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有嘻哈》口碑大反转 嘻哈音乐从地下走向台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有嘻哈》口碑大反转 嘻哈音乐从地下走向台前

每种音乐类型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耐心培育的过程,而不是拔苗助长、冷嘲热讽。

你的男孩TT

经过4期的检验,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中国有嘻哈》这个节目是真的火了,中国音乐市场的流行风向也终于和美国同步了。

昨天刚播出的第四期节目,在爱奇艺平台上40分钟点击量就突破了一亿,成为中国最快点击量破亿的综艺节目,这股全民围观的热潮,甚至是连曾经红火一时的民谣、电音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

而在刚出炉的BuzzAngle《2017美国年中音乐消费市场报告》中,也显示了近些年美国音乐消费者审美趣味的转变。不论是单曲还是专辑销量,Hip-Hop都已经全面超越过去统治音乐市场多年的流行乐,成为最受美国民众欢迎的音乐类型。

数据来源:BuzzAngle《US Music Industry Report》

Hip-Hop音乐在美国之所以发展如此强势,和诸如Drake、Chance The Rapper等新生代说唱歌手的崛起,以及近些年Hip-Hop题材的电视剧集《少年嘻哈梦》、《嘻哈帝国》等不无关系。

但相较于美国作为Hip-Hop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被称为嘻哈音乐的这种音乐类型,虽然在今年与其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实现了同步,但却呈现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观众很买单

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在心里却不能否认,我国音乐形态的发展一直在默默追随美国音乐市场的脚步。努力了很多年,终于在互联网、年轻文化以及资本的合力下,在今年通过《中国有嘻哈》实现了这个“追赶欧美”的梦想。

当然,这也是因为观众很买单。在此之前,第一期节目上线后4小时实现点击量破亿,前三期节目累计播放量过5亿。同时,在第四期节目上线12小时之后,音乐先声统计了微博实时热搜榜单,前50的热搜关键词中,《中国有嘻哈》就占了6个。而关于#中国有嘻哈#的微博话题,截止到目前,已经吸引了超过10.4亿的阅读、576.2万次的讨论。

不知道爱奇艺在节目上线之前是否预想到了如此的成功,不过赞助商农夫山泉维他命水倒是和选手们一起出尽风头。这让人不禁想起之前热门综艺的“天价冠名费”之争,不知《中国有嘻哈》如果走到第二季,又会带来怎样的景象。

从第一期“Freestyle”话题出来之后全民吐槽,到现在微博、朋友圈几乎一边倒的对《中国有嘻哈》的喜爱,观众的态度在3期节目的积淀下完成了迅速的转变,反观有些自媒体在之前的唱衰就稍显“打脸”。

而据音乐先声了解,随着节目热度的增长,嘻哈演出的票价也在水涨船高。就以最近北京“壹场派对”的演出为例,因为有红花会、满舒克等音乐人,所以原价200的票,在黄牛手里出现了票价的翻倍,却仍一票难求。嘻哈音乐现场演出呈现出了卖方市场的局面,被新老乐迷竞相追捧。

目前节目已进行到三分之一,从百度指数30天内趋势来看,《中国有嘻哈》的热度持续未减,哪怕是两期节目播放间隙的一周时间里,网友对于节目的好奇和讨论都没有停止,且结合越来越激烈的赛事进程,《有嘻哈》完全无需担心后继乏力的问题。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一个极速的爆发

嘻哈音乐自八、九十年代传入中国大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短的发展时间,但始终处于一种地下、“圈地自萌”的状况。

直到去年底,摩登天空签下《中国新歌声》选手万妮达,同时创办MDSK说唱音乐厂牌,紧接着签约陈冠希,打响了中国说唱音乐市场的第一枪。到了今年3月,MDSK又非常“手快”地接连签约满舒克、Tizzy T、红花会,完成了对于嘻哈音乐市场的初步布局。

