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知乎周源:外界的声音可以听,但路要自己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知乎周源:外界的声音可以听,但路要自己走

何力点评:墨守成规的盲从,从来不会赋予你独特的色彩,对世界的独立思考,才是他人识别你的标志。不拘于常规,不囿于主流,当你做自己时,潮流往往从这里被引领。

知乎CEO 周源

时至今日,知乎已经有了8400万用户。

周源是知乎的创始人,在此之前,他做过记者,也做过IT网站,而自2010年开始,他用了七年时间,让知乎成为了估值十亿美金的行业独角兽。

面对“快慢”

创立伊始,知乎曾面临一个问题,到底做“小而美”的小众网站还是做大众产品?

周源选择了后者,他认为知识的产生、传播、分享、沉淀一定是服务大部分人才更有价值,而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肯定奔着能够产生更大价值的方向前行。几年前,他曾说知乎想要的首要目标是“服务一亿用户”,现在看来,知乎距这个目标也只有咫尺之遥。

知乎曾经有过“慢”的阶段。这个网站从2010年12月19日开始运转,彼时它严格地执行着“邀请+认证”的准入制度,几十天只积攒了200多用户。但这200多人里面,包含了李开复、王兴、王小川、马化腾等互联网最前沿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以及各自领域有开拓精神的行业先锋,短短的四十天里,他们创造了8000 个问题和 2 万个回答。

周源认为,这些初始用户给知乎奠定了基调和运行规则:围绕各自擅长的东西和自身兴趣进行沟通和交流。

互联网创业的环境瞬息万变,很多人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先机,完成第一步积累。但知乎在创立之后,却开始了长达2年的半封闭期,必须拥有邀请码才能登陆知乎,这致使它两年时间只拥有40万注册用户。但与此同时,知乎的影响力和口碑在逐渐发酵,知乎邀请码的价格高达120元一个,在淘宝上依然经常供不应求。

事实上,知乎在发展的早期并不被看好,中国互联网创业圈里流传一句话:“得屌丝者得天下”,即使如BAT,也无一不是靠抓住草根用户才有今天。很多人觉得中文互联网社区娱乐化、灌水化的趋势很难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当时看似小众,以分享知识为模式的社区,当它面向大众时,到底有几分胜算,这让旁观者抱以怀疑。

2013年3月,知乎终于还是迎来了考验,它决定取消邀请码制度,向公众开放注册。随后不到一年时间里,知乎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此后几年,知乎的知名度大增,用户数量更是完成了每年千万级别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中文互联网社区之一。

很多人觉得,知乎的节奏开始快了起来。2017年1月,知乎完成今日资本领投的1亿美元D轮投资,周源在内部信中透露,“这轮融资速度史上第一,还没来得及写 PPT 就谈定了,钱到账的速度也很快,1 亿美元已经在上个月 8 号入账。”而在此之后,知乎在知乎Live等产品的更新迭代上,同样加快了速率。

但周源不觉得过去的知乎是个“慢”公司,也不认为现在是为了去追求“快”。

“你回过头看过去的十年,所有的顶级的科技公司,它不是匀速的,甚至不是加速的,它是超常规发展。”他认为,“快”或“慢”是基于产品做出的审时度势的调整和改变,而它本身,并不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义。

今日资本的合伙人徐新促成了知乎“速度史上第一”的这轮融资,相识一年后,她给周源的评价是:“不跟风、不动摇,在他的身上,能看到一种勇于孤独、勇于伟大的气质。”

面对“风口”

“知乎Live”、“得到”、“喜马拉雅”、“分答”和“微博问答”,自从进入2016下半年开始,这些形态各异的内容付费产品层出不穷,成为人们新的话题谈资,一度在国内创投圈内泛起波澜。

微博问答上,王思聪四个问题被围观42万余次;李笑来在“得到”的专栏被超过16万人订阅;而知名网友褚明宇,科学家种太阳等人,也都在分答和问答上收获了大批粉丝。

在付费领域,知乎被不少人认为有着“一手好牌”,基于知识分享的产品属性和数千万的用户的积累,仿佛足以让知乎迅速占领阵地。同为知识网站的果壳网,2016年推出的明星级产品“分答”诞生42天之后,注册用户便已超过千万,获得A轮融资,估值达到1亿美元。

