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虚假大学野蛮生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虚假大学野蛮生长

“利用虚假大学招生、发放毕业证实质上确实是一种诈骗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相当一部分虚假大学都构成了诈骗,而且往往涉及的规模大、人数多、金额高。

法治周末记者 张舒

“苏州职工科技大学怎么样?国家承认学历吗?”一位昵称是“爱小地主”的网友在网上询问。

“早就没这个学校了,现在外边有以这个头名骗钱的,你别上当!”有网友提醒他。

“克莱登大学”原本只是小说《围城》里的骗子学校,如今却在人们身边真实上演,“年年打年年有”,数量却不减反增,屡禁不止。

早在2014年,就曾有犯罪团伙通过设立虚假的“中国民办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网”及945所虚假大学网站,以办理真民办大学毕业证书为诱饵,导致全国25万人受骗,骗取金额共计达1亿多元人民币。

所谓虚假大学,是指通过设立虚假学校名称或地址,建立虚假校方网站、学历查询系统等,设立“假大学、假文凭、假认证”的一条龙骗局。

“简单地说,就是把地摊上卖假文凭搬到了网上,靠卖假文凭挣钱。”国内一家民间高考资讯服务平台“上大学网”负责人夏雪表示,这种“大学”普遍只在网络上设立虚拟域名,既没有注册也没有校舍和师资,制作成本低廉。

2017年6月25日,“上大学网”发布了《第七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揭露381所虚假大学名单,涉及北京、安徽、山东、甘肃、河南、黑龙江、湖北、吉林、陕西、江苏、辽宁和上海等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地址上没这学校”

尽管已经被认定为虚假大学,在网站搜索学校信息时,也会蹦出“百度提示您:您搜索的学校名称不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中,媒体披露其虚假办学(查看详情),请谨慎辨别”的提示信息,但北京科技师范大学的“官方网站”依然可以正常浏览。

北京科技师范大学的网站,与普通大学官网并无二致,设置有学院简介、专业设置、政策法规等栏目,并且在醒目位置设置了“毕业查询”一栏,可以进行所谓“学历学位”信息的查询。

其在简介内容自称是“一所由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市政府备案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民办本科院校,现有教职工1390人,本科生7000多人”。

然而,在北京市教委2017年公布的正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名单里,“北京科技师范大学”并不在列。

网站显示的学校地址是“北京市燕京经济开发区海油大街238号”,但事实上,北京并没有“燕京经济开发区”,只有燕郊经济开发区,还是在河北廊坊,“海油大街”也只存在于廊坊三河市。当法治周末记者到达这个“海油大街238号”时,也不见校园踪迹,附近居民均表示从没听说过这所学校。

“这是虚假大学惯用的伎俩,蹭高校的地址,仿高校的名称。”夏雪解释道,与人们通常理解的私下招生、租借廉价校舍、教学应付了事、最终颁发非正规证书的“野鸡大学”不同,绝大多数虚假大学会盗用正规高校的学校简介、校园新闻、校园活动等内容以伪装成自己的“学校官网”,自建未在工信部备案或盗用其他实体单位的网站备案信息,以供查询。

“其实更像是一个网上店铺,靠销售假文凭盈利。”夏雪说,“网站是他们(虚假大学)唯一存在的方式,而且绝大多数是在境外注册的域名。”

在其网站去年5月曝光的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中,“北京同济医科大学”网站服务器便来自台湾。

“第5批曝光的73所虚假大学,网站IP的物理位置只有1个在中国大陆,其余的都集中分布在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夏雪表示。

此外,与以往上榜的虚假大学相比,今年曝光的虚假大学出现大量仿冒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

其中,北京高级财务管理专修学院、山西自修大学等虚假大学,名称里均含“专修”“自修”字样。

据夏雪介绍,“研修”类学院大多为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

“现在假冒、仿冒知名高等院校比较容易识破,于是一些不法分子开始仿冒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以混淆视听。”她解释道,而一些非学历教育机构历年打着“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幌子对外招生,也给虚假大学仿冒、售卖假学历文凭提供了生存的温床。

高考落榜生成为目标客户

据夏雪介绍,这次发布的虚假大学名单均由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提供,他们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方式将疑似虚假大学的名单发送给“上大学网”。

“上大学网”工作人员再逐一对此进行数据核查、电话核实,最终推出第七批虚假大学名单。加上此前6批,该网站4年来,已揭露国内虚假大学400余所。

“这份名单最开始还不足100个,现在越来越壮大。”夏雪感叹道。

那么,这些无招生资格、无实体校园、无教职人员的“三无”虚假大学究竟是如何“招生”的?

