莱坞”电影享誉世界,但印度还有很多独立电影需要被关注。

作为北非电影人的代表,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艾哈迈德·沙基也介绍了当地电影市场发展情况,埃及共有人口2500万,本土电影票房占比达60%,好莱坞电影票房约占30%。

艾哈迈德·沙基表示,培养观众是开罗国际电影节的首要任务,同时也要推广不同类型的电影。去年,埃及市场先后放映了30余部中国电影。他认为,虽然开罗和上海的距离很长,但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双方在电影上的交流会更加密切。

斯姆里提·基兰则从实际操作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当电影作品跨境推广的时候,故事很重要,明星也很重要。她认为,《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市场的跨境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来源:中国电影报

原标题:“一带一路”元素贯穿上影节,打通电影文化输出交流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电影节】“一带一路”元素贯穿上影节 打通电影文化输出交流线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是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

文/李霆钧 赵 丽

今年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之后的首个国际大型文化活动。相比于前两届,本届电影节上的“一带一路”元素相较前两届更加突出。

我们先来做下回顾:2015年,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办“丝绸之路”影展单元。

2016年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展映板块的常设单元,此举引起各国电影人关注。

2017年,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近5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申报1016部影片参赛参展,创历年新高。

除影片参赛参展外,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与14个国家的15个电影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电影节市场板块设立了“一带一路”国家主题馆,邀约了超过25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电影机构参与展示。

此外,“一带一路”国家电影机构代表国别文化推广、“一带一路”电影论坛等相关也都在电影节期间举行;成龙动作电影周、金爵盛典和颁奖典礼等活动也将呈现丰富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元素。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了电影节上的“一带一路”元素,他表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是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

张宏森表示,中国电影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文化胸怀,以更加积极的合作态度和世界各国优质电影资源进行合作,同时,也用中国的文化观点和立场来表述,这是中国电影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重要成果。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大事记

6月17日 中塞首部合拍片《萨瓦流淌的方向》启动

就在全行业的期待都集中在17日傍晚的“亚洲第一红毯”时,在红毯开始前的1个小时,中国与塞尔维亚首部合拍片《萨瓦流淌的方向》在沪正式宣布启动。如果说红毯和开幕式预示着中国电影正式进入“上海时间”,那么这部极具人文关怀的纪录片的启动,则推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中国与塞尔维亚首部合拍片《萨瓦流淌的方向》正式宣布启动.

张宏森在启动仪式上做了致辞,他表示,中塞虽远隔万里、文化迥异, 但电影为两国人民架起了内心共鸣、情感共通的桥梁,此次合作是中塞电影合作的友谊果实,也预示着更密切、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的开始。

纪录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由上海作家陈丹燕创作执导,通过一架德国旧钢琴的寻找过程和一家巴尔干地区最重要书店的生存两个纪实故事,展示出塞尔维亚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魅力。该片也试图透过一个中国作家的视角,表现出中国人民对当今世界和不同文化独到而友善的见解。

6月17日 上影节与14个国家15个电影节签署合作协议

一部纪录片不解渴?那就看看这幅近20人手拉手的合影吧。在《萨瓦流淌的方向》发布结束后,上海国际电影节宣布与14个国家的15个电影节(电影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来自埃及、希腊、匈牙利、印度、爱尔兰、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荷兰、菲律宾、印尼、爱沙尼亚、乌克兰等国家的电影界代表共同在充满中国特色的“卷轴”上签署了“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备忘录。

  “一带一路”14个国家签约。

据悉,这份备忘录的内容包括以电影节为载体,增进各国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增进各国之间对人文风俗的了解和传播;以电影节为平台,加强各国电影人之间的跨国交流和学习;推进举办各国电影在他国电影节或电影机构的展映等活动;加强各国之间电影制作和发行的交流与合作以加强各国之间电影教育和电影评论的跨国交流。

6月18日-19日 “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国别推介

两天时间内,来自匈牙利、印度、波兰、立陶宛、埃及、马来西亚、乌克兰等国家的电影人分时分段在上海展览中心圆厅进行了各自的推介,并和中国同行进行了一对一交流。而他们所在的位置,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在电影市场板块特别设置的“一带一路馆”,方便来自沿线国家的电影机构展示,电影人士交流。

  “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国别推介会。

每一场推介活动都吸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机构代表、中国电影人以及海内外媒体的关注,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电影人告诉记者,同时能够有10余个“一带一路”国家的电影人齐聚在一个平台,实属不易,大家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灵感。而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电影人则表示,前不久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中国电影展上,成龙的到来让当地观众惊喜不已,此次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除了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的交流合作之外,也希望亲身感受一下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观众的热情。

6月20日 沿线国家电影人圆桌论坛 “一带一路”战略让合作充满想象空间

使用小语种的国家,如何应对本国电影“走出去”?从展映、发行到观众培养,本国商业、艺术电影发展现状如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电影文化交流方面,有着怎样的愿景与计划?