可周源看起来并不着急。

2015年下半年,“知识付费”这锅水还没有开始沸腾时,知乎上就已开始产生了类似的付费服务的诉求。彼时,随着社区发展,很多被用户认为值得付费的人沉淀下来,他们长期回答某领域的问题,在多次交互中获得了大家的信任,所以如果某人有更实际的问题时,“你来提供帮助,我来付钱”的场景已经呼之欲出。

但知乎当时整个产品还不支持这种场景,直至2016年上半年,知乎开始把这种场景付诸实践,然后推出了付费咨询、知乎Live、知乎书店等一系列产品。

知乎Live场景

面对眼前火爆的市场,周源保持着冷静,他没有与风向角逐,也并未想打造面对所有人的某一种爆款。他认为,今天的知识市场并未确定格局,而整个知识付费的“决战”还没有到来,没必要急功近利。

“怎么能够让大家生产出那些值得消费的内容,如何做好连接机制,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工具端,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在他眼里,对产品的迭代,会围绕用户的需求,而不是风口。整个知乎的定位也很明确,就是做知识分享平台。

周源的朋友喜欢沙漠徒步,他给周源讲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沙漠中的人们走的路线和轨迹最后打印出来,大部分人走的是Z字型,原因是很多人走着,发现左前方有个人,他就要去追赶,后来发现这不是他的方向,又发现右前方有一个人,他又去追,所以最终呈现出来都是Z字型。

“其实你最应该走的是手中那个指南针的方向,而不是跟着你前面那个人,他走的路可能跟你不一样,你去追他干嘛?”对这个故事,周源如是总结。

面对“争议”

2017年5月9日,一位匿名用户在知乎的一个关于如何看待摩拜的问题下,“爆料”称摩拜高管涉嫌贪腐。随即,知乎出现了“你如何评价摩拜、ofo高管们集体贪腐的问题”等帖子,该爆料在很多网站和自媒体中迅速传播,一时间将摩拜推上风口浪尖。

有关匿名的产品设定不是第一次受到争议了。一些公众人物,如“小道消息”的Fenng和音乐人梁欢,都公开表达过自己受到“匿名”中伤或低成本网络暴力的困扰。虽然最后通过法律方式,知乎解决了这次和摩拜的问题。但事件发酵后,关于造谣者对知乎匿名制的利用,再次引起了围观者一些探讨。

有关这方面的争议,周源认为,它有时候保护了当事人的身份,但随着这类虚假爆料被人愈加重视,他也会感到气愤:“你千万别以为你匿名了,你就可以在这个地方胡说八道了,不负责任了,八卦爆料,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对这些问题,知乎在寻找着解决之道。命名为“悟空”的反垃圾系统,半年来已经处理了几百万条垃圾信息。而据周源透露,除进一步完善的侵权投诉的举报流程外,知乎已经推进了实名制,匿名的问题将 “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周源在介绍知乎的反作弊系统 “悟空”

事实上,无论匿名造谣还是垃圾信息,都映射出另一个难题,当立志于“分享知识”的社区平台面对更广泛的受众,如何引导内容、规范机制,从而保证社区质量?

2017年3月,知乎官方账号发表《知乎小管家工作笔记:我们封禁了几个伪造身份的帐号》,其中提到一个典型例子:一名ID为“海贼-王路飞”的用户,在不同的问题里,分别饰演了244个角色,从警察到渔民再到破产的公司老板,身份跨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很多人有这种表演欲,乐于角色扮演和夸大其辞,而知乎强调“分享”的平台属性,更让这些人摩拳擦掌。由此,这一小撮人夸张的“装腔作势”,也让很多人调侃知乎是“精英社区”,而百万年薪和常春藤名校是知乎的“门槛”。

“我们从没说过自己是所谓精英社区”,周源很清楚围绕“知乎”的这些标签化的争议。他认为,处理起那些违规账号,知乎会毫不手软,但在这种“标签化”的指责上,知乎有明确的定位,也有自己重点要做的事情,旁人的这些调侃并不重要。                                           

“外界的声音可以听,你也知道大家是怎么看你的,但是不能听完以后就按照这样的说法去做了。”当下,知乎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周源希望,知乎依然能保持着“认真、专业、友善”,也一直会是那个帮助人们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地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知乎周源:外界的声音可以听,但路要自己走