“虚假大学的目标客户大多是高考落榜生。”夏雪说,由于高考生通过正常渠道填报志愿,不会成为虚假大学的受害者,“所以那些相信花钱可以买到文凭以及知假买假的人,才是虚假大学的目标客户,也是他们主动出击进行诈骗的对象。”

考生信息按每条三毛卖

而考生个人信息的泄露也降低了他们的行骗成本。

“买卖考生信息的违法现象遍布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利润巨大的利益链。”夏雪直言,“这些考生信息买卖者大多以一市或一省为单位,批量买卖考生信息。”

一名收购信息的“从业者”小杨透露,提供一所学校的同学录,以拍照计价,“行内价”是每本30元。他介绍,7月是考生名单交易的高峰期;到招生后期,各家会交换信息,因此这份名单越往后就会越不值钱,因此建议“现在能卖就卖,在黄金时间内,可以验证的话,每条信息价格是0.3元”。

法治周末记者也在几个诸如“高考名单”“2017招生资源”的QQ群中发现,诸如“求河南17届高三名单”“湖北江苏全省高招名单需要速联系”等买卖考生信息的聊天内容每天不断刷新着聊天页面。

考生信息名单有啥用处?“一旦拿到名单,骗子便会大量群发短信或所谓的录取通知书给学生,坐等上钩者。”夏雪表示,由于成本极低,哪怕只有极少比例的人上当受骗,他们的利润也非常可观。

为了方便行骗,很多虚假大学还在网站设立了虚假在线学历查询入口,为假文凭做假认证。

曾在“上大学网”担任内容总监、多年来从事虚假大学核实甄别工作的谌江平坦言,不法分子会建一些仿冒教育部“学信网”的非正规查询验证平台,将被骗者个人信息及毕业信息建档联网,“假文凭的交易价格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

境外注册网站成本极低

其实早在2013年“上大学网”就开始向社会公布虚假大学名单,但截至目前,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反而数量日趋增多。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利益甚至是前途命运,虚假大学现象为何屡禁不绝?

“制假成本太低了,网站建设手续简单,可能只需要半天时间,而且在境外注册容易逃脱监管。”夏雪对此也很无奈,“我们每年发布一批就死掉一批,但是可能第二年就会卷土重来,重新注册一个网站,改一个高大上的名字,通过地下产业链一走,又活过来了。”

2014年,江苏淮安警方打掉了一个制假团伙,该团伙共创办了945所“虚假大学”,卖出了25万张假文凭,受害人涉及全国31个省份,案值超过一亿元。

这一团伙在邮寄给客户毕业证书的同时还会一并邮上学生档案,档案袋里装有考试成绩单、学籍卡、毕业生推荐表等档案资料。

而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唯文凭论’也是目前虚假大学不断推陈出新的原因之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理事罗志敏补充道,“有的人明知证书是假,但因为报考、升职、入户等需求,所以花钱买假文凭。”

各部门须加大协同共治力度

针对这一乱象,教育部门曾表示,虚假大学的本质属于电信诈骗,教育部门难以管理;而在公安机关看来,“如果没有报案,我们也难以查处”。

“利用虚假大学招生、发放毕业证实质上确实是一种诈骗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相当一部分虚假大学都构成了诈骗,而且往往涉及的规模大、人数多、金额高。

这样的形势下,教育部在2015年5月公布的一份《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被认为是经过教育部认证的公立和民办高校的“白名单”。

“但各部门协同共治非常必要。”刘俊海指出,教育主管部门要延伸监管领域,及时接受举报,既要公布“白名单”又要公布“黑名单”。“工商行政部门也应加大对虚假大学广告宣传的监管力度,形成监管合力。”

“另外,工商、教育等部门要与公安机关加强衔接,及时移送相关案件线索。公安机关要加大对非法办学的查处力度,检察机关也得有所担当。”刘俊海表示,“同时教育机构应当加强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应当大胆发声,告诉民众如何识别假的招生机构和正规的民办机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虚假大学野蛮生长

