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最西端的城市——喀什。
在疏勒县郊区,每天傍晚都会传出孩子们的朗朗书声。
25 年前,潘玉莲创办了这个爱心小课堂。维吾尔族、汉族、回族、乌孜别克族的孩子们同在一间教室里,接受她的辅导。25 年来,她教过的孩子已经有 2000 多个。
为了孩子们,她曾放弃了高薪工作;为了孩子们,她骨折后仍然坚持上课。
她说自己离不开这些孩子," 只要我活着,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一直教下去。"
中国西部教师资源紧缺,仅喀什就缺少 10000 多名汉语教师。潘玉莲用爱心和坚守,给 2000 多个孩子推开了一扇实现梦想的窗户。
西部边陲,喀什疏勒县。
明月升上夜空,75 岁的潘玉莲关掉课堂的灯,回到自己的小屋。这位独居老人并不孤单,她常说," 我有 2000 多个孩子。"
25 年间,这位老奶奶用爱心和坚守,为 2000 多个孩子推开一扇实现梦想的窗户。她坚持义务教学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
一个忙,帮了 25 年
夏日,清晨,北京时间 7 点一刻,而在中国最西端的城市新疆喀什,天刚蒙蒙亮,潘玉莲就起床了。
她打开窗户,一阵清爽的空气涌进小屋,街对面那间教室笼罩在薄薄的晨光中。
打扫教室是潘玉莲每天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忙完这些,她拎着蛇皮袋就出门了。一个多小时,捡的瓶子卖了 4 元钱,让潘玉莲很开心。卖瓶子的钱都收在一个塑料袋里。" 给娃娃买文具,买奖状。" 她记好账,把塑料袋放回到一摞书下。
潘玉莲说的娃娃,是每天放学后来她这里上课的几十个孩子,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都有。
"他们都是我的娃娃。" 潘玉莲说。
她家门旁的土墙上,挂着一个不锈钢框的牌匾,上面写着 " 疏勒镇新市区社区爱心小课堂 ",固定牌匾的钉子已经锈迹斑斑。
吐尔荪娜阿依 · 如孜的两个女儿每天放学后都会来到这里。" 我不识字,不会教孩子,潘老师可以帮助辅导。" 在她眼里,自己的女儿就像潘老师的孙女,自己忙的时候,她们中午就在这吃。
" 我就是帮下忙,让家长减轻点负担。" 潘玉莲不觉得啥。
这样的忙,她一帮就是 25 年。
从 5 个到 2000 多
潘玉莲出生在喀什地区疏勒县。
她上高中时,曾考过全地区第七名的成绩,后来因故辍学,但 " 学霸 " 的基因从未稍离。除了汉语和维吾尔语,她还学会了俄语、哈萨克语、藏语,如今又在自学英语和日语。
50 岁时,潘玉莲开始到社区工作。每天,她看见孩子们在街上跑来跑去,总是觉得不放心。" 担心孩子的安全,又怕他们荒废时间。孩子们得多学点知识,将来才能走得更远。" 她主动把孩子找来,义务给孩子教课。邻居家的小孩,成了她第一个学生。
一段时间后,在幼儿园里其他孩子发现,这个孩子居然会写字,羡慕得不得了,也闹着要来潘奶奶这。
" 好,那就来吧。" 潘玉莲依然记得 25 年前的那个中午,五个娃娃围坐在吃饭的小圆桌旁,拿着纸和笔写字画画的样子。
爱心课堂就这么开始了。潘玉莲把家里最大的一个房子改成教室,并认真备课,义务教学。娃娃们大多是维吾尔族,还有汉族、回族、乌孜别克族,潘玉莲的语言天赋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从几个到十几个、几十个,课堂挤得满满当当,有家长为孩子报不上名急得哭。2013 年,疏勒镇政府把潘玉莲家对面的社区办公用房腾了出来,给爱心课堂专用。
25 年里,有 2000 多个孩子从这里走出去,喀什、乌鲁木齐、山东、湖南、天津、内蒙古 ……
不在的那些天 娃娃哭着要她回来
下午 5 点多,潘玉莲点着了炉子,开始烧开水," 娃娃快回来了,他们爱喝我煮的果茶。"
下午 6 点 15 分,开始有孩子陆续放学。" 潘老师好。" 每个孩子进了潘奶奶家,都会主动问候。
先学前班,再低年级,后中年级和高年级,潘玉莲按这个顺序检查和辅导,孩子们上黑板做题,或者排队在她面前背书。没有轮到的孩子就在座位上写作业,7 个年级的孩子各忙各的。
暮色降临,孩子们一个个被家长接走。大家都知道潘老师没时间做晚饭,经常送饭过来,但她没时间吃。
夜晚 11 点多,还有几个孩子在写作业,一个红衣女孩一道题总是弄不会,急哭了。但潘老师的脸依然绷着。25 年来,她几乎从未在课堂上笑过。" 给好心,不能给好脸。" 她总是这样说。
很多人都问过潘玉莲,坚持 25 年,就没想过放弃吗?
1998 年,她去乌鲁木齐看儿子,一家公司高薪请她做翻译,她动心了。
" 这些娃娃打电话,哭着喊着让我快点回来,我心里刀戳一样难受。" 潘玉莲说,当时天气不好,飞机、火车都不通,等了一个多星期,她坐飞机回来,娃娃们抱着她哭。" 我心里头想,我再也不要出去了。"
累的时候,潘玉莲会靠在床头休息会,她手边有一个铁皮盒子,这是她最珍爱的宝贝,里面藏着枯萎的玫瑰花瓣。
" 有七八年了,那天是母亲节,我去学校接娃娃。他们拿着花,在后头藏着,一起拿出来,说,‘老师,祝您母亲节快乐!’刷地,我眼泪出来了 ……"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做下去
最后一个孩子离开时,月亮已经升上中天。
" 舍不得这些孩子,礼拜六、礼拜天,没娃娃来我日子不好过。娃娃在,我心情特别舒畅,特别满足。" 潘玉莲熄了灯,关上教室的门,缓缓走过街道,白杨树婆娑的树影落在她身上。
在喀什地委委员、宣传部长张继生看来,潘玉莲的爱心课堂给了他一个启示。
" 西部地区教师资源紧缺,国语教育是短板,仅喀什地区国语老师的缺口就有 1 万多,这还不包括幼儿园。" 并且,家长有的忙于生计,有的文化水平不够高,孩子的课外教育极为缺乏。
张继生认为,潘玉莲的爱心课堂模式非常可行,弥补了学校的教育不足,因此值得推广。他说," 在疏勒县成功的话,就推广到全喀什地区。"
事实上,疏勒县已经开始这么做了。6 月以来,疏勒县镇泰小学每天都派出两位志愿者老师,到潘奶奶爱心课堂帮助辅导。在一些符合条件的社区也设立了爱心课堂,老师由志愿者担任。
潘玉莲 75 岁了,家长们和孩子们最担心的是她的身体。
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上,在教室墙上的手抄报上,孩子们写着:潘老师,我们爱你,我们永远爱你,祝你长寿,永远年轻。
" 你们好好学习,我开心,就永远年轻。" 潘玉莲笑得眯起眼睛。
说到爱心课堂,她说,只要还有一口气,还能动,我就会一直教下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