何力点评:墨守成规的盲从,从来不会赋予你独特的色彩,对世界的独立思考,才是他人识别你的标志。不拘于常规,不囿于主流,当你做自己时,潮流往往从这里被引领。

知乎CEO 周源

时至今日,知乎已经有了8400万用户。

周源是知乎的创始人,在此之前,他做过记者,也做过IT网站,而自2010年开始,他用了七年时间,让知乎成为了估值十亿美金的行业独角兽。

面对“快慢”

创立伊始,知乎曾面临一个问题,到底做“小而美”的小众网站还是做大众产品?

周源选择了后者,他认为知识的产生、传播、分享、沉淀一定是服务大部分人才更有价值,而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肯定奔着能够产生更大价值的方向前行。几年前,他曾说知乎想要的首要目标是“服务一亿用户”,现在看来,知乎距这个目标也只有咫尺之遥。

知乎曾经有过“慢”的阶段。这个网站从2010年12月19日开始运转,彼时它严格地执行着“邀请+认证”的准入制度,几十天只积攒了200多用户。但这200多人里面,包含了李开复、王兴、王小川、马化腾等互联网最前沿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以及各自领域有开拓精神的行业先锋,短短的四十天里,他们创造了8000 个问题和 2 万个回答。

周源认为,这些初始用户给知乎奠定了基调和运行规则:围绕各自擅长的东西和自身兴趣进行沟通和交流。

互联网创业的环境瞬息万变,很多人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先机,完成第一步积累。但知乎在创立之后,却开始了长达2年的半封闭期,必须拥有邀请码才能登陆知乎,这致使它两年时间只拥有40万注册用户。但与此同时,知乎的影响力和口碑在逐渐发酵,知乎邀请码的价格高达120元一个,在淘宝上依然经常供不应求。

事实上,知乎在发展的早期并不被看好,中国互联网创业圈里流传一句话:“得屌丝者得天下”,即使如BAT,也无一不是靠抓住草根用户才有今天。很多人觉得中文互联网社区娱乐化、灌水化的趋势很难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当时看似小众,以分享知识为模式的社区,当它面向大众时,到底有几分胜算,这让旁观者抱以怀疑。

2013年3月,知乎终于还是迎来了考验,它决定取消邀请码制度,向公众开放注册。随后不到一年时间里,知乎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此后几年,知乎的知名度大增,用户数量更是完成了每年千万级别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中文互联网社区之一。

很多人觉得,知乎的节奏开始快了起来。2017年1月,知乎完成今日资本领投的1亿美元D轮投资,周源在内部信中透露,“这轮融资速度史上第一,还没来得及写 PPT 就谈定了,钱到账的速度也很快,1 亿美元已经在上个月 8 号入账。”而在此之后,知乎在知乎Live等产品的更新迭代上,同样加快了速率。

但周源不觉得过去的知乎是个“慢”公司,也不认为现在是为了去追求“快”。

“你回过头看过去的十年,所有的顶级的科技公司,它不是匀速的,甚至不是加速的,它是超常规发展。”他认为,“快”或“慢”是基于产品做出的审时度势的调整和改变,而它本身,并不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义。

今日资本的合伙人徐新促成了知乎“速度史上第一”的这轮融资,相识一年后,她给周源的评价是:“不跟风、不动摇,在他的身上,能看到一种勇于孤独、勇于伟大的气质。”

面对“风口”

“知乎Live”、“得到”、“喜马拉雅”、“分答”和“微博问答”,自从进入2016下半年开始,这些形态各异的内容付费产品层出不穷,成为人们新的话题谈资,一度在国内创投圈内泛起波澜。

微博问答上,王思聪四个问题被围观42万余次;李笑来在“得到”的专栏被超过16万人订阅;而知名网友褚明宇,科学家种太阳等人,也都在分答和问答上收获了大批粉丝。

在付费领域,知乎被不少人认为有着“一手好牌”,基于知识分享的产品属性和数千万的用户的积累,仿佛足以让知乎迅速占领阵地。同为知识网站的果壳网,2016年推出的明星级产品“分答”诞生42天之后,注册用户便已超过千万,获得A轮融资,估值达到1亿美元。