“利用虚假大学招生、发放毕业证实质上确实是一种诈骗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相当一部分虚假大学都构成了诈骗,而且往往涉及的规模大、人数多、金额高。

法治周末记者 张舒

“苏州职工科技大学怎么样?国家承认学历吗?”一位昵称是“爱小地主”的网友在网上询问。

“早就没这个学校了,现在外边有以这个头名骗钱的,你别上当!”有网友提醒他。

“克莱登大学”原本只是小说《围城》里的骗子学校,如今却在人们身边真实上演,“年年打年年有”,数量却不减反增,屡禁不止。

早在2014年,就曾有犯罪团伙通过设立虚假的“中国民办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网”及945所虚假大学网站,以办理真民办大学毕业证书为诱饵,导致全国25万人受骗,骗取金额共计达1亿多元人民币。

所谓虚假大学,是指通过设立虚假学校名称或地址,建立虚假校方网站、学历查询系统等,设立“假大学、假文凭、假认证”的一条龙骗局。

“简单地说,就是把地摊上卖假文凭搬到了网上,靠卖假文凭挣钱。”国内一家民间高考资讯服务平台“上大学网”负责人夏雪表示,这种“大学”普遍只在网络上设立虚拟域名,既没有注册也没有校舍和师资,制作成本低廉。

2017年6月25日,“上大学网”发布了《第七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揭露381所虚假大学名单,涉及北京、安徽、山东、甘肃、河南、黑龙江、湖北、吉林、陕西、江苏、辽宁和上海等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地址上没这学校”

尽管已经被认定为虚假大学,在网站搜索学校信息时,也会蹦出“百度提示您:您搜索的学校名称不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中,媒体披露其虚假办学(查看详情),请谨慎辨别”的提示信息,但北京科技师范大学的“官方网站”依然可以正常浏览。

北京科技师范大学的网站,与普通大学官网并无二致,设置有学院简介、专业设置、政策法规等栏目,并且在醒目位置设置了“毕业查询”一栏,可以进行所谓“学历学位”信息的查询。

其在简介内容自称是“一所由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市政府备案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民办本科院校,现有教职工1390人,本科生7000多人”。

然而,在北京市教委2017年公布的正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名单里,“北京科技师范大学”并不在列。

网站显示的学校地址是“北京市燕京经济开发区海油大街238号”,但事实上,北京并没有“燕京经济开发区”,只有燕郊经济开发区,还是在河北廊坊,“海油大街”也只存在于廊坊三河市。当法治周末记者到达这个“海油大街238号”时,也不见校园踪迹,附近居民均表示从没听说过这所学校。

“这是虚假大学惯用的伎俩,蹭高校的地址,仿高校的名称。”夏雪解释道,与人们通常理解的私下招生、租借廉价校舍、教学应付了事、最终颁发非正规证书的“野鸡大学”不同,绝大多数虚假大学会盗用正规高校的学校简介、校园新闻、校园活动等内容以伪装成自己的“学校官网”,自建未在工信部备案或盗用其他实体单位的网站备案信息,以供查询。

“其实更像是一个网上店铺,靠销售假文凭盈利。”夏雪说,“网站是他们(虚假大学)唯一存在的方式,而且绝大多数是在境外注册的域名。”

在其网站去年5月曝光的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中,“北京同济医科大学”网站服务器便来自台湾。

“第5批曝光的73所虚假大学,网站IP的物理位置只有1个在中国大陆,其余的都集中分布在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夏雪表示。

此外,与以往上榜的虚假大学相比,今年曝光的虚假大学出现大量仿冒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

其中,北京高级财务管理专修学院、山西自修大学等虚假大学,名称里均含“专修”“自修”字样。

据夏雪介绍,“研修”类学院大多为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

“现在假冒、仿冒知名高等院校比较容易识破,于是一些不法分子开始仿冒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以混淆视听。”她解释道,而一些非学历教育机构历年打着“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幌子对外招生,也给虚假大学仿冒、售卖假学历文凭提供了生存的温床。

高考落榜生成为目标客户

据夏雪介绍,这次发布的虚假大学名单均由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提供,他们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方式将疑似虚假大学的名单发送给“上大学网”。

“上大学网”工作人员再逐一对此进行数据核查、电话核实,最终推出第七批虚假大学名单。加上此前6批,该网站4年来,已揭露国内虚假大学400余所。

“这份名单最开始还不足100个,现在越来越壮大。”夏雪感叹道。

那么,这些无招生资格、无实体校园、无教职人员的“三无”虚假大学究竟是如何“招生”的?