已签约摩登天空MDSK的说唱组合红花会

其实对于嘻哈音乐、电音这种舶来品,市场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嘻哈音乐经过三十多年在中国地下的发展沉淀,与电音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从节目上来看,像是红花会的PG One万磁王、Tizzy T、Jony J等人,在通过《中国有嘻哈》被更广大的观众所认识之前,已经在说唱圈子里拥有名誉和巨大的人气,并不是“圈外人”所认为的素人。他们经过多年的创作,已经具备了一定数量且相当成熟优质的作品。

其次,《中国有嘻哈》作为本质的原创音乐节目,选手的作品通过节目将传播度提升到了又一个高度。像是GAI的《天干物燥》、Bridge的《老大》、小青龙与辉子合作的《Time》以及Tizzy T与Double Zhuo合作的《回到未来》,一经节目播出,就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并且在各大数字音乐平台上能够通过数据最直接的体现。

GAI的微博封面

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说产业发展靠内容,那么这些已经很成熟的音乐人和音乐内容,绝对是嘻哈音乐发展至关重要的积淀。

几天前,世界著名音乐节品牌Ultra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发布会上除公布了关于音乐节本身的常规内容,Ultra来到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了与《中国有嘻哈》进行官方合作。

先不论电音粉丝和说唱粉丝之间的互不顺眼,以及电音音乐节与说唱结合的合理、可行性,但《中国有嘻哈》算是地下嘻哈音乐人走向主流市场的一个跳板,而今年也是嘻哈音乐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称为“元年”也不为过。

嘻哈音乐如何“猥琐发育”

周五晚上线的全新一季《中国新歌声》,除了一两个选手表现较为亮眼之外,节目相比上一季同期下降了28%之多的收视率,已经预示了它已然走向没落的结局。

这种稍显拖沓、温情的综艺节目内容、缺乏新意的金曲翻唱,已经失去了对于观众的吸引力。但是因为受限于目前中国内地流行乐坛的发展,对于一个已经走到第六季的音乐真人秀来说,我们应当对它保有一丝宽容。

然而,针对《中国新歌声》和《中国有嘻哈》的比较,从而对《新歌声》冷嘲热讽、落井下石的言论,会更让人担心《中国有嘻哈》今后的遭遇。只嘲讽不反省永远是这个行业里面充斥着的主流声音,但它们对于行业的发展并没有半毛钱的帮助。

《中国新歌声》第二季陈奕迅换下汪峰

前文说过,嘻哈音乐因其长期地下发展的特殊性,有着相对较为厚重的内容和人才积淀,因此其发展必然不会像有些音乐类型那么摇摇晃晃。同时在节目里,先抛开节目对于中文说唱的极度渴望、以及对于英文说唱的质疑不说,目前的中文说唱作品已经有很多具备了相当的中国元素的融入和价值体系,而不是对于美国嘻哈音乐的“依葫芦画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中国有嘻哈》点燃了嘻哈音乐发展的一个爆发点,在可以预想到的未来,我们还会见证更多的嘻哈元素被主流音乐创作所吸纳,会有更多的关于嘻哈音乐的音乐节、电视节目,也会越来越多的嘻哈音乐人投入到主流音乐市场中。但我们唯不愿意见到它重蹈民谣的覆辙。

《中国有嘻哈》选手徐真真陷抄袭门

目前内地消费者可以消费的音乐类型和内容着实太少,市场还是很小。民谣也好、电音也好,还是如今的嘻哈音乐,他们都是内地音乐市场的重要一部分,用来填补空白、单一的市场格局。

嘻哈音乐在中国市场上活力的持续释放,出路只有一条:音乐人继续踏实安心地搞创作,节目组少些“花哨”、“黑幕”、“造Idol”思维,而资本则需要多点耐心。

毕竟,每种音乐类型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耐心培育的过程,而不是拔苗助长、冷嘲热讽。所以请说唱音乐继续猥琐发育,别浪。