可周源看起来并不着急。

2015年下半年,“知识付费”这锅水还没有开始沸腾时,知乎上就已开始产生了类似的付费服务的诉求。彼时,随着社区发展,很多被用户认为值得付费的人沉淀下来,他们长期回答某领域的问题,在多次交互中获得了大家的信任,所以如果某人有更实际的问题时,“你来提供帮助,我来付钱”的场景已经呼之欲出。

但知乎当时整个产品还不支持这种场景,直至2016年上半年,知乎开始把这种场景付诸实践,然后推出了付费咨询、知乎Live、知乎书店等一系列产品。

知乎Live场景

面对眼前火爆的市场,周源保持着冷静,他没有与风向角逐,也并未想打造面对所有人的某一种爆款。他认为,今天的知识市场并未确定格局,而整个知识付费的“决战”还没有到来,没必要急功近利。

“怎么能够让大家生产出那些值得消费的内容,如何做好连接机制,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工具端,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在他眼里,对产品的迭代,会围绕用户的需求,而不是风口。整个知乎的定位也很明确,就是做知识分享平台。

周源的朋友喜欢沙漠徒步,他给周源讲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沙漠中的人们走的路线和轨迹最后打印出来,大部分人走的是Z字型,原因是很多人走着,发现左前方有个人,他就要去追赶,后来发现这不是他的方向,又发现右前方有一个人,他又去追,所以最终呈现出来都是Z字型。

“其实你最应该走的是手中那个指南针的方向,而不是跟着你前面那个人,他走的路可能跟你不一样,你去追他干嘛?”对这个故事,周源如是总结。

面对“争议”

2017年5月9日,一位匿名用户在知乎的一个关于如何看待摩拜的问题下,“爆料”称摩拜高管涉嫌贪腐。随即,知乎出现了“你如何评价摩拜、ofo高管们集体贪腐的问题”等帖子,该爆料在很多网站和自媒体中迅速传播,一时间将摩拜推上风口浪尖。

有关匿名的产品设定不是第一次受到争议了。一些公众人物,如“小道消息”的Fenng和音乐人梁欢,都公开表达过自己受到“匿名”中伤或低成本网络暴力的困扰。虽然最后通过法律方式,知乎解决了这次和摩拜的问题。但事件发酵后,关于造谣者对知乎匿名制的利用,再次引起了围观者一些探讨。

有关这方面的争议,周源认为,它有时候保护了当事人的身份,但随着这类虚假爆料被人愈加重视,他也会感到气愤:“你千万别以为你匿名了,你就可以在这个地方胡说八道了,不负责任了,八卦爆料,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对这些问题,知乎在寻找着解决之道。命名为“悟空”的反垃圾系统,半年来已经处理了几百万条垃圾信息。而据周源透露,除进一步完善的侵权投诉的举报流程外,知乎已经推进了实名制,匿名的问题将 “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周源在介绍知乎的反作弊系统 “悟空”

事实上,无论匿名造谣还是垃圾信息,都映射出另一个难题,当立志于“分享知识”的社区平台面对更广泛的受众,如何引导内容、规范机制,从而保证社区质量?

2017年3月,知乎官方账号发表《知乎小管家工作笔记:我们封禁了几个伪造身份的帐号》,其中提到一个典型例子:一名ID为“海贼-王路飞”的用户,在不同的问题里,分别饰演了244个角色,从警察到渔民再到破产的公司老板,身份跨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很多人有这种表演欲,乐于角色扮演和夸大其辞,而知乎强调“分享”的平台属性,更让这些人摩拳擦掌。由此,这一小撮人夸张的“装腔作势”,也让很多人调侃知乎是“精英社区”,而百万年薪和常春藤名校是知乎的“门槛”。

“我们从没说过自己是所谓精英社区”,周源很清楚围绕“知乎”的这些标签化的争议。他认为,处理起那些违规账号,知乎会毫不手软,但在这种“标签化”的指责上,知乎有明确的定位,也有自己重点要做的事情,旁人的这些调侃并不重要。                                           

“外界的声音可以听,你也知道大家是怎么看你的,但是不能听完以后就按照这样的说法去做了。”当下,知乎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周源希望,知乎依然能保持着“认真、专业、友善”,也一直会是那个帮助人们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地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