“虚假大学的目标客户大多是高考落榜生。”夏雪说,由于高考生通过正常渠道填报志愿,不会成为虚假大学的受害者,“所以那些相信花钱可以买到文凭以及知假买假的人,才是虚假大学的目标客户,也是他们主动出击进行诈骗的对象。”

考生信息按每条三毛卖

而考生个人信息的泄露也降低了他们的行骗成本。

“买卖考生信息的违法现象遍布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利润巨大的利益链。”夏雪直言,“这些考生信息买卖者大多以一市或一省为单位,批量买卖考生信息。”

一名收购信息的“从业者”小杨透露,提供一所学校的同学录,以拍照计价,“行内价”是每本30元。他介绍,7月是考生名单交易的高峰期;到招生后期,各家会交换信息,因此这份名单越往后就会越不值钱,因此建议“现在能卖就卖,在黄金时间内,可以验证的话,每条信息价格是0.3元”。

法治周末记者也在几个诸如“高考名单”“2017招生资源”的QQ群中发现,诸如“求河南17届高三名单”“湖北江苏全省高招名单需要速联系”等买卖考生信息的聊天内容每天不断刷新着聊天页面。

考生信息名单有啥用处?“一旦拿到名单,骗子便会大量群发短信或所谓的录取通知书给学生,坐等上钩者。”夏雪表示,由于成本极低,哪怕只有极少比例的人上当受骗,他们的利润也非常可观。

为了方便行骗,很多虚假大学还在网站设立了虚假在线学历查询入口,为假文凭做假认证。

曾在“上大学网”担任内容总监、多年来从事虚假大学核实甄别工作的谌江平坦言,不法分子会建一些仿冒教育部“学信网”的非正规查询验证平台,将被骗者个人信息及毕业信息建档联网,“假文凭的交易价格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

境外注册网站成本极低

其实早在2013年“上大学网”就开始向社会公布虚假大学名单,但截至目前,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反而数量日趋增多。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利益甚至是前途命运,虚假大学现象为何屡禁不绝?

“制假成本太低了,网站建设手续简单,可能只需要半天时间,而且在境外注册容易逃脱监管。”夏雪对此也很无奈,“我们每年发布一批就死掉一批,但是可能第二年就会卷土重来,重新注册一个网站,改一个高大上的名字,通过地下产业链一走,又活过来了。”

2014年,江苏淮安警方打掉了一个制假团伙,该团伙共创办了945所“虚假大学”,卖出了25万张假文凭,受害人涉及全国31个省份,案值超过一亿元。

这一团伙在邮寄给客户毕业证书的同时还会一并邮上学生档案,档案袋里装有考试成绩单、学籍卡、毕业生推荐表等档案资料。

而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唯文凭论’也是目前虚假大学不断推陈出新的原因之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理事罗志敏补充道,“有的人明知证书是假,但因为报考、升职、入户等需求,所以花钱买假文凭。”

各部门须加大协同共治力度

针对这一乱象,教育部门曾表示,虚假大学的本质属于电信诈骗,教育部门难以管理;而在公安机关看来,“如果没有报案,我们也难以查处”。

“利用虚假大学招生、发放毕业证实质上确实是一种诈骗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相当一部分虚假大学都构成了诈骗,而且往往涉及的规模大、人数多、金额高。

这样的形势下,教育部在2015年5月公布的一份《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被认为是经过教育部认证的公立和民办高校的“白名单”。

“但各部门协同共治非常必要。”刘俊海指出,教育主管部门要延伸监管领域,及时接受举报,既要公布“白名单”又要公布“黑名单”。“工商行政部门也应加大对虚假大学广告宣传的监管力度,形成监管合力。”

“另外,工商、教育等部门要与公安机关加强衔接,及时移送相关案件线索。公安机关要加大对非法办学的查处力度,检察机关也得有所担当。”刘俊海表示,“同时教育机构应当加强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应当大胆发声,告诉民众如何识别假的招生机构和正规的民办机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