文 | 王亚男 编辑 | vision 排版 | 福猴儿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有嘻哈》口碑大反转 嘻哈音乐从地下走向台前

每种音乐类型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耐心培育的过程,而不是拔苗助长、冷嘲热讽。

你的男孩TT

经过4期的检验,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中国有嘻哈》这个节目是真的火了,中国音乐市场的流行风向也终于和美国同步了。

昨天刚播出的第四期节目,在爱奇艺平台上40分钟点击量就突破了一亿,成为中国最快点击量破亿的综艺节目,这股全民围观的热潮,甚至是连曾经红火一时的民谣、电音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

而在刚出炉的BuzzAngle《2017美国年中音乐消费市场报告》中,也显示了近些年美国音乐消费者审美趣味的转变。不论是单曲还是专辑销量,Hip-Hop都已经全面超越过去统治音乐市场多年的流行乐,成为最受美国民众欢迎的音乐类型。

数据来源:BuzzAngle《US Music Industry Report》

Hip-Hop音乐在美国之所以发展如此强势,和诸如Drake、Chance The Rapper等新生代说唱歌手的崛起,以及近些年Hip-Hop题材的电视剧集《少年嘻哈梦》、《嘻哈帝国》等不无关系。

但相较于美国作为Hip-Hop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被称为嘻哈音乐的这种音乐类型,虽然在今年与其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实现了同步,但却呈现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观众很买单

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在心里却不能否认,我国音乐形态的发展一直在默默追随美国音乐市场的脚步。努力了很多年,终于在互联网、年轻文化以及资本的合力下,在今年通过《中国有嘻哈》实现了这个“追赶欧美”的梦想。

当然,这也是因为观众很买单。在此之前,第一期节目上线后4小时实现点击量破亿,前三期节目累计播放量过5亿。同时,在第四期节目上线12小时之后,音乐先声统计了微博实时热搜榜单,前50的热搜关键词中,《中国有嘻哈》就占了6个。而关于#中国有嘻哈#的微博话题,截止到目前,已经吸引了超过10.4亿的阅读、576.2万次的讨论。

不知道爱奇艺在节目上线之前是否预想到了如此的成功,不过赞助商农夫山泉维他命水倒是和选手们一起出尽风头。这让人不禁想起之前热门综艺的“天价冠名费”之争,不知《中国有嘻哈》如果走到第二季,又会带来怎样的景象。

从第一期“Freestyle”话题出来之后全民吐槽,到现在微博、朋友圈几乎一边倒的对《中国有嘻哈》的喜爱,观众的态度在3期节目的积淀下完成了迅速的转变,反观有些自媒体在之前的唱衰就稍显“打脸”。

而据音乐先声了解,随着节目热度的增长,嘻哈演出的票价也在水涨船高。就以最近北京“壹场派对”的演出为例,因为有红花会、满舒克等音乐人,所以原价200的票,在黄牛手里出现了票价的翻倍,却仍一票难求。嘻哈音乐现场演出呈现出了卖方市场的局面,被新老乐迷竞相追捧。

目前节目已进行到三分之一,从百度指数30天内趋势来看,《中国有嘻哈》的热度持续未减,哪怕是两期节目播放间隙的一周时间里,网友对于节目的好奇和讨论都没有停止,且结合越来越激烈的赛事进程,《有嘻哈》完全无需担心后继乏力的问题。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一个极速的爆发

嘻哈音乐自八、九十年代传入中国大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短的发展时间,但始终处于一种地下、“圈地自萌”的状况。

直到去年底,摩登天空签下《中国新歌声》选手万妮达,同时创办MDSK说唱音乐厂牌,紧接着签约陈冠希,打响了中国说唱音乐市场的第一枪。到了今年3月,MDSK又非常“手快”地接连签约满舒克、Tizzy T、红花会,完成了对于嘻哈音乐市场的初步布局。