6月20日,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的重要组成,“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如期举行。与此前国内电影“大佬”的唇枪舌战不同,此次论坛融汇了来自匈牙利、希腊、拉脱维亚、埃及、立陶宛、哈萨克斯坦、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的电影节、电影机构负责人,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电影层面的交流 、合作、发展展开了讨论。

论坛第一组嘉宾分别来自波兰、希腊、匈牙利以及拉脱维亚,这几个国家的电影市场规模并不大,例如拥有4800万人口的波兰,2016年观影人次为5000万,但本土电影票房占比约为20%,本土电影生存压力较大。波兰电影委员会项目经理安娜·狄杰德斯克表示,目前波兰大银幕上基本以好莱坞电影为主,日韩等亚洲国家电影占的比例很小。

希腊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总监艾丽斯·贾拉杜更是坦言,曾有一段时间,市场的不景气让希腊电影制作人遇到了很大的资金问题。嘉宾认为,导致欧洲小国本土电影创作无法崛起的原因之一是电影产量较大,不是所有电影都能够触达观众。

  “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

为了走出这样的困境,这些欧洲国家自有的电影节开始搭建对外合作的平台,在文化交流、版权交易等方面做出了探索。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国际电影节总监狄博尔·毕罗表示,这个电影节已经举办了14届,虽然不是具有领导性的国家电影节,但电影节上放映的电影都经过了前期调研,能够准确触达观众,经过几年的培育,越来越多的观众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匈牙利的票房在过去五年时间里翻了一番。

新兴事物对欧洲国家电影的发展,同样起到了助推作用。拉脱维亚国家电影中心总监蒂塔·瑞埃图玛表示,互联网等新鲜事物的涌现是欧洲电影发展的机遇,电影人应该拥抱新事物。她表示,电影院不会因为新事物的出现而消失,到电影院观影是独特的体验,只是现在的人们需要更多的娱乐方式。

狄博尔·毕罗同样认为到电影院看电影具有“仪式感”,但互联网能够为短片、纪录片提供更多的播放渠道,尤其是一些艺术电影,它们不是“生意”,而是能够为观众带来思考的艺术品,互联网更有利于这些电影的长线传播。

安娜·狄杰德斯克表示,不能说服年轻人走进影院,他们正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

因此,电影人应该更加关注故事,如果电影创作植根于本土环境,并以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可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她还建议可以通过更多的跨国合作,扩大能够触达的观众群体。

谈到跨国合作,蒂塔·瑞埃图玛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通过线上虚拟电影节,来推动各国间的文化交流。狄博尔·毕罗回忆称,20年前在匈牙利没办法看到中国电影,能够参与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一个开端,接下来,匈牙利会积极推动中国与匈牙利两国间的电影互动,希望匈牙利的动画片、短片都能够进入电影节展映。他同时建议,在各国本土的电影节上,可以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节一起参与,以便让彼此得到更多的知晓度。

相比中西方文化的明显差异,亚洲范围内“一带一路”国家的电影交流合作更加深入。例如前不久,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并在阿斯塔纳举办了中国电影展;而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更是在中国市场取得12.7亿人民币票房的佳绩。

哈萨克斯坦国家电影集团销售总监戴安娜·阿什莫娃表示,两国间的电影交流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哈萨克斯坦曾派出代表团参观了北京电影学院,双方还签署了学生交流的合作协议。去年丝绸之路电影节上,两国电影人也有深入交流。如今,首部合拍片《音乐家》已经正式启动。

印度是电影生产大国,2016年生产量达到1500部,但单从市场的角度说,还是“宝莱坞”的作品占据着主体地位。印度孟买电影节艺术总监斯姆里提·基兰表示,实际上,印度拥有不同语言的地区,也有不同的文化,“宝莱坞”电影享誉世界,但印度还有很多独立电影需要被关注。

作为北非电影人的代表,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艾哈迈德·沙基也介绍了当地电影市场发展情况,埃及共有人口2500万,本土电影票房占比达60%,好莱坞电影票房约占30%。

艾哈迈德·沙基表示,培养观众是开罗国际电影节的首要任务,同时也要推广不同类型的电影。去年,埃及市场先后放映了30余部中国电影。他认为,虽然开罗和上海的距离很长,但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双方在电影上的交流会更加密切。

斯姆里提·基兰则从实际操作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当电影作品跨境推广的时候,故事很重要,明星也很重要。她认为,《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市场的跨境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来源:中国电影报

原标题:“一带一路”元素贯穿上影节,打通电影文化输出交流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