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东方资产调查金融不良资产市场 企业骗贷是不良贷款快速增加主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东方资产调查金融不良资产市场 企业骗贷是不良贷款快速增加主因

2017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仍有“双升”压力。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7月18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17: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仍有“双升”压力,且账面不良贷款率与其所面临的实际信贷风险相比将更加低估。另外,未来3-5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将缓慢上升。并且,企业骗贷行为将成为不良贷款增加的主要原因。

报告针对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的调查显示,39.4%的受访者认为2017年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双升”,22.6%的受访者认为会基本持平,而认为不良贷款余额会上升、不良贷款率下降或“双降”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仅为18.1%和10.9%。

对于本轮不良贷款快速增加的原因,在2017年调查中,61.2%受访者将之归咎为企业骗贷。而201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83.2%的受访者认为经济结构调整是造成不良资产规模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只有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骗贷行为是主要原因。

“此轮不良资产周期主要由市场因素造成,既有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等宏观因素,也包括金融机构经营政策、风险偏好等微观因素,但归根结底源于企业等债务人的违约行为。”报告分析称。

报告指出,从宏观因素到微观视角的转变,反映了受访者对惩治失信行为的关切和期待。虽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优化信用环境、防范信用缺失将经历一个缓慢的转变过程,预计2017年信用环境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影响仍偏负面。

从具体行业来看,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仍会在制造业。此外,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增速快于建筑业引起关注。

全部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53.2%的受访者认为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来源于制造业,21.8%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于房地产行业。随着“317”新政效果逐渐显现,银行开始调整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贷款规模,报告预计,当房价下跌幅度达到20%-30%时,银行贷款损失将首次超出其承受能力。

考虑到2016年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的迁徙率高达34.94%,关注类转为不良贷款的速度有所加快,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潜在风险压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处置和核销不良资产的能力也受到诸多制约,尽管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扩容等拓宽了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但具体效果显现仍需时日,且在‘L型’经济走势下,不良资产处置难度较大。报告认为,短期内不良贷款增长局面难以扭转,银行业不良资产还会缓慢上升。

尽管如此,商业银行账面不良率仍显低估,且在2017年低估程度或将更加严重。针对“2017年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率与其所面临的实际信贷风险相比”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51.35%的受访者选择“小幅低估”,有24.32%的受访者选择“大幅低估”,合计达75.67%。

报告称:“商业银行账面风险低估实际风险,有其一贯性。但在2017年,低估程度或许会更严重一点。”

究其原因,一是银行关注类资产暴涨,意味着更多不良贷款被隐藏起来,关注类资产大量增加其中极有可能就包含大量该暴露而没暴露的不良贷款;二是银行历史上隐藏的巨量不良贷款中有些已经不得不暴露,面临很大的不良贷款压力,低估实际风险的可能性更大;三是2017年银行监管部门监管执法处罚追责力度加大,银行高管及有关人员为免责躲过这轮监管执法,会想方设法掩盖或减缓不良贷款的暴露。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东方资产调查金融不良资产市场 企业骗贷是不良贷款快速增加主因

2017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仍有“双升”压力。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7月18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17: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仍有“双升”压力,且账面不良贷款率与其所面临的实际信贷风险相比将更加低估。另外,未来3-5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将缓慢上升。并且,企业骗贷行为将成为不良贷款增加的主要原因。

报告针对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的调查显示,39.4%的受访者认为2017年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双升”,22.6%的受访者认为会基本持平,而认为不良贷款余额会上升、不良贷款率下降或“双降”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仅为18.1%和10.9%。

对于本轮不良贷款快速增加的原因,在2017年调查中,61.2%受访者将之归咎为企业骗贷。而201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83.2%的受访者认为经济结构调整是造成不良资产规模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只有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骗贷行为是主要原因。

“此轮不良资产周期主要由市场因素造成,既有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等宏观因素,也包括金融机构经营政策、风险偏好等微观因素,但归根结底源于企业等债务人的违约行为。”报告分析称。

报告指出,从宏观因素到微观视角的转变,反映了受访者对惩治失信行为的关切和期待。虽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优化信用环境、防范信用缺失将经历一个缓慢的转变过程,预计2017年信用环境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影响仍偏负面。

从具体行业来看,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仍会在制造业。此外,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增速快于建筑业引起关注。

全部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53.2%的受访者认为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来源于制造业,21.8%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于房地产行业。随着“317”新政效果逐渐显现,银行开始调整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贷款规模,报告预计,当房价下跌幅度达到20%-30%时,银行贷款损失将首次超出其承受能力。

考虑到2016年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的迁徙率高达34.94%,关注类转为不良贷款的速度有所加快,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潜在风险压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处置和核销不良资产的能力也受到诸多制约,尽管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扩容等拓宽了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但具体效果显现仍需时日,且在‘L型’经济走势下,不良资产处置难度较大。报告认为,短期内不良贷款增长局面难以扭转,银行业不良资产还会缓慢上升。

尽管如此,商业银行账面不良率仍显低估,且在2017年低估程度或将更加严重。针对“2017年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率与其所面临的实际信贷风险相比”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51.35%的受访者选择“小幅低估”,有24.32%的受访者选择“大幅低估”,合计达75.67%。

报告称:“商业银行账面风险低估实际风险,有其一贯性。但在2017年,低估程度或许会更严重一点。”

究其原因,一是银行关注类资产暴涨,意味着更多不良贷款被隐藏起来,关注类资产大量增加其中极有可能就包含大量该暴露而没暴露的不良贷款;二是银行历史上隐藏的巨量不良贷款中有些已经不得不暴露,面临很大的不良贷款压力,低估实际风险的可能性更大;三是2017年银行监管部门监管执法处罚追责力度加大,银行高管及有关人员为免责躲过这轮监管执法,会想方设法掩盖或减缓不良贷款的暴露。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