已签约摩登天空MDSK的说唱组合红花会

其实对于嘻哈音乐、电音这种舶来品,市场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嘻哈音乐经过三十多年在中国地下的发展沉淀,与电音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从节目上来看,像是红花会的PG One万磁王、Tizzy T、Jony J等人,在通过《中国有嘻哈》被更广大的观众所认识之前,已经在说唱圈子里拥有名誉和巨大的人气,并不是“圈外人”所认为的素人。他们经过多年的创作,已经具备了一定数量且相当成熟优质的作品。

其次,《中国有嘻哈》作为本质的原创音乐节目,选手的作品通过节目将传播度提升到了又一个高度。像是GAI的《天干物燥》、Bridge的《老大》、小青龙与辉子合作的《Time》以及Tizzy T与Double Zhuo合作的《回到未来》,一经节目播出,就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并且在各大数字音乐平台上能够通过数据最直接的体现。

GAI的微博封面

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说产业发展靠内容,那么这些已经很成熟的音乐人和音乐内容,绝对是嘻哈音乐发展至关重要的积淀。

几天前,世界著名音乐节品牌Ultra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发布会上除公布了关于音乐节本身的常规内容,Ultra来到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了与《中国有嘻哈》进行官方合作。

先不论电音粉丝和说唱粉丝之间的互不顺眼,以及电音音乐节与说唱结合的合理、可行性,但《中国有嘻哈》算是地下嘻哈音乐人走向主流市场的一个跳板,而今年也是嘻哈音乐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称为“元年”也不为过。

嘻哈音乐如何“猥琐发育”

周五晚上线的全新一季《中国新歌声》,除了一两个选手表现较为亮眼之外,节目相比上一季同期下降了28%之多的收视率,已经预示了它已然走向没落的结局。

这种稍显拖沓、温情的综艺节目内容、缺乏新意的金曲翻唱,已经失去了对于观众的吸引力。但是因为受限于目前中国内地流行乐坛的发展,对于一个已经走到第六季的音乐真人秀来说,我们应当对它保有一丝宽容。

然而,针对《中国新歌声》和《中国有嘻哈》的比较,从而对《新歌声》冷嘲热讽、落井下石的言论,会更让人担心《中国有嘻哈》今后的遭遇。只嘲讽不反省永远是这个行业里面充斥着的主流声音,但它们对于行业的发展并没有半毛钱的帮助。

《中国新歌声》第二季陈奕迅换下汪峰

前文说过,嘻哈音乐因其长期地下发展的特殊性,有着相对较为厚重的内容和人才积淀,因此其发展必然不会像有些音乐类型那么摇摇晃晃。同时在节目里,先抛开节目对于中文说唱的极度渴望、以及对于英文说唱的质疑不说,目前的中文说唱作品已经有很多具备了相当的中国元素的融入和价值体系,而不是对于美国嘻哈音乐的“依葫芦画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中国有嘻哈》点燃了嘻哈音乐发展的一个爆发点,在可以预想到的未来,我们还会见证更多的嘻哈元素被主流音乐创作所吸纳,会有更多的关于嘻哈音乐的音乐节、电视节目,也会越来越多的嘻哈音乐人投入到主流音乐市场中。但我们唯不愿意见到它重蹈民谣的覆辙。

《中国有嘻哈》选手徐真真陷抄袭门

目前内地消费者可以消费的音乐类型和内容着实太少,市场还是很小。民谣也好、电音也好,还是如今的嘻哈音乐,他们都是内地音乐市场的重要一部分,用来填补空白、单一的市场格局。

嘻哈音乐在中国市场上活力的持续释放,出路只有一条:音乐人继续踏实安心地搞创作,节目组少些“花哨”、“黑幕”、“造Idol”思维,而资本则需要多点耐心。

毕竟,每种音乐类型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耐心培育的过程,而不是拔苗助长、冷嘲热讽。所以请说唱音乐继续猥琐发育,别浪。

文 | 王亚男 编辑 | vision 排版 | 福猴儿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